❶ 收藏相機有哪些
海鷗df照相機有收藏價值嗎
有收藏價值。
海鷗df照相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原因是它擁有著獨特的外觀、耐久性好、被作為珍貴的收藏品,有歷史意義。
海鷗DF300是美能達X-300的國產化的機型,DF300從1994年開始生產的,但產量為多少則無法考證,最早一批開始試制是1988年。
像是在電影《一條狗的使命》里,貝利第一任主人伊森的父親也是一位收藏家。___
他鍾愛硬幣,收集了許許多多的硬幣,有些甚至十分稀有罕見,價值不菲。_____
除了硬幣外,還有很多人喜歡收集郵票、望遠鏡、字畫等等,可謂是應該有盡有。___
最近,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位73歲的老人被爆出收藏了700多台相機。________
老人家希望能夠開一個相機博物館,向大家展示這些古老的相機,講述相機背後的故事。
這位73歲的老大爺姓金,據他所說,這700多台相機中已經有30餘部有超過100年歷史了,其中,最古老的相機產於1883年。__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批古董啊!
這700多台相機中,有兩部對金爺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是傳家寶一般的存在。___
金爺爺介紹道,他的祖父曾經是開照相館的。要知道,在曾經那個年代,照相機無疑是一種奢侈品。________
金爺爺的祖父手裡就有兩台照相機,而這兩台照相機也十分幸運地歷經三代,傳到了金爺爺的手裡。__
這兩台照相機如今也成為了金爺爺的兩個寶貝。_
這兩台相機是古典風格的方箱式機,體積龐大,看起來有些笨重。________
其中,一台相機是1926年由德國蔡司依康公司製造的IDEAL相機,另一台則是由美國柯達公司生產的BROWNIEJUNIORSIX-20相機。____
如今,這兩台相機已經陪伴金爺爺走過了70多年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是金爺爺開啟收藏相機歷程的開端。_
希望金爺爺能夠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把相機的故事延續下去。_
__
哪些相機的收藏價值高?
3、價值最高的古董相機是那些品牌?
世界上價值最高的古董相機數量還真不少,一般來說古董相機的價值包含:品牌、產地、數量、年代、工藝、品相、款式及人文內涵等等因素。如1840~1860年達蓋爾濕板相機(滑箱式相機)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空軍偵察用的信鴿相機。1948年日本可裝女人絲襪吊帶上的間諜相機(吉尼斯大全上最小的相機);1893年愛迪生助手威兼·迪克森設計的懷表相機;1944年柯達公司生產二戰中美軍諜報人員使用過火柴盒相機;1899年德國生產偵察用立體相機;1886年德國生產的裝在背心鈕扣上從鈕扣眼露出的鈕扣相機;1880年英國P·MAGER生產望遠鏡型相機;1890年比利時ARMANDLEDOCTE桃花芯木的限量干板相機;1904年柯達公司生產使用123新型膠片、金屬鍍金的外拍相機;1890年美國紐約生產「格馬」翻拍干板相機;這些相機似乎台台上萬美元,甚至幾十萬也談不上到頂了。古董相機的價值從低到高,幅度相當寬,少則數百元一台,多則幾十萬,是世空見慣的事,這也給古董相機收藏愛好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也給我們尋尋覓覓播下了希望的種子。「欲速而不達,功到自然成」古董相機收藏完全是這樣,尋找最有價值的古董相機也是這樣,曾經有這樣一件事:十多年前,我在相機收藏館整理藏品,一位老先生提著一隻大旅行包問我「您是不是高氏相機收藏館高老先生」我說:「是呀,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助?」結果呢,這位七十多歲的香港老人,專程來杭,為的是了卻他父親的一個心願——把一台破爛不堪的木質老相機轉讓給我,我一看心都快蹦出來,英國滑箱式相機一捆木板,二隻鍍金的英國銅鏡頭,鏡頭中間有條隙縫插一黑紙板,紙板中心有手工剪的小孔——光圈的鼻祖,這是台珍品中的極品,我立馬把老伴、兒子叫來,把當時銀行存款全部取出加上現金才湊足貳萬元,老先生留給我們了貳仟元,說我「對相機已入迷入痴了,但日子還要過」還說「我找到真主人了」我高興得兩個晚上睡不著覺,十多年後的今天看這台相機,它的價值何止幾萬?就是拿二十萬我也不會轉讓。這正應了「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句古話。而這類相機就是收藏價值最高的相機。
中國攝影報、中國收藏雜志曾刊登我們的撰稿「當年80元,今朝成絕品」。
當年八十元相機今朝成稀世絕品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一個小國,但卻是工業國,所以生產照相機,放大機等照相器材。中國在五十年代初進口相機來源主要是前蘇聯的相機和前東德的相機,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照相機,本身產量不高,所以只有很少量出口到中國,以120雙鏡頭反光相機fidret為主。捷克唯一仿「萊卡」相機——奧比瑪OPEMA,出口到中國,在當時僅僅是幾百台而已,比「萊卡」的數量要少得多,所以我們在相機收藏圈裡也難得一見。其珍稀程度可見一斑。
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歷經三代人,七十多年收藏歷史,館長高繼生已有四十年相機收藏歷史,一共收藏了中外一千多台相機,卻沒有另一台能達到五位同號11111或者是55555,看來世界各國對汽車,相機號碼的同位還是非常在意的。這台相機是1971年,高繼生當時在杭州鋼鐵廠參加高爐上料自動化技革小組,去上海買荷重感測器零部件時,在上海淮海路一舊貨店買進,價格是80元,是他全月總收入的二倍。至於它現在的收藏價值,普通「奧比瑪」相機市場商店從未見過,96年我只在「上海相機收藏研究會成立展」的珍品中有一台但不出售,而五位同號的「奧比瑪」因為是珍品中的絕品,任何拍賣會上未露過臉,價值也就無從談起了。對相機收藏,我們的經驗,盛名之下,其實難符,炒作得沸沸洋洋的中外名機,經過一次再一次的炒作,價位可能已經超過價值。有兩年我搞證券分析,經常寫股評文章,深得體會—歷經多次炒作的股票喊聲欲聾贊聲一片時風險也就最大了。而名不見經傳,有題材、內容、業績又好的原始股才是投資人真正應該關注的黑馬。回過來我們再分折這台奧比瑪相機:
2002年北京一次古董相機拍賣會上,紅旗2O也只拍到2萬元。2003年12月19日上海照相婚紗城,上海市相機鑒定委員會,上海市相機收藏研究會,上海黃浦拍賣行,四家單位聯手舉辦的拍賣會:東風三頭三背套機無人舉牌;紅旗20+90mm/F2頭,起拍價22000元,拍賣結果22000元;上海58Ⅰ起拍價4200元,拍賣結果4300元;蔡司·康太福來克斯135雙鏡頭反光相機拍賣結果14000元。綜上所述,經過近十年古董相機收藏拍賣實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抄作得多的古董相機並不一定是收藏價值最高的相機,如東風、紅旗、上海58Ⅰ幾次拍賣會情況看,升值潛力不大,甚至下降,而呼聲並不高的上海58Ⅱ卻在成倍的加價,96年滬上買一台上海58Ⅱ,400~600元,而最高拍賣價已近2000元,八年裡漲了四、五倍,假設96年買一台紅旗或東風的錢2-4萬元,買了上海58Ⅱ,500元/台,可以買40台到80台。2003年紅旗、東風價格維持不變,40-80台上海58Ⅱ轉讓出則是8萬和16萬了。所以說現在的古董相機收藏人是更明智、理性了,更會算帳了。
中國第一批相機生產廠家是大躍進前後(1956年-1959年)興建的,共有七家,他們的主要產品是:
北京照相機廠生產:「大來」、「長虹」、「天壇」、「長城「等。
天津照相機廠生產:「幸福」、「七一」、「晨光」、「東方」等。
上海照相機廠生產:「上海」、「海鷗」、「紅旗」、「東風」等。
廣州照相機廠生產:「五羊」、「廣州」、「珠江」。
哈爾濱照相機廠生產:「熊貓」、「孔雀」。
杭州照相機廠生產:「西湖」。
南京電影機械廠生產:「紫荊山」。
中國第二批照相機生產廠家1965年-1969年出現:
兵工部重慶照相機廠生產:「華鎣相機」。
江西光儀廠生產:「鳳凰」相機。
中國第三批照相機生產廠家出現生1973年-1975年,共十家:
常州照相機廠生產:「紅梅」。
無錫照相機廠生產:「太湖」。
武漢照相機廠生產:「友誼」。
青島照相機廠生產:「青島」。
福州照相機廠生產:「風光」。
鄭州照相機廠生產:「華中」。
哈爾濱電表廠生產:「孔雀」。
丹東照相機廠生產:「牡丹」。
蘇州照相機廠生產:「虎丘」。
無錫光學儀表廠生產:「湖光」。
據資料顯示1957年-1982年這二十五年裡我國累計生產照相機374.18萬台,這就是我國早期生產照相機總量。
古典相機中的小家碧玉-Diax相機
在多姿多彩的古典相機世界裡,有那麼一些品牌很少引起人們關注,這些相機不太有名氣、產量也不高,但是它們具有獨特的設計構思和精美的製作工藝,至今仍然為相機收藏者所鍾愛,Diax相機就是其中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整個工業體系都被拉進了戰爭。徠卡、蔡司和福倫達等德國老牌光學製造企業都轉向為軍事服務。在戰爭末期這些企業遭到重創,例如蔡斯公司就是主廠房被炸毀,美、英、法、蘇爭相搶奪蔡司的設備、文件和技術人員。其它幾家公司也都面臨廠房、設備、人員的嚴重短缺,一時難以恢復生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馬上就要步入40歲的瓦爾特·沃斯(WalterVoss)先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難得的時機,1946年10月創建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一家相機製造公司。瓦爾特·沃斯憑借著曾經在相機製造業工作多年的經驗,很快就在第二年生產出第一台使用135規格膠卷的Diax相機。
1947版Diax原型機的設計非常簡潔,平滑的機頂兩側配有一大一小的卷片鈕和倒片鈕。取景器很小,自動計數。相機採用高檔的Compur-Rapid快門,速度范圍:B,1~1/500秒;三個原型機版本配有Xenar等幾種不同鏡頭(圖1)。這款相機順應了當時人們對使用135膠卷的小型產品的急切需求,以超小的體積和簡單的操作贏得人們的好評,尤其是女性的喜愛。這類體積小巧的相機產品在稍後的年代裡被劃歸為坤機。從1947到1950年經過幾次小的改進,Diax相機在照材市場上初露鋒芒。
1950年DiaxI(圖2)面市,這款相機除了擴大的取景器,以及為此將相機頂部右側加高之外沒有大的改變。
1951年DiaxII上市,相機的取景器又增大了一些,而且增加了聯動測距裝置。這款相機使用Schneider-Xenar1:2.8/45mm鏡頭,後來又將鏡頭改為更快的1:2.0規格。為了使位於取景器一端的倒片鈕不再突出,倒片鈕改為扁平設計。這使得倒片時有些不方便,但是照顧到了相機外觀的平衡感,這個設計一直沿用到Diax以後的各款機型(圖3)。DiaxII推出時,Diax可更換鏡頭機型已經基本研製完成,一年後,全新的Diax1a就面市了。因此不能更換鏡頭的DiaxII型剛剛推出就已經落後了,這個型號只有很少的存世量,是整個Diax收藏品中最為稀少的機型之一。
在DiaxI型和Ia型之間其實還有一款DiaxStandard標准型存在。這個機型的機身與l型相同,但是能夠更換鏡頭,它應該是一款試製品,只有個位數的產量,十分罕見。易貝拍賣網站上曾經有一台標准型以340多澳元的價格競拍賣出。
1952年的DiaxIa可以說是Diax相機的一個全新體系。它第一次採用了可更換鏡頭的設計,鏡頭通過M55外旋介面與相機配套。為了配合35、50和90幾個不同焦段鏡頭的取景,Diax並沒有追隨當時其它品牌使用取景器內部加框線或外接取景器的做法,而是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三個取景窗分別對應不同的鏡頭(圖4)。在DiaxIa的機身背面能夠看到標有明確焦段數的三個取景窗。為了減少混淆,三個取景窗玻璃分別用了無色、藍色和黃色玻璃(圖5)。
1954年Diax在I系列基礎上又推出II系列,這個系列從外形上與I系列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都增加了聯動對焦功能,II系列的機型是Diax所有機器中技術上最為先進的。
1956年在Diaxa型的基礎上,改為平頂機身和卷片扳手的b型面市(圖6),除了外觀上的改變,a型和b型在功能上沒有什麼大的差別。
Diax可更換鏡頭的兩個系列相機外觀漂亮,特別是那並排的三個取景窗口非常引人注目。相機的快門等機械傳動部分皮實可靠;鏡頭中有的由施耐德等名廠配套,做工非常精細,光學素質優秀,至今仍依舊夠拍出不錯的照片(圖7、圖8)。
能夠更換鏡頭的新機型大大擴展了Diax相機的應用范圍,但其獨特的取景系統又限制了更多焦段鏡頭的使用。在DiaxI系列開發的後期,已經有不同廠家生產的35、45、50、85、90和135六個不同焦段的十幾種鏡頭能夠與相機匹配(圖9),這與相機機身預設取景窗的設計產生了矛盾。
當瓦爾特·沃斯公司准備推出DiaxIIa和IIb能夠聯動對焦的新機型時,已經意識到多取景窗口設計的局限性,因此在IIa和IIb機型中,已經將背面的三個取景視窗減少為兩個(圖10),只留下50和85-90兩個焦段。
Diax公司曾開發出與不同焦段鏡頭相配套的獨立取景器,後來為避免每次更換鏡頭都要更換取景器的麻煩,又專門委託Steinheil公司開發出一款能夠適合多個焦段鏡頭並能調節視差的外接取景器,這個精緻的取景器能夠提供35、85/90和135不同焦段的取景,而聯動對焦的任務由機身上的50焦段視窗完成,這算是徹底解決了相機的取景問題。不過,增加了外接取景器後的DiaxIIa和IIb相機從正面看都會出現有六個取景小窗口的熱鬧場面(圖11)。拍攝者在對焦取景時,除非使用50mm焦段鏡頭,其它鏡頭都要用到兩個視窗,這時既要保證對焦的准確,又要保證所用鏡頭與取景視窗的一致性,肯定增加了混淆的可能,造成使用時的困惑。
能夠更換的a型和b型鏡頭中有的在鏡身表明了型號名稱,有的則沒有標注。不過好在兩個機型的鏡頭可以互換。a型機身聯動測距桿插口的位置在鏡頭介面內右下方,b型則在左下方,因此兩種不同類型的鏡頭安裝後會有90度的扭轉,這只會影響拍攝者讀取鏡身上數據時的習慣,並不會影響鏡頭的功能。在所有能夠更換的標准鏡頭中(45和50mm焦距),那支施耐德f:2.0Xenon鏡頭最少見,是所有Diax系列配套鏡頭中口徑最大,出片效果最好的一支。
Diax相機最具有特色的專用取景視窗系統終於走到了盡頭,在1957年Diax-L-1型出現時,已經看不到多個取景窗口同時出現的情況,Diax新型號重回單取景視窗設計(圖12)也不再能夠更換鏡頭。Diax-L-1失去了Diax十年來一直堅持的小巧形象,新的機身龐大臃腫(圖13),除了加裝了一支內置的Gossen測光表外,整個相機都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亮點。這可能也預示著瓦爾特·沃斯公司再也無法與那些戰後恢復元氣的德國相機製造大鱷們競爭,因為就在這個新型號相機推出不久,就傳來了公司破產的消息。
瓦爾特·沃斯先生雖然抓住了德國戰後相機製造業重建的機遇,但是在以後的十年中,他走的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研發的道路,企業一直沒有得到快速的發展壯大,瓦爾特·沃斯公司員工最多的鼎盛時期也只有60多人,到1957年,公司出現虧損,很快就破產了。這個勢單力薄的家族企業無法解決成本管理、市場營銷、技術研發、外部競爭等眾多問題,成為戰後第一批倒下的德國相機製造公司之一。
Diax相機在十年時間里產量達到了近十萬台,雖然停產50多年了,在當年銷路通暢的歐洲和澳洲市場,至今還有不小的存世量。由於品牌的知名度不高,收藏Diax相機的難度不太大,易貝(eBay)就是一個不錯的尋寶平台。通常一台品相不錯的DiaxIa或Ib型都不會超過100美元。在所有Diax機型中能夠更換鏡頭同時具備聯動對焦功能的IIa和IIb型的製作都很精美,是最為值得收藏和把玩的兩個品種。可更換配套鏡頭中2.0口徑的比較稀少。
在配套鏡頭中,所有施耐德鏡頭都用料扎實,品質優越,而其它品牌配套鏡頭則要注意選擇,有些為I系列配套的鏡頭不包括聯動對焦功能,這要特別留意。除了那些稀少品種,Diax其它型號也不太昂貴,包括產量很低的過渡機型Diaxette型相機(圖14)。倒是那些Diax原廠的配件,如:外接取景器、遮光罩、各種濾鏡和鏡頭蓋等更為少見,想要收集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圖15)。在國外一些著名的拍賣會上偶爾也會有Diax出現,如果運氣好,甚至能夠拍到比較罕見的Diax套裝(圖16)。
在膠片相機已經快要退出歷史舞台的今天,面對這些精緻的Diax相機,常常會引起人們對其短暫歷史的好奇,而收藏這些相機甚至重新使用它們拍出帶有懷舊色彩的照片則給我們帶來更多特殊的體驗和對純機型相機時代的懷念。
本文最初發表於《攝影世界》2013年6月號
本文照片都來自於個人收藏。未經允許不得引用,違者必究。
1947年版Diax原型機,固定鏡頭,平頂,小取景窗,機身頂部有Diax商標,配備Axinonf3.5/40mm鏡頭,Compur-Rapid最快1/500秒九速快門。
1948年版Diax原型機,固定鏡頭,平頂,小取景窗,機身頂部除了Diax商標還有WalterVoss廠標,配備SteinheilCulminarf2.8/42mm鏡頭,Compur-Rapid1-1/500秒九速快門,無閃光燈插口。
1949年版Diax原型機,固定鏡頭,平頂,小取景窗,與1948年版不同的是機身正面增加了閃光燈插口。配備SteinheilCulminarf2.8/42mm或SchneiderXenarf2.845mm鏡頭,Compur-Rapid1-1/500秒九速快門。整機重423克。
1951年,DiaxI型,固定鏡頭,頂部右側加高,取景器增大,配備SchneiderXenarf2.845mm或SchneiderXenonf2.045mm或Heligonf/245mm鏡頭,Compur-Rapid1-1/500秒九速快門。整機重469克。
1951年,DiaxII型,固定鏡頭,機身加高,非平頂,取景器進一步增大,聯動測距,自拍器,SchneiderXenarf2.845mm、SchneiderXenonf2.045mm或Heligonf/245mm鏡頭鏡頭,Synchro-Compur1-1/500秒九速快門。整機重527克。
1952年,DiaxIa型,可更換鏡頭,非平頂,估焦,背面三個取景視窗口,扁平倒片鈕。配備LaackDiaxarf3.550mm、SchneiderXenarf2.850mm、SchneiderXenonf2.050mm、IscoIsconar或Westarf3.550mm鏡頭,Synchro-Comapur1-1/500秒快門。機身連同Xenarf2.850mm鏡頭重626克(以下可更換鏡頭機型重量都使用同樣鏡頭)。
1953年,Diaxette,與I型基本相同,固定鏡頭,鏡頭自拍器,倒片鈕加大,與卷片鈕相同。鏡身增加黑色護套,配備SteinheilMunchenCassarf2.845mm鏡頭,Pronto1/25-1/200秒快門。整機重466克。
1954年,DiaxIIa型,可更換鏡頭,非平頂,聯動對焦,背面兩個取景視窗,扁平倒片鈕。SchneiderXenarf2.850mm、SchneiderXenonf2.050mm鏡頭,Synchro-Comapur1-1/500秒九速快門。整機重699克。
1956年,DiaxIb型,可更換鏡頭,卷片鈕改為卷片扳手,平頂,估焦,背面三個取景視窗。配備SchneiderXenarf2.850mm、SchneiderXenonf2.050mm、IscoIsconar或Westarf3.550mm鏡頭,Synchro-Comapur1-1/500秒十速快門。整機重705克。
1956年,DiaxIIb型,可更換鏡頭,卷片鈕改為卷片扳手,平頂,聯動對焦,背面兩個取景視窗。SchneiderXenarf2.850mm、SchneiderXenonf2.050mm、IscoIsconar或Westarf3.550mm鏡頭,Synchro-Comapur1-1/500秒十速快門。整機重742克。
1957年,DiaxL-1型,加長加寬大機身,固定鏡頭,卷片扳手,機身頂部帶Gossen指針式硒電測光表,延時自拍器,快門按鈕在機身正面右側,配備Rodenstock-Diax-Trinarf2.845mm鏡頭,Compur-Rapid1-1/500秒十速快門。整機重638克。
35mmf3.5IscoWestron鏡頭重77克
35mmf3.5SchneiderXenagon鏡頭重171克
45mmf2.8Schneiderxenar鏡頭重166克
50mmf3.5IscoIsconar鏡頭重187克
85mmf4.5IscoIsconar鏡頭重179克
90mmf3.5Tele-Xenar鏡頭重351克
135mmf4Tele-Xenar鏡頭重304克
圖1Diax原型機(1949年版本)。
圖2取景器加大了DiaxI相機。
圖3在DiaxI基礎上增加了聯動測距的DiaxII相機。
圖4可以更換鏡頭的DiaxIa。
圖5取景窗用了無色、藍色和黃色玻璃來加以區分。
圖6DiaxIb,採用了新的平頂設計,卷片鈕改為卷片扳手。
圖7使用50焦距鏡頭的DiaxIa拍出的照片。
圖8使用90焦距鏡頭的DiaxIa拍出的照片。
圖9Diax能夠接駁多個焦段的鏡頭。
圖10DiaxIIb的背面。
圖11使用外接取景器的DiaxIIb,出現了六個小窗口的熱鬧場面。
圖12Diax的最後一款相機Diax-L-1。
圖13Diax-L-1與Diax原型機的比較。
圖141953年的Diaxette是一款少見的過渡機型
圖15少見的相機配件和說明書。
圖16罕見的Diax套裝。
柯達相機值得收藏嗎
值得收藏。柯達數碼相機,極具柯達克羅姆傳統膠片色彩,外型小而酷,配有光學取景,儀式感滿滿。
有哪些值得收藏的相機
那些定製版、限量版相機值得收藏。再就是那些老古董相機,也值得收藏
其他的相機,特別是數碼相機,即使再出名,也不值得收藏了產量太大、更新速率太高,很快就會被市場淹沒的
❷ 毛阿敏的資料
毛阿敏是1963年3月1日出生於上海的天後級女歌唱家。1987年在南斯拉夫國際音樂節上以一首《綠葉對根的情意》獲表演三等獎,是首位在國際流行歌曲大賽中獲獎的中國流行歌手。而且自1987年開始,她先後多次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中表演,備受好評,而所演唱的歌曲亦廣為流行,成為中國流行歌壇頂尖的實力派歌手。她以深情、婉轉、大氣的唱法,高貴、端莊的形象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代表人物,她開創了中國流行歌曲的大歌時代,被公認為內地歌壇大姐大。現有體貼的富豪丈夫、有活潑可愛的兒子和女兒,她感到心滿意足,十分幸福。
1985—1989年
1985年3月考入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
舞台下的毛阿敏(14張)1985年應征入伍,在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任獨唱演員。
1989年進總政歌舞團任獨唱演員。
1992年退役,同年簽約香港無線電視台(TVB)。
1993年簽約香港華星唱片公司,
2003年至2008年曾簽約保利演藝經紀公司。
1985年,與江蘇音像合作,出版首張個人專輯《滾熱的咖啡》。
1986年2月與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個人專輯《迷路的女孩》。
5月,參加《讓世界充滿愛》百名歌星演唱會。
與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合作,出版專輯《三毛留下的歌》。
毛阿敏演出圖冊(32張)6月,被中央電視台聘為特約演員。
在第二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專業組通俗唱法比賽中獲第三名。
與廣西民族聲像藝術公司合作,出版專輯《無言的結局》。
1987年2月,在五省一市校園歌曲電視大賽中榮獲三等獎。
6月,在宋慶齡基金會義演《為了明天》中擔任歌唱演員。
7月,與中國音像出版總社合作,出版個人專輯盒帶《尋找》。
8月,在第五屆全軍文藝匯演中獲表演獎。
毛阿敏 - 成名前的毛阿敏(10張)四川音像出版個人特輯《過來人》。
12月,與江蘇音像合作,出版個人專輯《追尋》二。
1987年,與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合作,出版個人專輯《麗聲悅耳——毛阿敏》。
1988年1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辦的1987年全國《廣播新歌》獲表演獎。
2月,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演唱《思念》,引起巨大社會反響,這首歌曲迅速走紅。
5月,內蒙電影製片廠攝制的故事片《瘋狂歌女》開拍,擔任女主角,而後錄制電影歌曲《愛的死去活來》、《紅玫瑰》、《小小火車站》等等。
與江蘇音像合作,出版個人專輯《握手disco》。
參加中央電視台三十周年台慶演出,和韋唯等合作了輕松可愛的歌曲《哭哭與笑笑》、《願你笑口常開》。
與中國電影出版社合作,出版個人專輯《瘋狂歌女》。
12月, 為優秀農村題材電視劇《籬笆.女人.狗》演唱插曲《籬笆牆的影子》(孫國慶版為片頭曲),廣受好評。
1989年1月,參加人民日報海外版、祥雲公司主辦的「挑戰——中國流行音樂走向世界演唱會。」
3月,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參加日本第一屆福岡國際青年節。
從5月開始,參加北京電影製片廠的電影《女明星秘史》拍攝,而後錄制電影歌曲《闖平川》、《明星在哪裡》、《毛阿敏的自白》等。
上海電台文藝部主辦的《當代中國十大歌星評選》中入選。
白色系列(10張)9月,調入總政歌舞團。
參加首都體育界「三老」聯誼會為亞運會集資和義演。
與山西音像合作,出版個人專輯《明星在哪裡》。
11月,在深圳、海南參加為亞運會集資義演。
12月,在華東地區舉辦的「評選你最喜愛的歌星包括港台」活動中列為第二名。
1990—1999年
1990年1月,到新加坡參加演出。
2月,獲《北京晚報》、《北京市演出公司》等評選的八十年代傑出的藝術活動榮譽證書。
5月,獲上海電視台評選的「大世界」之星盒帶第一名。
5月,參加央視迎亞運「光榮與夢想」大型文藝晚會,演唱主題歌《光榮與夢想》。
與中國華文音像合作,出版個人專輯《落淚以前》。
到朝鮮訪問演出。
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舉辦的1990年全國廣播新歌評選中獲廣播新歌金獎。
到香港訪問演出。
8月,參加總政歌舞團舉辦的「八一」歌舞晚會。
1990年10月7日,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閉幕式,壓軸領唱閉幕式主題歌《今夜星光燦爛》。
10月,到新加坡參加《萬里江山萬里情》的製作。
與中國旅遊音像合作,出版個人專輯《毛阿敏的自白》。
11月,參加上海國際電視節開幕式文藝演出,演唱《浦東,上海的希望》。
12月,榮立三等功一次,並獲得第二屆全國「十佳影視」歌手獎。
這一時期調入總政歌舞團的毛阿敏迅速成為總政的台柱子。
1990年,《綜藝大觀》開播,毛阿敏獻唱主題曲《今宵情》,迅速走紅並廣為傳唱。自此,《綜藝大觀》欄目啟用毛阿敏版主題曲,一直到1996年。
1990年,毛阿敏傾情代言太陽神,錄制陳小奇和解承強的作品《當太陽升起的時候》。
和韋唯、劉歡等共同參與錄制合輯《中國大腕》,收錄歌曲《千里共嬋娟》。
在《1990超級歌星擂台賽》中收錄《我的未來不是夢》。
在《我的亞細亞》中收錄《光榮與夢想》、《我們的亞洲》。
1991年1月,全國30多家音像出版《渴望》。《渴望》一曲隨著電視劇在中國大地迅速走紅,毛阿敏深情大氣的演唱風格逐漸深入人心,單曲全國銷量突破了300萬。《渴望》是她從藝生涯中繼國外獲獎的《綠葉對根的情意》、春晚唱紅的《思念》後至關重要的第三曲。毛阿敏在中國歌壇的大姐大地位正式形成。
在「匯通杯」北京電視台優秀歌手評選活動中,被群眾評選為「我最喜愛的歌手」。
與中國音樂家音像和新加坡紀利男音樂製作公司合作,出版個人專輯《萬里江山萬里情》。被北京市音像書店列為暢銷盒帶。
2月,參加總政治部、民政部舉辦的「心連心」文藝晚會。
2月,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演唱體育歌曲《都是一個愛》,獲得專家和社會觀眾的好評。
在北京電視台熒屏「連著你和我」節目《我喜愛的歌手》評選中獲優秀歌手獎。
3月,《都是一個愛》在中央電視台「活力28」春節文藝晚會優秀節目評選中獲二等獎。
上海《音像世界》歌曲排行榜《渴望》連續1、2、3、4月排行第一名。
4月,參加中央電視台旋轉舞台之友演出。
1990年開始,毛阿敏多次參加《綜藝大觀》欄目的演出。
1991年2月,參加稅務之春文藝晚會,演唱《希望》。 3月,參加央視三八婦女節文藝演出,演唱《灑下一片深情》。
1991年4月,參加中央電視台全民植樹十周年文藝演出,演唱《灑下一片深情》。
參加中國電影表彰學會舉辦的頒獎大會演出,演唱《愛之夢》。
1991年6月1日,參加風——飄盪在京華大地文藝演出,演唱《京城夢》。
1991年7月1日,參加中央電視台《擁抱太陽》七一晚會,演唱《遠行者之歌》。
1991年8月1日,參加中央電視台八一建軍節文藝晚會,演唱《不要問為什麼》。
9月,參加首屆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演唱會歌《灑向人間都是愛》和《灑下一片深情》,聲震四川。 11月2日, 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亞洲音樂節開幕式,並做嘉賓主持,演唱了《真誠的愛》。 之後,參加了亞洲音樂節閉幕式,演唱《愛的小屋》。
從《渴望》開始,阿敏深厚的演唱功底和恰當把握影視歌曲演繹火候的優勢被發掘,開始為多部電視劇主唱歌曲,如1991年,為電視劇《人間芙蓉色》演唱《終能走到頭》。
為電視劇《明天不是夢》演唱《明天不是夢》、
為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演唱《雙離雁》、《愛》、
為電視劇《封神榜》演唱《神的傳說》、《愛的足跡》、
為電影《海馬歌舞廳》演唱《我不再哭》等。
1991年,《渴望》、《都是一個愛》獲1991年內地十大流行金曲獎,其中火遍中國的《渴望》當之無愧地榮獲第一名。
在軍隊之間,多次到邊疆、高原、海島、哨所、油田、工廠、農村等基層慰問演出,深受廣大官兵喜愛。
與韋唯、李玲玉錄制合輯《歌星擂台賽》。
與劉歡、韋唯錄制合輯《大腕兒沖擊波》。
在《灑向人間都是愛》中收錄《灑向人間都是愛》、《今霄情》。
1991年,推出自傳《人生舞台》。
主要作品編輯代表作品
《燭光里的媽媽》、《綠葉對根的情意》、《思念》、《相思》、《我不想再次被情傷》、《莫忘今宵情》、《愛得死去活來》、《愛上張無忌 》、《籬笆牆的影子》、《呼喚》、《明星在哪裡》、《渴望》、《投入地愛一次》、《心中常駐芳華》、《歷史的天空》、《神的傳說》、《不白活一回》、《諾言》、《同一首歌》、《天之大》、《幸福》、《希望》、《心無愧疚》等。她的歌曲在中國家喻戶曉、廣為傳唱,多首作品被選編進音樂學院的教材。
❸ 請問:哪裡有『邵氏』老電影下載啊
由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中,邵氏公司可說雄霸香港影壇,是當時規模最大,商業上也最成功的電影公司。邵氏公司曾經帶起了兩個重要類型。其一是由《貂蟬》、《江山美人》帶起的黃梅調電影,其二則是由《大醉俠》、《獨臂刀》帶起的彩色武俠片潮流。在邵氏之前,當然已有武俠片。香港五十年代,由峨嵋公司改編金庸《射鵰英雄傳》開始,掀起了粵語神怪武俠片的潮流。但是那時的粵語武俠片,武打場面都是戲曲舞台打鬥的粗劣再現,部部打法差不多。簡單的「批頭掃腳」,既缺乏真實感說服力,又缺乏美感。 邵氏公司是有決心帶動新的武俠潮流的。在六五年推出由攝影師出身的徐增宏導演的《江湖奇俠》和《鴛鴦劍俠》,圴由王羽主演,但兩部片成績並不突出。隨之而來的是胡金銓六六年的《大醉俠》,張徹六七年的《獨臂刀》,兩部是劃時代之作,除了極之賣座,更帶來極多新意念。《獨臂刀》票房更達百萬,令張徹從此有了百萬大導的稱呼。兩片的空前成功,不單令到邵氏公司從此大拍武俠片,港台也有無數跟風拍攝者。 今天回看這兩部影片當然有很多落後的地方,節奏稍慢關乎不同年代的欣賞習慣,動作設計也沒有後來影片的巧妙;特技方面更難免顯得假;外景廠景更常接得很突兀。但是回到當年,兩片帶來的震撼可以想見:一方面彩色寬銀幕令到影片顯得堂皇;認真的製作和簡單劇情配合新鮮的武打設計,與同時代的武俠片比簡直脫胎換骨。 胡、張這兩部電影對武俠片興起同樣有很大貢獻,但兩人的風格實有很大不同。《大醉俠》製作和細節上十分講究。一衣一物,一件兵器,一件頭飾,都有考究。全片重視氣氛的營造,對打時的對峙和奔跑構成重要的前奏。胡的動作比較強調動感美感,一招一式都很清脆,很有美感。胡金銓特別擅長製造英氣逼人的女俠,鄭佩佩演的女俠金燕子便極之奪目,鄭佩佩也就因本片成為邵氏武俠片的首席武打女星。不過胡金銓在邵氏只拍了《大醉俠》一部武俠片便離開了。 《獨臂刀》沒有《大醉俠》精緻,但更加激烈和痛快。影片主要情節其實來自金庸《神鵰俠侶》楊過斷臂一節。張徹在本片很多創新之處都成為後來他的招牌場面:壯碩的男子赤膊大戰、開膛破腹仍勒緊肚皮地血戰、破格地用手提方法拍攝打動場面,強調到動作的劇烈氣氛和動感。《獨臂刀》之後的《大刺客》(1967)講聶政刺韓槐,以文戲為主,只有一兩場打鬥,票方卻仍過百萬。《金燕子》(1968)由鄭佩佩演金燕子配王羽演的銀鵬,更成為當時傳頌一時的名作。兩片動作令人耳目一新之處,是用威也令主角飛越人頭施以凌空一擊,很有威勢。而《金》片中,壁上題詞的一個幻想鏡頭,令到整個畫面充滿大字,一個白衣人蕭然獨立,很有意境。張徹的影片以陽剛知名,充滿了男性的粗獷和雄健的美。打鬥則特別慘烈,主角常常以一敵數十,滿身浴血而亡。張徹的成功有一個獨特的因素,就是他特別推崇年輕人的血氣和勇悍。六十年代中是年輕人文化抬頭的開始。同期的武俠片,最好打的往往仍然是老人家,最後常由兩個老頭子決戰。但張徹卻講年輕人打敗有權有勢的老人家,把年輕人的血氣盡情發揮,難怪《獨臂刀》的男主角會叫做「方剛」。張徹的影片缺點在粗糙之外,又常常打得很濫,連場廝殺血戰不休。像《金燕子》王羽與羅烈決戰負重傷後,還要與眾嘍啰打到腸穿肚爛至死方休,過度的打鬥有時實在令人氣悶。 三片之後,張徹成為邵氏既多產又最有賣座保證的導演。他捧紅了一批批的男明星。他第一輪便把王羽捧成天王巨星,羅烈後來因演鄭昌和的《天下第一拳》而大紅。王羽自立門戶後,張徹卻又以《死角》(1969)、《報仇》(1970)、《十三太保》(1970)、《新獨臂刀》(1971)等影片捧紅了姜大衛和狄龍。姜大衛身材不高,但卻有種年輕人不怕天高地厚、鋒芒畢露的氣質。狄龍則英俊高大,用功極勤,擅演沉穩的角色。姜大衛先紅,但狄龍在七三年的《刺馬》中演反派馬新貽,其老練令他脫穎而出,後來更是邵氏公司的首席小生。姜大衛、狄龍之後,張徹還以七二年的《馬永貞》捧經了陳觀泰,七四年的《洪拳與詠春》及七五年的《洪拳小子》捧紅了傅聲。 這個時期,邵氏生產了很多武俠片,幾乎所有導演都要拍過武俠片。邵氏出品武俠片,吊威也、跳彈床等技法用得越來越純熟。邵氏為顯示其製作實力,更最喜歡在片頭時由主角雄糾糾地騎著馬在山頭上疾馳,用凝鏡把動作定下來出片頭字幕,頗有氣派。張徹捧紅的男明星以外,最賣座的是武後鄭佩佩,她主演的《毒龍潭》(1969)、《荒江女俠》(1970)、《五虎屠龍》(1970)賣座不比王羽、姜大衛主演的影片遜色。最賣座的武俠導演則是羅維,他的《毒龍潭》,《五虎屠龍》票房都不在張徹之下。《毒龍潭》的一個賣點是以特技攝影製造巨龍出現的場面。另一個值得提的導演是程剛,他七○年的《十二金牌》,講俠士阻止秦檜用金牌召岳飛,編導演俱有水準。他七二年的《十四女英豪》雖然改編自歷史演義和京劇,但打鬥也已武俠片化。更顯示出拍攝大製作的實力。 李小龍在七一年的出現,令到古裝刀劍武俠片漸漸退隱,代之而興的是拳拳到肉的功夫片。張徹得邵氏支持自組長弓公司,影片仍由邵氏在香港發行。他導演的《方世玉與洪熙官》(1974)、《少林五祖》(1974)、《洪拳與詠春》、《洪拳小子》再一次帶動潮流,以嶺南拳派為主的功夫片因而大行其道。《方》片更首創由主角在正本前耍幾路真功夫,加強主角有真功夫的感覺,它成為七十年代功夫片一個典型處理。徐克的《黃飛鴻》片頭實亦源於此。 張徹在台灣失利回邵氏。自《獨臂刀》以來為他任武術指導的劉家良開始自立門戶任邵氏公司的導演。劉是洪拳正宗,林世榮嫡系傳人。拍的主要是南派少林拳和洪拳電影。劉憑七六年的《陸阿彩與黃飛鴻》建立地位,跟著《洪熙官》(1977)、《少林三十六房》(1978),劉家良最擅長的是用不同的武打設計,把洪拳的威力和各種招式巧妙之處展現出來。《少林三十六房》中三節棍的妙用便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後期的代表作則是《五郎八卦棍》(1984),講楊五郎如何由楊家槍化出八卦棍的故事,以舞台味的表現出來,是片廠風格的最後輝煌時期。 七十年代,在武俠電視劇興起的同時,邵氏也重新拍了不少古裝武俠片。當金庸武俠劇在電視上取得空前成功時,武俠電影卻是古龍的天下。古龍首現銀幕的影片應是邵氏出品,徐增宏導演的《蕭十一郎》(1971),但反應平平。要到楚原七六年導演的《流星.蝴蝶.劍》和同年推出的《天涯.明月.刀》兩片賣座成功,改編古龍的電影成為時尚,而楚原的改編又是其中表表者。楚原早在七一年投身邵氏時已拍過武俠片《火並》,影片講不同人物為奪一批黃金各出奇謀,爾虞我詐,全片無一好人,已顯出楚原對奇詭劇情的愛好和嘲弄人性的武俠作風,在當時來說意念太新,未為人所接受。接著七二年又拍過一部以同性戀為題材的武俠片《愛奴》,邱剛健異色的劇本令它成為當時武俠片的異數。直到《流》片,楚原的武俠片才獲得票房上的成功。單是楚原,便改編了十多部古龍小說的電影。最佳的應是《流》、《天》及七七年的《楚留香》,奇詭出人意表的劇情;明快的節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作風,整體做出一種新奇和唯美的風格。唐佳的武指在兵器設計上有教人驚喜之處,《天》片中傅紅雪的刀把拐和刀結合,拔刀如拔槍,可說武俠片中最佳的一件兵器設計。 在楚原改編古龍的同期,邵氏也趁著金庸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熱潮,把絕大部份金庸小說改編成電影。改編得最多的是回巢的張徹,他拍了三集《射鵰英雄傳》(1977-1981)、《飛狐外傳》(1980)、《神鵰俠侶》(1982)等多部,其他還有華山、楚原、孫仲、牟敦芾等導演都改編過金庸,但成績都不如理想。這個時期值得一提的反而是桂治洪導演一部毫不賣座的武俠片《萬人斬》(1980),攝影出色,拍出肅殺而深沉的氣氛,只可惜票房失敗後,桂治洪便再沒有拍武俠片了。 由六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接近二十年間,邵氏出品的武俠片和功夫片在香港電影中佔有一個很重要的位置。香港電影的人才很多都曾經在邵氏服務。一個個英勇威武的英雄好漢和女俠,不單幫助塑造了兩三代在當年成長的男孩,今天重看,或許有些地方會令我們失笑,但仍有不少影片會令我們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氣概和動作的壯美。
❹ 橫店影視城解說詞
橫店鎮位於中國浙江中部的東陽市,與中國小商品城義烏相距36公里。下面是的我給大家整理的橫店影視城解說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橫店影視城解說詞【一】
橫店鎮位於中國浙江中部的東陽市,與中國小商品城義烏相距36公里。距省會城市杭州160公里,距金華90公里,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
橫店郵編:322118;代碼:330783123。橫店下轄橫店社區、橋下社區、禹陽社區、禹山社區、屏岩社區、荊溪社區、南上湖社區、禹東社區、米塘社區、維風社區;六聯村、七一村、八一村、繞溪村、烈光塢村、湖口村、馬山前村、富賢塘村、五官塘村、聯盟村、金馬村。
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40多億興建橫店影視城,現已建成廣州街/香港街、秦王宮、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夢幻谷、屏岩洞府、龍影之迷、明清民居博覽城、華夏文化園、紅軍長征博覽城等近20個跨越千年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成為年接待500萬遊客(2007年數據)的國家AAAAA級景區和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是中國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被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稱為“東方好萊塢”。
宏大的基地規模,豐富的拍攝場景吸引了海內外影視導演們紛紛率劇組前來橫店取景拍戲。同時,為影視拍攝提供各類配套服務的行業也應運而生,既能提供專業制景、設備車輛租賃、道具服裝化裝等方面的服務,又有龐大的群眾演員隊伍。橫店演員工會擁有二千餘名來自全國各地被稱為橫漂一族的特約演員。2004年初橫店影視城被確立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
影視產業的崛起,也推動了橫店休閑旅遊業的發展。橫店影視城已成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方圓10平方公里的橫店,擁有十餘家星級賓館8000餘個床位,無論是高檔酒店,還是基地賓館,游樂園、夜總會、桑拿中心、演藝中心、健身中心、保齡球館等設施配套齊全。遊客將在此體驗影視,享受樂趣。在橫店,街市繁華,書店、網浙江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是橫店集團成員企業,公司專業從事影視旅遊經營,公司下屬影視拍攝基地、旅遊景區、飯店、旅遊營銷、制景裝修等21家子公司,影視旅遊從業人員2000多人。
橫店影視城是國家旅遊局首批AAAA級旅遊區、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被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在這里誕生了《鴉片戰爭》、《荊軻刺秦王》、《漢武大帝》、《英雄》、《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黃石的孩子》、《投名狀》、《功夫之王》、《木乃伊3》等400多部影視劇。
橫店影視城解說詞【二】
橫店鎮位於中國浙江中部的東陽市,與中國小商品城義烏相距36公里。距省會城市杭州160公里,距金華90公里,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
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40多億興建橫店影視城,現已建成廣州街/香港街、秦王宮、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明清民居博覽城、華夏文化園、紅軍長征博覽城等近20個跨越千年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成為年接待500萬遊客(2007年數據)的國家AAAA級景區和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是中國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被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稱為“東方好萊塢”。
自《鴉片戰爭》在橫店影視城拍攝以來,已有《荊柯刺秦王》、《英雄》、《漢武大帝》、《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黃石的孩子》、《投名狀》、《功夫之王》、《木乃伊3》等500多部,18000餘集影視劇在橫店影視城拍攝完成(截至2007年)。
普通人認識橫店是因為它的影視城,而商人認識橫店還源於它的磁性材料基地。“橫店集團”名列全國500強民營企業前茅。
橫店被譽為“東方好萊塢”、“中國磁都”和“中國箔王”,橫店街是武漢北部重鎮,南臨盤龍湖,西與武漢機場毗鄰。全街轄32個村,7個社區,總人口7.5萬人,國土面積105平方公里。
獨特的區位優勢。橫店街距武漢中心城區僅15公里,未來十年,武漢中心城區拓展,將從南至北向橫店縱深推進,全街105平方公里地域將融進大武漢經濟的繁榮圈,橫店將成為未來武漢第四鎮的中心。
突出的交通優勢。京廣鐵路、京廣京九武麻聯絡線穿境而過,並設有鐵路貨場和火車站;318國道、岱黃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武漢繞城公路、漢十高速公路、川龍大道、孝天延長線、橫天公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橫店距武漢港、陽邏港均在20公里左右,西距武漢機場僅7公里,具有“水、陸、鐵、空”立體交通優勢。
橫店,距上海380公里,距杭州、溫州各180公里,距東陽市區18公里,與中國小商品城義烏市相距36公里,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乘飛機、火車或走高速公路均可直達,距離較近的機場為義烏機場。
完備的設施優勢。除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外,境內擁有十一萬伏變電站及完善的供電網,電力充沛;自來水日供水能力1萬噸,水源充足;橫店鐵路貨場年貨物吞吐能力達100萬噸,貨物運輸便捷;實現了傳輸數字化、交換程式控制化,無線尋呼、移動通訊網路覆蓋全街,通訊快捷。
豐富的資源優勢。一是土地資源。橫店土地資源儲備豐富,北部可開發的丘陵面積15000畝,南部可開發面積20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距武漢中心城區較近,是武漢近期城市建設布局和工業外延發展首選之地。二是農業資源。橫店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東部漁場面積2000畝,南部魚池面積6000畝,北部丘陵地區林果基地面積3000畝,是發展規模農業、旅遊觀光農業之首選。三是旅遊資源。南部的盤龍湖水面3萬畝,水質優良,湖畔蜿蜒崎嶇,小島眾多,草長鶯飛,風光如畫,是武漢近郊實施旅遊觀光、度假休閑項目開發的黃金寶地。
良好的環境優勢。近年來,橫店街工委、辦事處堅持“環境立街,項目興街”的原則,把開放引進作為全局工作的首位,領導跟著項目轉,部門圍繞客戶轉,一切為了招商干,全力為投資者創造一流的冶安環境、服務環境、信用環境和政策環境。經過全街的上下努力,全街已引進企業(項目)20多個,引進資金50多億元,引進經濟已成為全街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橫店街投資環境優越,發展前景廣闊,享有國家級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在新世紀的發展航程中,七萬橫店人民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致力於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橫店街發展目標是:著力引進工業項目,打造現代製造工業強街;打好“盤龍牌”,打造旅遊特色街;規劃建設好物流城,打造武漢物流名街。
橫店影視城解說詞【三】
"橫店",什麼意思呢,進入橫店,可能你會看到一句聯"橫空出世,店乃一鎮",這也就告訴了我們,橫店,其實只是一個鎮而已.而如今意義上我們所說的橫店,可能更多的指的是橫店影視基地,可見它的名氣之大了.如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向別人打聽橫店,回答十有八九是:是個小地方吧.言外之意是不知道.那個時候,他的名氣遠不如他的鄰居義務.
去橫店,可能碰到明星,但是除此之外,有一個人,你必須記住他的名字:徐文榮---橫店集團的創始人,持有橫店集團百分之十的股份.雖然現在已經退居二線,可這個土生土長的東陽農民留給後代的寶貴財富會也應該值得後人贊賞.他曾說,"西湖的美景並不是天生的,也有後人的開發,橫店現在沒有美景,但我們建設了,留給後人的也就會是象西湖一樣"自然天成"的了.
美國有個好萊塢,當年美國好萊塢也是興起於洛杉譏郊外一個荒涼小鎮,經過二三十年快速發展,成為美國電影產業核心和世界電影工業重鎮,我想建一個東方好萊塢."就這樣,在大多數人還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他把一個偏僻的小山鎮,建設成了中國的好萊塢.所以,親愛的遊客們,記住這個名字,徐文榮.
現在,橫店有個非常值得期待的地方,夢幻谷.聽這個名字,似乎很有玩頭.沒錯,這是一個夜間活動的場所,四點左右進場可以玩到半夜,且有非常刺激的表演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