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電影風格為什麼我總覺得那麼壓抑低沉
你說的應該是近年來香港電影的風格,如今香港電影已經逐漸走向末路,每一位香港本土電影人都懷著哀傷和遺憾的心情,所以拍出的電影有點低沉的風格,這幾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都沒有多少人關注了,實在是令人惋惜。
2. 香港電影的類型
香港電影最偉大的成就是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在李小龍成名之前,香港影壇就有關德興、石堅等人出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這套系列關德興拍攝了99部,有資格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說起武俠片,就是古裝動作片,《雲海玉弓緣》(1965)、《大醉俠》(1966)、《獨臂刀》(1967)三部影片開創了香港新派武俠時代,古裝武俠電影也成為香港影壇一個最賺錢的類型影片。 武俠片為了要展示俠客們驚世駭俗神乎其神的蓋世武功,能想到的花樣都要拿出來,吊鋼絲、噴火、炸葯、噴氣、碎石……武俠片是虛實結合,既有真功夫的比拼,也有電影特技的渲染。 在武俠片之前的50年代,香港電影主要是文藝片和黃梅調影片最賣座,這一切都因為武俠時代的到來而改變了,
武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張徹、劉家良、胡金銓,三位大師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對俠義和武術的理解。劉家良在邵氏時期大多拍攝古裝片,但是他的電影中都是真功夫,這時的武俠片已經開始向功夫片轉變。
所謂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時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攝最多的還是張徹,《馬永貞》、《報仇》、《大決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裝武俠片的最大區別在於武功的表現形式不同,功夫片極少數要吊鋼絲,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觀眾喝彩。
武俠片和功夫片齊頭並進到了80年代,成龍雖然靠著《醉拳》揚名立萬,但是在已經看到民初功夫片已經是日漸式微,他果斷地決定開拍時裝動作片《警察故事》,這是成龍動作電影生涯的一個轉折,也是香港動作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從《警察故事》之後,時裝動作片就在電影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且不斷引領潮流,風靡全球。
時裝動作片不僅在時代背景上與民初功夫片不同,在拍攝手法上也有眾多創新,最顯著的特點,動作片的危險系數要遠遠超出了功夫片。現代都市中發生的激烈爭斗,少不了槍支、飛機、汽車、輪船的參與,場面和動作都要比功夫片精彩許多,動作片要比功夫片具有更多的看點和更富有時代氣息,它成為主流也是必然的事情。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
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
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它與警匪片的區別在於黑幫片中的警察只是一種符號象徵。有兵就有匪,有黑就有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總要一物降一物。 黑幫片中的主角是黑道中人,故事也是講述黑幫內部中的爭權奪利,或是與敵對幫派搶地盤火拚。 邵氏時代的反映香港黑幫的影片較少,只有《香港奇案之龍虎武師》、《成記茶樓》、《大哥成》、《憤怒青年》等幾部。
到了80年代以後,香港的黑幫電影逐漸有風起雲涌之勢。較為著名的有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麥當雄製作的《跛豪》、林嶺東的《學校風雲》、羅烈執導的《沖擊!天子門生》、劉偉強執導的《古惑仔》系列和《O記三合會檔案》、杜琪峰的《龍城歲月》系列等等,這些黑幫電影幾乎折射出香港黑幫的一段發展歷史,誇張虛構的成分佔去不少,只有個別事件可能是真實的。電影只是一種表現形式,香港也絕不是像黑幫片中描寫得那樣險象環生。早期的黑幫片只是為了吸引觀眾走入電影院,所以美化的成分居多。 警匪片絕大多數都是動作影片,情節驚心動魄,警匪之間的沖突不斷為劇情掀起高潮。警匪片在香港電影中的歷史源遠流長了,香港電影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有不少佳作面世。 警匪片突出的是警察的神勇,黑幫片著重刻畫的是黑幫的兇殘。看看杜琪峰的《大事件》和《龍城歲月》就會對二者的區別一目瞭然。
在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八、九十年代,警匪片也同樣發展到了一個頂峰的位置。吳宇森的《辣手神探》、《喋血雙雄》,林嶺東的《龍虎風雲》、黃志強的《重案組》、劉偉強的《無間道》系列,都是警匪片近20年來的經典之作。
警匪片強調的是二元對立,兵與賊之間的鬥智斗勇,善惡明朗、黑白分明。警匪片主要是靠火爆的動作場面招徠觀眾,所以也可以稱其為警匪動作片。單純像《無間道》系列那樣用劇情撐起一部電影的警匪片,在香港近20年來的影史上並不多見,這也就是為什麼《無間道》系列會在香港引起這么大轟動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香港是商業電影之都,文藝片鼎盛時期在60年代以前。邵氏興起之後,大量的商業愛情巨制和功夫片的大行其道,香港的文藝片遂逐漸走向沒落。
80年代初,香港由一批新晉導演發起了一場新浪潮運動,他們旨在拍攝有藝術品味的電影,以抗衡充斥市場的大量商業影片。香港文藝片終於在20年之後,迎來了第一春天。在那段時期,所有新浪潮的導演都貢獻出自己的文藝佳作,方育平的《父子情》和《半邊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嚴浩的《似水流年》、張之亮的《籠民》等等,這些作品都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大獎的殊榮,也成為經久不衰的文藝港片。
90年代以後,新浪潮運動已經漸漸沒落,能在香港扛起文藝大旗的導演,只有許鞍華、王家衛、關錦鵬、陳果等少數幾位導演。
香港文藝片導演中目前成就最高的是王家衛,他獲得過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7),這是香港導演贏得的最高國際榮譽。杜琪峰近兩年也異軍突起,頻繁亮相各大國際電影節,作品也時常被選中入圍。
香港的文藝片主要是關注底層社會人的生活狀況,寫實有之,寫意亦有之。王家衛關注的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透過他鏡頭娓娓道來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 鬼片是香港又一大招牌類型電影,鬼片中照樣分為眾多類型:僵屍片、幽靈鬼魂片、喜劇鬼片、功夫鬼片、愛情鬼片等等,真讓人對香港電影人的創造力佩服得五體投地,真奇怪這樣強悍的想像力。
鬼片在香港影壇也沒落了,輝煌的時代同樣也是二三十年前,徐克的《倩女幽魂》、林正英主演的《僵屍先生》系列、洪金寶的《人嚇人》系列,還有諸如《猛鬼差館》、《猛鬼舞廳》、《猛鬼霸王花》等等不一而足。香港的鬼片和其他類型片種一樣,能走向沒落也是咎由自取,跟風拍攝是最大惡習,不斷地粗製濫造毀壞了一個原本很好的創意。鬼片至今已經鮮有佳作問世,倒是一些裝神弄鬼的恐怖片還在銀幕上驚聲尖叫,可是遠遠不及鬼片來得生猛恐怖。 情色片也可以稱之為三級片,但是三級片並不都是情色片,過多的血腥鏡頭也會被劃為三級片一類。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電影中出現較多的裸露鏡頭的話,這部電影就是三級片。
香港電影情色片的源頭大體上起自李翰祥,他70年代拍攝的大量風月片成為後來三級片的濫觴,李翰祥拍攝低俗的風月片也是迫不得已,做電影生意大賠,回到邵氏以後就只好聽從老闆的安排,拍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歡的電影。李翰祥就算是龍游淺水,再不濟也是華語影壇一號響當當的人物,他深厚的國學功底不會就此荒廢,他拍攝的風月片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是今天的香港導演無法復制的。
到了1988年11月10日,《1988年電影檢查條例草案》正式生效,香港電影的名詞條目中也從此多了一個「三級片」的名稱。
3. 王家衛的電影到底是什麼風格
文藝風格。王家衛(Wong Kar-wai),1958年7月17日出生於中國上海,籍貫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1]。中國香港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平面設計系。1982年,編寫個人首部電影劇本《彩雲曲》,從而正式進入了電影圈[2]。1988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旺角卡門》獲得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3]。1990年,執導劇情片《阿飛正傳》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4]、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5]。1994年,執導劇情片《重慶森林》獲得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6]。1997年,執導劇情片《春光乍泄》獲得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7],並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得主[8]。2000年,執導劇情片《花樣年華》,該片第2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9]。2004年,執導劇情片《2046》,該片獲得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0]。2006年,擔任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11],並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史上首位華人得主[12]。2013年,執導劇情片《一代宗師》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13]。2019年5月15日,擔任了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創投項目」的評委會主席[14]。中文名王家衛外文名Wong Kar-wai國籍中國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具體來看他的影片,從《阿飛正傳》開始,《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東邪西毒》等影片,敘事的整體感都不強,而且是越來越淡薄。影片《2046》更是全然打破了傳統的故事敘述規則,「碎片」式的敘事策略占據了重要位置。在這些電影中不難發現,基本找不到能夠維系故事情節和因果聯系的脈絡,基本上都是由一個個斷裂的敘事片段組成,碎片組合而成。所以,人們在觀看王家衛的電影時,被感動的原因往往是電影當中的一個鏡頭、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句台詞。而對於他的整個影片結構,看完後的感受就是雲里霧里,朦朦朧朧的很是漂浮。這種「碎片」式的敘事策略狀態,成為王家衛電影的典型特徵。王家衛的電影,劇情是為人物服務的。這個人物的性格是這樣的,劇情就應該跟著他走。因此,他的影像中的人物都是深刻的,讓人過目不忘的,同樣是憂郁的眼神,張國榮看著讓人心碎、梁朝偉讓人著迷,金城武則會隱隱的喜歡,同樣的側影,張曼玉妖嬈嫵媚,劉嘉玲孤獨落寞,王菲俏皮性感。王家衛通過冰涼的機器把每個人的味道都發揮到極致。王家衛的「氣場」微妙地作用於光影敘事,細微內容與風格關注,盡顯文藝片對形式美感的追求。盡上映後票房回應不理想,但從萬瑪才旦個人創作與王家衛的藝術合作,其嬗變顯著,就是從相對邊緣的境態,逐漸進入文藝電影製作的主流軌道。說說王家衛: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到二十一世紀初,他的電影可以說是整個世紀末轉型時期的一個風向標。他無意中充當了歷史的代言人,讓人得以窺見一種新的文化感受方式,如何不動聲色地佔據了中國文化市場比例極大的空間,這進一步又讓人省醒文化格局變遷與整個社會體制割捨不掉的牽連。作為外在風格非常鮮明的導演,王家衛電影具有非常適宜於解讀的外殼,觀眾完全可以無所用心地就可以歸納出他的種種特點,諸如懷舊、小資、洛可可與現代主義交錯的風格,感傷主義和都市的疏離感,等等這些直觀感受與體驗無疑是准確的,可能也是王家衛本身想要傳達給受眾的東西,然而在較為幽微的層面,這些特色所顯示的更深層因素是什麼呢?如果我們將其人其片作為一個個案來透視轉型社會的審美文化,就會發現思想認知氛圍整體上都有一個衍育與生發。一種源肇於世紀末的情緒並非無端而來,並且從小眾的層面洇染泛濫到城市人群之中,從而撫育了新一代人的感受能力,而這種趣味的聚集和發散,成就了一種美學範式的誕生。王家衛電影具有細微的「內容」,而更加關注「形式」和風格的快感,它的快感同教益也毫無聯系。到《藍莓之夜》,王家衛一直在重復自己,這次的故事發生在紐約,但是我們看到高架地鐵、抽幀慢鏡、長焦特寫、故事結構甚至連道具、人物的性格和習慣動作都同香港的男男女女如出一轍。這顯然不是在人性層面上的共通,而是王家衛盡管將物理空間拓展到世界各地,但精神空間依然局限在香港那個荒涼的島嶼之上。心靈空間的模糊與時間和地點的精確。強調風格,忽略內容或引入一種相對於內容而言中立的態度,這種感受力是非政治、去倫理、不道德的。王家衛的缺乏敘事能力卻改變了後來香港片的風格與造型,或者毋寧說他敏感地嗅到時代道德轉變的氣息。原本煽動道德恐慌是大眾媒體與社會控制之間聯系的紐帶王佳偉是一個很出色的導演,他導演過一部電影我看了非常好看,他的電影風格是要突出那種人性的弱點的。或者說他的電影裡面的那些非常非常豐富的人性的善惡,他們在電影裡面表現出來非常的凸顯出人性這個東西。
4. 香港電影風格
槍戰片或者賭場片可以看看周潤發的,個人覺得發哥演的可以!
5. 論香港電影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倩女幽魂》三部曲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同唱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時部。
具體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漢》、《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創了票房紀錄,於是1987年徐克開始拍攝續集,徐克讓吳宇森帶領周潤發、石天去美國拍攝,自己則指導狄龍、張國榮演出香港的部分,並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宇森在美國導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續集》根本沒有劇本,只有故事大綱,然而影片上映時卻仍然斬獲了2200萬票房。《英雄本色》及續集的票房大旺,惹動了向氏兄弟找麥氏兄弟跟風拍攝黑幫英雄片。
6. 香港電影曾經輝煌到什麼地步為可它會走向沒落
香港電影在其輝煌時期每年都會出產幾百部各種類型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之所以會出現衰落,主要是因為香港電影方面的人才出現了大量的流失。可以說電影是非非常依賴人才的行業,如果缺少人才的話,也就意味著電影失去了足夠的創新能力。而且這些年香港電影圈也在培養新人方面出現了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也導致香港電影圈只能夠依賴過去那些老電影人才能夠維持現狀。可以說內地很多年輕觀眾在小的時候都看過大量的香港電影。而且在小的時候我們很多的觀念都是從香港電影當中形成的。可以說在當時香港電影始終站在流行的領先階段,而現在的香港電影卻出現與大家的觀念格格不入的問題,可以說這也是因為香港電影始終在保持自己的一種風格,而選擇放棄與時代一起共同進步,這就是為什麼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受到大家歡迎的原因。
7. 香港愛情電影的特徵...
時尚,快節奏的戀愛,還有比較能體現香港特點的東西,就是說香港的愛情電影有他們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在裡面,所以才電影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啊。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指在中國香港地區製作發行的電影,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
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分別為: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人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電影特點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8. 香港電影的特點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台灣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
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通常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十部。
姓名職業代表作品李小龍導演、編劇、演員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許冠文導演、演員半斤八兩、摩登保鏢、鬼馬雙星、賣身契趙雅芝演員傻探出更、英雄無淚、彈指神功、發錢寒 周星馳出品人、製片、導演、編劇、演員大話西遊、喜劇之王、功夫、少林足球成龍導演、編劇、演員、歌手醉拳、警察故事、尖峰時刻、紅番區周潤發演員英雄本色、賭神、卧虎藏龍張國榮演員、歌手阿飛正傳、倩女幽魂、霸王別姬劉德華演員、歌手賭俠之大戰拉斯維加斯、桃姐、天若有情王家衛導演阿飛正傳、重慶森林、一代宗師、春光乍泄許鞍華導演瘋劫、書劍恩仇錄、女人四十、半生緣徐克導演黃飛鴻、新仙鶴神針、倩女幽魂杜琪峰導演暗戰、意外、毒戰吳宇森導演發錢寒、英雄本色、喋血雙雄、諜中諜陳可辛導演門徒、金雞、如果愛洪金寶演員、導演、製作人福星高照、A計劃、殺破狼許冠傑演員、導演半斤八兩、摩登保鏢、最佳拍檔、鬼馬雙星楚原導演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劉鎮偉導演、演員、製作人大話西遊、東成西就、情癲大聖張徹導演大上海1937、獨臂刀、上海灘十三太保麥兆輝導演、編劇無間道、頭文字D、傷城爾冬升導演新不了情、早熟、竊聽風雲主要電影公司:電影懋業公司、邵氏、嘉禾、寰亞、銀都、東方電影、新藝城、銀河映像等。
9. 為什麼香港電影無厘頭風格周星馳之後再無人
因為周星馳的無厘頭作品拍出來之後別人模仿不來,更超越不了。這就是為什麼周星馳可以作為無厘頭喜劇的代表人,比如唐伯虎點秋香裡面,唐伯虎和華夫人中毒那一節,兩個人都開始吹捧自己的毒葯好,吹著吹著就像購物電台的廣告一樣不過這個廣告是既搞笑又順氣自然的插入節目中。這就體現了周星馳製作影片的認真之處。正因無人可以做到所以後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