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早時期的電影是哪些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便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帶有買辦性質。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出版,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次出現「導演」專用名詞。1922年陸潔在《影戲雜志》發表的文章中首先將指揮拍攝影片者稱為「導演」。自此,影劇界有了「導演」這一專用名詞。 中國第一部電影理論專著。1924年中國最早的電影理論專著《影戲學》出版,由徐卓呆譯著。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第一部電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學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創辦昌明電影函授學校。《電影講義》是該校之教材。 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1926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出版。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孫瑜詞、孫成壁曲)。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年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濱導演的《橋》是新中國成立後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麵塑造中國工人階級崇高形象。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1957年由謝晉導演的《女藍五號》,不但是謝晉成名之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該影片榮獲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1960年又獲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1958年萬古蟾導演的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影片。1963年李俊導演的《農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難生活的影片。影片於1981年獲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雞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影片《魔術師的奇遇》。 中國第一部闡述中國電影發展史專著。1989年由陳荒煤主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第一部系統闡述中國電影發展史專著《當代中國電影》出版。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1c1c8010007fe.html 來自:任夢潭
Ⅱ 從五部歐美熱播劇中看影視作品如何成功改編經典文學
《梅爾羅斯》劇照
改編經典文學一直是歐美電視劇重要的製作選擇。在最近出現的一批口碑不俗的劇集中,有多部是改編自文學著作。其中既有去年推出的新劇集、又有老劇目的回歸,題材多樣風格迥異,但都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味道。表現的主題無論是友誼、成長、家庭、救贖還是內省,最終都回歸到人性的探討中,與當下 社會 人們遇到的個人的、集體的、世界的問題都密不可分,其經驗對於當前中國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英美影視劇一向有文學改編的傳統,尤其是近年來,兩國的影視工業已進入了書改劇集的「黃金時代」。一來由於行業中的技術進步和生態變化,讓很多擁有宏大格局和復雜內容的作品有了能被改編出來的條件;二來因為優秀的文學天然有著被影視化的良好基因和廣大的市場受眾,這使影視在製作中減少了很多風險;三是文學和影視的結合可以使文學在當下得到最快速地傳播,觀眾在享受審美 娛樂 的時候能重燃對文學的興趣,對出版行業也有積極正面的影響。許多在全球有影響力的文學,通過影視版的全球製作、發行和播放,最終得以讓世界觀眾欣賞到。
兩國的影視公司除了經常開發本國的文學,也會對其他國家的好作品進行挖掘。但並不是所有的書都能改編成功,選擇什麼樣的書改編?如何改編?是完全遵從原著還是顛覆?改編的自由度在哪裡?都是決定改編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從一些成功案例來看,其共性在於:所選作品一定是經典的,兼具著較高的藝術和市場價值。
製作方以尊重原著、尊重作者為絕對前提,並把尊重影視藝術的創作規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據各個小說的特點進行合理改編:有的需要最大程度上還原原著、有的需要升華主題、有的需要豐富內容擴大格局和受眾、有的需要去掉不合時宜的部分並重寫劇情使其符合當下主流價值觀。但是他們一致都保留了原作的精華,在書和受眾中找到改編的最佳平衡點。
同時,這些作品在製作上不是閉門造車、固守一方,而是越來越傾向於國際間合作,利用彼此優勢讓效果最優化。製作團隊不急於求成而是等待合適的時機才開始;製作精良而考究,重視細節;不刻意追求大明星而是找更為合適角色的演員等等。
《我的天才女友》:高度還原原著的女性友誼史詩
改編自當代義大利暢銷書女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系列小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故事發生在二戰後義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一個貧困社區,以兩個女人莉拉和埃萊娜,從孩童到老年極度復雜多變又牽絆一生的友情為主線,深入刻畫了戰後50年裡義大利 社會 底層女性的命途變化。原著在義大利一經出版便好評如潮、並被翻譯為40多種語言在世界暢銷。中文版於2017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在國內亦聚集了一大批書粉。
原作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的商業和評論上的成功,為影視化改編提供了很好的市場基礎的同時、也帶來了很高的期望。整個改編工作是慎重而漫長的。導演薩維里奧·科斯坦佐早在2007年時已開始與作者費蘭特合作撰寫劇本。把1600頁的作品濃縮成幾集劇目實屬不易,兩人完全遵從「作者在劇本創作中佔主導地位,導演根據影視拍攝經驗做合理調整,充分信任彼此」的原則。逐頁商討、句句斟酌,花了近九年時間才把劇本敲定。
該劇採取的是國際化的製作團隊,美國HBO電視網和義大利廣播電影公司RAI分別發揮各自在國際化製作發行和本土藝術創作上的優勢,使這部劇形成一種「美劇的節奏及敘事方式和義大利人文藝術內核」的獨特風格。整個製作細致入微——劇組花了100天在那不勒斯搭建了書中的社區場景,這已成為了歐洲最大影視景點之一;演員選角經歷了七個月,所依據的條件不僅是表演經驗和外形的相似,個人性格氣質的貼合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參考標准。最終觀眾看到,兩位核心女主角無論是童年還是青年的選角都非常貼合原著。莉拉「外硬內弱」,擁有天才頭腦卻被貧窮所限、有著看透一切的早熟卻無法做出任何對命運的改變;埃萊娜「外柔內剛」,一生仰望著莉拉的天才光芒而無法與之匹敵,卻也被莉拉艷羨著自己有更多選擇的人生和相對溫暖的家庭。
《我的天才女友》最大的亮點是細致精準地展示了女性間多層而復雜的友誼,並把這種友誼放在經歷50年巨變的時代背景下。她們間的相互依賴又競爭、珍愛又嫉妒的關系與當時的 社會 生態緊密相連,透過女性視角來洞察周圍的一切。一系列的街頭暴力、階級對立,對弱者的剝削欺凌、對女人的歧視和欺辱等 社會 矛盾和問題,塑造了兩個女孩「相互競爭、又要對抗外部保護彼此」的友誼鏈。
影視化的另一特點是充滿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風格: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且所有演員被要求說一種1950年代的那不勒斯口音;對日常生活的困苦和少得不成比例的快樂的挖掘;以及一些在書里僅僅是模糊背景的人物,也因為這次改編展現出更為立體而清晰的形象。
劇集的成功最終離不開導演對原作核心精神的把控。他精準地抓住了作者通過文學傳遞人類共通 情感 的能力並貫穿於電影中。劇中人與時代抗爭、又逃不過時代的宿命;絕望和希望相互交織、罪惡和救贖相互纏繞的生活,是能在當下人群中引起共鳴的根本原因。
《梅爾羅斯》:對人性的討論比原作更為深刻
迷你劇《梅爾羅斯》改編自英國當代作家愛德華·聖·奧賓的半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出身上層階級家庭的帕特里克·梅爾羅斯,雖在花花世界裡 游戲 人生,卻在內心深處藏著不為人知的痛苦。他以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努力忘掉不堪的童年,最終靠自身的覺醒和意志戒掉這一切,走向正常的人生軌跡。
紐約時報曾將原著形容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洞察力、最優雅、最歡鬧的小說「。書中所描述的是作者真實的人生:幼時受到父親的虐待、成年後吸毒成癮而陷入更痛苦的境地、在接受了戒毒和心理治療後漸漸走出人生最為晦暗的低谷,最終成為了一名職業作家。他通過書寫梅爾羅斯的旅程,將曾經的煎熬與彷徨,通通記錄在了小說里,開啟了新生以及自我覺醒和艱難救贖。
原作發表於1992年,深受讀者和評論界的喜愛,但過了26年才被搬上屏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作家本人對影視改編「高要求「的不妥協。在過去幾十年曾有無數影視公司向作家拋來橄欖枝,但是愛德華堅持要滿足自己心中所有的標准:預算、導演、演員、時間,最重要的是製作方對劇本中討論的「人的本性」是否有透徹的理解力。當這一切都達到要求時,順其自然地讓《梅爾羅斯》成為了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佳作,甚至影視版對人性的討論比原作走得更深遠。
原作有一個很大的改編障礙是雖為英語文學,但太過英國化而在美國出版後不能引起美國人的觸動,這就限制了潛在觀眾市場的規模。所以在製作中採取英美合作模式,以求得影視化能擴及到更寬廣的受眾。電視劇版增加了很多虛構的戲劇化情節,大部分劇情處在灰暗壓抑之中,處處顯示著人性的醜陋、復雜和生活的雞毛,但最終的結局走向是溫暖而充滿希望的,讓觀眾在一陣陣沉淪的情緒中和主角一起走出了深淵。
該劇改編的最大亮點,是找到了對的男主角——「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他曾經成功塑造過舞台版的「哈姆雷特」,而劇集版的「梅爾羅斯」在很多氣質上與「哈姆雷特」相似。所以演員本人有經驗在先又通透理解原作後,把原著筆下那個墮落優雅的癮君子詮釋得立體而得當。尤其是在展現梅爾羅斯吸毒一面的時候,那種迷醉和清醒之間的表情控制,抑鬱和狂躁交替的情緒爆發,似乎能把觀眾拉入真實的吸毒者的虛脫和病態中。
《女鼓手》:導演個人的美學風格和原著反戰思想的完美融合
該劇改編自英國著名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1983年的同名小說,講述1979年在巴以沖突期間,二十齣頭的女演員查莉因外形和行為特質都酷似一個巴基斯坦女子,被以色列情報人員測試並招募。當她真正接近自己的任務目標時,卻又發現對方與自己所持的正義觀點有諸多吻合之處,隨著沖突升級,矛盾的她逐漸感到迷失。
約翰·勒卡雷曾被譽為「20世紀最著名的間諜小說家」。其著作《柏林諜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夜班經理》等,都已被成功改編為熱門劇集。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借間諜小說來觀察西方世界的殘酷、上級官僚階層的腐朽及間諜的人性荒蕪。
但《女鼓手》非常不同於作者其他小說,它把女性放在絕對核心、主動而積極的位置,透過愛情關系表現對人性的反思,通過諜戰來表達反戰的主題。書中有兩個特別的元素:間諜和演員。間諜由演員扮演的設定,使得女主角的間諜工作更像「到一個真正的戲劇舞台檢驗演技」。
原作曾在1984年被改編為美國電影,但由於其故意迎合美國市場、大幅度改動情節,導致影片偏離了原著主題,最終並未得到良好口碑。有了前車之鑒,本次改編更為謹慎小心且把原作放在了第一位。電視劇沒有對小說做更大地改編,但在藝術呈現上讓導演強烈的個人風格占據了主導。該劇特別邀請韓國導演朴贊郁掌鏡,這位導演以「黑暗極端」的美學風格揚名世界,最有名的作品包括「復仇三部曲」《我要復仇》《老男孩》《親切的金子》。他有著高超的影像化處理能力,擅長復雜的多線敘事,更重要的是他會用自己的風格完美地詮釋不完美但真實而復雜的人性。
這兩個同樣風格強烈的人合作,可以說是天造地設。導演運用了大量極具特色的聲光色背景來表現1979年的時代感。古典樂、典雅傢具、高飽和度的對比鮮明的色彩、搶眼而不流俗構圖、巧妙的光線,每一幀都在給劇情作注腳。在氛圍上,它更是從開頭的爆炸就將觀眾帶入了緊張的局勢里,緊接著是劇情的層層遞進,一氣呵成,給觀眾帶來了非常享受的整體觀感。
但無論形式上的呈現多麼個人化,導演始終沒有背離原著的主題精神。並且很好地把原著和自己的風格融合在一起。它始終是不折不扣的「英劇」而非「韓劇」。在精神層面,劇中所透露的是巴以沖突中帶有反思性的人文主義思考。對於當下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思考不僅僅是過去的、復古的。在恐怖主義威脅仍在、中東局勢依舊緊張、巴以沖突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好、局部沖突不斷的世界,似乎更需要把這種人性反思通過影視化帶給屏幕前的每一個人。
《綠山牆的安妮》:
愛麗絲之後最令人感動的小女孩
改編自加拿大女作家蒙格瑪利的暢銷兒童文學「安妮系列小說」。故事發生於19世紀後期,孤兒安妮經歷了在孤兒院和陌生人家中飽受虐待的童年後,意外被安排到愛德華王子島上一對姐弟的家中生活。隨著時間流逝,年僅13歲的安妮憑著她的獨特魄力、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為姐弟倆的生活、甚至整個小鎮帶來改變。
原著小說自誕生100多年來,曾被譯成50多種語言出版,持續發行5000多萬冊,並多次被改編成動畫、音樂劇、舞台劇以及影視劇,是一本世界公認的青少年文學經典。由於該書的世界性影響,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各國遊客慕名前往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探訪安妮的足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說:「安妮是繼不朽的愛麗絲之後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兒童形象」。
電視劇由美國Netflix與加拿大CBC電視合力製作,雙方為此投入了較高的製作成本和深入的藝術研究,力求重現一個19世界末期愛德華王子島的生活景緻。而全劇最大的魅力則來自於女主角安妮形象的塑造。
這一點要歸功於女演員17歲的艾米貝絲·麥克納爾蒂對原著中安妮性格特點的精確把握。這個頂著紅頭發和一臉雀斑的小女孩,出身貧寒又有著被虐待的經歷,但仍然自尊自愛又自強。她把自己的想像力作為一種防禦機制,所有的苦難給予她的不是憂郁和陰影,而是超出同齡人的思考、閱歷和更獨立的人格。她在生活中展現出的能量和茂盛的生命力,正是她打動觀眾的原因。
《德雷爾一家》:
通過重構角色和內容升華家庭主題
根據英國作家傑拉爾德·德雷爾的回憶錄《希臘三部曲》改編。故事發生在1935年,居住倫敦的寡婦德雷爾太太在家庭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時,選擇帶著四個性格迥異、有著不同成長問題的孩子舉家搬遷到希臘西北沿海的科孚島重新生活,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該劇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治癒「。20世界30年代的希臘小島充滿了陽光、沙灘、大海和動物,原著中純真的異國情調的真實感被生動地展示出來,讓身在現代都市中的觀眾無不產生一種「逃離主義」的夢幻和舒心。德雷爾一家的生活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和大喜大悲的橋段,瑣碎的小事貫穿了整部劇。如四個孩子既熊又可愛,不斷給德雷爾太太帶來麻煩讓生活雞毛一地、但在家庭中也一直互相照顧和鼓舞;雖遠離倫敦喧囂的工業文明但融入民風淳樸、相對保守、幾乎沒有現代設備的科孚島也面臨著種種被動的適應。
雖然是演繹生活,但劇中要深入探討的是「家庭教育」和「中年單親媽媽」問題。這一點完全是對原著的重寫並升華。劇中的媽媽是個獨立、果斷、堅強而有現代思想的女人,這些品質被細致入微地表現在她對四個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她對孩子的態度是包容、理解而不嬌慣。凡事都從讓孩子自由發展天性的立場考慮,而不是一味地溺愛;她有決斷力,在關鍵時刻總是能救家人於水火之中;當孩子犯錯時,她所做的是引導而非苛責;當生活發生巨大變化時,她會最理性地說服和鼓勵孩子們接受一切、開始新人生。
新的改編,讓觀眾不再僅僅在遠方欣賞希臘小島的生活,而能從德雷爾一家的生活里看到了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本質:瑣碎的日常,連續的麻煩,亂七八糟的煩惱,誰都會面對這些問題。科孚島的自然景緻給了觀眾很多美好的憧憬,但更美好的,是雷德爾太太教會每一個人怎樣面對糟心的生活及重整生活的力量。這是電視劇版能超越原著取得收視和口碑的最重要原因。(作者:任夢慈)
Ⅲ 馮鞏早期電影中辦演的一個叫"留留"的人.那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電影《離婚合同》
90年代 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
導演:宋江波
主演:馮鞏、任夢
劉流和寧娃離了婚,但因住房問題難以解決,倆人還住在兩間一套的單元里。他們擬定了「離婚合同」,商議各不幹涉對方的生活。早就喜歡劉流的月蓉,見他們已離婚,大膽地向劉流表白了愛慕之心。劉流雖然也喜歡月蓉,但夫妻舊情卻割捨不斷,時時關心著寧娃。寧娃對他的所做所為無動於衷,這深深刺痛了劉流的心。接著他被一心想討好寧娃的經理炒了魷魚,以為是寧娃在其中作梗,借酒勁把怨恨和盤端出。從此,劉流和月蓉的關系日益親密。劉流堅持關心照顧曲師傅的事跡在電視播出後,一夜之間成了名人。記者采訪他時,他坦誠地道出了自己生活的苦衷。寧娃被他的真情之語所感動,意識到失去的東西是那麼的可貴,對劉流產生了眷戀之情。面對月蓉和他的來往,寧娃開始破壞他們的「好事」,導致了一場爭吵。劉流指責她違反了「合同」規定,寧娃卻把「合同」撕了個粉碎。第二天清晨,劉流獨自坐在空曠的體育場觀眾席上,他在寧娃與月蓉兩人的情感漩渦中靜靜地思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