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香港電影 » 香港第一部粵語電影
擴展閱讀
梵少皇與劉德華電影 2024-12-25 09:35:21
有什麼好看國產電影推薦 2024-12-25 09:29:44

香港第一部粵語電影

發布時間: 2024-12-12 10:57:06

A. 香港電影

白金龍》導演:湯曉丹1933

香港第一部粵語有聲電影,邵氏的前身「天一」電影公司出品,由著名的粵劇二位「伶王」之一的薛覺先演出(另一位是馬師曾)。沒有《白金龍》,就沒有今天的邵氏電影公司。當年《白金龍》打破廣東、東南亞、歐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記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初到星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憑著《白金龍》,開創了邵氏在星馬的娛樂王國基業。也正是《白金龍》,開創了粵語片的潮流。上世紀50、60年代,香港製作了近3000部粵語片,形成了香港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獨臂刀》導演:張徹1967

《獨臂刀》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過百萬的影片,張徹憑此片成為「百萬導演」,王羽開始成為香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功夫小生,而邵氏電影公司的「武俠世紀」也從此片正式開始。《獨臂刀》影響了香港電影的形態和歷史。之前,香港的電影仍舊停留在老上海電影的文化形態下,多拍攝以家庭婦女為觀眾的苦情劇,武俠片中的英雄也多半是女飛俠,男性則是需要保護的文弱書生。《獨臂刀》之後,男性開始成為影片的主角,電影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再是嬌弱的女明星,而是健壯有力的男明星。

《俠女》導演:胡金銓1972

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在戛納電影節上奪得最高綜合技術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5大電影節上獲獎。胡金銓是香港電影史上的第一個「作者」導演,也是香港電影界最接近大師的一位。他一生致力於拍攝「俠」文化的武俠電影,並以《俠女》登上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最高峰。胡金銓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國電影最早的一次文化突破無疾而終。
《蝶變》導演:徐克1979
70年代末,邵氏大製片廠制度對香港電影界的影響逐漸開始弱化,電影的文化形態也開始以多元化的形態出現。在這段時期,香港電影界出現了一次驚人的藝術運動「香港電影新浪潮」,徐克的《蝶變》正是這一運動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蝶變》直接導致了香港電影以後的兩個發展方向:一是藝術電影的出現;二是特技的迅猛發展,80年代以後香港電影特技的發展幾乎都與徐克有關。

《最佳拍檔》導演:徐克 1982

自1982年開始,香港電影票房連續3年第一名的都是《最佳拍檔》及其續集,而黃百鳴、麥嘉、石天的「新藝城 」公司也統領了80年代整個時期的電影。《最佳拍檔》開創了香港電影大片(blockbuster)的先河。開拍之初,許冠傑的200萬片酬已經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而該片的拍攝方式也是完全模仿好來塢,在片中大量出現多輛汽車連續碰撞、最新007式先進武器等噱頭,弱化故事情節、強化視覺場面。《最佳拍檔》對好萊塢電影製作方式的吸收,是香港本土電影國際化的最初嘗試。

《A計劃》導演:成龍 1984

香港近20年最偉大的電影演員是誰?成龍。這是香港各界都比較認可的一個答案。成龍以自己的功夫喜劇成為李小龍之後最具世界影響力的香港演員。早期京劇劇班的訓練,使成龍嫻熟地掌握了以模仿的方式塑造最具亮點的動作造型。這種表演方式成為了他的招牌,他的這種表演在世界影壇上也是獨此一家。《A計劃》正是早期成龍電影最具特色的一部,例如他從鍾樓上墜落的鏡頭,一鏡直落,不加任何剪輯手段。之後《A計劃》風格的電影每年必有一部,成龍電影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英雄本色》導演:吳宇森 1986

當冷兵器換成熱兵器,張徹電影就變成了吳宇森電影。吳宇森曾經是張徹的「文膽」,做過張徹的副導演,是典型的製片廠出身的工徒導演。他把張徹電影的特點傳承下來,把刀劍片改變成了槍戰片。《英雄本色》把槍戰的方式發揚光大,代表了香港電影槍戰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槍戰片的最高成就。

《阿飛正傳》導演:王家衛 1991

1991年香港文化界最轟動的電影莫過於王家衛的《阿飛正傳》了,雖然票房成績一般,但王家衛獨特的電影風格在本片中凸顯無疑,它宣告了香港第一位國際性電影大師的出現。
《阿飛正傳》是一部對香港身份進行反思的本土電影。《阿飛正傳》的影像、敘事方式都是原創的,堪稱香港電影藝術的奇葩。結尾中梁朝偉的一段「獨角戲」,至今被奉為經典。

甜蜜蜜》導演:陳可辛 1996

1997回歸前的茫然,就像三叉路口的選擇,在這個歷史時刻來臨前的一年,陳可辛的《甜蜜蜜》橫空出世,在藝術和商業兩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文藝片一直是香港電影的一種類型,早期就有李晨風、秦劍等著名前輩,而70年代後因為武俠功夫片的盛行,藝術電影始終難以成為主流。《甜蜜蜜》是對早期文藝片的回歸,它以細膩而真實的心理描寫,展現了歷史的進程。

喜劇之王》導演:李力持 1999

自1993年香港電影業進入蕭條期以來,香港電影中能夠具有票房保證的演員越來越少,周星馳是其中的一個。香港的喜劇演員,早期有梁醒波、新馬仔、許冠文,而周星馳是近10年來最傑出的喜劇演員。《喜劇之王》中有著對香港早期電影的大量引用。尹天仇、杜鵑兒是60年代著名粵語武俠片《武林聖火令》中的人物,老少咸知;《演員基本修養》是早期長城、中聯等電影公司的訓練班手冊。這種引用掌故的喜劇電影成為周星馳電影發展的軌跡,新片《功夫》中再次對火雲邪神、九龍城寨引用,並取得了迄今為止合拍片的最高票房。

B. 請問,劉德華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叫啥名字

劉德華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叫,彩雲曲

導演: 吳小雲

編劇: 勞文生 / 王家衛 / 何康喬 / 奚仲文

主演: 吳少剛 / 庄靜而 / 劉德華 / 徐傑 / 黃造時 / 更多...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語言: 粵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82-04-21(中國香港)

片長: 84分鍾

又名: Once Upon a Rainbow

彩雲曲的劇情簡介 · · · · · ·

兩個情同姐妹的女中學生畢業後各奔前程:富家女獨居別墅,貧家女進了訓練班。貧家女的男友家明愛上了富家女,富家女出於道義婉拒;但在聖誕夜由於孤寂,兩人發生了關系,事後富家女因內疚而自暴自棄。貧家女發現家明根本不喜歡自己,全心全意投入訓練班的訓練,取得優異成績。但富家女沒有出席她的畢業晚會,待她找到富家女的家裡,只見富家女已經溺斃在游泳池中。

滿意請採納,更多明星電影全集,請移步-千知堂微博-

C. 香港經典片

龍騰四海 縱橫四海 英雄本色123

D. 為什麼香港這么小的一個地方有這么發達的娛樂業

香港娛樂業的發達舉世聞名。香港娛樂事業大約可分為電影、唱片、電視劇、經理人公司、娛樂刊物等。其中香港電影更是香港娛樂業的代表。香港電影代表著香港文化。

在香港,電影業一直是其重要的產業。在它的鼎盛時期,電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好萊塢,是亞洲的夢工廠,甚至被稱作「東方好萊塢」。它每年要拍攝大約300部各類影片,港產電影年平均票房收入超過1億7千萬美元。

港產片無疑是娛樂藝術的高峰,它「也許煽情與縱樂,也集吵鬧與愚昧、血腥與怪誕於一身,但香港電影亦敢於破格,技巧純熟,訴諸情感亦坦率直接,因而贏盡全球觀眾的歡心」,「那些張狂的娛人作品,其實都飽含出色的創意與匠心獨運的技藝,是香港給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貢獻。最佳的港片,不僅是娛樂大眾的商品,更滿載可喜的藝術技巧。」

香港電影發展的簡史

在即將開放的以紀念碑方式記錄的香港電影史中,我們將看到香港電影發展的幾個階段———

1、默片時代:1913年,首部香港電影《莊子試妻》製作,由黎民偉編劇及主演。1923年,黎民偉兄弟創辦公司,出品香港首部新聞紀錄片,1924年拍攝香港首部故事長片《胭脂》;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導致香港電影停產。

2、上世紀30至40年代:1931年,香港影片公司出品大罷工後攝制的首部電影《左慈戲曹》。1933年,香港首部完全有聲影片《傻仔洞房》誕生。

3、上世紀50年代的粵語片:胡鵬1949年執導的《黃飛鴻傳》在上世紀50年代續拍了60多部,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電影。任劍輝、白雪仙主演的粵語戲曲片《帝女花》等長盛不衰。

4、上世紀50年代的普通話片:1956年,新華公司以《桃花江》開啟了以普通話歌唱喜劇片的風氣。上世紀50年代中期,電懋公司拍了不少出色的普通話配音的電影。1957年,邵逸夫接掌邵氏父子公司並改組,製作了大量高品質、包裝華麗的電影。

5、上世紀60年代的粵語片:這個時期是香港電影產量最高的年代,題材從反映社會民生的寫實片轉為新興中產階級背景的喜劇與愛情文藝片,陳寶珠、蕭芳芳、謝賢等成為影壇偶像。

6、上世紀60年代的普通話片:邵氏出品的黃梅調歌唱片、新派武俠片、歷史宮闈片與大型歌舞片,以彩色寬銀幕、豪華製作為賣點,在與電懋公司的競爭中日漸佔了上風。邵氏還力圖建立新武俠世紀,發掘了王羽、姜大衛、狄龍等形象獨特的男演員。

7、上世紀70年代:1970年鄒文懷自組嘉禾,翌年聘請李小龍回港拍攝《唐山大兄》,開創了功夫片新高峰。由於無線電視啟播,普通話片及歐美電影漸受歡迎,粵語片停產達32個月。1973年,楚原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使粵語片復蘇。1976年,許冠文執導的喜劇《半斤八兩》刷新了票房紀錄。1978年,成龍因主演諧趣功夫片《醉拳》等一舉成名。

8、上世紀80年代:新藝城將傳統粵語喜劇加上好萊塢的包裝,令人耳目一新。洪金寶等人的靈幻喜劇也一度成為票房保證。1986年,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成為票房冠軍。此後,一批逃避現實的無厘頭電影與賭片趁勢興起。

9、上世紀90年代:《黃飛鴻》等動作片、《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等武俠片、《跛豪》等人物傳記片興起,到中期「古惑仔」系列賣座,香港電影人也逐漸為好萊塢注意,吳宇森、袁和平、周潤發、李連傑等先後被好萊塢「收羅」。王家衛、蕭芳芳、張曼玉等導演和演員屢在海外影展獲獎,香港影片的國際地位逐漸提高。 來源:廣州日報

關於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二十多年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地位與香港電影的地位息息相關,雖然金像獎是一個純粹的地區性電影獎項,卻已經成為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繼奧斯卡後即時轉播的第二個電影頒獎典禮,可見其受關注的程度。

關於香港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由當時的「市政局」創辦,最初幾屆為期只有一星期時間,後來由於受到各界支援,逐漸發展為如今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規模。 作為一項國際影視文化交流活動,香港國際電影節中的本土電影回顧專題每年都能引來不少對亞洲電影深感興趣的國外觀眾及電影研究家,同時也為香港地區市民提供了系統欣賞在著名國際影展中獲獎電影的機會。香港電影節幾十年來在亞洲打下的堅實根基,使它一直是西方片商以及世界級影人東來必停的驛站。(節選自網易香港電影節專題)

香港星光大道

香港「星光大道」位於尖沙咀海濱長廊,毗鄰香港藝術館,總投資4000萬港元,全長440米。「星光大道」的路面鑲嵌著為香港電影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電影工作者的手印或名字,道旁設立9座紅色的電影「里程碑」,用文字介紹了香港電影的百年發展歷程。星光大道於2004年4月28日正式向市民和遊客開放,成為東方之珠又一個遊客流連的好去處(節選自網易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

E. 香港邵氏電影里的香港演員們為何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以前香港邵氏電影大部分說的都是國語,注意這個國語和普通話還是有區別的,但都是一脈相承。

早期的香港電影是有鄙視鏈的,有錢有文化的看英語、有錢沒文化的看國語、沒錢沒文化的才看粵語。

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粵語片的質量最差、檔次也最低,所謂「粵語殘片」就是指1973年之前的粵語片,產量很多但質量好的屈指可數。到了1972年全香港一共出品了幾百部電影,裡面居然沒有一部粵語片,可見當時的粵語片有多慘淡。

不過萬事萬物觸底之後都會反彈,到了1973年在楚原的積極爭取下邵氏拍攝了第一部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這部電影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並在當年力壓李小龍取得了年度票房冠軍。經此之後粵語片逐漸回暖,並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香港流行文化的興起逐漸成為主流,開創了輝煌的東方好萊塢時代。而邵氏公司因為一直堅持不拍或少拍粵語片,票房逐年萎縮最終不得不關閉了製片業務。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以上,現在你知道答案了吧

香港邵氏電影里的香港演員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我對這個提問存疑。但我還是先假設題主的設問成立,認為是以下幾個原因:

(1)能說普通話的香港演員大陸背景,一般來說其父母一輩是從大陸在解放前後一段時間來港,或者有在大陸「生長」的經歷,自然普通話比香港本土演員好。比如,秦沛姜大衛爾冬升三兄弟、林雪、林威等等。

(2)香港本埠市場不大,票倉有限,因此其主要票房市場在台灣(尚未進入大陸)。這樣一來,很多香港演員都會練習普通話,包括一些香港歌星為了出國語唱片,都會苦練國語,比如張學友劉德華等人。

(3)香港演員能說流利的普通話是題主的誤解,個人覺得那應該是國語配音,而且是台灣演員的配音。同時,在這里也糾正一下:之上所有的普通話表述不嚴謹,嚴格地說,那應該是叫台灣的所謂「國語」,不是普通話。

所以,個人覺得,香港演員能說流利普通話的只是少數。老一批演員里,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明星中,普通話講的不錯的上有洪金寶,下有謝霆鋒。歌星里頭,老一輩的張國榮的普通話講的相當不錯,可能是拍過《霸王別姬》的緣故,一些用詞用典都很內行。90年代走紅的這一批明星里,張學友的國語講的很好,到現在也還是很好。

這其中,有個奇葩,那就是劉德華:他在80年代的國語就講的很好,因為當時他們是跟著台灣的國語老師發音,講話很有台灣腔。但香港回歸後,他的咬字發音很想學好普通話,刻意去在意一些卷平舌後鼻音等等,結果,節奏有些亂了。所以,你現在看劉德華講的普通話,聽起來還不錯,但其實並沒有80年代自然(很多視頻可查)。

香港邵氏電影中,老闆邵逸夫就是從大陸(浙江寧波鎮海)出去的,而且國語片當時也有一定的市場。這其中,古天樂、蔡少芬是兩個反面典型,進入內地拍戲這么多年了,普通話還是講不好,尤其蔡少芬找了個內地老公,普通話仍是硬傷,最好別開口,開口你能哭……

配音

應該是配音!

為了錢啊。內地這么大的市場

有兩部分原因,一部分演員是從內地過去的,祖籍就是大陸的,所以會說普通話,還有一部分是後期配音,或者是有語言天賦,學的快的香港人[淚奔]

F. 第一部粵語電影是什麼

1930年代初期,有聲電影開始流行,但在香港首先上映的兩部有聲粵語電影卻並非在香港本地拍攝,首部是1932年邵醉翁的天一乘薛覺先及唐雪卿夫婦到上海演出時,開拍其首本戲《白金龍》,成為第一部有聲粵語電影,但遭到禁演,經疏通後才獲准上映,因而在香港反被稍後在美國由大觀開拍的《歌侶情潮》(新靚就、胡蝶影)搶先上映。兩片取得極佳的票房成績,引發香港本土拍攝有聲電影的熱潮,黎北海的中華於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粵語對白電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圖),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製作首部全粵語對白電影《傻仔洞房》(廖夢覺、楊倩儂)。

G. 問一下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到底是《歌女紅牡丹》還是《白金龍》

1931年3月15日上映的《歌女紅牡丹》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至於《白金龍》為首部港產粵語片,則是首部港產有聲電影三種說法的其中之一(據香港電影資料館顯示:第一部港產有聲電影為1933年9月20日上映的《傻子洞房》;1933年的《白金龍》具體上映日期不詳,應該在《傻子洞房》之前,未被香港電影資料館收錄,或許稱為第一部粵語電影更為妥當些。香港政府和一些資料認為1933年關德興的《歌侶情潮》是第一部港產粵語片,而其上映日期亦不詳,香港電影資料館亦未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