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德華為了拍攝《失孤》這部電影,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劉德華被稱為天王,同時也是一位巨星,我覺得他完全能夠,擔當得起這兩個稱號。他帶給了我們很多,經典好聽的歌曲,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經典的影視作品。
在這些影視作品中,《失孤》這部電影,讓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初次看這部影片是在大學,當時的情感是義憤填膺。而再次看這部影片,則是為人父母以後,這時的心情是哽咽凝噎。
雖然這部電影最終的票房並不太理想,我想這並不能夠否定華仔,為了《失孤》這部電影的付出。我想如果這部影片放到今天,可能也就會是另外的一個票房。
除了這些以外,華仔為了這部電影,還付出了很多;正是有著這樣的付出,才使得這部電影如此的真實、感人。
2. 劉德華拍的失狐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劉德華拍的失狐最後的結局是雷澤寬雖然沒有找到孩子,但是和曾帥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
一個兩歲的孩子雷達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親雷澤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尋子之路,途中歷盡艱辛,偶然遇到了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小伙曾帥。
兩人一同踏上尋親之路,僅一次修車經歷讓兩人結識,在了解到雷澤寬的尋子歷程之後,曾帥不僅沒有收取修車費用,更與雷澤寬一起踏上尋親之旅,最後,雷澤寬雖然沒有找到孩子,但途中兩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
《失孤》的影片評價:
《失孤》的重點是寫人,通過找孩子的父親,和找雙親的孩子,這對人物線,來刻畫拐賣兒童這件事對丟孩子的父母和被拐賣的孩子雙方命運帶來的悲劇。
《失孤》全片鮮少有幼童鏡頭,劉德華、井柏然兩位主演也沒有過多直接的落淚鏡頭,它更偏重用細節打動人心,同時也更能引發觀眾對打拐這一社會現象的思考。
同時《失孤》娓娓道來、哀而不傷,彭三源導演的女性視角使得影片以細節見長。雖然少了層出不窮的巧合誤會,但立足大量調查訪問而成的故事基礎,光是真實都足夠打動人心,加上劉德華和井柏然回歸本真的演繹,使得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自己家人的影子。
3. 如何理解《失孤》這部電影
當冷漠才算認清現實的標志,真善美將蒙受冰冷的羞辱;當失去才能啟動珍惜的開始,愛與信將承受沉重的煎熬。
我們在太多類似於「面對老人扶不扶」和「面對乞討者給不給」的所謂某種社會現實刷新一些觀念之後,將自我保護的防線拉得更大,以致於常常在那些需要幫助、需要關愛的人面前故意視而不見,用冷漠武裝自己,用「這個社會太危險」來包裝自己內心的冰冷,甚至將防線擴大到所有人。
而更為令人憂傷的是,太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交網路,寧可對著手機群里的陌生人噓寒問暖,也不願抬頭看看飯桌對面皺紋漸多的爸媽;寧可在不斷刷新的朋友圈裡點贊么么噠,也不願給身邊的家人和真正的朋友講幾句心平氣和的話。
我們頂著「自我保護」的借口冰冷地穿過人群,盯著熱鬧非凡的朋友圈略過家人,在茫茫人海中經營著自己的生活,還不忘抱怨天氣過於寒冷、抱怨地鐵過於擁擠、抱怨工作過於無聊、抱怨午餐過於難吃、抱怨身邊的人怎麼都說不上話、抱怨自己的家人過於嘮叨和啰嗦......。如此這般的對生活的不滿,堆積出更多的冷漠和忽視,在朋友圈裡表達客氣,在家人面前宣洩怨氣。
而你並不知道,你所拉開的巨大防線高閉純里,拒絕了很多真正需要扶一扶和幫一幫的人;你所抱怨的稀鬆平常里,恰恰包含了許多人拚死尋覓和爭取的東西;你所淡漠的家人朋友里,有可能在某個時候從此消失不見。
當你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當你渴望基本生活的時候,當你懷念失去的人的時候,你或許才會想起,那些待人接物的基本善意、維持生活的堅強耐心、對待家人的愛與關懷,是那麼的重要。
《失孤》大概就在提醒我們:用最善的心去對待遇見的人,多一點信任,多一點關懷,有可能就給深處痛苦深淵的人投射了一束溫暖之光;用最深的愛去對待身邊的家人朋友戚咐,多一點在乎,多一點呵護,珍惜所有和他們相處的時光,不要讓最熟悉的人感到陌生。
不少人認為電影中那段母親丟失女兒的故事線略顯多餘,似乎全部剪掉對電影不會形成任何影響。但這個故事線的存在並非濫竽充數,而是要在展現痛苦之餘,呈現人世間積極溫暖的一面。
陌生交警嚴厲中的默默關懷、陌生網友地熱心幫助,還有民警地助力,則是對現實社會中仍然存在的真善美的體現。
盡管在丟掉女兒的故事裡,女兒在熱心網友和警察的幫助下順利找回,母親則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跳水自殺,似乎是圓滿與悲劇的糾結,卻又是另一種痛苦的呈現。正如雷澤寬在重慶江邊對曾帥說的那樣,他堅持在路上,是因為害怕,害怕回家看到家人小心翼翼所隱藏地痛苦。
旁觀者無法真正理解,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內心的痛苦是多麼的巨大。即使表面平靜淡然,內心也仍有痛苦和煎熬。而這樣的痛苦之於他們而言,恰是影片里雷澤寬所說的那句:「他們不是在活著,而是在受罪」。
或許,每個觀者看到的《失孤》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再正常不過。我欣賞這部電影,不是說它好或不好,而是它值與不值。
上述這些近乎冗長的理解,是基於我個人的感受,有朋友認為我太過感性,我不否認,我對美好的東西總有一股溫和情愫,哪怕它的確存在不足。在我看來,面對這樣的電影所反映出來的事物,就應該感性。
有時候,我們看電影是為了娛樂放鬆,而有時候,我們看電影是為了豐富精神生活,或感動,或感悟。就好比通過這部電影,我更加覺得,我們在對待他人的時候,不要總是設防,多一些善意地關懷,總歸是好的。而對待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就更加應該付諸愛與珍惜。
片尾字幕打出了感謝劉德華,他值得感謝。
4. 失孤電影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失孤電影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失孤電影觀後感 篇1
如果非要用類型片的標准來定義,那《失孤》必然是一部公路電影。
《失孤》以「打拐」這一社會熱點話題為故事主線,講訴了一位父親長達十四年的尋子故事。除了熱點社會話題本身與影片所傳達的親情的主題,該片處處展現出「公路電影」明晰的特質,無論是外在或是內核,都能看到導演彭三源對公路電影的探索與嘗試,看似平淡無奇,實則井然有序,這里就淺談一下《失孤》中所表現的公路電影的「經典主題元素」。
尋找
公路電影很重要主題之一就是「尋找」,主人公因為「尋找」而上路,他們尋找的可能是精神上的自由,可能是物質上的財富,也有可能是其他重要的東西。無論如何,尋找,是公路片中推動故事發展的動力之一。在本片中,雷澤寬和曾帥尋找的則是闊別已久的至親。雷澤寬不遠萬里踏上尋子的道路,雖然他很清楚,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到自己的孩子如同大海撈針,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說,唯有不斷的「尋找」,他才覺得對得起被拐的兒子。如同硬幣的正反面,雷澤寬尋找的是被拐的兒子,而曾經被拐的曾帥,尋找的則是失散多年的父母,兩個同樣在「尋找」的人,自然在路途中產生了一種天然的默契,甚至也因為彼此對錯失的親情渴望,一種神似父子的感覺自然而然的融入在了兩人的相處中,雷澤寬找到了對兒子的關懷與呵護的感覺,而曾帥也體會到了久違的父愛。其中兩人在澡堂共浴的片段,讓我想到了韓國電影《兒子》,同樣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同樣一段特別的父子情,此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足以表達出飽滿的情緒。當雷澤寬看到曾帥與親人重聚,他老淚縱橫,在他眼裡不僅是看到了自己找到孩子的希望,也彷彿是一個父親在注視著自己的兒子,眼中充滿愛意。
成長
「成長」不光是公路電影這一特定的類型片,可以說是整個電影藝術永恆的主題之一。成長即是改變,唯有改變才是永恆。在本片中,雷澤寬的「成長」是顯而易見的,一開始,尋找自己的兒子是他出發的唯一目的,在路途中,一路得到好心人的各種幫助,讓他倍感溫暖,當他看到了其他被拐孩子的家庭的尋親信息,無私的擔負起了幫忙尋親的重任,當他提供了一條重要信息讓曾帥成功找到自己家人的時候,他的喜悅不亞於找到了自己的親身骨肉,雷澤寬的成長是從「為己」到「為人」。另一方面的成長,則體現在片尾雷澤寬偶遇僧人的片段, 當他將自己心中的疑惑告知僧人時,僧人用「緣來緣」、「緣起緣滅」作為解答,雷澤寬明白了繼續尋找的意義,哪怕前路漫漫,哪怕千山阻隔,雷澤寬都更加坦然與從容了。對於曾帥,同樣也有成長。他對雷澤寬說,小的時候,我害怕自己死了,沒機會見到親生父母,而現在我長大了,害怕他們死了,對於尋親這件事,曾帥期待中卻充滿了疑惑,直到他遇到了雷澤寬這樣一位堅定信念尋找孩子的父親,在與雷澤寬的相處中,曾帥也更深切的理解了被拐孩子父母的心情。當鐵索橋消失,竹林沒了,媽媽的麻花辮也剪斷了,曾帥還是鼓起了勇氣回歸到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庭之中,他終於可以與那個曾經的自己告別,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在路上
「在路上」可謂是公路片最直接的詮釋,故事的結尾往往如同我們的人生,一直在路上。在《後會無期》中,馬浩漢依舊在路上,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人生答案,而在《失孤》中,雷澤寬也仍然在路上。這條路也許沒有盡頭,可能窮盡一生,而其中又不知要經過多少風雨,多少考驗,然而就如片尾那廣袤而美麗的田園景色,只要心中懷揣著希望,這一路將會鮮花遍野生機盎然。對於雷澤寬這樣萬里尋親的父母來說,在路上,是一種「不放棄不拋棄」的態度,是始終懷著堅定的信念一路前行,有的'家庭幸運如《親愛的》中的田文軍,而更多的家庭仍然在尋找至親骨肉的漫漫路上,而「打拐」這件事,則更是需要大家不斷堅持,永不停歇。
導演彭三源用公路電影的框架講訴了《失孤》這樣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故事,雖然其中仍然存在表達不到位、剪輯混亂等諸多問題,但是立意明確,主題先行的《失孤》在當下無腦橫行的國產電影市場實屬難能可貴,也讓觀眾不僅期待更多有深度的國產電影作品。
失孤電影觀後感 篇2
失孤:失了,才孤獨。孤獨有兩方,一方是被拐賣的孩子,一方則是丟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覺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離」,這是一個慘事,原以為進了電影院自己會哭的稀里嘩啦,但我沒有。 說下個人對電影失孤觀後感。
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沒有刻意煽情,沒有販賣悲苦,導演的想法顯然是很清楚也很堅持的,她要拍一部溫暖的電影,她提出了「打拐」這個社會公眾事件,她請來了大明星劉德華以期待獲得更多人士的關注,劉德華沒看完劇本便應承了下來,一個字「演」。劉德華說:「這個事件他已經關注十幾年了,但是一直沒有人拍,現在終於有人要拍了,如果我來演,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關注這個事,票房也不會太虧,有沒有機會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這樣的事,我們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這里一定要為導演、為劉德華,以及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買票電影院看這部戲的人點贊。
初為導演的彭三源在電影的節奏把控以及敘事的技巧上難免會有一些生疏,但這很顯然是一部如《桃姐》般平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藝小品,是比較生活化的自然呈現;並非陳可辛那部同期拍攝搶先上映計算精確商業味十足的《親愛的》(也是一部國產佳片)。如果你是愛看韓國影片《素媛》《熔爐》以及《親愛的》這類頗具催淚效果影片的人,也許你會失望吧。為什麼彭導要把一個十足催淚的題材拍的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還很歡快呢?為什麼導演在感情上要這么克制?我想正如劉德華所飾演的雷澤寬,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該哭的該鬧的該悔恨的該激動的想必都化作了臉上深深淺淺的皺紋和那溫存善良的眼神。有時被戳到傷心處也還是會本能的情緒波動,但更多的時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導演的剋制內斂,她只是想鼓勵這些經歷了無數次失望的人,給他們一些溫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樂,我只能用一個字概括:特別好。在歡樂中透著一絲絲無奈與凄切,但基調是積極的向暖的。這與如畫如詩綠意盎然的攝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許故事有些游離有些鬆散,但分寸還是把握的很不錯的,尤其是對一位新的女性導演。
影片的劇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條線:
第一條是吳君如飾演的人販子那條線,我想這條線的作用大概是這樣的:1、提出人口拐賣這個社會事件,作為一個背景,也可以說為什麼會有這樣一部電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們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訴我們,有需求就有買賣,有買賣就有拐賣,這就好比市場經濟吧,是一個供需的問題,所以有哄抬價格也有賤賣。3、社會其實很殘酷的,我們要多留一個心眼。
第二條是倪景陽飾演的丟失孩子的母親,我覺得這個安排可以這么猜想:1、作為主線雷澤寬堅持尋子的一個對比,有的人丟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階段,可能會因為堅持不了,因為過分自責,一時想不開就自尋短見了,這也突顯了雷澤寬尋子十五年是一種何等的堅持。2、孩子丟失對家庭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3、丟失孩子不是雷澤寬這么一個個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許就在你身邊。
第三條也就是主線,雷澤寬尋子。其實這條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雷澤寬尋子以及雷澤寬幫助別人尋子,二是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尋母,並在尋親的過程中與雷澤寬產生了一種如父如子的關系,這是一種情感上的互補。
兩條副線與主線穿插,副線時間也不長,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許是我看電影多,雖然剪輯有些許生硬,但這兩條副線的作用及內在的邏輯還是比較實在的,沒有什麼問題,也不影響我觀影,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豐滿,這戲本不是劇情沖突強烈推進火速的商業片套路。
劉德華和井柏然都奉獻出了不丟人的演技。尤其是劉德華,把一個尋子十五年的農民父親的那種謹小慎微,那種喜悅難過的得失,那種茫然的失落都演繹的入絲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攔車時踉蹌的腳步;你看他把手輕輕搭在背後拘摟的脊背;你看他在魚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與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懷疑了自己的判斷;發尋子傳單被拒絕後尷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丟在地上的傳單上的灰塵,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當曾帥把摩托車鑰匙送給他時,他露出了一個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緊接下來我們可以看見他眼底那不舍分別的凄涼與悵然;他與曾帥如父如子的互動是全片最溫暖最快樂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丟,也和曾帥這般大小了,也該是在讀書的……想不到一個香港的天王劉德華居然可以把內地農民角色表演的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澤寬,對,劉德華不僅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也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完成度相當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條無盡的路,你找他,緣聚,你不找他,緣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只要你堅持了,你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失孤電影觀後感 篇3
「這些年來,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覺到:我,是一個父親。」
一個人,一輛摩托,一面旗子,走過了十五年春秋。——電影《失孤》講述了父親雷澤寬為尋找自己走失的兒子而經歷重重困難,卻仍不放棄、堅持尋子十五年的故事。——電影中,劉德華完美演繹了一位父親的剛毅與愛子之心,讓人憐憫卻又心生敬意。能堅持十五年且仍不放棄,這是多麼強大的毅力與多麼深厚的愛凝聚的力量才能讓他堅持十五年!
而電影原型郭剛堂尋子二十四年,也終於在7月11日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時隔二十四年,父子終相聚,《失孤》中殘缺的結局終是美好的。
二十四年,可能只有郭剛堂自己知道他是如何走過來的。無數的辛酸與痛苦、無數的困難與阻礙,擋不住他的尋子之心。電影中,劉德華吃飯時的樣子,是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幕,僅僅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便近乎完美的演繹出了雷澤寬這個失子的父親生活的是多麼的艱難。
即使他是孩子的父親,在尋找一段時間無果後,放棄,也不會受到任何人的斥責,即便是良心上也不會過不去。但,憑看遠超常人的恆心,他真的尋找到了幾乎絕不可能再找到的孩子。這樣一位父親,值得所有人尊敬。
「如果看到他,請告訴我」,這可能是這個父親在這幾十年中,唯一的希望。
失孤電影觀後感 篇4
有了去年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拐賣孩子這個社會議題在大銀幕上重新被點燃起來。《失孤》同樣如此。這部電影和《親愛的》一樣,都是以主角尋找自己被拐賣的兒子為主線。《親愛的》里在後半段加入了趙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視角,把拐賣孩子的社會問題復雜化,在倫理上讓觀眾陷入一種思考的困境:被拐賣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麼拐賣孩子的家庭,說不定也有難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的主線,也有一條副線——井柏然扮演的曾帥。他是被拐賣的孩子,買他的家庭最終說出了真相,而他也開始了自己尋找親生父母的旅程。在這條副線里,故事為我們揭露了過去拐賣故事裡不常見的一面:被拐賣的孩子如何尋找生父?
電影里,曾帥對雷澤寬說,你尋找孩子,可以大張旗鼓,到處宣揚;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卻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賣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里,他樂享其成,不願意再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曾帥理解他的這種做法,因為萬一親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過得幸福,可能這些年來從未想過尋找他;又萬一父母家裡條件很差,要是相認了,過得不如現在的生活好呢?
血濃於水,這是個看上去無須質疑的事實,但當生物學上的血緣關系遭遇到眾多現實問題挑戰時,兒女和父母的「尋找」、「拋棄」、「相認」,都成為了一個不太容易解決的棘手問題。
所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線,在電影里被淡化。自己的親生骨肉被奪走,十多年來穿越整個中國不停尋找,風餐露宿,受過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實在太多,每年成千上萬被拐賣的孩子,雖然殘酷,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悲慘故事是在是太常見了」這個現狀;再加上《親愛的》里,黃渤與張譯的那條尋子線已經足夠凄慘,足夠真實,足夠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沒有對雷澤寬的15年尋子故事進行寫實描述,只是用了幾個重點去點綴出雷澤寬在現實里遭遇到了種種痛苦折磨:車禍、被毆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漁民圍攻……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挨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後,困惑於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後,怎樣面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而對於那些無法從內心深處原諒自己弄丟了孩子的父母來說,也許這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才是一種靠岸。
失孤電影觀後感 篇5
今天通過看《失孤》這部電影,整個人就像在劇情中,一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以下幾種感悟和大家分享:
1、在雷振寬的尋子路上,經受了種種心酸和在漁村慘遭農婦的毆打,想像到父親是多麼的想把孩子找到。所以做為我們現在父母健在的所有兒女們要感恩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體貼他們,愛他們。
2、 當井博然飾演的孤兒幫助雷父修摩托而意外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時,我想這就是福往者,福來的道理吧,只要我們行善,我們就會有好的事情發生。
3、 電影結尾時似乎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只留下了佛家的緣起緣滅,我想接下來就應該是我們要做的,堅強,勇敢,慈愛傳播給每一個,做有德行的中國人。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片中的父親為尋其子,歷經15年…盡管依舊沒有絲毫線索,可他卻從未一刻想要放棄……他可能會忘了自己是誰,來自哪裡,但唯一不會也不敢忘的,就是繼續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尋子之路…
《失孤》雖反應了一種社會現象,但通過主人公,更加深刻的向我們詮釋了父母對子女純朴而又偉大的愛,這種愛,讓人心疼……
我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爸爸媽媽的懷抱健康平安的長大,希望每個家庭能和諧幸福,但無奈的是,我們沒辦法杜絕這種現象再度發生…但我們可以竭盡所能去避免……
5. 你是如何評價劉德華的電影《失孤》
劉德華的《失孤》是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電視講述了失去孩子的父親在漫漫尋子路上的艱辛和痛苦!電影抨擊了現在最讓人恨得咬牙切齒的「拐賣兒童」事件。每個身為父母的在看電影的時候,不僅有對人販子的痛恨,同時也能提高對人販子的警惕,還能增強防範意識,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所以,電影是震撼人心的!因為人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出現在了身邊!!
6. 如何評價電影《失孤》
《失孤》在最後不是皆大歡喜的圓滿型劇情設置,當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告別了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後,他選擇了一個人發動摩托車走向茫茫人海,對他來講,尋子之路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或許到最後不一定會有個結果,然而心懷後悔終有期的信念,卻是它尋子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盡管同為聚焦打拐題材的影片,《失孤》卻與《親愛的》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戲劇沖突相較於前者,顯得更為朴實平淡,在某些細節地方,則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與此同時,影片也沒有將這個沉重的題材一味的悲情化,而是注入了一種明媚的色彩在其中,配上大段略顯激昂的音樂,導演用這種頗為積極的態度在給傳遞傳遞出一種信息:生活不易,但你總得繼續樂觀往前走,走下去,才有希望。
片中有人靠著希望最終得到了圓滿,也有人因為失去了信念崩塌而最終沒有撐過去。導演彭三源用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來詮釋了信念的重要。曾帥在經歷了面對中國千千萬萬個鐵索橋的時候,依然選擇了找尋,最終與失散多年的父母相認。而那位丟失孩子的母親在經歷挫折後,最終選擇了跳橋,而她僅僅只差一點點就能與女兒相聚,這種錯過讓人唏噓,也讓人落淚。
《失孤》呈現的是一個大群體的那種集體焦慮:丟失孩子的父親,幼時被拐賣已成人的少年,失去了主心骨的母親……這一系列都圍繞著丟失孩子這根導火索展開。而在這悲劇發生之後,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焦慮:雷澤寬無法面對家人失望的眼光,曾帥沒法辦理身份證,沒法正常結婚,那個丟失女兒的母親也無法正常生活。這一切悲劇的根源源於人販子,因此,我們不僅僅只是對於片中的人物寄予同情,同時也應該對現實生活有所警醒。正如那個報警的大學生,在遇到嫌疑犯的那一刻,不慌不忙的配合警方最終讓失孤兒童得救,讓人看到打拐不僅僅是失孤家庭的戰爭,也是一個全社會的命題。
電影中,苦情的戲份並不多,但依舊有著感人至深的力量。無論是雷澤寬在高速公路得到交警的幫助,還是曾帥的無償援助,而到最後曾帥回鄉的那一幕,則真實到令人動容,曾經的小孩已長成翩翩少年,鐵索橋不在,母親的辮子也不在,他面對相認的那一刻那種恍然隔世之感真實得讓每一個落淚,不僅僅是他周圍圍過來的相親,也是銀幕下的你我。
作為一個聚焦打拐的題材,《失孤》最讓人驚艷的是它很少賣弄苦情。雷澤寬與曾帥的一路北上甚至讓人聞到了《菊次郎的夏天》的味道,沿途的風土人情,奇聞趣事以及悲歡離合,都讓這段尋找的路上充滿了希望的色彩。
劉德華在片中的表現再一次讓人感受到勞模的努力,不再拘泥於偶像包袱,他在神情,語態以及各種細節上的拿捏還是讓人相當信服的,而井柏然的那股少年的意氣風發以及些許的倔強與雷澤寬的堅定相輔相成,兩人的互動戲份也非常精彩。當然片中也找了不少老戲骨,吳君如,梁家輝等友情出演,也讓本片除了感動之外,也多了點點星光。
茫茫人海,後會有期,尋子這註定不是一條平凡之路,有坎坷,有艱險,可懷抱著必勝的信念,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重要的呢?
7. 小學生答題,看電影失孤的觀後感,求幫忙
電影上映前,很多人以為是及其煽情的催淚片,劉德華的造型也是各種滄桑,所以去影院前特意帶了一整包紙巾,還擔心哭的太丑妝會花,哈哈。但電影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沉重與陰暗,而是笑中帶淚,充滿溫暖與希望。悲傷的故事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滿眼淚是無知者的視角,有淚水有歡笑才充滿希望。
電影的細節刻畫地非常到位,同樣是騎摩托,天王劉德華不再是《烈火戰車》里帥氣的阿祖,而是一位苦苦尋子15年的父親。他騎摩托車的姿勢不是帥氣地向前傾,而是稍微駝背的正坐,發黃突起的指甲、甚至臉上每一條皺紋都在訴說著他這15年來的艱辛。看到漁民的養子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時他眼中的心酸淚水和抱歉的表情讓我鼻子發酸,15年了他一次一次地希望過,又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淚水早已沒有洶涌而出的沖動。
井柏然的演技給了我驚喜,與天王飈戲沒有表現出絲毫怯懦,真是後生可畏。很多人對他《等風來》里逗比的富二代王燦一角印象深刻,《失孤》里他卻用眼神與動作將一位從小被拐的小鎮青年的委屈與悲傷展現出來。外表陽光,內心悲傷,不理解親生父母為何把自己丟了,同時又不敢傷養父母的心。尋親的路上他是開心的,路上看到美麗的風景還大喊要找到心愛的姑娘來這里談戀愛,但這恰恰是一種諷刺,電影最後曾帥說按養父的意思回去會和姐姐結婚,雖可以理解為對養育之情的報答,但實在令人惋惜,映射出了很多被拐孩子人生的無奈,親生父母和養父母之間的抉擇,這些羈絆會永遠存在於他們的人生。
憑著線索在熱心的願者的幫助下,曾帥還是找到家了。可更多的被拐兒童沒有找到家,十幾年的變化,就如電影里呈現的,路邊的房子拆了,家鄉的竹林砍了,鐵索橋拆了,媽媽的長辮子也剪了,滄海桑田,家鄉的痕跡越來越模糊,回家的路會越來越艱難。曾帥是不相信的愛情的,調侃情侶們相信白頭偕老,外表陽光,內心卻是自卑甚至被傷害得有些冷漠。曾帥站在鐵索橋上與兒時的自己對望的背影讓我淚目,有種少小離家回的傷感。井柏然在此演繹的非常到位,眼中噙著淚水,嘴角卻是上揚的。
一路上老雷和曾帥的父子情令我動容,輕松愉快的音樂讓我覺得如果兩人真的是父子該多好,可現實是殘酷的,老雷繼續一個人上路,執著地行駛在一眼望不到頭的路上。天意被救出了,她的媽媽卻跳橋自殺了。
這部電影如果能更多些起伏的情節可能會更好,但也許這正是導演的用意所在,用朴實的細節訴說他們的故事。滿眼的綠色給人不泯的希望,緣聚緣散,緣生緣滅,其實都在人為。
願天下無失孤,丟失孩子的家長早日找到他們的天使,被拐的孩子早日找到回家的路。
第二篇:電影《失孤》觀後感
有了去年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拐賣孩子這個社會議題在大銀幕上重新被點燃起來。《失孤》同樣如此。這部電影和《親愛的》一樣,都是以主角尋找自己被拐賣的兒子為主線。《親愛的》里在後半段加入了趙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視角,把拐賣孩子的社會問題復雜化,在倫理上讓觀眾陷入一種思考的困境:被拐賣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麼拐賣孩子的家庭,說不定也有難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的主線,也有一條副線——井柏然扮演的曾帥。他是被拐賣的孩子,買他的家庭最終說出了真相,而他也開始了自己尋找親生父母的旅程。在這條副線里,故事為我們揭露了過去拐賣故事裡不常見的一面:被拐賣的孩子如何尋找生父?
電影里,曾帥對雷澤寬說,你尋找孩子,可以大張旗鼓,到處宣揚;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卻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賣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里,他樂享其成,不願意再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曾帥理解他的這種做法,因為萬一親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過得幸福,可能這些年來從未想過尋找他;又萬一父母家裡條件很差,要是相認了,過得不如現在的生活好呢?
血濃於水,這是個看上去無須質疑的事實,但當生物學上的血緣關系遭遇到眾多現實問題挑戰時,兒女和父母的「尋找」、「拋棄」、「相認」,都成為了一個不太容易解決的棘手問題。
所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線,在電影里被淡化。自己的親生骨肉被奪走,十多年來穿越整個中國不停尋找,風餐露宿,受過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實在太多,每年成千上萬被拐賣的孩子,雖然殘酷,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悲慘故事是在是太常見了」這個現狀;再加上《親愛的》里,黃渤與張譯的那條尋子線已經足夠凄慘,足夠真實,足夠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沒有對雷澤寬的15年尋子故事進行寫實描述,只是用了幾個重點去點綴出雷澤寬在現實里遭遇到了種種痛苦折磨:車禍、被毆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漁民圍攻……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挨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
8. 時隔24年終於團圓,電影《失孤》原型郭剛堂找到兒子,劉德華有何表示
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失孤》相信大家應該都看過,這部電影之所以火爆,是因為它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真的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在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的時代背景下,孩子出事就變成了《失孤》,而失去唯一孩子的痛苦,恰恰是對於這個時代的靈魂拷問。
彭三源導演稱,已經把郭剛堂找到兒子的消息告訴了劉德華,華仔看到後也很激動、很開心,「他有回復很開心的表情,然後還有倆祈禱的手勢。」
9. 尋子24年報廢10輛摩托車,劉德華的兒子終於找到!但悲劇還沒結束
在24年後,電影《失孤》終於迎來了最好的結局。
「孩子找到了,以後就只剩下高興的事兒了,老天對我們不薄。」
「人們是激動地笑,我光顧著哭了,這二十多年,可把我兒翻著了。」
郭剛堂和妻子喜極而泣。
苦尋兒子整整24年,郭剛堂——這位電影《失孤》的原型人物,終於找到自己的兒子了!
在電影《失孤》中,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是一位騎著摩托車全國遍地四處尋找兒子的父親。
而這位父親的故事,在現實中就是發生在郭剛堂身上的真實經歷。
在得知郭剛堂尋得兒子後,《失孤》劇組的導演以及演員劉德華等也都表示了對他們父子的祝福。
在24年後,電影《失孤》終於迎來了最好的結局。
可是,在相認的背後,是否還存在著我們正在忽視但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兒子郭新振是跟養育自己近30年的養父母,還是找了自己24年的親生父母?
父子雖已相認,但是這24年的親情的的確確已經消逝,難以彌補。
這是人販子種下的人間罪惡,但是卻讓已經飽經苦難的人,還沒來得及品嘗團圓的喜悅,卻要不得不面臨痛苦的選擇。
或許,對這個家庭而言,相認——僅僅是第一步......
時間回到故事發生的起點。
1997年9月21日下午,郭剛堂年僅兩歲的兒子郭新振,在家門口玩耍時,被一女子拐走。
那時27歲剛結婚3年的郭剛堂在外忙完之後回到家時,看到家門口圍了很多人。
一位老人拉著郭剛堂的手,告訴郭剛堂,他的兒子被拐走了,要抓緊時間想辦法找孩子。
郭剛堂一下子慌了神,突然下跪,請求各位鄉親們幫著一起尋找兒子。
接下來的一兩年內,郭剛堂花光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了20多萬的債務,但是不幸的是,兒子還是沒有找到。
1999年,郭剛堂做了一個艱難卻又果斷的決定: 他決定一個人出去,尋遍大江南北,也要找到兒子。
接下來便是漫漫十年的尋子路。
一個人、一輛摩托車,還有摩托車後座上插著的兒子放大後的照片,上面寫著: 「兒子,你在哪兒,爸爸找你回家!」
整整十年,郭剛堂跑了30多個省,報廢了9輛摩托車。
很多人認為郭剛堂已經盡力了,但是他從未有過放棄尋找兒子的念頭。
他說:
就像電影《失孤》中,苦尋兒子數年未果的劉德華去請教禪師:
禪師回答道:
在兒子被拐期間,郭剛堂想過跳崖結束,也曾在認親失敗後流淚:多希望他就是我的兒子。
在尋子的過程中,郭剛堂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和他一樣痛失孩子的父母。
即使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郭剛堂心中依舊想的是能夠讓世間這樣的苦痛少一些。
2012年,他發起創辦了天涯尋親網,2014年,他又登記注冊了聊城天涯尋親志願者協會。
他曾坦言:
他的心願實現了,協會成立以來,先後幫助數百個家庭找回親人,圓了他們的團圓夢。
而在這一天,郭剛堂自己的團圓夢終於也得以實現。
2021年5月-6月,山東河南兩地警方協同破案,終於在河南成功找回郭剛堂失散多年的兒子郭新振。
據悉,郭新振大學畢業,受過良好的教育,目前工作穩定,生活狀況良好。
與此同時,警方也抓獲了當年拐賣郭新振的一男一女2名犯罪嫌疑人。
24年後,與兒子再見面,早已滿頭白發的郭剛堂與兒子相擁而泣。
從27歲到51歲,這位飽經苦難的父親受盡折磨,終於等來了這一刻。
人們感嘆:6年後,《失孤》終於有了結局。
但是這結局能否可以一直圓滿下去?
一切還遠沒有結束......
罪犯雖然已經抓獲,但是因為他們所犯下的罪惡而給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所帶去的悲傷與痛苦,在短時間內是難以釋懷的。
郭剛堂是不幸的,同時他又是幸運的。
電影《失孤》中,劉德華最終也沒能找到自己的兒子;而在現實中,郭剛堂找到了兒子,並且萬幸的是:孩子身體 健康 、狀態良好。
但是,又有多少家庭至今也沒能尋到自己的孩子,或者尋到的孩子已經飽經折磨、破碎不堪。
郭剛堂的孩子找到了,但是這缺失的24年親情,又該如何彌補?
而對於郭剛堂的兒子郭新振而言,在與親生父母相認的喜悅過後,在兩個家庭之間,他又該何去何從?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 「窗口期」 ,是說孩子和父母在3歲之前,會有一個「親情的窗口期」,這個期間對孩子非常重要。
在這個階段,父母和孩子會建立一生的羈絆,而一旦過了這個「窗口期」,再去重建,那就千難萬難。
所以對於這些被拐家庭而言,最大的悲哀往往是:沒找到的時候,要經受「永遠渺茫的希望的折磨」;
找尋到之後,卻還要經歷「最親的陌生人」的折磨。
對於郭剛堂一家而言,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不能被忽視,那就是: 郭新振到底認誰?
一邊是養育之恩,一邊是生育之恩。
有人認為養父母對郭新振的撫養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既然現在已經找到了親生父母,理應回到親生父母身邊;
還有人認為養父母已經養育郭新振這么多年,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親生父母的出現也是在破壞另一個家庭。
對於這個問題,郭剛堂早已設想過,也做好了准備。
他說自己尊重兒子的一切選擇:
「就當是一門親戚,這樣去走動,就兩個字:真誠。」
真誠——是郭剛堂一直以來的信仰與堅持。
我們始終有選擇的機會,而選擇真誠地面對自己、面對這個世界時,即使眼前已沒有道路可走,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相信所有失散的人兒,終會在這條道路上得以團聚。
每一個被拐賣的兒童,不論正被怎樣地對待著,他們也曾是父母的心頭肉,永遠的牽掛。
每年都有20萬的兒童失蹤,這背後是多少破碎的家庭。
郭剛堂曾說過:「拐賣是比謀殺更重的罪孽。」
你在大街上偶然遇到的一個人,他可能是另一個人日日夜夜都盼望著想要見一面的人。
在電影《失孤》的結尾,男主角找到佛家去點化。
他問 : 為什麼是我。
這也是所有正在經歷不幸或是曾經經歷過不幸的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但是他們可以得到的答案或許是: 為什麼不是你?
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天地順其自然,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
不會因為你死磕到底的堅持,就一定會點亮你的希望;
也不會因為你選擇放下不再執著,就徹底斷去你的轉機。
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
在堅持與放下之間,有著太多矛盾的痛苦。
如果要問我到底該如何選擇,我會說:
前半生堅持,
後半生放下。
柏拉圖說過:
世界上的東西從不會十全十美,不論怎麼審慎,都會留有遺憾,選擇得到「一半」放下「一半」,最好不過。
最後,願所有被拐的兒童都能平安回家;
天下的孩童都能在父母的庇佑下 健康 長大;
世上所有的家庭都能一直美滿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