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5篇
《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恩贊一家,因敘利亞戰爭而逃亡到黎巴嫩後凄慘的生活境況。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何以為家》的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何以為家》觀後感(一)
有一位作家這樣說過,他從不看最近五年內出版的書。他的道理簡單又科學:一本書如果經歷了五年的時光洗禮,還能占據在頭排書架的位置上,或者說還能被讀者提及,這就不會是一本爛書。按照他的方法,我也如此這般地去尋找電影。電影實在太多了,看慣了五顏六色、光怪陸離的畫面,聽多了喧鬧鼎沸、亂作一團的人聲,如果電影開場前二十分鍾還沒有激烈的打鬥、瘋狂的賽車和驚險的狙擊、跌宕的劇情,就很難再堅持看下去。以這樣的標准,《何以為家》恐怕是要落選了。
不敢去網上看其他的影評,擔心別人的思考會影響自己的感受。小主人公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好好的撫養他。父母也振振有詞:都是貧窮的原因。我非常理解扎因父母的處境,因貧窮所帶來的難堪與無助,這種排山倒海的力量,是傾盆而下的冰水,是一種摧毀式的打擊。
現在,穩定的國度、昌盛的社會免除了我們在物質上的後顧之憂。父母,這是一種無需技能、無需認證、無需資格便能上崗的職業。況且,無論你的表現優秀與否,沒有人會輕易讓你下崗。作為父母而言,孩子可以有很多,可以收養領養,可以挑三棟四,甚至可以失而復得。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可以管,也可以不管;可以把他放在福利院的草叢邊,也可以把他緊緊貼在心窩上。對孩子來說,別無他路地選擇了我們,充滿信任地接納著我們,用他們的一生作為賭注,付出的代價是多麼的昂貴且又不可逆轉、不可輪回啊。孩子把父母作為世界的一切,以父母的言行視為人間最規范、最崇高的模版。
好友彭海濤說,孩子來到我們身邊,是來教育我們的,是我們的老師。
《何以為家》觀後感(二)
帶著同情與傷感看完《何以為家》這部催人淚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戰亂而流亡失所的災民們苦難生活的同時,也對仁愛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摯的熱愛。
《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恩贊一家,因敘利亞戰爭而逃亡到黎巴嫩後凄慘的生活境況。因為沒有身份證明,父母只能做一些雜工維持生計,孩子們也要在街頭叫賣賺些小錢。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擠住在小小的出租屋裡。即使這樣,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個難題,父母無奈,只好把恩贊的妹妹——一個年僅11歲的小女孩賣給別人。
恩贊知道後試圖帶著妹妹逃離這個家,後來沒有成功,並遭到父母的呵斥,打罵,最後妹妹被賣給了別人做妻子。恩贊為此離家出走,到處尋找,希望有人僱傭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絕後遇到了同為難民身份的單親母親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贊,白天自己去工作,把兩歲的兒子交給恩贊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張假身份證件,但是黑市上的假身份證她買不起,只好到處湊錢,在湊錢過程中被警方拘留並關進了監獄,恩贊帶著這個年僅兩歲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維持生計,度過了一段極端艱苦的日子,最後實在沒辦法就把這個孩子賣掉了。恩贊回到了原來的家,希望找到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出國逃離這個暗無天日,過著像蟑螂老鼠一樣卑賤的生活!
才知道原來自己一家人都沒有身份證明,同時得知妹妹因懷孕意外出血過量未能及時搶救而死。他憤怒地拿著一把刀沖出家門,把買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結果被關進了監獄。他控訴了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生了他,卻沒有盡養育的責任,他們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得不到解決!並藉此向所有難民呼籲,吶喊「希望你們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雜破舊擁擠的居住環境,以恩贊一家為代表的街頭巷尾四處流浪蓬頭垢面飢餓的眼神,以及沒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維持生計地位卑微的難民。戰爭!罪惡的戰爭讓無數無辜的平民流離失所!讓無數個家庭陷入水深火熱!
仁愛,和平,穩定,發展,繁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聯合宣言: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回到兩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也曾說過:「21世紀拯救人類的,只有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戰爭!《何以為家》只是戰後難民苦難生活的縮影,為了讓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歷史的悲劇,我們呼籲和平!只有仁愛,才能化解人類的矛盾紛爭,只有仁愛,才能讓社會穩定發展,只有仁愛,才能讓民族繁榮昌盛!
《何以為家》觀後感(三)
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觸就是真實。這世界就是真實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
《何以為家》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12歲左右的男孩扎因艱苦而悲慘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會的最底層,父母因貧窮無力教養孩子,卻又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他們讓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幹活幫忙補貼家用。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太多平靜快樂的時光,總是對在生死邊緣奮力的掙扎。
原本我已經做好了在影片結束之後迎接一個哭得稀里嘩啦的自己的准備。可事實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我並沒有留下眼淚,只是感覺心裡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純的內心不斷叩問這個殘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尋找世事為何如此的答案。當他遍體鱗傷地坐在牢里,才知道沒有人能給他迴音。從一個12歲的男孩眼裡,我感受到了絕望。
可他原本是一個那麼善良,勇敢又有擔當的孩子。他擔心妹妹被賣給別人當老婆,為妹妹洗去沾滿血的褲衩,偷拿家裡的錢,准備帶著妹妹逃離,雖然並沒有成功。即使他在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無比艱難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堅持帶著小猶納斯,像俠客一樣行走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他們苦中作樂,利用光學原理,將別人家的電視應到鏡子上,模擬配音,樂在其中。我喜歡扎因用自製小拖車帶著猶納斯的背影,那麼堅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難。可是除了苦難,除了貧窮扎因心中還有著對妹妹猶納斯的愛和責任,讓我思緒萬千。
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就不會有像扎因一樣的流離失所的人們,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溫暖,都能和我一樣快樂成長。
《何以為家》觀後感(四)
你是人間的天使,你來這世上,要和心愛的人一起看看太陽。
我曾經以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們一樣,不管家境富裕與否,我們都是帶著滿滿的期待被帶到這個世界,我們都會被父母的愛始終包圍,可這樣根深蒂固了十幾年的想法卻在這樣一部影片面前被擊碎了,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你認為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你看,又或者,只是將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種無助和無能為力也許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從來沒有因為某個影視劇或影片而難過很久,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來的大多是誇張的不現實的橋段,但這部《何以為家》之所以可以讓全世界的人為之動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這故事裡大多數的情節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們永遠無法想像在看不到的地方,有著什麼樣的黑暗和苦難。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樣,我們無條件的相信著父母給我們的愛,那是一種每個人都從未有過懷疑的,如同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們難以想像的是,這個世上真的有人會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顧自己孩子的命運。我沒有權利評價別人的做法,因為我無法體會他們的苦難,但聽到小小的贊恩說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我想每一個人都會被這句話所觸動吧,他是有多絕望才會覺得還不如從未來過這人世間,這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被迫承擔了太多他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苦難,說到底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是個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運帶給他的,確是我們永遠無法品嘗的苦澀,如果有一天,父母都無法依靠,無法相信的時候,那該是多麼的無助和荒蕪啊。
我曾以為父母愛子是本能,可現在我終於相信,在面對生活,社會的無盡黑暗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選擇自己,就像影片里對於自己女兒的死亡在短暫的悲痛之後又恢復了麻木的母親,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她是無能為力,就是這種深深的無力感使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彷彿被鈍器來回撕扯。孩子,唯願你堅強,唯願你相信苦難終會過去,唯願你從絕望中醒來,不再哭泣。
其實悲劇永遠都不只是一群人的苦難,而是一個社會,一種制度的悲哀,所幸總會有人帶著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臨人間的天使,人世一趟,願他們都能被溫柔以待,平安喜樂。
《何以為家》觀後感(五)
一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就很想去看了,感覺帶孩子去看不太適合,裡面有一些負面的鏡頭,看了之後確實是這樣的。比如剛開頭的鏡頭,一些小孩在抽煙就不好了,小孩子極具模仿力,還是等長大看吧。
以前看《神秘巨星》時哭的稀里嘩啦,而這部片子感到特別心酸,看後自己更大的體會是要珍惜現在。
主人公贊恩是生活在黎巴嫩底層社會的一位小男孩,故事主要圍繞起訴他的父母展開的。
對比一下我們周圍的孩子,幸福指數馬上飆升。
電影中有兩位母親,贊恩的母親,她不停的生孩子,到底有幾個孩子,具體孩子的生日都不知道,沒有邊界感,給自己貧窮的生活找理由,各種抱怨,充滿了對社會的不滿。
另外是拉希爾(另一位小男孩特雷達的母親),她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在夾縫中用盡全力去愛護她的孩子,也看到了母親的潛力無限,那種充滿母愛的笑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沒有逃避做母親的職責。
從小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太多的閃光點和無奈。
1、帥氣,那種憂郁的眼神真的令人愛憐,他和《暮色之城》男主人公很像。最後拍身份證照的笑容也令人難忘。終於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明了!
2、聰明而富有智慧,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小小年紀就擔負起養家糊口的任務。他抱不動拉希爾的孩子-特雷達,就弄了一個滑板車把特雷達放在上面拉著他去找他的媽媽。別人問他和特雷達的關系時,他說是兄弟關系,說他媽媽生弟弟的時候喝了很多咖啡才導致弟弟很黑。
3、正直,當拉希爾讓贊恩幫帶她孩子時,因為她們開始不是很熟悉,拉希爾還是有一點擔心的,別人說贊恩會不會把她的孩子賣了,事實證明贊恩還是很正直的一個孩子,到最後為了去瑞典把小孩子賣了,也是很無奈的舉動吧。
4、有愛心,贊恩為了姐姐可以不顧一切,他看到姐姐來了例假,知道這會給姐姐帶來很大不利,幫她姐姐洗內褲,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姐姐當衛生巾,告訴姐姐可能帶來的一切危險,可以預知的事都無巨細地告訴姐姐,這位姐姐有這么好的弟弟,太令人感動了,相比之下那可惡的父母,令人嘆為觀止。
5、尊嚴感,雖然窮,但依舊充滿希望,不妄自菲薄,活的坦坦盪盪,在法庭上質問他的父母,那種勇氣令人佩服。當特雷達的媽媽被捕不能回家時,他也質疑世界上還有和他媽媽一樣的母親?當拉希爾問他有幾個兄弟姐妹時,他說很多,竟然數不過來了,更有諷刺性的是,他妹妹被害死了後,他媽媽又懷孕了,這下把他最後那根底線給擊穿了,導致了他把父母送上了法庭。
當看到雜貨鋪老闆對他妹妹那種邪惡的眼神時就提醒他提高警惕,那人給他妹妹的東西,他接到後在回去的路上直接扔進了垃圾桶,不貪圖小利,保持自己的尊嚴。
6、對美好生活充滿了希望,當有人告訴他可以去瑞典過美好的生活時,他全力以赴,為了證件也是豁出去了。
這部影片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去控訴沒有責任和擔當的父母,面對孩子,作為父母更應該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自己都無能為力,又怎麼能去保護孩子呢?拉希爾也是一樣,她確實很愛她的孩子,當她因為非法身份被逮捕後,她更無力去照顧她的孩子了!
只有自己變得強大才能為孩子撐起他前行的傘,才能為他護航!
導演拉巴基說,「這是在隧道盡頭給你的一點點勝利的光芒,正是這點光芒,讓你可以繼續前行。」
一方面讓我們懂得感恩,另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多樣化和真實世界的樣子。
② 驚悚電影《負重前行》值得一看嗎
電影《負重前行》非常值得一看,理由也並非由於影片作為驚悚片有多抓人心,實則這部影片全程驚悚鏡頭並不多,打鬥場景也寥寥無幾,影片最終主旨也並非要超越多少恐怖驚悚片,只憑借展現父愛的偉大,而贏得一片好評,賺取了不少影迷眼淚。簡而言之,《負重前行》是一部溫情的喪屍片。
《負重前行》不限於表面浮華之感,更注重觀眾的內心沖擊力,與觀眾產生共鳴,你也可以說它是打著驚悚片的名頭演繹溫情片,但卻並非一部爛片,相反,影片注重寫實超越了一切。《負重前行》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負「重」,而是一份責任和一份愛。
③ 電影《失孤》原型尋子成功,重聚時他們都有何反應
電影《失孤》,相信喜歡劉德華或者是80後觀眾的人大多都看過這部堅毅執著的父親尋子故事,劉德華把這位原型父親的焦灼和期盼,手足無措和落寞失望表現的非常切合現實狀態,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原型人物的事跡,以及故事走向的艱難程度,這樣的一個老父親為了尋找到自己的孩子,不惜一切代價一路上騎行著,那份希望像是一道黎明的陽光照耀著他一路前進。
故事原型是孩子兩歲的時候在門外玩耍時被一個女子抱走,從此下落不明。然後為了尋找被拐賣的兒子,老父親從此踏上了征程,24年來,跨越數十萬公里,足跡遍布了全國各地,只為尋找自己的親生兒子,這些年不管哪裡有人一有線索,這位老父親不管真假就去看看是不是,即便落空次數多不勝數,他依然堅持到底,這樣的精神真的值得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