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電影的問題有關熊貓的
我知道,是在雲南拍的一部兒童電影,叫《熊貓歷險記》 熊貓歷險記 開放分類: 電影、劇情片、電影百年 電影名:熊貓歷險記 影片導演:光源 主要演員:喻小風(小風)、高群(爺爺)、吳 笑平(獨角)、周鳳山(族長) 配音演員:丁建華、蘇秀、尚華、於鼎、楊文 元、程玉珠 上映:1983年 地區:中國大陸 顏色:彩色 類型:劇情片 熊貓歷險記 (1983)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有一片深山老林,這是只有白馬藏族人民才熟悉的美麗又神奇的土地。小熊貓平平和它的媽媽就生活在這里。在附近的山上,住著一位白馬藏醫和他的孫子小鳳,祖孫倆經常上山采葯。平平聰明而又頑皮,媽媽告訴它,樹林里有獅子和獵人,要當心,別獨自走遠。可它認為自己很聰明,不會出事。但平平終於掉進了獵人的陷阱,它又餓又怕,連喊救命,小鳳和爺爺把它救了出來。從此,小鳳和平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壞獵人獨角正為失去獵物而懊惱,看到小鳳與平平在一起,氣得獨角一腳踩在了剛埋下了獸夾子上。在白馬藏族人民歡慶民族傳統佳節時,獨角拿著綾羅綢緞和珠寶來見族長,想說通他允許自己上山抓熊貓,遭到族長的拒絕。獨角夥同一些人,到處挖陷阱,平平和它的媽媽先後遭到不幸。小鳳再次救出了平平。爺爺讓小鳳帶平平逃往熊貓的故鄉,自己與聞訊趕來的獨角一夥交手。獨角無心戀戰,急著去追趕小鳳。小鳳安頓好平平,施巧計把獨角倒吊在樹上。小鳳和平平來到絕壁上,在小鳳探路的時候,平平逗蛇玩,竟遭蛇咬,小鳳趕來使它擺脫了險境。小鳳在竹林中拿來嫩竹喂平平吃,他們繼續趕路。途中,小鳳為平賓士療了肢掌上的扎傷,背著平平越過了天塹,涉過激流,趕走了威脅他們的狗熊。他們乘木筏渡過險灘,來到了長滿吃人花的地帶。巨大的吃人花和食人藤捲住了平平和小鳳,經過一番激戰,他們終於脫離了險境。小鳳背著平平又登上了一座高山,終於到了熊貓的故鄉,他們高興地翻著跟斗,一直滾到山坡下。這里,百花吐蕊,爭芳斗艷,鳥雀啼鳴,氂牛成群,猴子跳躍嬉戲,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平靜、安寧。小鳳和平平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一起,小鳳和平平的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天堂里將會是熊貓滿山谷,各種珍禽異獸在人類的保護下,過著平靜安寧的幸福生活。
⑵ 《熊出沒》為什麼一直都很火它真的適合小孩看嗎
《熊出沒》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FsY35io50RB-I5TOeyLuw
《熊出沒》是深圳華強數字動漫有限公司出品的《熊出沒》系列動畫片中的第一部,丁亮、邢旭輝導演,武斌、侯喆編劇。
該片主要講述了森林保護者熊兄弟與破壞森林、採伐原木、佔領土地開發創業實驗田的光頭強之間上演的一幕幕搞笑對決的故事。[1]
⑶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大概是95、96年吧,講的是一個外國小孩,還有風箏,孫悟空,北京什麼的,求解答
片名: 風箏
法語片名:Cerf-volant bout monde
英語片名:The Magic of the Kite
導 演:王家乙、 Roger Pigaut (羅歇·比果)
主演: Alain Astié、 張春華、謝添、派·特·巴爾地納( Patrick de Bardine)、 Jacques Faburel、Gabrielle Fontan、Monique Hoa、 Souan Won Kong、 Lou P'Ung、Sylviane Rozenberg、Gérard Szymanski、Tchen-Ming Tchen
分類:家庭/奇幻
分級:G(美國)
片長:89分鍾
地區:中國/法國
語言:中文/法文
顏色: 彩色
聲音: 單聲道(Mono)
上映日期:1958年(中國)
1958年12月17日(法國)
1971年11月13日(美國)
簡介:
這是美麗的一天,一架風箏在埃及、印度的天空飛過。它最後落在一棵大樹上。那是巴黎,也正是影片故事的發生地。比埃羅,一個12歲,臉上帶有雀斑的巴黎兒童正和他的妹妹、五歲的尼高爾和他的小夥伴、頑皮的貝貝爾等人在屋頂上欣賞這個美麗的風箏。經過了各種波折以後,孩子們得到了風箏,他們高興地發現風箏上繪著孫悟空的形象,並附著一封信。比埃羅找到了在巴黎的一家中國古董鋪,他從此知道寫信和送風箏的是北京的一個兒童宋小清,自然比埃羅是願意給他寫回信,並應允他與他做朋友的。但是頑皮的貝貝爾因為與比埃羅等發生了爭執,賭氣搶走了風箏底下懸著的回信地址,並且不願還給他們。晚上,就在比埃羅苦思得昏昏欲睡的時候,他忽然想到了放在牆邊的孫悟空,他請求他幫助。突然,孫悟空的眼睛動起來了,然後走出了風箏。孫悟空應允了比埃羅的請求,幫助他和他的妹妹一起到中國來找宋小清,並讓他看到穿著龍衣的人。比埃羅來到了北京,他站在一座輝煌、香煙繚繞的宮殿中,孩子們覺得很新奇,但坐在殿中央的小皇帝卻並不歡迎這些陌生人,他命令武士們去追拿比埃羅,比埃羅嚇得直叫孫悟空,孫悟空到底來了。他問比埃羅:你不是想看到穿著龍衣的中國人嗎?比埃羅說,我是來找宋小清的,我不願見到這些人。孫悟空便告訴他這些人是再也不存在了。在孫悟空又一次奇妙的幫助下,比埃羅終於在北海橋上找到了一些中國小朋友,其中一個還會講法語。但是貝貝爾,這個調皮鬼也跟來了,他給比埃羅和中國小朋友在尋找宋小清的過程中帶來了不少麻煩。盡管如此,比埃羅在中國小朋友的熱情幫助下,還是找到了宋小清。他正與無數小朋友在天壇放風箏。比埃羅高興得叫了起來,他也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轉過身來,醒了,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做了一個夢,叫他名字的正是尼高爾。這時,貝貝爾也來認錯了,他把地址還給了比埃羅,除了給宋小清回了一封信,另外又寫了一封信,交託給風箏,讓風箏去幫助他們尋找友誼。風箏高飛在蔚藍的天空,與白色的鴿子一起飛向了遠方。
幕後:
本片是我國第一部彩色兒童片,也是我國第一部中外合拍片。它表現了不同國度的孩子們純潔的友誼和愛好和平的理想,並以此展示了兒童純真的心靈,告訴人們,兒童從小就應該團結互助,珍視友誼。整個影片構思新穎,想像豐富,將中國傳統中的神幻世界與現實生活揉和在一起,產生了一種奇特的、迷人的藝術魅力。觀眾可以通過兒童的眼睛,看到兩個國家的首都及其風俗人情,富有詩情和畫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外合拍的兒童片佳作。本片曾在1958年第11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榮譽獎,並曾於同年在義大利第1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聖;喬洽獎。
短評:——當年的清新
今天在央視少兒頻道看到這部影片,很老,看得時候有多老不曉得,知道是那個時候的特有的色彩,特有的表現方式,特有的說話口吻。在這個紛擾的大片氛圍下,突然之間看到這樣的一部影片,很是清新。
本來以為是中蘇合拍的,查了資料曉得是中法合拍的,中法兩國於1964年1月27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而這部片子拍攝於1958年。那個年代的片子好多都有著很深的意識形態,曾經饒有興致的看《青春之歌》,也看了80年代的《穿紅衣服的女孩》,這些片子都帶著很深的意識形態。而在看這部《風箏》的時候,只感受到一群孩子的純真。不是幼稚,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很難理解片中那種熱情,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很純。
這部片子在中國的資料很少,最多的都是評價——中國第一部中外合拍片。通過法國片名,在IMDB上找到該部片子,當然,么想到美國將之分類為家庭/奇幻。想起小時候看過很多類似的片子,醒來都是一場夢。比如:《小鈴鐺》貌似那個時代的如果想奇幻,人們想到的只能是夢。不同於現在,似乎人人都能夠接受當年的夢。當然,《風箏》我感覺不能只能因為一個夢一個孫悟空而將其定位為奇幻。
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今天看到這部片子特別感動,看片時的放鬆狀態連看那些輕喜劇都趕不上。
PS:美國這部影片是1971年上映的,相信也是有歷史原因的。而對於之後我貼上的一份轉載的評論,有些我還是不贊同,但覺得還是有些意義的。
⑷ 關於伊朗電影 「小鞋子」或「天堂的顏色」
□ 影片原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 影片譯名: 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 導 演: 馬吉德 馬吉迪 (Majid Majidi)
□ 電影類型: 劇 情 片
□ 主要演員: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849/
□IMDB Rating: 7.5/10 (1,151 votes)
小哈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哈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後來,哈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哈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哈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哈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這就是伊朗電影《小鞋子》。二十世紀末,伊朗電影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現代的人文意識而在國際影壇引起注目。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把西方電影意識和自己的民族傳統結合的最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況下,這部電影都被當作一部兒童電影來看待,這是一種誤讀。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去承受一個並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這已經不是以童趣為主要特徵的兒童電影所能承受的主題了。但是這種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極其完美動人。
最感人的是電影里的人文關懷氣息,導演以一種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普通兒童去以一種掙扎的方式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這種溫情反映在導演以蹲下來的姿勢在平視一個孩子的眼睛,傾聽他的聲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語言是幼稚的,思維是幼稚的,行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實的,這種自然使他們的夢想呈現出最純凈的色彩,也使他們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雙鞋子時,有一個念頭會突然闖進你胸膛:我們不都在不同的境況下丟失過不同的「鞋子」嗎?我們這樣渴望過嗎?我們這樣不懈過嗎?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哈里這樣一個在窘迫景況下生存的兒童,導演沒有表現出廉價的同情,而是體現出了尊重,在哈里那雙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終有一種倔強的光芒,這種倔強使哈里始終保持著對目標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詮釋著他的許多品質,他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對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應有的聰明機智,無不發乎內心,出於自然。這種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結尾,導演可以大膽地把失望留給哈里,而把驚喜留給了觀眾。也正是這種結尾,我們才會讓哈里在我們心中燙出了印記,也才能回味出導演對哈里最深處的溫柔撫摩。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詩地贊美上,在哈里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這個故事發展的人文背景: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虔誠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圍老師和其他人的寬厚,都使這個故事充滿了溫暖的氣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換鞋過程中的奔跑,導演也選擇了許多充滿本土風情的畫面作為底襯,使你有時產生是在看一部紀錄片的幻覺。這種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電影關於人文主題的表現有了最寬廣而又厚實的舞台。而這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電影無疑都是一種啟迪。
當然,電影的成功更離不開扮演哈里的小演員的出色表現。他的那雙豐富的大眼睛儼然已經成為伊朗電影的一個經典性標志。
關於這部電影的獲獎情況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影響我把它作為世界一流的電影來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驕傲地對好萊塢電影說:對於真正的電影來說,那些炫目的特技實在不算什麼。
-------轉自後窗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