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一部印度電影,故事情節還記得一點,有一個富翁想把女兒嫁給一個窮人,女兒不願意後面既不清了。
是巴基斯坦的電影,叫《好像不認識你》
㈡ 印度電影《起跑線》為了讓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而去裝窮人
中午無意中跟家人看了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前部分沒有看。
以前我就知道印度首都新德里富人區上流社會的人生活很糜爛奢華,這也導致了許多去過該富人區、而從沒有來過中國的印度人總自信印度比中國發達很多。
所以看到該影片的時候,我也算是見識了一下印度的富人生活,果然,全世界的富人區都有這個共同性:建築華麗、人物衣著有模有樣、美女很多。
這些都是或有地位、或有錢、或有知識文化的印度人。
這些印度人和我們中國的無數家長一樣,非常注重下一代的接受教育問題,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影片中的這對有錢(但又不是名流)夫婦為了讓自己的女兒皮婭能夠上印度最好的私立學校,又是送女兒送去各種培訓班、又是各種想辦法找校長,就是沒有如願。
後來他們聽說了該著名私立學校每年有25%的名額是留給窮人的,因此,他們買來了好多窮人的衣物,而且一家三口直接搬去了印度貧民區生活,最終通過了申請。
但剛好遇上私立學校縮減窮人學生的名額,學校採用抽簽的方式只抽選10個窮人孩子入學,皮婭被抽中了,而一直熱心幫助他們的、善良窮人鄰居的孩子卻沒有被抽中。
搬回到富人區生活後,這對夫妻良心依然受到譴責,認為是自己假裝窮人竊取了鄰居的名額。
這種愧疚讓他們主動不留名的資助了窮人鄰居孩子所在的貧窮公立學校。
最後,男主還主動向私立學校的校長坦白了自己的欺騙行為,而且不介意校長取消自己女兒的名額,讓鄰居的孩子獲得這個名額。
然而,校長並非剛正不阿,她也是非常注重權錢交易的,她只是讓人轉變了一下皮婭的檔案、表示她不是窮人的孩子而已,根本不想讓男主鄰居的孩子入學。
於是,男主在私立學校的會議上,當著校長、老師、所有有錢有勢的家長的面,讓窮人鄰居的孩子以及他的同學們上台表演,所有人看到了這群孩子的出色表演與天賦,給了他們熱烈的掌聲,可是,當他們得知台上的學生們不是本校的學生,而是來自貧民公立學校的學生時所有人都沉默了。
接著,男主上台講述了一段很感人的話。
這時,按照我們中國的影視規律,一般主角這么感人的當眾講話後,校長會同意收了男主的鄰居的孩子,並且會在社會引起共鳴,從而讓更多的窮人孩子得到好的教育機會。
然而,男主講完後,一切依然沒有變。最後這對夫妻主動讓女兒退出了該學校,讓皮婭去就讀窮人鄰居孩子所在的公立學校了。
印度對窮人的教育這一塊,看來要改善也並不容易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㈢ 起跑線電影觀後感
看印度電影《起跑線》,明白一個道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這次熱映的《起跑線》不同於當年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雖然同樣是聚焦於印度的教育問題,可這次的更接近於現實,放到國內播出,更覺得像是反應我們的生活。
服裝店老闆巴特拉一家為了能讓女兒皮婭進入到精英教育的私立學校讀書,可以擺脫命運,贏在起跑線上,不斷地努力可以讓女兒得到進入私立學校的名額,不惜舉家搬遷到富人區,換車、換服裝、學會說英語、參加上流社會的聚會等等。
當這些裝富的方法行不通的時候,巴特拉一家想到了裝窮,她們假扮窮人,棲身在貧民窟,最後終於拿到了「貧困生」入學名額。
所以,看到最後,你還覺得孩子的起跑線是去精英學校,學的比別人多嗎?其實,真的起跑線從家長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然而,相比較於讓孩子進入到私立精英學校學習作為起跑線,我倒覺得巴特拉所做的表率作用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在貧民窟生活的一個月時間,皮婭跟鄰居小孩們玩的時候那種天真的笑容,跟在公園里因為皮婭不說英語而不跟皮婭玩的小孩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只有將孩子放在她喜歡的環境,擁有一個快樂健康的環境,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我不否認私立學校的確擁有好的師資力量和環境,但是在公立學校改善的情況下,勞工的孩子也能說英語的公立學校,真的二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兩樣,區別的是這個社會的階層思想。
㈣ 貌似是個印度的電影,但是不知道叫什麼片名
名為《強權女人》。
㈤ 起跑線這部電影是什麼題材的呢
起跑線這部電影嚴格來說應該算是教育題材,反映的是印度教育上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在我國也一樣存在著。
一、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一對印度夫婦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想要孩子上名校,於是他們搬到了富人區,終於把孩子弄進了名校,沒想到在名校里的孩子他們都講英語,而自己的孩子只會講印度語,根本無法完全融入。為了孩子能夠正式的進入印度的名校,於是這對夫婦利用國家的規則,自己跑到貧民區去當球了,利用國家會給出25%的名額給窮人這一規則,想讓自己的孩子正式進入印度的名校。
㈥ 有一部外國電影,內容大概是一個富有的家庭住在富人區,但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搬到了貧民區的故事
是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的是拉吉一家是還算殷實的印度家庭,他們有著不錯的收入。
於是從底層起來的拉吉決定給女兒皮雅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他們看準了一所英語名校,但尷尬的是名校只針對學區房的孩子開放名額,於是這一家從月光集市搬到了學校周邊,想盡一切辦法要獲得入學名額。
他們找教育機構咨詢、作弊走後門、甚至想去賄賂校長,但最終依然不得其果。
拉吉的太太米塔急中生智,決定假扮成窮人獲得學校那珍貴的留給窮人的25%的名額,因此帶出的是以印度教育為代表的社會現實問題的探討。導演用充滿戲劇沖突的故事編排,融以喜劇諷刺的風格,從細節處流露出對這一切的深刻探討。
㈦ 起跑線這部電影是在哪裡拍攝的
引言:電影起跑線的拍攝地點是印度,這是一部由印度出產的電影。
三、印度教育制度和中國一樣嘛?印度的教育制度主要是金鷹角,也就是說只有強推人家的家庭,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接觸教育的機會,而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錢就不能上學,從而進入了惡性循環,在中國窮人家的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高考證明自己的實力與富人家的孩子在某個方面公平競爭。
㈧ 印度電影保姆把富人家的孩子跟窮人家的調換
《調包富少的逆襲》。
《調包富少的逆襲》是由Trivikram Srinivas執導,阿盧·阿爾軍、普嘉·海婅、塔布、蘇尼爾等主演的動作電影該片於2020年1月12日在印度上映。
在影片中,兩個孩子在剛出生時,富人家的管家與保姆合謀,暗中將管家與富人的孩子對換了,由此兩個孩子開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劇情:
故事發生在一個電閃雷鳴,下著大雨的夜晚,醫院里的兩個孕婦馬上就要臨盆了。兩個孕婦的丈夫相識,一個是老闆,一個是老闆的管家。
管家瓦爾基米和老闆本來是朋友,但是老闆命好,被富豪女兒看上成為了有錢人。
雨下的很大,兩個孕婦同時生了孩子,都是男孩,寶寶媽媽已經累暈了過去,老闆的女傭過來查看孩子情況,卻發現沒有呼吸,緊張不已的女傭被管家瓦爾基米看見,決定奉獻自己的兒子,與老闆的孩子交換;
就在此時,小孩有了呼吸,但瓦爾基米還是決定換了孩子,女傭不同意,爭執中跌下樓摔成了植物人,就這樣兩個人的人生進行了調換。管家瓦爾基米不僅給老闆的兒子取了一個不堪的名字——班圖。
還各種苛刻,考上學校不讓上,衣服鞋子不給買,除了各種不喜歡瓦爾基米這個假爸爸,品行什麼都發展還可以。
能打善斗,遇見調戲妹妹,搶妹妹圍巾的臭流氓,戰鬥力簡直開掛了。對班圖來說,找工作也像開掛了一樣,不僅通過了面試,還各種撩女上司,
塔圖憑借出色的談判技巧迅速吸引了老闆親爹的目光。自己的假兒子又沒有啥出息,還和班圖喜歡的女上司一樣,這一來二去的各種聯系,班圖的身世自然也就慢慢揭開了。
㈨ 電影《跑吧孩子》詳細介紹
一部新加坡的電影,故事發生的時間是1965年,講的是小孩子的事情,一對兄妹家裡挺窮的,穿不起鞋,這個男生很喜歡踢足球,但是沒有球鞋,就和他的小夥伴給那些有錢的孩子做功課,穿他們的球鞋,那些小孩還經常欺負他們。他一直很想很想給妹妹買一雙漂亮的布鞋,為了這個,他去參加越野賽,穿了一雙很爛的球鞋,都露腳指頭了,他為了贏得鞋子給妹妹,拚命的跑,跑到一塊泥巴地里,泥吸住了他們的腳,怎麼也拔不出來,眼看著後面的人都追上來了,他腦子里閃現出和妹妹說給她贏鞋子的畫面,他的眼淚出來了,心裡好難過好傷心,他拚命的往上抬腳,終於出來了,可是鞋子卻陷在裡面,他顧不了那麼多了,光著腳在滿是石子的路上狂奔起來~~~~~~~~~~~~~~~~~~~`終於他得了第一名,可是,獎品卻不是鞋子,和他對立的男生也參加了,第三名,獎品是,一雙鞋,他去找這個男生換獎品,可是男生很不服氣輸給他,狠狠的把鞋扔到河裡,到這里,影片也接近尾聲了,結局是他和妹妹做在橋上,那個男生把兩雙鞋子放在他們後邊,告訴他們他就要去英國讀書了,並笑著和他還有那些小夥伴和好~~~~~~~~~
《跑吧孩子》是第一部提名華語金馬獎的新加坡電影電影,影片中小女孩小芳的扮演者10歲的小女孩鄭智允自己報名金馬電影節,並並列獲得2003年最佳新演員獎,另一名獲獎者是在內地影片《盲井〉中扮演風鳴的王寶強。這是新加坡電影第一次獲得金馬獎,作為一個改編作品,獲得觀眾認可,實是可喜可賀。
導演把《跑吧孩子》的故事背景放在60年代初的獨立前後的新加坡,大批失業工人和資本家矛盾對立,社會動盪,下層人民在苦難中掙扎。這些政治因素深刻的影響了導演的故事安排;片中出現了窮人家的孩子與富人家孩子的矛盾,他們的矛盾一度對立惡化;在那些10來歲的孩子們的之間充滿了斗爭,從他們幼小的口中發出了「談判」「敏感」「合作」等政治性詞彙,他們的世界要比《小鞋子》中孩子們的世界紛亂復雜的多;片中安排了一場地痞收保護費的戲,甚至後面又刻意安排了一場罷工工人與警察的暴力沖突,並利用這一事件推進故事發展。
正是因為這些故事的增加,讓我對導演的改編頗有不滿,直覺得這是一個勉強合格的臨摹作品而已。為什麼一個普通的小孩子丟鞋事件在導演的眼裡要攙雜進去很多深層次的社會因素,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又能對社會起到什麼樣的揭露或批判作用呢?為什麼我們的華語電影里總是故作深刻,在政治、社會關系裡做文章;而就不可以像馬基德一樣排出個干凈透明的故事來呢?我不能理解。
或許導演故意這樣處理,如果是這樣的,我想他一定在影片里加上了個人的生命體驗。他一定出生並成長在哪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吧。
伊朗電影的審查制度與中國內地電影的審查制度相比,內地的審查制度簡直是太寬容了——內地電影中可以出現深吻、床戲、甚至背後全裸戲等等,而伊朗電影里幾乎成年女性都是不允許出現的;可為什麼人家伊朗電影能夠在世界電影舞台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而我們的電影總是越來越越不成氣,越來越沒落呢?這真是一種諷刺;這讓我想起了當下鬧的轟轟烈烈的電影審查制度,有些人總把拍不出好作品歸咎與國家電影審查制度,看了伊朗電影你就知道,那就是扯淡,那就是弱智。
新加坡電影因為《跑吧孩子》獲得華語電影大獎,對新加坡來說是在是幸事;也讓我第一看到除內地、香港、台灣以外的華語電影(新加坡的電視劇就算了吧)。盡管覺得該片有些地方的處理欠妥,不過還是應該承認這是部改編的很不錯的電影,尤其是結尾部分的處理,體現了華人的勤勞、堅強、刻苦、善良等傳統美德,也把故事推向高潮,感動觀眾。
文章結尾處也祝福新加坡電影能夠像電影中正在成長的孩子一樣,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小鞋子,穿上它奔向燦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