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協會會長
擴展閱讀
日本太陽之歌電影 2025-04-30 09:55:15
愛人電影大結局完整版 2025-04-30 09:54:22
搶劫運鈔車搞笑電影 2025-04-30 09:44:24

香港電影協會會長

發布時間: 2022-04-16 04:09:34

A. 古天樂不為人知的身份,成龍,洪金寶也得尊敬,向華強不敢亂來,是什麼呢

起香港的娛樂圈,像古天樂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年輕時的他皮膚很白的,因為輟學而很早進入社會,因年輕沖動還進過監獄,出獄後的他深刻反省了自己,93年進入娛樂圈,95年開始嶄露頭角,之後更是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演員生涯,真的可以說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了,而他再做演員的同時也不忘記幫助有苦難的人,截止至今網上都曝光了他這些年來掙得錢都做了慈善,蓋了100多所學校,出場的他沒有一點明星架子,待人和藹。

古天樂不為人知的身份

許多人都知道古天樂是一名慈善家、一名演員,是一家影視公司老闆,其實古天樂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香港電影協會會長,這個職位可是不容小覷的,想低調都難。這個協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公益組織,主要是為了保護香港電影從業者的合法利益才創辦的。擔任這個協會會長的人,基本上都是娛樂圈裡地位頗高、德高望重的,圈內的人都得對他尊敬有加,就算是成龍、洪金寶等等巨星大腕也不能例外。連向華強這樣的大佬,也絲毫不敢胡來。

除此之外,古天樂還致力於復興香港電影。九十年代之後,很多香港電影人來內地發展,導致港產電影人才流失嚴重,古天樂成立了演藝公司,專門培養香港本土的藝人。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因為香港電影江河日下已經成為難以逆轉的現實,他本可以在內地賺得盆滿缽滿的,卻依舊在堅持!

B. 幫助吳孟達料理後事的田啟文,究竟是什麼人

當吳孟達達叔重病的消息傳出來時,大家都驚呆了。沒人會想到這個老頑童,會重病住院,在人們印象中,他還是那個黃金配角。還是那個要和周星馳重新合作,帶給我們歡樂的演員。他食言了,靜悄悄的走了。

金牌配角

田啟文1961年出生,當時的他非常貧困,每頓都吃不飽飯。到後來慢慢進入演藝圈,但也沒有一炮而紅。憑借他的外表,和身體條件,他想紅真是太難了。但他抓住了一個機會,給他機會的這個人就是周星馳。當時的周星馳,剛剛和吳孟達拍完《賭聖》,正是事業巔峰,大紅大紫的時候。周星馳的老闆,為了周星馳能更好的工作,為他賺取更多的利潤。就給周星馳配了個秘書,專門照顧生活起居,甚至包括早上叫他起床。這個人就是田啟文。

但是剛開始田啟文並沒有受到周星馳的青睞。個子不高,有點塌鼻子,還不怎麼會說話,周星馳只是把他當作助理。干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事。但當周星馳拍《九品芝麻官》時,田啟文演一具屍體。當時周星馳沒有意思,便拿夾子夾田啟文,但田啟文一動沒動。拍完這一場之後,周星馳問田啟文不疼嗎?田啟文回答「疼,但是導演沒喊卡,演員是不能動的。」

正是這種精神打動了周星馳,讓田啟文以後在自己的各部電影中都會出演角色。《少林足球》的守門員,《功夫》里的師爺,每個角色都會有鏡頭,而不是那種只有背影的角色。由於田啟文給周星馳當助理期間,對於電影的策劃,宣傳都很到位。在周星馳1996年成立星輝公司之後,就把田啟文招入麾下,幫助自己打理各種事情。在和周星馳合作的期間,田啟文慢慢就結識了吳孟達。通過工作和生活上的溝通與交流,兩人成為了好朋友。並且田啟文還是藝人協會的會長幫助吳孟達料理後事,更是理所當然!

C.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會員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采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涌》、《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制。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志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志,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志。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志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范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志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游》(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誇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志》,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范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志《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志。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D. 古天樂還有一個身份,洪金寶和向華強見了都得尊敬他,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

古天樂不只有一個身份,是洪金寶和向華強見了都尊敬他的原因,因為古天樂除了樂善好施,是有名的慈善家和娛樂圈的拚命三郎之外,他還是香港藝人協會的會長,後來又接棒了香港電影工作者協會的會長職務,這兩個身份足以讓洪金寶和向華強這樣的大佬尊重他!

特殊身份

不過古天樂受人尊重還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他有兩個特殊身份,一個身份是香港藝人協會的會長,還有一個身份就是香港電影工作者協會會長。這兩個身份足以讓一些香港娛樂圈的大佬都尊重他!

其實洪金寶和向華強尊重古天樂並不是因為古天樂的頭銜,更重要的是古天樂為香港藝人和電影做出的無私貢獻。也因此古天樂才會成為受人尊重的會長。

E. 田啟文是誰啊他為什麼能陪吳孟達走完最後一程

他是電影《少林足球》裡面,最頂得住的三師兄,外號「田雞」

他那句「我一秒鍾幾十萬,跟你們去吃雜碎面?」很經典。他是電影《功夫》裡面,林雪炸飛以後,斧頭幫二當家的。

而田啟文作為行業內的前輩,自然是深受吳孟達家屬的信任

所以最終才會由他出面公布關於吳孟達病情的各種正確消息。所以,田啟文的出現,即有官方理由,也有他本人對多年老友吳孟達的情誼。

F. 古天樂為什麼被稱為「古校長」你知道嗎

在的很多業界人士為了更好的形象出現在熒屏,商界和演藝界數不勝數。慈善,指對人關懷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著名演員古天樂在慈善的貢獻也是人人皆知!

G. 陳嘉上是哪個人﹖

陳嘉上(Gordon Chan,1960年1月16日—),香港著名編劇、導演、監制,祖籍廣東寶安。1980年參加電影公司特技組工作,1983年起任編劇,1988年起執導影片。主要作品有《小男人周記》、《逃學威龍》系列、《武狀元蘇乞兒》、《精武英雄》、《野獸刑警》、《霹靂火》、《老鼠愛上貓》等等,曾在1999年憑《野獸刑警》一片奪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與最佳導演,歷任香港電影家協會會長,香港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是多年的金像獎董事局成員,2007年當選新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2008年執導拍攝的電影《畫皮》成為年度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詳細的可以去看看網路

H. 洪金寶向華強見了也要尊敬,古天樂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身份

除了太陽,誰都不能黑古天樂」,

這句話雖然是古天樂的粉絲因為喜歡古天樂而說出的,但無數網友並沒有反駁,反而十分認可這句話,這是因為古天樂做演員獲得的片酬幾乎都拿出來做慈善項目了,已經在內地建立了上百所希望小學。

其實以古天樂的知名度和演技要也來內地發展的話,可以說他現在的演藝事業一定是更上一個巔峰了已經,但有責任感的古天樂還是在香港堅持著想重現香港影視的輝煌,在此期間還抽出資金建立慈善小學,也是娛樂圈難得的一股清流了!

I. 誰有香港電影導演爾冬升的資料

中文名: 爾冬升
英文名: Tung-Shing Yee
性 別: 男
哥哥:姜大為、秦沛

1976年進入邵氏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以毒攻毒》,此後他以武打小生的身份拍了不少武打片。後因主演《三少爺的劍》而出名。80年代,他拍攝了多種題材的影片。1986年,他第一次執導影片《癲佬正傳》(又名《天天星期七》),曾獲得"金像獎」提名,成為香港導演群中引人注目的新秀。此後他的導演技藝日漸成熟,並參與編寫劇本。主要作品有《人民英雄》、《再見王老五》等

演員作品集

畫魂 Peintre, La (1995-8-30)
情人的眼淚 Lover's Tears (1995-1-1)
達摩祖師 Master of Zen (1994-1-1)
暴雨驕陽 Bao yu jiao yang (1994-1-1)
川島芳子 Kawashima Yoshiko (1990-1-1)
中華戰士 Zhong hua zhan shi (1987-1-1)
我愛神仙遮 My Darling Genie (1984-1-1)
魔劍俠情 Return Of The Sentimental Swor (1980-1-1)
蝙蝠傳奇 Legend Of The Bat (1978-1-1)
倚天屠龍記 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re (1978-1-1)
倚天屠龍記大結局 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re (1978-1-1)

導演作品集

千杯不醉 DRINK DRANK DRUNK (2005-8-1)
早熟 2 Young (2005-4-15)
旺角黑夜 One Night in Mongkok (2004-5-20)
忘不了 Lost in Time (2003-11-20)
真心話 Zhen xin hua (1999-6-18)
烈火戰車 Full Throttle (1995-10-24)
新不了情 Xin buliao qing (1994-2-19)
再見王老五 Zai jian wang lao wu (1989-1-1)
人民英雄 Yan man ying hung (1988-9-15)
癲佬正傳 The Lunatics (1986-6-8)
癲佬正傳 Lunatic's True Story (1986-1-1)

爾東升,廣東人,1957年出生,他的父親爾光和母親紅薇都是著名演員,秦沛、姜大衛是他的同母異父兄弟。中學畢業後進入邵氏影片公司當演員。他參演的第一部電影是《阿SIR毒後老虎槍》,《三少爺的劍》是其次成名作。81年他編寫過一個電影劇本《貓頭鷹》。86年他開始執導,首部電影是《癲佬正傳》,第二部是一九八八年公映的《人民英雄》,它們都被香港與台灣的影評人評為當年的佳片之一。93年他編導的《新不了情》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多個獎項,其後在95年編導演的《烈火戰車》、96年與羅志良聯合導演的《色情男女》亦獲多個獎項。

在第24屆香港金像獎上,爾冬升獲同時獲得最佳編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其實之前已憑著《旺角黑夜》連奪電影評論學會、金紫荊兩大頒獎禮的最佳導演獎,成為24屆香港電影頒獎禮的大贏家。
47歲的香港導演爾東升儒雅、成熟、淡定。入行30年,連任4年香港導演協會會長。一系列為大家印象深刻的電影《新不了情》、《色情男女》、《忘不了》、《旺角黑夜》等,足可說明了他的「資深」。他的電影被影評人稱之為很具現實意義;他的電影對很多大明星來說是舉足輕重的,比如袁詠儀、舒淇、張柏芝等。

當然,爾東升為人關注還有一個緣由,他和「大眾偶像」張曼玉曾經有過一段情緣。是什麼原因讓眾人眼裡的「金童玉女」終成陌路,是很多人不得其解的話題。

爾東升每次都是來去匆匆,難得這次有近兩個小時跟他面對面的機會,聊他的電影,他的感悟,他的生活還有他的愛情。讓我意外的是他說自己拍電影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不拍電影,他提醒大家要適時享受生活,他又結婚了。當然,他也提到了張曼玉,他說當年他們分手的動因是「個性不合」,他達不到她的「指標」。

J. 周國忠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是否實至名歸他在電影界有哪些美譽

周國忠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當然是實至名歸的。周國忠還曾在電影界中榮獲亞太影展最佳剪輯獎 。

在1989年的時候,周國忠與影星周潤發先生及導演林嶺東先生合組銀獎製作有限公司,其中製作電影多部,在這些電影中,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伴我闖天涯》,《俠盜高飛》,《勇闖天下》等等。 在1992年的時候,周國忠創立聲藝錄音公司及晶藝電影字幕公司,並且後擴展為如今的聲藝後期製作有限公司,專門為香港,國內及台灣電影,電視劇集提供後期製作。在2000年的時候,周國忠獲得台灣金馬獎聘請擔任第三十七屆評審委員。如今,周國忠任聲藝後期製作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電影剪輯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董事兼司庫。

金像獎對於周國忠來講屬實是實至名歸,因為他對這份事業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給予他這樣一個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