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人性大片,女兒最後原諒母親,韓國電影《女兒》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韓國電影有很多揭露了人性的丑惡,揭示了社會現實,電影《女兒》更是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母親對自己女兒不合理的愛,俗話說得好「太滿則溢」,但不正確的疼愛也是不允許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從各個方面表現出來,但如果愛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那對於孩子的發展並不是有好處的。
《女兒》這個電影名字,一聽起來像是講述女兒的電影,但是內容卻與觀眾們所認為的大相徑庭,影片中展現的並不是母親對於平常女兒般的寵愛,相反,帶給觀眾的是一個母親對自己女兒歪曲的愛,母親無時無刻監視著自己的女兒,還限制著女兒的自由,在女兒山看來,母親對她的種種行為,並不是愛的表現,而是一種「魔鬼的虐待」。這部影片細思極恐,仔細想想,編劇也是花費了很大的心思,在影片中,母親對她的待遇是通過成年後的她所回憶,然後展現給觀眾的,這樣編排,讓觀眾們能更仔細地了解電影的故事內容,明明是一個挺好的電影名字,卻用不一樣的情節出現在觀眾面前,這也是這部電影與其他電影不一樣和更加獨特的地方。
⑵ 怎麼評價韓國電影《女兒》
畫面和故事都很乾凈的電影《女兒》,像大多數韓國倫理電影一樣,都有著殘酷的社會現實,但《女兒》卻有著很多韓國現實主義題材所沒有的溫情。
作為具惠善演員轉型導演的作品,《女兒》算是很不錯的作品了,也很值得每一個人去感受這部影片想帶給我們的思考。
⑶ 《小委託人》電影短評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
不幸運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小委託人》這部電影講述了父母虐待兒童的事件,在一個媽媽早逝的單親家庭里,父親帶著兩個孩子,然後父親找了個新的媽媽,對於兩個孩子來說已經忘記「媽媽長什麼樣子」,來了新的媽媽有了依賴,但是新媽媽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子,除了日常照顧他們,當他們做出讓新媽媽感覺不好的行為(吃飯不會用筷子、回家晚了),媽媽會打他們,父親完全不管,孩子們去兒童福利社求助,警察、律師們也只是上門提醒,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幫助,新媽媽打的更狠了。
孩子遭受到虐待,當孩子們求助這些所謂的「大人們」,大人們有鄰居、老師、警察、律師,他們以沉默不語、置身事外的態度對待,那是一把刀插進了孩子弱小的心靈里, 孩子們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父母才會用「不好」的方式對待自己。
孩子們年齡還小,還不具備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只能依賴大人(心理學上稱之為全能依戀),不得不作出違背自己意願的行為,在電影里新媽媽告訴孩子是你打死的弟弟,姐姐被虐待的恐懼和想要生存的念頭,在法庭上不願說出是媽媽打死的弟弟,當孩子遇到虐待,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罷了。
雖然電影里找到證據,證明了新媽媽是在虐待孩子們,但現實中父母們打打不聽話的孩子是很正常的,誰叫孩子不聽話呢。
對於兒童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不管父母怎麼對待他們,他們都是想依賴父母,但是當孩子長大了心理上就會出現問題,對待異性關系會有抵觸的心理。
電影的結尾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現在,兒童被虐待舉報案在每年增加,在受理的案件里5個施暴者中4個是父母。
感覺一個人來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接受好的教育,他們的人格是扭曲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很重要的,可是誰有能保證每個人生下就是幸運的,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是可以通過自我學習來治癒我們不好的童年, 過去發生的事情不能改變,可以改變是我們如何去看待已經發生的事情。
電影讓人反省,當我們身邊有人遭受到不公平對待,你有沒有勇氣站住來,還是漠不關心。
⑷ 電影講述父母對孩子特別不好的外國片子
風雨哈佛路,很有名的一部片子,很多老師會知道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女主麗斯(Liz)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里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母親酗酒吸毒,並且患有了精神分裂症。在15歲時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貧窮的麗斯需要出去乞討,和一些朋友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隨著慢慢成長,麗斯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用最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的校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然後,麗斯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嘗試申請各類獎學金,只有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念完大學,於是她努力並申請到了這份獎學金。影片的最後,她邁著自信的腳步走進了哈佛的學堂。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裡面,勇往直前的奮斗是永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