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兒童電影風箏
擴展閱讀
劉德華同性戀電影大全 2025-04-29 00:09:54

兒童電影風箏

發布時間: 2025-04-28 21:23:02

① 我70年生人 小時候一部兒童電影,好像是講一個中國小孩和一個法國小孩在紫禁城裡遇險什麼的,還有孫悟空

中法合拍兒童片《風箏》 《風箏》的故事分別在巴黎和北京展開。巴黎蒙馬特高地上,12歲的孩子王皮埃羅、妹妹尼可和一群孩子們,玩耍間發現樹上掛著一支美麗的風箏。調皮的孩子們耍伎倆拿到孫悟空造型的風箏,在街區中國古董店老闆的幫助下,得知它來自神秘而遙遠的中國,風箏里還藏著一封北京男孩宋小清的書信,希望有機會和看到這封信的同齡孩子書信交友。然而,孩子們的興奮和美夢遭到唱對台戲的貝貝勒的破壞,他搶走了風箏尾墜里藏著的中國通信地址。 晚上,皮埃羅左思右想難以入睡,突然看到風箏上的孫悟空跳出。神奇的孫悟空幫助皮埃羅和妹妹尼可飛越萬里來到中國,兩人神奇地在故宮和歷史上的中國皇帝相遇,又回到現代的天壇、北海和中國的孩子們相遇。盡管有跑到中國來的貝貝爾的搗亂,皮埃羅和妹妹還是在中國小朋友們的齊心協力下,找到了風箏的主人。這時,夢醒了,從草地上起來和皮埃羅和趕來的貝貝兒和好如初,他們終於可以將帶著友誼的書信一起寄往中國。

② 風箏的影片製作

1958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郎斯藝術製片公司合拍電影《風箏》,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中外合拍片,也是西方電影工作者首次介入中國電影創作。主創人員由雙方共同組成,分別由中方編導王家乙(《五朵金花》的導演)和法方編導共同攝制,攝影也是中法雙方共同持鏡。
這部影片是在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策劃出來的,同時又有西方電影創作人員的介入,在新的電影創作觀念指導下,打破了此前中國兒童片的說教傳統的創作框框。

③ 會說話的風箏《會說話的風箏》—簡要劇情

《會說話的風箏》簡要劇情如下

  • 主題與背景:這是一部由周勇導演的兒童電影,以極具江西風味的方式呈現,聚焦一群充滿活力的農村孩子和他們熱愛學習、科學探索的生活。
  • 核心情節:孩子們製作出一款獨特的風箏,這款風箏不僅會說話,還承載著宣傳科學、摒棄農村傳統陋習的重要使命。
  • 影片風格與意義:影片以其輕松、有趣的風格,以及豐富的童趣,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它不僅傳遞了科學精神,還引導社會關注農村地區的科學教育與文化發展,展現了兒童電影在社會教育中的獨特價值。同時,影片也揭示了農村文化中的問題與挑戰,呼籲社會各界關注農村教育與科學普及的重要性。
  • 角色塑造:影片通過一系列輕松、歡快、有趣的故事,塑造了以思奇為代表的新一代農村小學生們渴求知識,相信科學,崇尚科學的生動形象。

④ 電影風箏有什麼內容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從童年開始講起,男二的父是男一家的管家僕人,因此男一是男二的小主人,男二對男一忠心耿耿,並且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放風箏比賽時,他們兩人得了冠軍,男二為小主人逐回落下的風箏,但是卻遭到其他較大的孩子的維度,為了保護小主人(男一)的風箏,男二被他們強奸。這些都被男一看到眼中,但是他沒有勇氣出面就男二。男一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不在跟男二要好,後來還想辦法誣陷男二偷了自己的手錶。雖然男一的父原諒了男二,但是男二的父管家)還是帶著男二離開了。隨後,俄羅斯侵略阿富汗,男一的父帶著男一逃到了美國,並將家裡的房子託付一個朋友看護。然後,男二在美國長大結婚。後來接到幫他們看護房子的父的朋友的電話,那人叫他一定會去阿富汗,有事情。從這人口中,他得知他兒時的夥伴為看護自己的房子被殺,還留下一個孩子被賣到。並且事實上,那個從前的管家其實是不能生育的,管家的兒子其實是自己的父和管家老婆所生,即兒時的夥伴其實是自己的兄弟,而那個被賣的孩子是自己的侄子。於是他歷盡艱辛,救出了侄子,並將他帶會美國的家。

⑤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大概是95、96年吧,講的是一個外國小孩,還有風箏,孫悟空,北京什麼的,求解答

片名: 風箏
法語片名:Cerf-volant bout monde
英語片名:The Magic of the Kite
導 演:王家乙、 Roger Pigaut (羅歇·比果)
主演: Alain Astié、 張春華、謝添、派·特·巴爾地納( Patrick de Bardine)、 Jacques Faburel、Gabrielle Fontan、Monique Hoa、 Souan Won Kong、 Lou P'Ung、Sylviane Rozenberg、Gérard Szymanski、Tchen-Ming Tchen
分類:家庭/奇幻
分級:G(美國)
片長:89分鍾
地區:中國/法國
語言:中文/法文
顏色: 彩色
聲音: 單聲道(Mono)
上映日期:1958年(中國)
1958年12月17日(法國)
1971年11月13日(美國)

簡介:
這是美麗的一天,一架風箏在埃及、印度的天空飛過。它最後落在一棵大樹上。那是巴黎,也正是影片故事的發生地。比埃羅,一個12歲,臉上帶有雀斑的巴黎兒童正和他的妹妹、五歲的尼高爾和他的小夥伴、頑皮的貝貝爾等人在屋頂上欣賞這個美麗的風箏。經過了各種波折以後,孩子們得到了風箏,他們高興地發現風箏上繪著孫悟空的形象,並附著一封信。比埃羅找到了在巴黎的一家中國古董鋪,他從此知道寫信和送風箏的是北京的一個兒童宋小清,自然比埃羅是願意給他寫回信,並應允他與他做朋友的。但是頑皮的貝貝爾因為與比埃羅等發生了爭執,賭氣搶走了風箏底下懸著的回信地址,並且不願還給他們。晚上,就在比埃羅苦思得昏昏欲睡的時候,他忽然想到了放在牆邊的孫悟空,他請求他幫助。突然,孫悟空的眼睛動起來了,然後走出了風箏。孫悟空應允了比埃羅的請求,幫助他和他的妹妹一起到中國來找宋小清,並讓他看到穿著龍衣的人。比埃羅來到了北京,他站在一座輝煌、香煙繚繞的宮殿中,孩子們覺得很新奇,但坐在殿中央的小皇帝卻並不歡迎這些陌生人,他命令武士們去追拿比埃羅,比埃羅嚇得直叫孫悟空,孫悟空到底來了。他問比埃羅:你不是想看到穿著龍衣的中國人嗎?比埃羅說,我是來找宋小清的,我不願見到這些人。孫悟空便告訴他這些人是再也不存在了。在孫悟空又一次奇妙的幫助下,比埃羅終於在北海橋上找到了一些中國小朋友,其中一個還會講法語。但是貝貝爾,這個調皮鬼也跟來了,他給比埃羅和中國小朋友在尋找宋小清的過程中帶來了不少麻煩。盡管如此,比埃羅在中國小朋友的熱情幫助下,還是找到了宋小清。他正與無數小朋友在天壇放風箏。比埃羅高興得叫了起來,他也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轉過身來,醒了,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做了一個夢,叫他名字的正是尼高爾。這時,貝貝爾也來認錯了,他把地址還給了比埃羅,除了給宋小清回了一封信,另外又寫了一封信,交託給風箏,讓風箏去幫助他們尋找友誼。風箏高飛在蔚藍的天空,與白色的鴿子一起飛向了遠方。

幕後:
本片是我國第一部彩色兒童片,也是我國第一部中外合拍片。它表現了不同國度的孩子們純潔的友誼和愛好和平的理想,並以此展示了兒童純真的心靈,告訴人們,兒童從小就應該團結互助,珍視友誼。整個影片構思新穎,想像豐富,將中國傳統中的神幻世界與現實生活揉和在一起,產生了一種奇特的、迷人的藝術魅力。觀眾可以通過兒童的眼睛,看到兩個國家的首都及其風俗人情,富有詩情和畫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外合拍的兒童片佳作。本片曾在1958年第11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榮譽獎,並曾於同年在義大利第1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聖;喬洽獎。

短評:——當年的清新
今天在央視少兒頻道看到這部影片,很老,看得時候有多老不曉得,知道是那個時候的特有的色彩,特有的表現方式,特有的說話口吻。在這個紛擾的大片氛圍下,突然之間看到這樣的一部影片,很是清新。
本來以為是中蘇合拍的,查了資料曉得是中法合拍的,中法兩國於1964年1月27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而這部片子拍攝於1958年。那個年代的片子好多都有著很深的意識形態,曾經饒有興致的看《青春之歌》,也看了80年代的《穿紅衣服的女孩》,這些片子都帶著很深的意識形態。而在看這部《風箏》的時候,只感受到一群孩子的純真。不是幼稚,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很難理解片中那種熱情,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很純。
這部片子在中國的資料很少,最多的都是評價——中國第一部中外合拍片。通過法國片名,在IMDB上找到該部片子,當然,么想到美國將之分類為家庭/奇幻。想起小時候看過很多類似的片子,醒來都是一場夢。比如:《小鈴鐺》貌似那個時代的如果想奇幻,人們想到的只能是夢。不同於現在,似乎人人都能夠接受當年的夢。當然,《風箏》我感覺不能只能因為一個夢一個孫悟空而將其定位為奇幻。
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今天看到這部片子特別感動,看片時的放鬆狀態連看那些輕喜劇都趕不上。

PS:美國這部影片是1971年上映的,相信也是有歷史原因的。而對於之後我貼上的一份轉載的評論,有些我還是不贊同,但覺得還是有些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