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歸來劇情介紹
電影歸來劇情介紹:
上世紀70年代初,與家人音訊全無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陳道明 飾)在一次農場轉遷途中逃跑回家。這對懷抱芭蕾舞夢想的女兒丹丹(張慧雯 飾)帶來了巨大壓力,她阻止母親馮婉瑜(鞏俐 飾)與父親的相見。
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平反回家,但是他卻發現女兒早已放棄了芭蕾的夢想成了一名工廠女工,而深愛的妻子因為患病已經不認識自己。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說最荒唐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
《歸來》公映後,上海大學教授聶偉前後看了兩次。第一次,他覺得與謝晉的「傷痕電影」相比,《歸來》中只有傷痕,沒有反思。「如果是從小被好萊塢喂養的年輕人包括我,第一遍看完覺得是高開低走,後80分鍾沒有劇情爆點。」
第二次再看,他已從劇情中擺脫出來,反倒發現了影片的精彩。「謝晉執導的《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傷痕電影』,習慣於給出一個道德優勝的大團圓結局。
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公眾的倫理選擇,或者說這種公眾的倫理選擇決定了謝晉的敘事倫理——是家庭溫情拯救了靈魂,並成為人們最後的避難所。《歸來》顯然沒有走這條路線。」聶偉指出。
2. 電影歸來劇情介紹
20世紀70年代初,陸焉識(陳道明飾)因思念家人,在農場轉遷途中逃跑。然而,他的簡單團聚願望實現起來並不容易。陸焉識的行為給女兒陸丹珏帶來了壓力,她害怕因此失去在舞校跳芭蕾舞的機會。於是,她想盡辦法阻止母親馮婉瑜(鞏俐飾)與陸焉識相見,使得夫妻倆近在咫尺卻相隔天涯,給全家人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幾年後,陸焉識得以平反回家。在漫長的分離中,他靠思念度日,對妻子馮婉喻的深愛和對家庭團聚的憧憬成為他內心深處的支撐與堅持。然而,世事無常,當他滿懷希望地歸來時,卻發現一切已經物是人非。女兒陸丹珏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代價,難以面對自己和父親;而更讓陸焉識深受打擊的是,患病的馮婉喻已經不認識他了。
陸焉識一時不知如何應對這樣的現實,但馮婉瑜對陸焉識的愛卻從未減弱。她的愛沉積在心底,轉化為多少個春秋的默默等待和沉痛的付出。盡管夫妻重逢時馮婉喻沒有認出丈夫,但這並不等於她忘記了陸焉識。她的記憶中,陸焉識的模樣停留在了過去,停留在分離之前的美好歲月中。
意外的變故使陸焉識尷尬地變成了家庭中的局外人。他試圖喚醒妻子的記憶,但無論怎麼努力,都難以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如何重新走進家門,如何陪伴生病的妻子,成為他必須直面和解決的難題。現實和內心的深情迫使他做出最荒誕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屢遭挫折的陸焉識最終意識到,對他和馮婉瑜這對歷盡滄桑的老夫妻來說,生活中最強烈、最執著、最現實的情愛,就是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
3. 如何評價電影《歸來》
電影舍棄了原著大部分的情節,僅截取其中陸焉識潛回家鄉的故事加以發揮。主要情節是陸焉識真正「歸來」後的一切,來自於小說那一節的最後一句。 電影編導採取如此的策略,可能有其外部運作更為順暢免得節外生枝的考慮。但就原著文本而言,它對陸焉識的大半生用的都是敘述人主觀的敘述,且時序顛倒或交錯,情節繁復,電影難以按照其脈絡作較忠實的改編。電影如果不採取畫外音的手法,很難保持原著的風格;如果用全知視點的客觀敘述,似乎又缺少了什麼,需要補充更多具象的情節和細節。編導可能出於外部和內部的雙重考慮,才決定把小說中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跨度縮短到最後的十多年,把橫跨上海、華盛頓、青海三地的地域空間壓縮並易為以北方某個城市為主,這樣電影的時空就大大濃縮了。
4. 電影《歸來》里的隱喻有哪些
如果讓我們消滅記憶,將人生的痛苦全部忘記,將靈魂的安寧作為劫後餘生的唯一追求,那我們不僅不能獲得安寧與超脫,反而會在光明的日子裡重新再見廢棄的房屋,無法安生。以寬容、憐憫、達觀來解脫個體可以,卻無法為集體的暴戾和體制的重壓而圓場。藝術創作的素材截取,是創作者對於作品的風格體裁思想等傾向性的動作。從這點來說,《歸來》截取的這一段,充滿溫情,令人感動,感受人格的偉大和堅貞,卻遠遠不能將人心的底層,人性的本質表達的更徹底更有力量,也就無法讓觀眾達到精神上的升華和深入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