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何以為家》引發哪些深思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從而引發了許多有關於生命的深思,具體如下:
1、僅僅是給孩子生命這件事情,並不偉大:
在劇中,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對節目主持人說: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會將負面情緒強加給孩子,而孩子照單全收。劇中的父母認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應該感謝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給孩子營造的環境和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給孩子最大的愛:
《何以為家》中,收留贊恩的單親媽媽沒有合法身份,還是拼盡全力帶著孩子爭取生存的機會,上班時候把他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沒錢買,就撿來別人剩下的大塊生日蛋糕給孩子慶生,也歡迎贊恩加入他們的生活,最走投無路的時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線。
3、唯一能做的是,讓悲劇從這里終止:
贊恩是悲劇家庭的受害者,可贊恩的父母,又何嘗不是,他們飽受中東戰亂,流離失所。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戰火紛飛的時局裡,不懂如何去愛。
在贊恩的視角里,父母是惡人,房東也是惡人。但其實他們都沒想作惡,他們只是按照社會教給他們的方式生活。如果說,這個故事裡全是受害者,那悲劇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追究這些已經毫無意義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悲劇在贊恩這里終止。
(1)辱罵孩子的悲劇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里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
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② 電影《素媛》為什麼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主要還是這種事情確實存在引起了公憤 前段時間,希希姑姑給我說,現在的人太恐怖了,連小孩子都下得去手。問其原因才知道,她是氣憤前段時間出來的兒童性侵事件,於是希希姑姑第一時間就給家裡打電話,讓孩子的奶奶給孩子講講怎樣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希希是個單親家庭,爸爸忙於工作,所以這個只能奶奶來代替,奶奶在電話里只說了一句話,回來你自己給希希說吧!
中國式教育一直都是把「你要聽話,要懂事……」這些話經常掛在嘴上的,我們的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被注入這樣那樣的思維。別家的孩子媽媽不給買玩具,坐在地上耍賴皮,哭他個仰天俯地,反正最後玩具到手了,立馬破涕為笑,整個奧斯卡都得欠一個最佳演員獎。很多媽媽看到後,對著孩子說,你可千萬別像他一樣,不聽話!或者是一句太貴了,就足以讓很多孩子懂事的不再提一個字。
③ 怎麼評價韓國電影《女兒》
畫面和故事都很乾凈的電影《女兒》,像大多數韓國倫理電影一樣,都有著殘酷的社會現實,但《女兒》卻有著很多韓國現實主義題材所沒有的溫情。
作為具惠善演員轉型導演的作品,《女兒》算是很不錯的作品了,也很值得每一個人去感受這部影片想帶給我們的思考。
④ 這部電影是喜劇也是悲劇,如何評價電影《長江七號》
《長江七號》對弱勢群體的關心讓人感動。這部電影是喜劇也是悲劇的原因:乍一看是喜劇,被小徐嬌飾演的角色萌化,可是它表現出來的社會階層的固化,底層小人物及小人物子女的掙扎,長江七號只是個夢想罷了,這是悲劇。
小狄和爸爸(周星馳 飾)住在一所廢棄的舊房子里,爸爸每天拚命的工作,就是為了讓他念好書,將來出人頭地。
七仔或許是每一個孩子心裡的想像,一個可以陪他玩耍,可以在他困難時幫助他,可以在被人欺負時保護他,在他有好事情時與他一同分享。
⑤ 大家覺得韓國電影《熔爐》應該如何看待
我對於這部電影,我看過幾遍之後還是會被悲傷絕望的「校長性侵女童案」劇情虐到。
在韓國社會引起震盪,在民眾呼籲下,光州案件被重新審理,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量刑。這部電影還促使韓國政府重新修訂一系列法律,加大對殘疾人和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的懲罰力度,制定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稱《熔爐法》。這部電影結尾傳達的微弱希望,終在現實中引發了蝴蝶效應,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
《熔爐》最後的台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令人淚崩,但我寧願相信,電影要說的潛台詞是——我們一路奮戰,不僅是為了改變世界,也是為了讓世界改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