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8、90年代的大陸電影,比香港電影差那麼多
簡單來說有幾個原因。
1,7 8十年代,香港電影是世界級的重要電影產地,產量超過大陸N倍,產業鏈已經相當成熟,而大陸處於電影廠時代,電影只是黨的宣傳工具,基本就是各個廠領導完成任務的指標,產量少,內容單調,雖然四代五代導演的經典作品也是錯的,但是太過依賴於個人的發揮,而不是行業的整體水準。
2,經濟原因,拍電影是很耗錢的,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人當然比大陸人有錢多了,大陸的錢發展實業還不夠呢,哪會有人閑的用錢去拍電影。
3,另外我不完全認同你的說法,香港電影七八十年代是鼎盛時期,90年代後已經開始走向沒落,大陸90年代初的一些電影,比如《霸王別姬》《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准世界大師級的電影,甚至在戛納這樣的電影節上有所斬獲,因此90年代的大陸電影可以說是比香港電影強的。
4,要說弱,只是弱在商業片上,而事實上大陸在張藝謀拍攝《英雄》之前的90年代,甚至沒有商業片的概念,所以兩地在商業片上,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㈡ 香港電影到現在沒落了嗎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現代特殊文化上已經失去意義。雖然香港的電影人依舊在電影界佔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有像杜琪峰,林超賢等著名導演不斷推出精品電影,但是依然改變不了香港電影的沒落,這是因為什麼呢?原因一是因為時代進步,拍攝電影的技術成熟。原因二是因為香港地區的影視公司爭奪市場資源。
香港電影由盛轉衰
如今的香港電影青黃不接,因為本土市場比較小,在大片時代中嚴重不協調。而且隨著美國電影的上映,大家基本都紛紛躲避。所以香港電影要想發展下去,就要接中國的市場,可這並不容易,因為國內的電影也進入飽和階段,更別談還要跟其他人爭奪這塊蛋糕了。
㈢ 為什麼以前港片電影都喜歡說山東話
眾人眼中的香港人,應該是講粵語的,和山東話完全扯不上聯系。但是,為什麼以前港片電影都喜歡說山東話呢?
(洪七公 張學友)
讀書君說
本雅明曾說:“歷史的意義不大在過去發生的事件本身,而在於過去發生的歷史何時能夠被認出來。”
香港電影,其實是一段段歷史的重述。從舊港片說山東話中,可以略窺一二當年的人文與歷史。
㈣ 英國電影和香港電影,在國際上差距有多大
你太逗了吧, 007就是英國的電影,英國電影在世界上可枝世是第一檔次的水平,完爆中國大陸和韓國,至於英猛純肢劇更是世界第一高水平的劇種的存在,也是全世界電褲旁視劇的發源地。
㈤ 為什麼有香港電影,港劇,卻沒有澳門電影,奧劇
1、澳門只有40萬人口,而香港有600萬,這就導致了澳門無法拍電影,因為沒有足夠的從業人員、院線、資金支持
2、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有很多企業、財團、流動資金支持,而澳門支柱產業總所周知
3、香港在二戰後,吸收了大量大陸人員。加上是中英文化交融之地,這樣,大陸文化、粵文化、英國文化互相交融,產生了香港文化,而澳門太小,澳門也沒有特殊的文化,加上本地市場太小,就算有一兩部精品電影,也無法形成良性循環。
現在香港電影市場沒落,也正是因為本地市場狹小導致
㈥ 為什麼香港電影沒有以前拍的好看了
原因如下:
1、沒有市場。
香港人口也不過700萬。而大陸觀影人數每年都是以10億來計算的。靠這么小的市場,支持電影業根本不可能!縱觀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英國、法國電影也沒落了。就是因為人口不足以支撐市場。
2、時代變了。
當年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
3、市場變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可以走國際化道路,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隨著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而且香港也沒有強大本地市場可以依託。
4、香港沒落了。
香港電影的崛起是站在香港崛起的潮流上的。香港現在已經沒落了,所以電影業沒落是可想而知的。
5、電影成本提升了。
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
4、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
㈦ 為什麼香港電影越來越差了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