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督導老師電影有幾部
63部教師教育電影
1.《死亡詩社》;2.《放牛班的春天》;3.《蒙娜麗莎的微笑》;4.《霍蘭先生的樂章》);5.《街頭日記》;6.《浪潮》;7.《山村猶有讀書聲》8.《鄉村女教師》;9.《心靈捕手》;10.《心靈訪客》;11.《熱血教師》;12.《音樂之聲》;13.《桃李滿門》;14.《四分鍾》;15.《弦動我心》;16.《吾愛吾師》;17.《萬世師表》;18.《搖滾校園》;19.《黑板》;20.《天堂的顏色》;21.《家庭作業》;22.《跑吧,孩子》;23.《我的教師生涯》;24.《美麗的大腳》;25.《草房子》;26.《鳳凰琴》;27.《孔子》;28.《一個都不能少》;29.《看上去很美》;30.《高考1977》;31.《上學路上》;32.《燭光里的微笑》;33.《高三》;34.《孩子王》;35.《十三棵泡桐》;36.《代課老師》;37.《請投我一票》;38.《魯冰花》;39.《考試一家親》;40.《遲到的春天》;41.《女大學生宿舍》;42.《陽光燦爛的日子》;43.《麻辣老師》;44.《早熟》;45.《小孩不笨2》;46.《回歸》;47.《蝴蝶》;48.《姐姐的守護者》;49.《當幸福來敲門》;50.《孩子在看著我們》;51.《成長教育》;52.《錄取通知書》》;53.《天那邊》;54.《小豬教室》;55《卧底學園》;56.《我的父親母親》;57.《我的老師》;58.《蘇菲的世界》》59.《朱諾》;60.《少年犯》;61.《入殮師》;62.《教父》;63.《紅與黑》
② 梁曉聲:中國人,你缺了什麼
日前,梁曉聲思想隨筆集《中國人,你缺了什麼》由中華書局出版。在這部書里,人們看到的是一位「有良知,有擔當,以家國天下為己任」思想者梁曉聲。 梁曉聲在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時,還是一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帶著《今夜有暴風雪》的殘酷和夢想撰述知青生活。事實上,他還有一串長長的履歷:1968年下鄉赴黑龍江省生產建設兵團;回城之後,1974年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1977年畢業後被分配至北京電影製片廠任編輯、編劇;1988年至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任藝術廠長;2002年調至北京語言大學,在人文學院任教。這本隨筆集,集中了他近年來對於「家國天下」的思考和責任。 如,在《中國檔案制度質疑》中他說,自己也曾給別人做過「政治結論」,現在應該還存留在別人的檔案里——「那是一個正直青年梁曉聲曾經的作為」。《少年初識悔滋味》中,梁曉聲回憶自己曾是一位被撤職的班長,因為縱容一位戰士私底下養雞而被舉報。《紙簍該由誰來倒》中,他回憶自己作為一位普通教師的生活。《低消費,也瀟灑》中,他又還原為一位喜歡去早市買便宜貨而被老婆批評的底層市民。他在《關於張瀾》、《三份提案》又成為一位敢於說話的政協委員。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責任。 在他的身上,可見「一個人與一個時代,三十年的愛恨糾結」。梁曉聲一直傾注心血關注中國文化、社會和民生,積極創作與時代、與現實緊密相連的文學作品。 在《中國人,你缺了什麼》圖書發布現場,梁曉聲一個人坐在講台前 ,一講就是兩個小時,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瘦削的面龐時常顯得很嚴肅,現場不時傳出掌聲。 「我在法國乘公交車,因為不懂規矩從前門上車,司機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把我一頓罵,我又聽不懂,不知該怎麼辦。陪同的法國朋友對司機說了幾句話之後,司機忽然變得客氣起來,和藹地請我從後門上車。我問他,你說啥了?對方說,『我說你是日本人。初來法國,日本人在法國很受尊重,因此可以被原諒。』」這樣的解釋讓梁曉聲非常憤怒又陷入沉思。 他說:「紅燈停,綠燈行,大家都知道。但如果沒有車的時候,你會不會闖紅燈呢?這種事我做過。但在國外,和我同行的外國朋友卻堅定地站立在紅燈前死等它變成綠燈。我好奇問了一句原因。他說,也許對面的窗戶里會有孩子在看著我們。」這樣的回答又震撼了他的心靈。 「陽光底下,農村人,城市人,應該是平等的。但弱者有時對這平等反倒顯得誠惶誠恐,不是他們不配,而是因為這起碼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在《中國人,你缺了什麼》一書中,梁曉聲將內容分為「公民的底線」、「人性的質地」、「被撕裂的中國」三部分。他以樸素的情感、動情的筆觸,勾勒出變革時代的中國的某些制度的缺失、群體的焦慮、人性的涼薄及個體尊嚴的失落。他從精神構建、社會制度、物質追求等多種層面,透視當代國人的困境。他變身為不同的身份、身處不同的層面,對時代發聲,他的思想隨筆集充滿了血性和知性。 在回答「為何重視非虛構寫作文體」時,梁曉聲說:「在十八、十九世紀,無論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詩人、哲學家,都曾對國家、社會以時評的方式發聲。雨果、托爾斯泰、蕭伯納、海涅、拜倫、雪萊無一例外。我不認為作家就只是寫小說。作家應該像那些經典作家一樣,發表對社會、時代的看法。」 因為如此,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寫下《龍年一九八八》、《九三斷想》、《凝視九七》、《思考毛澤東》等思想隨筆,後來有寫作《二十一世紀的證明》、《郁悶的中國人》等雜文。「我把自己定位為時代的書記員。」 在梁曉聲看來,當下時代光怪陸離的現實,遠遠超過作家的想像。「我認為,當下,如果小說反映現實生活尚有一定的力量,電影、電視劇就太不夠了。我們幾乎很少從影視中看到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非虛構』確實是一種好的方式。」 梁曉聲承認以前也很在乎別人對他作品的看法和評價。「我相當敏感。總是希望甚至巴望著聽到好評。但到了45歲、尤其50歲以後,我會想,中國少我一個小說家又會怎樣?」「我相信,中國需要更多的人對現實發出自己的聲音。」 2013年,梁曉聲以政協委員的身份提了三份提案:一是,呼籲「有效懲處貪污腐敗」;二是,談「城鎮化該往何處去,值得研究」;三是,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重視」。出版此書,他最開心的是「編者把這三份提案也收了進去」。
③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3)孩子在看著我們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