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2歲以下孩子盡量別看3D電影,給您七大理由!
3D電影就是立體電影,最早出現在1953年(當然是好萊塢推出的啦)。3D電影在拍攝時,需要使用兩台攝像機,仿照人的眼睛視角,同時拍攝,播放時也是兩部放映機同時播放。很多家長喜歡帶孩子去看3D電影,然而,孩子是不適合的。12歲以下孩子盡量別看3D電影,給您七大理由!
12歲以下別看3D電影的7個理由
1.3D模仿人的雙眼視物
看《阿凡達》、《加勒比海盜》、《變形金剛3》等3D大片,不是讓人感到景物撲面而來,就是好像自己進入了銀幕深處,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為何會有如此奇妙效果?
D是英文Dimension(維)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
1839年,英國科學家溫特斯頓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人的兩眼間距約5公分,看物體時,兩隻眼睛的角度不盡相同,即存在兩個視角。這種細微的角度差別,經由視網膜傳至大腦里,能區分出景物的前後遠近,進而產生強烈的立體感。
這就是「立體」的秘密——「偏光原理」。
3D電影巧妙地利用了「偏光」。它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
放映時,將兩條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當畫面投放於銀幕上,就會形成左、右細微的雙重影像。
當觀眾戴上獨特的3D眼鏡(偏光眼鏡)時,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加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從而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讓人感受到身臨其境的神奇幻覺。
2.頻頻調焦讓眼睛好累
一位朋友問:我整部《阿凡達》看完,眼睛流了一堆眼淚。看得真的很痛苦,有人和我一樣嗎?
美國的研究人員分別在兩個工作室進行實驗,得出相同的結論:3D電影、電視會促使大腦出現輻輳—調節差異,並使得為數不少的人出現疲勞、不舒服、眼睛緊張、頭痛等症狀。
何為輻輳?當觀看者直視較近的物體或場景時,雙眼會稍向內轉,使視覺焦點向被視物集中;而當他凝視遠方,雙眼視軸則平行。這種現象,就是輻輳。
何為調節?在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眼睛內的肌肉會自動調整光學焦點,好集中關注某點的東西,這叫做調節。
正常情況下,眼睛的輻輳和調節是相互協調的,大腦能夠很輕松地將這些信息耦合在一起。但是,透過3D眼鏡看到的世界是分成兩邊的,即可能是在屏幕前面或後面的場景之影像,分別被送到了左右兩眼。
這時,眼睛要把落在屏幕前的場景的目光,或落在屏幕後的場景的目光聚合起來(輻輳),同時還得對屏幕進行視覺調節,人的輻輳和調節的協調性被打亂了。
人體長時間觀看3D電影,大腦被迫去耦合「輻輳—調節」在不協調的情況下傳進大腦的信息,就會出現視疲勞、視物模糊、不舒服、頭痛等症狀。
3.產生動感讓人眩暈
一位女大學生說:看《阿凡達》時,剛開始覺得還行,過了十幾分鍾就開始難受,覺得頭昏、胸悶、出冷汗、想吐,實在受不了只好出來了。一看時間才過半個多小時,心疼死我的米米了!
她的頭暈只是個案嗎?否!現在網上一直流行一個很熱的話題——《阿凡達》觀眾的「暈3菜」問題——「3D暈眩症」。
看3D,為何會有暈眩感?
3D電影畫面逼真,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畫面視角頻繁切換,人的眼睛會不停進行自動調節以適應屏幕上的內容,並不斷地向大腦傳達「自己真的在動」的信息。
你實際上坐在座位上並沒有運動。「動」,只是視中樞做出的錯誤判斷,因此大腦不可能收到肌肉運動的信號,這樣頭腦發生了「知覺錯誤」的矛盾,造成了神經中樞的混亂。
中樞力求擺脫這種矛盾的困境,發出強烈的眩暈指令,希望重新調整機體運動狀態,人就可能出現頭暈、惡心等不適的症狀。
再則,3D電影,屏幕上不僅有屏幕前面,或屏幕後面的實焦畫面,還有元素豐富的虛焦布景畫面,像遠景虛焦的樹葉就是眾多元素里的一部分。觀看3D電影時,因為這些元素會讓眼球重新聚焦,且屢屢聚焦失敗,這樣也容易產生3D暈眩症。
因此,有嚴重眩暈病史、易暈車暈船、有癲癇病史的人,那些耳前庭器的平衡感相對容易被打亂的人,都不宜看3D電影。
4.強刺激可導致青光眼
專家提醒,那些眼壓偏高的人,那些「淺前房、窄房角」的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嘗試3D片的視覺刺激,是一個危險行為。
前房,是位於角膜之後、虹膜和瞳孔之前的空隙;後房,在虹膜、瞳孔之後,晶狀體之前。
前、後房內充滿了透明的液體,稱之為房水。房水在前、後房內不斷地循環流動,並且不斷地生成、排出,使眼壓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
眼球內是一個封閉的結構,如果房水排出通道——房角阻塞,房水排出受阻,眼內壓升高,引起眼球內壓力太大,則會導致視神經損害。而青光眼,就是一種視神經受損的疾病。
有位台灣人看3D片時,引發急性青光眼,眼壓從原來的20以下飆到69,緊急掛急診。為何會如此?
因為人在興奮時,很容易引起瞳孔放大、眼壓升高。在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看球賽的球迷,過於興奮而導致急性青光眼發生的案例。而3D電影逼真的圖像和無比震撼的場面,輕而易舉就能讓人精神興奮。
那些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比如「淺前房、窄房角」),相對來說,更容易導致眼壓升高;再加上3D畫面更耗眼力等,多種因素疊加,就會導致急性青光眼的發作。
5.閃光誘發光敏性癲癇
2010年4月,三星電子曾在其澳大利亞網站上低調發布了一份題為《光敏性癲癇警告和其他健康風險》的報告。而索尼和松下也對使用採用3D技術產品的消費者提出過類似的警示。
光敏性癲癇,是一種在閃光刺激下誘發的一種腦神經痙攣反應。
當熒屏上強烈的閃光刺激被視網膜神經細胞接收,傳送到大腦,引起神經元異常放電,擾亂神經中樞的正常功能,就會導致癲癇發作。
一些精神健康專家表示,長時間面對電視或電腦屏幕而引發的光敏感性癲癇,近年來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如,南京有一位程序員,因在電腦面前不分晝夜地趕項目,忽然出現面色蒼白、失去知覺、口吐白沫的症狀。檢查發現,他患上了光敏感性癲癇。
如,一位大二學生因暑假時連續玩了10個小時的網路游戲,突然出現視線模糊、全身抽搐的症狀。經醫生診斷,他患的病也是光敏感性癲癇。
雖然目前還沒有因為觀看三D電影引起光敏性癲癇的例子,但《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上的植物,光華璀璨;巨大溫和的食草動物,偏小兇猛的食肉動物,納美人的飛行坐騎等,都讓觀眾的眼球和心靈受到刺激,對於癲癇患者來說,這種刺激就很可能會引起癲癇發作。
《健康風險》報告羅列的可能產生的身體不適,還有方向障礙等,其中最嚴重的為中風。
6.影響孩子眼睛正常發育
《玩具總動員3》、《怪物史瑞克4》等具有3D效果的動畫片,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眼球。三D片對孩子有何潛在的影響?
(1)眼睛
看3D片,可能影響眼睛正常發育。
眼結構的發育期:自出生~3歲。
人的立體視覺,3歲以前尚未發育好,只有到5歲以後,才發育完全。
眼功能的發育期:4~13歲。
在多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兒童眼生長發育有很大的易變性,而這些變化中最主要的是屈光系統的變化,這就造成了眼的可塑性。
若讓兒童以左右眼不同影像實現3D效果的做法,讓眼睛不斷地運動眼睛的肌肉,緊張地,不斷地調節自己的晶狀體以變換焦距,對其眼睛發育存在潛在影響,很可能會造成斜視、弱視等。
(2)心理
有研究指出,過度的聲光刺激會引發幼兒不良反應。
「這不是熊貓阿寶!爸爸我們快點回家去吧!」一位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家看影碟,喜歡上了熊貓阿寶。但當爸爸帶他去看3D版《功夫熊貓2》時,剛開場不久,他就坐不住了。
一位海外的電子藝術研究者曾拍攝記錄了四五歲孩子盯著電視機時的表情,結果發現,10分鍾之內,孩子的臉變得近乎「痴呆」。
研究者解釋說:「快速切換的鏡頭,很容易對孩子造成信息輸入過度,迫使大腦『過載』。對於孩子,信息爆炸的視聽刺激,就像將白紙在瞬間染成黑色。」
(3)注意力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注意力」的特點,不適宜長時間地看3D電影。
孩子的注意力,因年齡段不同而有差別。一般情況下,5-6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0分鍾;7-8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5-20分鍾;8歲以上的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為20-30分鍾;初中生、高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為30-45分鍾。
如果帶較小的孩子看100多分鍾的電影,會引起孩子的煩躁情緒。
7.最好看30分鍾休息一次
又想感受時代潮流,又想遠離健康隱患,怎麼辦?
如果雙眼一強一弱,影像會扭曲,無法合組,還會導致不適。所以,請近視、遠視、散光的朋友戴矯正眼鏡觀看。
如果眼部有隱患,使雙眼無法有效配合,看不到3D效果,就不用花錢看3D了。
患有癲癇症、心臟病等疾病的人最好就不要看了,以免導致病症加重。
35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看時,應間隔半小時到亮環境下休息5~10分鍾。
如果在看3D電影時,感到頭痛或惡心、視物模糊不清;或者看燈光時,周圍有一圈繽紛的彩虹圈,即使用手揉也不能除去,應該警惕青光眼的急性發作,須及時就醫。
眼睛健康的人,最好也每隔一段時間就閉一閉眼,讓眼睛放鬆一下。建議看15~20分鍾就拿掉3D眼鏡,閉眼睛休息1~5分鍾。最好看30分鍾後休息休息(電影院若能中間休息就最好了)。
位置距屏幕不能太近,座位離屏幕15~20米最好。一定要坐直身子,正視電視屏幕,這樣眼睛便不容易感到疲勞。
兒童呢?
義大利最高衛生保健委員會已發布公告:禁止6歲以下兒童觀看3D電影;而有些專家卻認為安全年齡界限是8歲,甚至有的說是10歲或是12歲。
倍領安全網建議,12歲以下寶寶最好不要看,一是為了保護眼睛,二是因為過小的寶寶也理解不了,看了也是白看。如果你對兒童居家防觸電方面的知識很感興趣,請到本安全網查找相關的資料吧。
❷ 心曲電影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心曲電影觀後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曲電影觀後感1
這個星期四的上午第二節課,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興高采烈地來到寶山文化宮影劇院觀看電影《心曲》。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名叫錢亮的老師從一所重點小學調到了一個調皮的班級中擔任班主任。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他把周曉燕放學後單獨留在辦公室個別輔導;為了不傷學生的自尊心,他偷偷把不及格學生的考卷塞給他們;為了讓家長們配合教育,他盡心盡力召開家長會。平時他和學生一起玩耍,一起踢球,被學生稱為「哥哥老師」。在他的努力下,這個班級的成績飛速提高,調皮生也變成了乖學生,這個班級成了好班。可是不久,「哥哥老師」生了腦癌去世了,同學們傷心透了。這部電影讓我非常感動,我看到了老師對學生非常關心。
他能夠什麼事情都為學生們考慮周到,為學生操碎了心。其實我們身邊的老師也都是這樣的。我們班的三位老師平時為了我們四十位同學費盡心思:每當我們有錯題時,英語徐老師會一道道題幫我們分析透徹;每當我們數學練習出現問題時,數學蔡老師會給我們做一些易錯題,教我們舉一反三,讓我們盡快弄懂;班主任施老師不僅在學習方面對我們嚴格要求,還在生活方面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我們一旦身體不舒服,她會不斷地對我們噓寒問暖,並及時和我們爸爸媽媽聯系。老師對我們的愛我會永遠記在心裡,我喜歡我的老師!
心曲電影觀後感2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心曲》,它讓我感觸頗深。
影片主要講了主人公錢老師用特殊的教育方法——鼓勵孩子,使一個成績差到全年級倒數第一的班級——四(3)班,成績突飛猛進,而錢老師卻因腦瘤住進了醫院,最終經醫生搶救無效而離開人世。
現在,當我提筆寫觀後感時,我思緒萬千。白天電影里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當學生張光第一次聽說班主任是錢老師時,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畫,說老師是「銅臭」,誰知,老師不但沒氣得七竅生煙,反而還誇贊他的畫畫水平很高;周曉燕平時上課總是睡覺,錢老師不但沒有批評她,而是在了解睡覺原因——她家有個弟弟,每次做作業都要影響她,因此總要做到很晚的情況後,叫她去辦公室寫作業……
看到影片最後,錢老師被醫生推進急救室搶救時,我哭了,錢老師把原本成績年級最差的班級——四(3)班教成了年級第二,這是多大的進步,多深的師恩呀!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在我們周圍,有著許許多多像錢老師那樣,為自己的學生無私奉獻自己全部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真心、愛心、耐心、關心去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讓他的學生孩子感受到了父愛般的溫暖,正是他們用自己的行為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正是他們用自己的.精神感染著周圍的學生,在這里,我只想說:「老師,我愛您,就像您愛我一樣!」
心曲電影觀後感3
星期四,我看了一部《心曲》的電影。原來四(3)班是一個很吵鬧的班級,但是有一天,有一位錢老師來了,當了四(3)班的班主任。有一次錢老師和同學們在踢足球,他們踢得很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然後有一個同學說:「錢老師,你就像是我們的大哥哥!和我們一起游戲,一起學習」錢老師說:「那你們從今以後就叫我哥哥老師吧!」「哥哥老師!哥哥老師……」同學們都高興得歡呼起來。
不久後全市的學校要選一位同學比賽長跑,大拇指學校就選了付小軍同學參加比賽,因為他每天上下學都是跑步的。比賽那天錢老師和付小軍跑步去賽場,突然錢老師頭痛就讓小軍一個人先去,錢老師馬上就去醫院檢查,醫生說錢老師有多處腦瘤而且都在重要部位,開刀的話成功率很低,付小軍贏得了這次比賽獲得了第一名,比賽好了小軍向醫院跑去給錢老師看他獲得了第一名,錢老師欣慰的閉上了眼睛,錢老師是一位善良、有愛心的人,他的精神永遠活在同學們的心中!
心曲電影觀後感4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一天下午,藍色的天幕上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一片白雲在藍色的天幕上飄著……我的心卻沒有像天氣那樣燦爛明媚,而是格外的沉重,一直凝視著大屏幕的我,心裡卻在沉思……
在這部電影剛剛開始前,我曾經有一個疑問----什麼叫「心曲」?但是在我看完了這部片子之後,我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的開頭是以一首曲子貫徹全片的,這就是「心曲」,而在我心中一直萌發的一句話,就是:「老師的心是為學生而長的。」老師,並不是家長或者監護人,並沒有責任去關心孩子生活的點點滴滴,而錢亮老師卻不顧自己的家事而全心全意為孩子們付出,付出的那麼無私,那麼無怨無悔,「這是我該做的」,他總這么說到,他用他的生命去演奏了他生命的一曲。他,本是一個重點小學的教師,而他為實現自己「教書育人,以身作則」的理想,義無反顧,懷揣這堅定的心,堅定的走向了一個調皮、問題班級任教,他和那裡的孩子打成一片,他會用快樂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的進步,他顧不上和湯鳴一起去旅遊,他關心的都是孩子們的事。他以和藹可親的一次次家訪,和一次次耐心的教導,自己認為是班級的一員,是班級的40號,與孩子們和藹可親,被稱為「哥哥老師」。他永遠了解孩子們內心所想的,他永遠會以一個孩子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去做一件為孩子們所做的事,他的心裡容不得他人,只有孩子們。當班級發生一件件因不好的社會思想而影響到孩子們的事時,錢亮選擇去寬待孩子,以孩子為中心。其實在看這部片子的過程中,我曾熱淚盈眶,這部影片反映了真實的校園生活,是現代校園生活的真實寫照,現在有許許多多的家長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孩子們的感受,而錢亮卻用他像父親一樣的愛來彌補家長的過失。他常常教育孩子們說:「貧窮不是恥辱,說謊才是恥辱」,「孝該從小開始」等等。他做著常人可能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向他致敬。其實,一個連自己都不管不顧的人,一心只為履行自己的職責而努力,我們不應該向他致敬嗎?他不求回報,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職責,一生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將短短的一生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只有把你的心交給孩子,孩子才會把你當成親人。」
他是教育的工程師,他是我們人生的指路燈,他更是我們一生的好夥伴,當他因病離開孩子們的時候,他是微笑著離開這個世界的,他走得很快樂,可唯一放不下的還是他的學生們……他生病時卻沒有告訴過任何一個人,卻像往常一樣做著他每天做著的事,在深夜時,他獨自默默懊悔,默默承受這一切,默默為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寫下他人生的最後一封信和一份入黨申請書……
我們向他致敬!
心曲電影觀後感5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心曲》。這個名字很特別——至少我是那麼認為的。它激發了我對這部電影的興趣。這個電影講的是:一位老師,他的教學思想是以讓學生自主積極學習,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為主,從而學生們都很喜歡他,笑稱他為「哥哥老師」。在那裡,老師與同學們的關系好的都讓老師的女友嫉妒。原本很調皮的學生在他的教導下變得懂事了起來。可是有一天,哥哥老師被查出得了腦癌,最後失去了生命。他的女友和學生都悲痛萬分。
我覺得這部影片特別感人。在哥哥老師失去生命的時候,我終於忍不住已藏在眼眶中多時的淚水,好像自己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剛剛失去自己親愛的老師。
這部影片也理所應當的告訴我了許多道理:我們需要夢想,而要實現夢想就必須要自信。想想看,一個自卑的人怎麼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呢?遙望古今,成功人士往往都是非常自信的。我家跟我同學家比起來並不算富有,以前我也經常在他們面前抬不起頭來。但現在我覺得,不富有並不是恥辱,也不能成為自己自卑的理由。從現在起,我要當一個自信的女孩。
還有,看過這部影片後,愈覺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這個道理跟現在的我沒什麼關系。我只是發現: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需要的只是物質,而自己拚命在外地打拚,就能給孩子他們想要的一切。如果這是一道判斷題的話,那答案則毫無疑問是否定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身心上的傷害的。有些家長懂,而有些家長則不懂。我想提醒家長們:「給孩子他們最渴望也是最需要的感情吧!」
這部影片有很多小孩子演的角色,雖然演技還很稚嫩,但他們已經非常成功的將這部電影的感情與道理傳達到了每個人的心中。所以我非常喜歡那些小孩子,哥哥老師和這部電影!
心曲電影觀後感6
這個星期二,我們來到了報告廳,觀看老師為我們精心准備的電影--《心曲》,電影主要講述了錢老師的感人故事。
錢老師本是一名重點小學的老師,卻來到了一所普通小學效力。剛調到四(3)班的時候,他就聽其他老師說:「班裡有一個調皮蛋叫張光,他總愛欺負民工子弟付小軍同學。」有一次,體育老師要選出參加長跑比賽的同學,同學們都建議讓班級里跑得最快的付小軍和楊波來比一下,再選出參加比賽的人。體育老師同意了同學們的建議,讓他們倆明天進行一次較量。當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張光對付小軍說:「這塊巧克力給你,但你必須把參賽資格讓給楊波。」付小軍擔心如果不答應張光的要求,會欺負他,他只好同意了。他們的對話被班長聽到了,班長對張光說:「我不同意,你憑什麼讓付小軍把參賽資格讓給楊波?」張光不講道理地說:「要你管,他都已經自己答應把比賽資格讓給楊波了。」說完,他就離開了食堂。剛才的一幕,全被錢老師看見了,他就走過來問班長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班長把事情經過跟錢老師講了一遍。
放學後,錢老師找來付小軍,語重心長地對付小軍說:「你千萬不要放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願,你應該把它認真地去完成。我相信你。」看到這里,我心裡對錢老師有了一種敬愛之情。
第二天,付小軍和楊波的比賽開始了。體育老師一吹哨子,他們倆就飛快地往前跑去,最後付小軍贏了,獲得了參賽資格,同學們為他歡呼。
為了能讓付小軍能跑得更快,增加他的自信心,錢老師決定每天陪他一起練習跑步,但這幾天錢老師的頭開始變得越來越疼,去醫院看了,醫生說他得了很嚴重的腦瘤,雖然可以手術,但是治療成功的概率很低。當天晚上,錢老師突然暈倒在自己家的地上,被緊急送進了醫院。那天也是付小軍長跑比賽的日子,他在比賽中得了第一名。當他得知錢老師出事時,馬上趕往醫院,見到錢老師,告訴他比賽得了第一名,錢老師拿出最後的力氣笑一笑,永遠閉上了眼睛。同學們悲痛欲絕,為失去這樣一位好老師痛哭起來。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當同學們在上體育課踢足球時,錢老師跑過來與學生們一起參與。大家玩得開心極了。累了,就躺在了操場上。大家將錢老師圍在了中間,還大聲地歡呼著要叫錢老師哥哥老師。這個瞬間讓我羨慕極了,如果我能有這樣一位哥哥老師,那有多好啊!
這部電影,一次又一次地觸碰著我的心靈。錢老師不顧自己的身體,還帶病關心和幫助同學,積極鼓勵條件不好的同學,增加他們的自信心。這也教育我,要更加尊敬老師,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的辛勤教育,不辜負老師的期望。
❸ 嗝嗝老師什麼症(跟著嗝嗝老師認識妥瑞氏綜合征)
如果一個孩子天生有缺陷,是不是就註定這輩子無法被周圍人所接受?印度的一部影片卻告訴我們,即使天生帶有缺陷,也不妨礙一個人發光發熱,影響他人。
好的教育,是帶孩子飛越內心的那堵牆
- 慧心源家長課堂,正式開始 -
妥瑞氏綜合征系列
▼
-01-
嗝嗝老師 | 妥瑞氏綜合征
最近印度一部教育片《嗝嗝老師》又火了,在影片中,主人公奈娜瑪瑟從小患有妥瑞氏綜合症,會發出類似打嗝的怪聲,自己沒辦法控制。電影中,小小的瑪瑟在課堂上努力地捂著自己的嘴,不讓自己發出那種怪聲,但是控制不住的時候還是會受到同學的嘲笑和不理解。
在讀書期間她被十二所學校拒之門外,最後有一名校長說了一句非常鼓勵她的話:「我們會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對待你。」
這激哪喚發了小瑪瑟將來想要成為一名好教師的夢想,而且她為了這個夢想一直在不斷的努力,雖然在求職中遇到了很多誤解、很多歧視,但是她始終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一直堅持著教師夢,最後成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教師,幫助了很多學生。
那麼,嗝嗝老師的妥瑞氏綜合症到底是什麼呢?
妥瑞氏綜合症又叫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也叫做抽動穢語綜合征。之前我們在講抽動障礙相關內容的時候,提到抽動障礙大概分成幾種類型,單純型、慢性,另外一種嚴重的類型就是妥瑞斯綜野緩譽合症,簡稱是TS。
這種病症是一種慢性的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干擾和損害孩子的心身發育,也會損害孩子的認知功能,對孩子的學業成績在某種程度上會有非常大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會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如果幹預不及時或干預的不恰當,有的孩子可能將再也無法治癒,這種綜合症是從簡單的抽動逐漸演變而來的,一般來說,孩子在青春期前或五到八歲左右最容易出現抽動的症狀,如果幹預不及時,就會從一開始的簡單的某個部位的抽動,發展為後來的發聲抽動,這種發聲抽動大概發生在運動抽動出現一到兩年之後。
主要的臨床表現是: 多部位的不自主的肌肉抽動,比如說表現在頭部和面部就會眨眼、撅嘴、擠鼻子、點頭、擺頭以及聳肩,逐漸發展到四肢和軀干;也可出現一側的甩頌段胳膊、轉圈兒或踢腿 ,抽動發作頻繁的情況下,一天十幾到上百次;
有的家長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老師說孩子在學校里並沒有太多的抽動症狀或者發聲症狀,但是回到家抽動的症狀就比較明顯,一刻也不停?」這是因為有的孩子會強制自己在學校期間不能有抽動症狀或發聲症狀,但是放學回家之後,他會無意識的用抽動來釋放自己情緒和精神上的壓力。
-02-
TS症和孩子自身因素及家庭養育方式有何關系?
影片中這位女老師的很多症狀對周圍人的影響都比較大,尤其是在課堂上。大概80%的妥瑞氏綜合症患者在抽動症狀發作之前會有一個前期的症狀,表現為感覺異常或者是難以描述的、不舒服的感覺,比如肢體緊縮感或難以表達的異常的感覺,必須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緩解,扭動肩膀前的騷癢感,眨眼前眼部燒灼的感覺,噴鼻前的鼻塞感,清嗓子前的喉癢、喉乾的感覺,通過轉動頸部或點頭才能緩解頸部肌肉的緊張和難受的感覺。
所以,其實有這種症狀的孩子自己是很難受的,而且身體上的異常感覺也在某種程度上過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難以專心學習。
為什麼孩子會患上妥瑞氏綜合征呢?
家庭關系
就像影片中的嗝嗝老師一樣,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因素—家庭關系,這位老師在離異家庭中成長,父親對孩子的態度又過分嚴格,經常會批評孩子,這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孩子的症狀更嚴重,精神過於緊張,難以克制住自己的症狀,而且,妥瑞氏綜合症存在著某種神經基礎。
我經常跟家長們說,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有的孩子會發脾氣,只要遇到不開心的事就把脾氣發出來,而抽動症的孩子往往不善於表達自己遇到的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是偏壓抑型的,而且性格方面比較追求完美,那麼這樣的孩子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往往會壓抑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說憤怒、悲傷,他是用過分壓抑的方式來控制自己不表現出來,久而久之,孩子的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合理的釋放,這種能量就會轉化到神經系統上,通過肌肉的不正常運動表現出來。
因此,我們應及時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促進情緒的表達,在這一點上,不論是家長還是教育者都應予以重視。
家庭教養方式
不同的孩子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方式和途徑是不一樣的,壓抑情緒的孩子,其負面情緒更容易從神經系統的表現上得以釋放,而神經系統與大腦的神經解剖有一定關系,除了性格方面的特點,神經解剖學的研究發現,其大腦的解剖學部位:基底核、皮脂、丘腦、中腦等重要部位形成了多重平行的皮脂—紋狀體—丘腦—皮脂這樣的環路,如果環路的抑制機制出現故障,患兒就會感受到抽動之前的異常感覺,也會有一些沖動行為,包括孩子的抽動症狀,也包括強迫的症狀。
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的抽動症狀,而實際上是孩子的神經系統的某個部位出現功能故障,這種故障並不是器質性的。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既然是神經系統出現了故障,我們是不是要通過什麼手術對大腦的某些環路進行特殊處理?」
目前,神經科學在這一方面的發展上還沒有完全達到成熟的程度,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外界的力量反作用於神經系統,也就是從促使孩子出現症狀的因素入手,及早的排除這些因素,同時,提高孩子處理自身情緒和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從而反作用於神經系統,讓神經系統中這部分環路能夠良好運作。
另一方面,孩子的情況和後天家庭的養育方式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發現和家庭的變故、父母離異、親子關系緊張、打罵體罰以及過於苛刻嚴格的家庭教養方式等密切相關,這樣的家庭和親子關系更容易使孩子有抽動症狀,尤其是在情緒處理上偏壓抑型的、內向的、完美主義的孩子,更容易有抽動障礙,嚴重的就是妥瑞氏綜合症。
當然,有的家長會說:「我們家族並沒有這樣的病史,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么嚴重的情況呢?」其實原因還是很多的,遺傳因素、神經免疫方面的因素、環境因素等,經過分析研究,我們觀察到TS還與母親懷孕期間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等有關,如果懷孕期間,母親過於緊張、情緒不穩定或者非常壓抑,那麼孩子患這種疾病的可能性就相對較大。
-03-
如何正確治療妥瑞氏綜合征?
對於妥瑞氏綜合征這種比較嚴重的抽動障礙,目前也沒有研究出特別好的治療方法,只能是綜合的對症治療。治療的措施包括心理治療、葯物治療、飲食調整和環境治療。
國外的專家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在青春期抽動症狀的好轉、控制和消失率為73%,預後相對良好,但是在治療的過程當中,症狀緩解之後,由於自身的原因和外界環境的因素,症狀容易復發,或者是波動。
有的孩子在青春期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症狀消失了,但是到青春期之後,孩子會遇到學業和其他方面的很多壓力,在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有一部分孩子也會復發。所以,我們強調孩子的症狀越早治療越好,尤其要盡早重視在幼兒園期間就出現症狀的孩子。
葯物治療
從治療上來看,很多家長採用中葯治療或者是按摩針灸,這些方法雖然在民間廣泛流傳,但是寫進教科書的中醫中葯的方式並不是很多,也不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就算是用葯物,也是以西葯為主來快速的控制症狀,盡管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對於症狀嚴重的孩子來說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心理治療
好的教育,是帶孩子飛越內心的那堵牆 。
針對孩子抽動發作時候的心理干預,我們盡量 採用忽視的方式 ,忽視並不是嫌棄,而是當孩子抽動發作的時候盡量採用柔和的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比如說給孩子遞個紙巾,讓他看看外面的風景等,讓孩子在抽動發作或發作之前緩解一下精神上的緊張,減輕抽動帶來的緊張、焦慮和自卑感。
再有就是 心理支持 ,需要給孩子進行社交方面的技能培訓及情緒管理的培訓,尤其是在家長教育和改善親子溝通的方式方面需要進行一些支持和指導。
第三種主流的方式是 認知行為療法 ,要改變孩子對自己和他人的不合理認知,增強自信,增強情緒的表達能力,管理焦慮和應對焦慮等負面情緒的能力。對於中學以上的孩子來說,更適合用行為的方式來教他們如何應對嚴重的抽動症狀。
通過嗝嗝老師這部影片,我們認識了妥瑞氏綜合症,也通過本次課程了解了發病的原因、年齡,以及如何去預防和治療。慧心源老師們還是希望家長能夠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為心理的健康能夠讓孩子應對很多壓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從而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擁有更好的學習能力。
如果發現了孩子的某些症狀,不要迴避,要在早期及時幫助孩子緩解、消除症狀。
END
一鍵分享! 助力更多寶貝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