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爸爸騎著自行車載孩子電影
擴展閱讀
劉德華吃鐵板蝦電影 2025-02-11 22:46:50
妻子的秘密神馬電影 2025-02-11 22:46:20

爸爸騎著自行車載孩子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2-11 17:54:13

『壹』 電影《父子》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父子》劇情

在馬來西亞的一個華人社區里,伴隨著一串年輕稚嫩的歌聲,小男孩阿寶夢見爸爸騎著自行車載著他穿過田野。但很快車翻了,兩人摔入草叢,美夢也醒了。這個未完成的夢似乎預示了阿寶的生命中即將發生的不幸。

阿寶的母親阿蓮是個漂亮的女人,但在婚姻中卻又是個不快樂的女人,她和阿勝是一對相愛卻不懂得相處的夫妻,事實上,阿蓮很早便想離開脾氣暴躁、好賭成性的丈夫,只因兒子阿寶夾在中間,才勉為其難地同住一屋,如履薄冰地維系著一觸即發的「家變」。

終於,在經歷了痛苦的抉擇之後,阿蓮實施了自己的逃跑計劃,然而卻被及時向父親通風報信的阿寶破壞了,盛怒的丈夫把她扣留了下來。

為了挽救感情,阿勝一廂情願地安排全家去坐油輪度假,誰知,早已對丈夫心灰意冷的阿蓮卻因此逮到了第二次出走的好機會,從此消失在了父子的生活中。

母親的出走令阿寶和父親之間漸漸產生了一種封閉、殘酷的共生情感,也讓父親更加暴躁不安。窮困潦倒之餘,父親又遭到了高利貸追債,父子倆只得逃至一所廉價的旅店。

夜深人靜,連番失意的父親竟然想拋下阿寶獨自逃走,可是他還沒離開,就已經被前來追債的高利貸打斷了腿。

無助沮喪的阿寶幾經周折,找到了阿蓮,可看到媽媽如今的幸福生活,又得知媽媽懷孕的消息,弱小而懵懂的他隱隱地意識到,自己唯一的親人是阿勝,所以他必須折回去找父親。

回到旅店,暴戾的阿勝劈頭蓋臉就給了阿寶一巴掌,原始而純朴的親情再次被扭曲,渴望而陌生的親情再次在阿寶心裡支離破碎。

從此,阿寶在恐懼與失望中艱難度日。長時間的生活拮據,再加上年幼的他尚無是非觀、榮辱觀,阿寶在同學家玩時,順手牽羊地拿走了一塊珍貴的手錶。

對之,阿勝並沒有嚴厲地斥責他、教育他,反而在最艱苦的關頭,將手錶抵還了房租,一旁的阿寶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裡。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手錶的甜頭竟惡化了阿勝的不勞而獲之心,他開始一而再、再而三地鼓搗、強迫小小年紀的阿寶去借錢、偷錢。

不甚明白危險的阿寶卻深深地感受到了害怕,但迫於父親無知而蠻橫的軟硬兼施,阿寶一次又一次鋌而走險;父親的暴戾、親情的模糊,再一次橫在阿寶的心坎上。

東窗事發時,阿寶遭受失主的毒打,為人之父的阿勝不但逡巡不前、眼睜睜看著,當出現了警察,他更是倉皇而逃。最後,兒子被送入了看守所。

父子再次相見已是10年後,在看守所里,愧疚的阿勝不知所措地想向兒子道歉,阿寶流著淚歇斯底里地嚷著「為什麼要讓我去偷」,末了,阿寶一個撲身,咬上了父親的耳朵,血流不止。

(1)爸爸騎著自行車載孩子電影擴展閱讀

《父子》

是譚家明執導的一部電影,由郭富城、楊采妮、吳景滔、林熙蕾主演。該片於2006年11月3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獲獎記錄

2007年,該片在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獎項。

創作背景

1996年,譚家明在為一個編劇班教書時,讓學生們創作了多部作品,其中一個學生的作品就是《父子》這個故事的原型,而那位學生的靈感則來源於一則「父親教唆兒子去偷東西,之後被抓住」的新聞。譚家明在1996年就已經完成了劇本,之後的十年間劇本反復修改了5次。

影片評價

《父子》並不打算通過父子之間的對峙,講述一個可以在文化層面上解讀的隱喻性故事。相反,《父子》盡可能排除意味深長的細節,只呈現粗鄙的草根階層的生活狀態。

父親的確是粗野的,滿嘴村話的,但他並沒有就此被擱置在道義的砧板上反復拷打。

在細膩的鏡頭掌控中,父親依然理直氣壯地活動著;由於被鏡頭表現出的現實生存的窘迫和內心的軟弱,他對女人和孩子的傷害,就有了一種讓人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感。

也正基於此,這樣的父親才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在這部電影里,父親的形象沒有被簡單化處理,沒有被空洞的倫理親情拔高,也沒有被現實的暴力扭曲,而是表現出與現實生活貼心貼肺的對應。

『貳』 2000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父親和女兒有什麼寓意

該片主要講述父親帶著女兒一起騎單車,他們穿過林間小路,騎過草地,騎上高坡,來到平靜的湖邊,而父親在河岸揮別而去。思念父親的女兒,騎著單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來到河畔等待的故事。

《父與女》是由荷蘭動畫導演邁克爾·度德威特2000年執導的一部動畫短片,Jennifer Bangs參加演出,由英國cloudrunner電影公司與荷蘭cineTeFilmproctie電影公司聯合出品,Crest International Inc.發行。



(2)爸爸騎著自行車載孩子電影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927年5月4日,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由與會者提議發起,並於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舉行第一次授獎典禮。當時參會的人約270人。第一個奧斯卡金像獎頒發給了埃米爾·傑林斯(Emil Jannings),他獲得了第一屆奧斯卡最佳演員獎。

奧斯卡獎從頒發的最初開始,就受到了電影業及大眾的高度關注,傳媒也積極參加轉播。在第二屆典禮上,洛杉磯電台進行了一小時的實時現場轉播。從此,每年的頒獎會都有媒體進行相應報道。1929年五月十六日第一屆奧斯卡獎舉辦一直到今天,奧斯卡獎就成為美國影藝學院的「主營業務」和該機構的代名詞。

『叄』 《蜻蜓少年》,回不去的童年夢

晚上偶爾看到電影《蜻蜓少年》,一部以農村留守兒童為題材的電影,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雖然時代不同了,但片中的點點滴滴似乎都有兒時曾經的影子,讓人感慨每個人都有的那美好的童年時光和如今回不去的故鄉。

電影里的江西方言格外親切,雖然一時什麼都聽不懂,只能看字幕才明白劇中人物所說的話語。但這顯得更加真實,尤其是小孩們的演出,幾乎沒有半點做作,應該是本色演出。電影的主線是圍繞著自行車而展開。

電影的主角是雷家村的雙胞胎,雷凱文和雷凱武,他們的父親在廣州打工,農村家務活全由他們的母親一個人操勞。作為農家子弟的他們,雖然淘氣頑皮,但也能幫母親能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和家務。

整部電影沒什麼大的沖突,近乎是白描的形式,展現了江西農村的風貌。有成片的稻田,藕塘,盡顯農村夏日風情。由於鄰村陳家村小孩子的淘氣,在雷家村偷生梨,雷家村的孩子騎車想去阻止。未料兄弟倆的自行車太破舊,騎到半路車胎沒氣,趕不上大家的速度導致沒有及時阻止鄰村小孩的偷梨行為。對於雙胞胎來說及時的更換自行車已經迫在眉睫,他們以絕食的行為要求母親能給他們買自行車。

村裡楊主任家的牛生病,需要蘇之之(鄰家城市來的小姑娘)外公及時醫治,可他人在山裡,需要蘇之之去把外公找回。蘇之之求助於鄰家小哥倆。這一段是整部影片的引子。

電影里男孩子對女孩子的朦朧好感,演繹得是那樣的真實。最單純的情感如此美好,凱武去取自行車載之之去找她外公那一段讓人捧腹又動容。凱武去取自行車的時候,順便換上了干凈的衣服,還把發型整了整,自行車後座墊了軟軟的毛巾。喜歡一個人就是讓自己變得更美好,讓對方感覺舒服。童年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在喜歡的人面前表現美好,做更美好的自己。可後來長大了,怎麼反而就迷失了?反而把最壞的脾氣最不堪的一面在愛的人面前表現?愛你,就是要讓你感覺世間美好。

載上自己喜歡的女孩,那種感覺是那樣的美好。此時的凱武感覺全世界就數他最幸福,這種朦朧青澀的感覺引起觀影人會心的微笑。可偏偏在此時,舊自行車斷鏈子了,沒法再帶著喜歡的女孩去找她爺爺。反而被鄰村的康康奚落,眼看著自己喜歡的女孩坐在人家的自行車上,那種失落、憤怒、怨恨一並發泄在舊自行車上。一生氣,凱武就把舊自行車推進了水庫。

自行車的更換如箭在弦,晚上凱武就纏著母親要買新的自行車。

父親從廣州寄來的兩輛帶變速的自行車,凱武心靈手巧,一會兒就裝配完畢,去找自己喜歡的女孩。

車子是新的,引來小夥伴的羨慕。但也受到鄰村康康的挑戰,自行車「雙脫把」,挑戰的代價就是輸的一方不能和城裡女孩蘇之之說話。從沒有試過雙脫把的兄弟倆,為了戰勝鄰村的康康,勤學苦練雙脫把技術。尤其是凱武,從早上到晚上,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以至於為了練車,忘記幫母親幹活,更顧不上身上摔破的傷疤。

為了練膽,躺進鄰家老人的壽材。

最終,凱武練成了雙脫把。在和鄰村男孩康康的比賽中戰勝了對手,那種興奮溢於言表。展開雙手雙脫把騎行在道路上,那種感覺就是像小鳥「飛」一樣。曾經的你我是否也曾雙拖把騎行在道路上,引來路人羨慕的目光?

電影中蘇之之的情商很高,這就是農村和城市的差別,她能在凱武和康康兩邊左右逢源。看到為康康畫畫的凱武一時難以接受,賭氣不理之之。作為哥哥的凱文其實也想學會雙脫把取悅之之,但終究未成。但畢竟是小孩子,凱武最後也原諒了之之,摘著她喜歡吃的蓮蓬,依依惜別,相約明年暑假再見。

電影里媽媽的責備,外婆的教訓以及母親拿著棍子想揍孩子,可又捨不得。這些都讓我依稀看到自己童年挨批評的樣子。同一片天空下,一樣的媽媽,一樣的恨鐵不成鋼,一樣的愛之深,責之切。兒時不明白的道理,只有自己當了爸爸媽媽後彷彿全都明白了,真的是養兒方知父母恩。

雖然是雙胞胎,但是兄弟兩個的脾氣性格相差很大。哥哥凱文懂事,雖然也頑皮但時常會想到家裡母親的艱辛,幫助干農活,體諒母親的不易,但他的性格脾氣較為軟弱。而不服輸、倔強的弟弟凱武卻是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男孩。為了練好雙脫把,摸爬滾打永不服輸的勁頭很好演繹了他的性格。凱文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讀書肯定比凱武讀的好。學習的知識面也廣,電影中兄弟兩個在院子里乘涼,凱文講起牛郎織女星的天文知識頭頭是道。電影最後他自己也體會到:每個人的能力有限,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最重要,不要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較。可在現實生活里有多少人卻喜歡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去比較,結果永遠始終不會快樂。

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想笑,有時又難免落淚。這電影太真實了,在農村獨自操勞的母親就是那樣的辛苦,她身上就有我母親的身影。當年父親在外跑船,家庭前前後後的農活都是母親一個人照顧。不懂事的我還時不時和母親頂嘴反抗。那騎車少年的身上有著自己的影子,我是凱文還是凱武?我想我在凱文身上能找到更多我童年的影子。雖然年代不同,但農村的風土人情似乎和我們那個時代相似,引起我心裡更多的共鳴。

看著電影自己童年時光就會浮現在腦海,想念那時身邊的爺爺奶奶爸爸姑姑……那麼多人曾經在我的生命里,可現在卻一個一個的不見了?難免動容落淚話凄涼。

2020.2.1晨匆匆

『肆』 《嶄新的生活》:被拋棄的小女孩,在等待中絕望,在絕望後獲得新生

故事發生在七十年代,一個九歲的小女孩被爸爸以旅遊的謊言送進女子孤兒院。她用各種方式抗議,企圖被送回家,皆為徒勞。而後慢慢融入孤兒院,有了好朋友。不久,好朋友被人收養,她讓院長聯系爸爸,可爸爸早就搬家沒了消息,絕望的她偷偷挖了個坑要活埋自己。當土淹沒身子時,她突然後悔了。

這個小女孩叫珍熙,爸爸帶著她去旅遊,她歡呼雀躍著。更讓她高興的是,爸爸幫她買了新鞋及一身新衣服後,還給她買大蛋糕,她感激地給爸爸唱歌。

可爸爸幫珍熙洗了腳換上新鞋洗衣服,拿著蛋糕就將珍熙送進了女子孤兒院。雖然孤兒院的大媽、修女及同齡孩子都真誠地迎接她,可她不喜歡孤兒院,不僅裝啞巴還不吃飯,直接把飯推倒在地上。

大媽讓珍熙收拾好她推倒在地上的飯菜,可她坐著一動不動。熱心的淑熙走上前來幫忙收拾,她還積極開導珍熙面對現實。

可珍熙只想回家,她獨自一人躲進灌木林不願意出來。修女來叫她吃飯,她依然不願意回去。淑熙總是真心地待她,兩人成了好朋友。

雖然淑熙也是被父母拋棄的,但她開朗樂觀,積極地等待人收養。明明她已十四歲卻說十一歲,凡是有外界的人進入孤兒院,她都主動打招呼,讓別人關注她。

看見有一隻受傷的小鳥,珍熙和淑熙一起為小鳥療傷。她們一起到廚房偷麵包,一起探討成年後的事情,彼此陪伴,形影不離。

或許是有了朋友的緣故,珍熙漸漸習慣了孤兒院的生活。不過她仍然相信,爸爸會來接她的。她告訴院長說,爸爸之所以會把她送到這兒,是因為她在抱繼母生的弟弟時,不小心讓安全帶弄傷弟弟,讓繼母不滿。她相信爸爸會原諒她無心犯下的錯的。

這天,孤兒院來了一對美國夫婦,她們想收養一個女兒。本來他們一眼就喜歡珍熙,可她不想被別人收養,要等爸爸接回家,所以那對夫婦問話,她一句都不回答。結果他們准備收養陽光自信的淑熙。

在淑熙一再追問珍熙,要是兩人一起到美國夫婦家願意嗎?她終於不再堅持等爸爸來接,點頭同意了,淑熙當即表示會幫她問美國夫婦。

可珍熙並沒等來好消息,淑熙很抱歉地向她告別。她覺得自己又一次被拋棄,心裡的難過無以言表。她又一次沖進灌木林。

後來,珍熙豁出去了,再一次去找院長,告訴他家裡的地址,讓他幫忙找爸爸。她迫切地希望回家。

沒有了好朋友的陪伴,院長又沒有迴音。珍熙拿洋娃娃出去,毀壞了一個又一個的洋娃娃。大媽看見了很生氣,打了她一巴掌。而後又心疼她,讓她拿棍子拍打被窩出氣。

修女看見了,帶著珍熙去見院長。院長告訴珍熙,他按地址幫珍熙找爸爸,可爸爸已經搬走了,沒有人知道他住在哪。

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珍熙又一次來到灌木林,她在悄悄地挖洞,准備活埋自己。幾天後,孤兒院的孩子都跟著修女到教會禱告了,她裝病沒有去,等她們走遠後,她又來到灌木林。

珍熙繼續刨土,當她挖好一個能容下自己的地洞時,她躺下去,用雙手刨土到身體上。很快,她被泥土活埋。此時,呼吸困難她後悔了,動手刨去壓在身上的泥土。

從那一刻起,珍熙徹底地過去的她告別了。她不再期盼回家,而是換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融入到孤兒院中。

過了一段時間,一對法國夫婦想收養珍熙,珍熙再也不放過機會,她勇敢地一個乘飛機奔赴法國。在飛機上,她夢見爸爸騎著自行車搭載著她到處旅遊,幸福感爆棚。

飛機終於到了目的地,珍熙勇敢地跟著人群走出來。當她看見那對法國夫婦在迎接她時,她笑著走上去。

這是韓國電影《嶄新的生活》的故事情節,主人公珍惜被爸爸丟棄在女子孤兒院,她篤定地相信爸爸會來接她,故意不合群,還以工作人員作對。可一切抗爭都是徒勞的,被爸爸拋棄,被好朋友拋棄,對爸爸的期待又一次破滅,讓她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她挖坑要活埋自己。可泥土蓋末身體時,她覺醒了,決定要好好活著,她也因此而獲得新生。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珍熙小小年紀被拋棄是可悲的,可她在等待中絕望,又在絕望中活得新生,讓人欣慰。

『伍』 看完《你好李煥英》後你有何感想

《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是由喜劇演員賈玲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自導自演的。
這部電影從花絮和預告開始,就已經讓人處處都覺得感動,雖然這部片子是以賈玲媽媽為原型,但是天下父母都是差不多的。每一個人都想拯救世界,卻沒有人換位思考一下,大部分人的愛是慕強的,是有要求的,但爸媽的愛不是,他們的愛是希望你好,健康快樂,就是他們的心願。
生老病死是不能避免的,但別留遺憾,雖然看《你好,李煥英》,之前已經做好了心裡准備,但還是忍不住哭得一塌糊塗,電影穿插著搞笑煽情,中間也很讓人反思,或許我們都可能是「賈曉玲」一個普通人,所以顯得結尾更加感傷。
賈玲想通過電影告訴我們不要等要你想要表達那份愛的時候,接收的人已經不在了。背井離鄉與陪伴父母,這也是當代很多奮斗在大城市年輕人心中的痛,我們離開父母來到異地打拚,是為了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兩句詩就可以看出「兒行千里母擔憂」的默默付出。我們總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讓父母在等自己有錢、有時間、有出息了、等自己的夢想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