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戲曲四大怪傑是哪幾位
在中國戲曲現代化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上,湖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著名戲曲導演余笑予和四川著名劇作家魏明倫、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主任周本義、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名譽院長裴艷玲均被評為「新時期戲曲怪傑」。
1. 魏明倫,男,1941年生於四川內江,現居成都。童年失學,九歲唱戲。當代著名戲劇家、辭賦作家,與蜀中才子陳恩田(大清康熙帝師陳廷敬後人)並稱巴蜀雙傑。
1950年參加四川省自貢市川劇團,先後任演員、導演、編劇至今,著名川劇作家,被譽為「巴蜀鬼才」,14歲即開始發表習作,16歲即被「反右」株連,盡經坎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脫穎而出,以「一戲一招」的創新精神先後寫作《易膽大》《四姑娘》《潘金蓮》《夕照祁山》《中國公主杜蘭朵》《變臉》《巴山秀才》(合作)、《歲歲重陽》(合作)等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戲曲文學劇本。「連中三元」,劇壇罕見:《易膽大》與《潘金蓮》破例雙雙榮獲1981年全國優秀劇本獎。《巴山秀才》再獲1983年全國優秀劇本獎;《巴山秀才》劇英譯本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學報發表,後收入王季思主編的《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
80年代末期開始寫雜文,以其內涵與形式雙重特殊引起文壇和社會反響,乃致出現「魏明倫是戲劇第一還是雜文第一」之說。
1987年新華社《半月談》公布魏明倫為中國當代九大劇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藝術家》評選為中國藝術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漢舉行的中國現代戲曲研究會上,被湖北省藝術研究院等學術機構聯合推選為新時期中國戲曲界四大怪傑之一。
2.余笑予被稱為中國現代戲曲四大"怪傑"之一,「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是他的藝術品格。他的創作和導演橫跨京、漢、楚、花鼓、黃梅、曲、豫、桂、粵、閩等十多個劇種,編導了數十台劇目。他執導的京劇《法門眾生相》、黃梅戲《未了情》等十多個劇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徐九經陞官記》等更是成為經典。
涉及多個劇種 堪稱奇才
余笑予是湖北武漢人,1935年生於楚劇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楚劇,聰穎過人。他三歲登台亮相,初寫戲劇人生;七歲頂角救場,從此一炮而紅;未及弱冠之年,已成劇壇新秀。後來,他改學導演,依託楚劇功底,躋身京劇門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所執導的京劇《一包蜜》、《徐九經陞官記》、《葯王廟傳奇》、《法門眾生相》都引起轟動,《徐九經陞官記》被拍成電影後風靡全國,主演朱世慧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一直在幕後吐絲織錦的余老,不僅京劇,在豫劇、桂劇、黃梅戲、錫劇、北京曲劇、荊州花鼓戲十幾個劇種,都傑作連連:《虎將軍》、《丑嫂》、《少年天子》、《太陽花》、《原野情仇》、《未了情》等一部部獎獲之作,在戲曲界備受矚目。
絕不重復自己 創新不輟
余笑予有一句名言:「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京劇《徐九經陞官記》中,他首次將醜行作為主角;豫劇《鍘刀下的紅梅》中,他為剪著齊耳短發的劉胡蘭加上了長辮子;楚劇《大別山人》中,他加入大量的湖北民歌;漢劇《彈吉他的姑娘》中,他別出心裁地設計「電話舞」……余笑予堅持創新,讓戲劇舞台上出現了更多的神來之筆。
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余笑予「終生成就獎」。他說這是對他最重的獎勵,但他卻並未「見好就收」,而是繼續發揮余熱:今年以來,余老身體每況愈下,五次住院,但從未放棄拍戲。大師已去,風骨猶存。令人欣慰的是,余老師身後,留下的是繁花似錦的戲劇舞台。
生活平易近人 風趣幽默
余老有一子一女,他給兒子取名余勤勤,女兒取名余端端,希望他們「勤勤懇懇做事,端端正正做人」。出身於梨園世家的余老,內心也有難以言說的遺憾——盡管桃李滿天下,子孫後輩卻無人繼承衣缽。他尊重兒女的職業選擇,但總會在不經意間表達自己的不甘。他會對女兒說:「你這么聰明,這么不學戲呢?」兒子余勤勤當年因為生計原因,學起了廚師這一行當,此後,余老總覺沒能讓兒子讀書心中有愧:「別人背的是書包,你哥背的是菜刀啊!」每逢出國,他都會買回大量的菜譜,供兒子學習之用。
在家人眼中,余老「是一個很幽默的人,總是能給家裡帶來歡笑」,余端端回憶說:「我媽媽在世時,有時候飯菜做得不合他的口味,他會指著剛炒好的小白菜說:你炒的這個菜披頭散發的,幫我捋順了再吃;再比如打牌的時候,五萬已經碰了,他還要堅持和五萬,他說:『和不了我還有一種信念,我可以和賴子啊!』」
余笑予主要作品一覽
■京劇《一包蜜》(1979年),文化部創作一等獎。
■京劇《徐九經陞官記》(1980年),文化部優秀戲曲片獎。
■京劇《葯王廟傳奇》(1984年),全國現代題材戲曲觀摩演出導演一等獎。
■京劇《膏葯章》(1989年),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之一。
■楚劇《虎將軍》(1991年),文化部首屆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
■京劇《法門眾生相》(1992年),第二屆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
■桂劇《瑤妃傳奇》(1993年),第三屆文華新劇目獎。
■楚劇《悠悠柳葉河》(1993年),全國地方戲曲匯演演出獎、優秀導演獎。
■閩劇《拜石記》(1993年),第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導演獎。
■黃梅戲《未了情》(1997年),第七屆文華新劇目獎。
■花鼓戲《原野情仇》(1998年),第八屆文華新劇目獎。
■京劇《樊姬夫人》(2004年),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導演獎。
■楚劇《娘娘千歲》(2000年),文化部文華導演獎。
■楚劇《大別山人》(2006年),全國地方戲南方片匯報演出一等獎。
3、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家、舞台美術家、畫家周本義
他是一位舞台藝術名家。樣板戲《海港》、「文革」後的「平地一聲雷」話劇《於無聲處》、1988年首度被搬上大陸舞台的白先勇版話劇《游園驚夢》、新世紀初「一出戲拯救了一個劇種」的甬劇《典妻》……新中國戲劇史上諸多里程碑作品以及多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晚會的舞美設計,就是他——常州人周本義。八旬人生,參與創排160多部戲劇,橫跨20多個劇種,5次獲得文化部文華舞美大獎,多次獲得中國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等獎項。
他是一位優秀的藝術教育家,陳逸飛、蔡國強、韓立勛、韓生……這一串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都曾受教於他。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舞美、服裝班底,大多由其學生擔綱。
1931年,周本義出生於武進奔牛一戶普通農家,1950年考入上海劇專(上海戲劇學院前身),1954年,受院長熊佛西力薦,成為我國派遣至蘇聯列寧格勒(現為俄羅斯聖彼德堡)列賓學院深造的6個留學生之一,如今堅持舞美設計的就只剩他一人了。
周本義在學院油畫系M.鮑勃曉夫教授工作室學習了6年,獲藝術碩士學位。在蘇聯,外國師生的教學方法讓他大開眼界。起初,他和在國內一樣,埋頭苦學。他感覺外國同學是另類:畫幾筆,跑一邊抽煙喝酒。一次,老師提醒他:「你們中國學生真笨啊,模特都走了還在畫?」一語點醒,繪畫最講究的是第一眼感覺、是靈感。
這么多年,繪畫始終是周本義的最愛,他當年的許多素描稿,多年來是不少「60後」畫家的臨摹範本。他至今保留了大量當年的油畫習作。有幅畫面上一個俄羅斯小伙轉頭凝神張望,寥寥幾筆,一抹一撇一捺間,人物神態、光影對比,處理得干凈利落,引得同去的、在滬上小有名氣的常州籍油畫家劉偉光忍不住連連贊嘆。
中國戲劇舞台舞美第一人
1960年,周本義回「上戲」任教,勤勉耕作,佳作迭出。以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舞美設計,周老評價為「一戲一格」,他反對一味搞包裝、出花頭,主張簡約的多樣化,「不用錢『堆』,照樣能出好戲。」
比如得意之作甬劇《典妻》。《典妻》改編自柔石小說《為奴隸的母親》。周老曾到柔石故鄉體驗生活,長滿青苔的石板路、長年潺潺不息的街邊流水,最後都被糅入舞台模型中,反襯著現實社會的黑暗,同時又與女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還設置了一道大宅門,門內外構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人物命運也有極大的反差。這個物景的運用,為揭示內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一部《典妻》成就了新甬劇,使一個未老先衰的劇種,煥發出新生機。
雖為舞美,周本義對戲的影響力已經擴大到了編劇和導演。由無錫市歌舞團創作演出的民族舞劇《阿炳》,最早叫《雷震電》,十分拗口,經周老提議改為現名,並為其重新整理劇本大綱,其舞美設計簡單大方,僅用了兩組道觀的建築立柱,兩塊活動布景多次變化移動,就營造出劇情所需的包括道觀在內的多個場景,上演後獲得一致好評。1986年,困境中的廣西柳州市桂劇團創排《泥馬淚》,周老為一個封建迷信故事提煉出抵製造神運動的全新主題。演出結束後,著名戲劇理論家曲六乙贊許該劇是「桂劇藝術發展的里程碑」。從中央到地方,連篇累牘地報道,《人民日報》等十幾家大報及期刊紛紛發表評論文章,北京戲曲研究所副所長、《戲劇評論》副主編吳乾浩撰文《翻舊案、立新意——評桂劇〈泥馬淚〉》專論十數篇。
舞台劇之外,周老還擔任過多台大型運動會、晚會的總設計。1998年廣東省第十屆運動會開幕式上,周老讓演員們隨著《春天的故事》進場,組成圈暈,越來越大,音樂一完,燈光甫亮,觀眾豁然開朗:改革開放,講「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鄧小平」。這一幕,只聞其聲,未見其人,成為當場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亮點。
周老還是「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評選組委會元老級評委,22年來,他是全國唯一一個歷屆比賽的評委,每年他被邀請觀摩六七十部大戲。「可不是光懂舞美就行的,必須是全方位通才。所以說,我是個綜合人才。」這樣評價完自己,周老的壽眉揚得更高了。
周老坦言「多次受到誘惑」,各種頭銜、各種身份還有出國定居的邀請,名利接踵找上門,但他一一婉言謝絕,因為他認定,人的精力有限,耕耘舞台之餘,自己再顧不得其他了。他笑稱,他們這一代人,都是「傻瓜」。「舞台藝術的獨特魅力,是其他所不能取代的。60多年,我為之付出很多,其間偶有所悟,自得其樂,無怨無悔。」
培養第一流藝術人才的教育家
多年實戰累積,周老總結了諸多格言:精於心、簡於形;多則惑、少則明;心中能容忍,身邊無是非;眼見為山,心見非山,境界愈大,自視愈小,捨去繁華,方得升華;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這些簡單而精練的話語,張貼在他的工作室里,影響著他的生活與藝術創作。
老一輩教育家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相處的方式,對周老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周老回憶,當年師生同住學校,學生有任何疑問隨時可以找老師交流。在異國求學6年,周本義年年都能收到熊院長的親筆信,詢問生活、督促學習。周本義結婚時,熊院長還為他准備了婚房。「一個來自常州奔牛農家的貧寒子弟,得到院長如此眷顧,真是很幸運。熊院長培養人才『不拘一格,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這也成為我的育人觀。」
周本義笑稱學生的「存活率」非常高、成就也很高。聞名海內外的華人藝術家陳逸飛、以「煙花腳印」在北京奧運會上震驚全球的蔡國強、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美總設計師韓立勛、「上戲」院長韓生……個個都是各類藝術舞台上的佼佼者。多年來,周老也與他們保持著密切聯系。在美國街頭,隔著一條街,看到恩師,陳逸飛會飛奔而來;深知周老心願的蔡國強,計劃為老師舉辦一場個人油畫展。
雖然身在上海,周老也始終關心家鄉舞台劇發展,他曾經為《風流母女》、《我要做個好孩子》擔任舞美設計。談及有什麼經驗與後來者分享,周老沉吟了一會,答道:「多讀書,多跑,多看!」
人物簡介
周本義,1931年生於江蘇武進。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家、舞台美術家、畫家;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上海舞台美術學會名譽會長;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副會長;上海市教委人文藝術舞台美術創新工作室主持人。
1950.9—1955.7上海劇專——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4.9—1955.7經國家考試選拔,在北京俄文專科學校留蘇預備班接受出國俄語培訓。
1955.9—1960.10在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油畫系M.鮑勃曉夫教授工作室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
1960.10—上海戲劇學院任教。
獲獎情況
中國第一、二、七、九、十一屆文華舞台美術大獎
中國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多次
全國歌劇、音樂劇匯演舞美大獎
中國話劇研究會金獅獎
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學會獎
第二屆全國舞台美術展突出貢獻獎
話劇百年文化部優秀話劇工作者稱號
主要舞台美術設計作品
第三屆農民運動會美術總設計
第八屆運動會美術總設計
廣東省第十屆運動會美術總設計
《游園驚夢》、《蛾》、《阿炳》、《李清照》、《快樂推銷員》、《典妻》、《孔雀東南飛》、《一片桃花紅》等
近期作品
粵劇《青青公主》、《小周後》;話劇《雷雨》;黃梅戲《春江月》;川劇《李亞仙》;兒童劇《寶寶回家》;話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龍興晉陽》等。
4、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名譽院長裴艷玲
也許說起裴艷玲先生不會有太多人知道,但是一說起林沖,鍾馗,武松這些精典的演繹我想沒有人不知道的。裴艷玲先生已經把男人演透了。
裴艷玲先生出生於梨園世家,父親裴園系京劇著名武生,繼母袁喜珍為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員。可能是受到家庭的熏陶,裴艷玲先生5歲登台,九歲就可以挑梁演出,師承候永。12歲和「冬皇」孟小冬的妹妹孟幼冬「大戰天津衛」,《群英會》、《借東風》,再加武生戲,整整唱了一個月,紅!
裴艷玲先生代表劇目有:《寶蓮燈》、《鍾馗》、《哪吒》、《八大錘》、《夜奔》、《武松》、《鬧天宮》、《火燒連營》等廣受廣大觀眾喜愛
八六年八月,裴艷玲先生率團到香港,給香港觀眾及文化界觀眾及文化界均認為演出帶來了一股「裴艷玲旋風」。帶來了一股「裴艷玲旋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文章,贊他演活了鍾馗。在丹麥的演出被譽為「世界第一流女演員」八九年在日本演出他精湛的表演被日本觀眾稱之為「人間國寶」。
裴艷玲先生取得成績
裴艷玲先生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優秀表演藝術家」。曾經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5年11月,她以崑曲《林沖夜奔》《鍾馗》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演出,贏得了大會為她特設的「演員特別獎」,並獲得當年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名,1988年,裴艷玲主演的電影《人·鬼·`情》在法國和巴西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上,兩次榮獲國際大獎。 1995年,她在成都以河北梆子《武松》一劇參加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專家稱她為「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演員,榮獲特別演出獎。1995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6年,榮獲中國文聯評選的首屆「跨世紀之星」稱號。迄今為止,榮獲這一稱號的只有兩位藝術家
現任職務
裴艷玲先生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北省文聯名譽主席,河北省京劇院名譽院長、河省京劇院裴艷玲劇團團長。歷任樂陵京劇團、束鹿京劇團演員,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團團長、名譽院長,河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第四屆理事、河北分會主席,河北省京劇院院長。為第六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❷ 血手印是什麼意思
血手印在文化領域具有多重含義:
1. 越劇《血手印》:該劇於1956年經過改編,成為越劇傳統劇目之一。1962年,該劇更被選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越劇叢刊》第二集。
2. 豫劇《血手印》:豫劇也有同名劇目,河南省戲劇研究所保存有該劇目的抄本。此外,越調、河南曲劇、京劇、漢劇、湘劇、滇劇、徽劇、晉劇、秦腔、評劇等多種劇種都有同名劇目。
3. 電影《血手印》:這是一部由陳又新執導的戲曲電影。
4. 書籍《血手印》:程小青創作的中國現代偵探小說,以其豐富的內容、曲折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刻畫,被譽為偵探小說中的傑出作品。
此外,越劇還有一些優秀劇目,例如:
- 《王老虎搶親》:劇本通過王老虎因搶親而引發的一系列荒唐可笑的情節,諷刺和批判了他的惡劣行為。其中的「錯認」「戲豹」「寄閨」「賠賺虧妹」等場次,具有強烈的喜劇效果。
- 《香羅記》:描述了商人常旺財常年在外經商,其妻慧娘為子常孝祖聘請書生張秀才為師,之後發生了一系列誤會和矛盾的故事,展現了一段純美愛情的追逐與回歸。
- 《西園記》:該劇以細膩的描寫和巧妙的構思著稱,運用真假誤會和人鬼錯認的手法推動劇情發展,情節跌宕起伏,適合舞台演出。
❸ 你知道那些戲曲種類你對這些劇中有哪些了解
中國戲曲劇種簡介
【京劇】
京劇是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它是由多種地方戲在北京匯聚、融合,發展而成的。它從產生到現在約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
清代乾隆以來,崑曲、弋陽腔、秦腔等曾先後進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藝人高朗亭率領有名的徽戲「三慶班」進入北京,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以後,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個徽班入京,和「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盛極一時。此時,崑曲、京腔(弋陽腔入京後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漸冷落下來。約於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 劇和徽劇出於同一源流,因而時常合班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後來,徽班又吸收,溶化了崑曲、梆子、京腔的精華,在劇目,音樂,身段、服裝、化妝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結合北京當地語言和風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京劇。當時稱為「皮黃」,又名「京調」。
1850年前後,京劇在四大徽班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等著名演員,時稱「老生三鼎甲」。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京劇藝術比其它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在舞台表演上富於鮮明的舞蹈性和強烈的節奏感。
一百多年來,京劇著名演員先後輩出,特別是不斷涌現出許多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形成不同風格的流派,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京劇藝術的珍貴財富。
解放後,京劇藝術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並成功地演出了許多現代題材劇目,為京劇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京劇藝術代表團還多次出國訪問演出,轟動了世界藝壇。
【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評劇】
評劇是全國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形成於清末民初,約有七十年的歷史。它源於冀東一帶的「蓮花落」,後來吸收了東北「蹦蹦」的腔調,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稱。最初為對口演唱形式,近似東北的「二人轉」,後來陸續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擊樂.灤州影戲、樂亭大鼓和京劇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變為「奉天落子」,最後成為現在的評劇。成兆才是早期評劇的著名演員和劇作家。他創造了許多新腔,並創作改編了一百餘種劇本,對評劇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 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後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1958經中國評劇院發掘整理,始重現於舞台。《花亭會》就是經過整理並由青年演員繼承下來的一出好戲。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隸梆子」,後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淵源於陝西秦腔的梆子系統。大約在清代中葉以後,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極一時。後來梆子和皮黃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藝術上日趨完整。北京的直隸梆子吸收皮黃精華之後,又稱「京梆子」。辛亥革命後,許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員不斷涌現,給梆子劇種帶來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樂發生了較大變化。
河北梆子流行時,在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區最為群眾喜聞樂見。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剛勁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調等板式,還有近百支用於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帶農村得到廣泛發展。但在國民黨統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則日漸衰落。解放後,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對過分喧噪的鑼鼓、梆子進行了革新,創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壯之中兼有柔和悅耳、優美動聽的特色。
【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河北省地方劇種之一。約產生於明朝末年。它長期流傳在民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唱腔朴實、激越、剛健,有頭板、二板、安板、起板、撥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區以河北保定為中心,分東路(高陽、安新一帶)、西路(保定西部地區)、南路(石家莊一帶)。各路唱腔無甚大區別,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調表演形式完整,行當齊全,傳統劇目較為豐富。《潘楊訟》是較有影響的劇目,已拍攝成戲曲影片。
【絲弦戲】
絲弦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調」的一個支脈,古名叫「弦索腔」。絲弦戲原來沒有女演員,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員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聲交替運用的特點。絲弦的伴奏樂器,長期沿用兩把柳琴與兩把三弦,清咸豐年間,因與老調梆子經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樂器改用了老調的中音板胡,其它樂器也有增減。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崑曲、河北梆子、京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它流行於河北省中南部的廣大農村,及山西部分地區。絲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轉,以板腔為主,分越調與管調兩個系統,又各有多種板式。解放前夕,絲弦僅存一兩個專業班社。解放後,絲弦有了較大發展,並有女演員參加演出,絲弦的優秀傳統劇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銀幕。
【平調】
平調是河北省的地方劇種之一,發源於冀南武安縣一帶,也 稱「武安平調」。流行於冀南、豫北和晉東南廣大地區,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平調的產生,據傳始於明末清初,由武安藝人汲取了豫j[淮調的特長,結合武安民間音樂、舞蹈演變而成。
平調屬於「梆子戢」,行當齊全,善演歷史戲。它的唱腔屬板腔體,結構 較完整,旋律優美,長於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個板頭。音樂伴奏有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百餘個。從前,伴奏樂器主要有二弦,軋琴等;;解放後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潑、粗獷、激昂,豪放的風格特點。其代表性劇目有《三進帳》、《鍘陳士美》、《金鍾記》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區樂亭、灤縣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它是一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抗日戰爭以前常在農閑聚眾演出,征上述地區的鄉鎮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唱腔音樂尤為群眾所喜愛。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從一種純說唱形式的「大福影」演變而來的,它是一種男女分腔的,有著多種腔調(如平調、花凋,陽韻平調、河東調.灤河調,吟腔),·多種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緊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體。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前輩藝人的發展創造,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樂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後來逐漸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劇】
北京曲劇是解放後在單弦等曲藝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新劇種。單弦是北京廣泛流行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用第三人稱說唱故事過去有時用兩個以上演員化裝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劇就是脫胎於牌子曲的戲曲形式。1950年曲藝演員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親》叫做新曲藝,以後改稱曲劇,陸續演出了《柳樹井》、《羅漢錢》、《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駱駝祥子》等劇目。
北京曲劇的曲調種類很多,生動活潑,並且念字清楚,易於表現現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內蒙西部地區最為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形式,並廣泛流傳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一帶。;最初只有兩個演員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當地小曲「絲玄坐腔」的基礎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變而成。有近百年的歷史。二人台的劇目內容多為生活小戲。二人台音樂有 濃厚的地方色彩,所採用的曲調是從民歌的基礎上發展來的).:音階跳動大,滑音,裝飾音多,具有悠揚、開闊、粗獷的風格。伴奏樂器有笛子;四胡;揚琴、三弦等,用「四塊瓦」(竹製樂器)擊打節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動統治的摧殘。解放後在劇本,表演、音樂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內容都有很大的改進。
【吉劇】
吉劇,是在「二人轉」的基礎上,吸收東北其它民間藝術和借鑒其它地方戲曲的長處,融合提煉,於1959年誕生的.流行於吉林省:
吉劇的唱腔音樂,包括「柳 調」和 「咳調」兩大類,各有一套曲牌。這些曲牌是「二人轉」音樂中有代表性,而且適於戲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劇中後,按照「板腔體」戲曲音樂的規律,形成了三節板、正板。快正板.搶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種形式。主要伴奏樂器是;板胡和嗩吶。吉劇的表演,繼承了二人轉唱,扮、舞、說,絕(手絹、扇子等絕活)等五功,並吸收了其它劇種的表演特長,而發展形成獨特的風格。經過整理,恢復上演的《包公賠情》和《燕青賣線》等劇,展現了吉劇的表演風格和藝術成就。
【晉劇】
晉劇又稱「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後定名晉劇,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劇種。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流傳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內蒙、陝北等廣大地區.晉劇是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在晉中秧歌的基礎上,吸收蒲劇、崑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樂成份,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逐步發展並盛行起來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獷,而又圓潤工細。經常用大沒唱詞來表現戲劇情節,用對唱代替對白。在板類上,主要有四股眼.夾板、二性、流水,以及用來表現激昂情緒的介板和表現悲痛的對白。它的每個行當各有不同唱法;唱腔變化多端;豐富多彩。晉劇的許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發)也是很馳名的。
抗日戰爭時期;在革命根據地一帶,不少藝人曾演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為抗日戰爭服務。解放後,·晉劇出現了《打金枝》,《蝴蝶杯》、《劉胡蘭》等許多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
【蒲劇】
蒲劇因其發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而得名、又稱「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晉南群眾又稱之為「亂彈」。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中最古老的一個劇種。山西、河北,河南幾省的梆子戲,都曾受它的影響。蒲劇是晉南人民喜愛的劇種,在豫西、陝東、·甘肅、寧夏,帶也有廣大群眾基礎。追溯源流,它是由「鐃鼓雜戲」演變而來,至明嘉靖年間已基本形成,分為西路和南路:南路較文雅,細膩;西路則火爆,豪放。蒲劇的音樂高昂、強烈,音節跳動性大,調活潑,感染力很強。它的,呂腔板類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間板、滾白等多種。在表演上誇張性很強,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種特技。
解放前,這個劇種受到統治階級的鄙視和摧殘,戲班四散,藝人轉業謀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經過挖掘整理和革新創造,蒲劇藝術得到恢復和發展。《竇娥冤》一劇曾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流行於晉北、內蒙及冀西北一帶地區。淵源於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緒年間即已盛:七七事變後,由於日寇摧殘,班社解散,藝人改業,幾乎瀕於絕滅,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屆戲曲會演才重新恢復起來。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調,念白均同蒲劇相近,但音凋更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別它的「彎調(即花腔)」,唱起來千變萬化,婉轉動聽。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夾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滾白等。北路梆子擅長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強落」的規律,但由於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聽來變化多姿,絕不單調。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也叫「 晉東南梆子」、「上黨宮調」,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傳明末起源於澤州(今晉城)一帶,流行於山西東南部地區。「上黨」一詞,是因晉東南為古「上黨郡」而得名。
上黨梆子的表演,無論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獷、古樸的藝術特色。唱腔高亢、活潑,曲牌相當豐富,特別是「花腔」一類曲凋,優美動聽,獨具格調。除梆子腔調外,過去也兼演一部分羅羅腔,崑腔口皮黃的劇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區主要的地方戲曲之一,它是在陝西關中地區生長起來的。周代以來,關中地區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劇種,大約於明代在陝、甘一帶的民歌基礎上形成。發展過程中受到崑腔、弋陽腔、青陽腔等劇種的影響。清初,得到蓬勃發展,廣泛流傳到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發展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變為三路: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稱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稱西安梆子。秦腔本來是陝西各路梆子的總稱,後來習慣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長處,流傳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一帶。
秦腔創造了我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成為梆子腔(亂彈)系統中的代表劇種。現在北方幾省的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秦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朴實之感。在曲調上有「歡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滾板、搖板、代板等五種,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在表演上,朴實熱烈,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很濃,並有噴火,跌撲、耍髯口等多種特技。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一些秦腔劇團進行了戲曲改革工作,曾創作演出過《窮人恨》、《血淚仇》等現代劇目,深受抗日軍民歡迎。解放後上演的《三滴血》,:趙氏孤兒》《紅梅閣》等經過改編的傳統劇目,展現了秦腔
藝術發展的新成就
【鄂劇】
鄂劇也叫「曲子」、「迷鬍子」是西北人民喜愛的戲油形式之一。它流行於陝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肅、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由
郡縣、鄂縣的山歌、小調、童謠等發展而成。清代中葉已在舞台上演出.在發展過程中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多發揮小曲子的長處,活潑明快,健康優美。西略則重大麴』,曲調優雅、悲壯,唱時比較緩慢。中路則介乎二者之間,唱法上受秦腔影響較大,聽起來高昂悲壯。
郡鄂的曲牌非常豐富,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之說。伴奏上,在「地攤子」演唱時比較簡單,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塊瓦(四片竹板製成之節奏樂器)等。搬上舞台以後,吸收了秦腔等劇種的打擊樂,加進了二胡等弦樂,使樂隊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十二把鐮刀》等新歌劇,就採用了鄖鄂的曲調。
【碗碗腔】
碗碗腔,原為流行於陝西省東部一帶的皮影戲。由於樂器中有小銅碗,配合月琴,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因而得名。它雖是地方小戲,但形式完整,行當齊全,並具有悠揚清麗的音樂和生動感人的唱詞。它的劇目大都是本戲,摺子戲很少。碗碗腔在音樂上吸收了秦腔、蒲劇、鄖鄂,晉劇等曲調因素,從而創造出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板式有:頭回南路、二回南路、東路腔.緊板,滾板、揚句子、花花腔、西廂調等。伴奏樂器以月琴、硬弦、二胡為主,運用起來非常和諧,而且極富變化。1956年在皮影戲的基礎上發展成為舞台劇,流傳於陝東.晉南,晉中一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隴劇】
隴劇是建國後在隴東道情的音樂唱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年輕劇種.隴東道情是流行於甘肅東部環縣,慶陽一帶的皮影戲。它在造型。表演(皮影操作),特別是音樂上,都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深為群眾所喜愛.解放前,它遭受反動統治階級的摧殘,藝術上得不到發展。解放後,經過挖掘和整理,於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成立了專業劇團,並正式定名為「隴劇」.以後,先後排演了很多大小型歷史劇和現代劇。其中大型歷史劇《楓洛池》,受到觀眾的好評。
隴劇音樂旋律開闊、優美,節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飛板」、「新板」。「滾白」等多種,並有「傷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簧」(即唱腔中幫腔)的運用,形成了隴劇音樂的獨特風格, 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有四胡,海笛等。
【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及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等部分地區,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當地民間戲曲結合而形成的。由於長期在農村演出,帶有 濃厚的鄉土氣息,唱工多,口白少,長於表達多種多樣的感情,表演風格朴實清新,深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
現在的豫劇主要分「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個流派。豫東:凋以商丘,開封為中心,演唱用假嗓,聲音高亢,多用花腔,較為活潑輕快,又稱「上五音」「祥符調」和「沙河調」是其支派。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轉,尾音低落;又稱「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飛板、栽板、滾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瓢胡,月琴,橫笛、梆子等。文武場曲牌有幾百種之多。流傳的傳統劇目達四百餘出。解放後,豫劇在演出現代劇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劉胡蘭》,《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等都受到群眾廣泛的歡迎。豫劇現巳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
【越調】
越調,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區。它是在元,明時期流行於民間的弦索的基礎上,受到秦腔、漢劇的影響,至明末清初時形成的。
越調的音樂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之說。伴奏樂器以四股弦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過去它以善演悲劇著稱,解放以來,由於音樂的革新和劇目的變化,在表演喜劇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現在河南流行的越調分兩個流派。一是南陽地區的越調,它保持著大越調的特色,唱的節奏較慢,慢板第三個字要用假嗓拉後腔,唱腔用的曲牌較多。另—是豫南,豫東的
越調,近幾十年來,尤其是解放以後;有了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後腔,所唱的節奏比較快,適於表演現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在民間說唱音樂——鼓子曲均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來流行於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時以三弦、琵琶,古箏等彈撥樂器伴奏;曲調委婉動聽,但纏綿曲折有餘,跳盪激越不足,為著適應群眾新的欣賞需要,一些輕快活潑易於上口的曲牌,開始在洛陽一帶的鼓子曲中演變分化出來,以踩「高蹺」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戲,音樂伴奏也變為以音量較大的墜胡為主,人們稱這種曲子為「小報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於南陽一帶,稱為「大調曲子」這種改革是從說唱過渡為戲曲的一個重要轉折,到1926年前後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後,曲劇音樂唱腔有了很大發展,其中有些腔調已打破了原曲牌音樂的局限,逐漸接近板腔音樂,克服了不善大段宣敘的缺陷,。同時又對 原有的曲調加以豐富變化,從而增強了表現力。
【呂劇】
呂劇過去稱為「上裝洋琴」或「洋琴戲」,是在山東琴書(坐腔洋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劇種。清末,廣饒縣的琴書藝人時殿元、 譚秉倫等將「坐腔洋琴」里的節目化裝上演,受到群眾歡迎。這時,化裝演 員要同時演奏樂器,後來,.伴奏和演唱分開,發展成為「洋琴戲」。它的流行地區不斷擴大,逐漸遍及山東省各縣市,在農村,尤為婦女群眾所喜愛。
呂劇的傳統劇目除部分本戲外,多系以民間傳說及家庭故事為題材的小戲。呂劇的唱腔較為簡單,朴實,平易近人,它的曲調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兩種,演唱時由演員根據劇情自由運用,長於抒情和表現現代生活。解放後,成立了專門機構,重點對呂劇進行了整理,研究,創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響的劇目。在音樂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劇種的音樂特色,創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調,充實了呂劇音樂的表現能力。呂劇已經發展成為較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柳子戲】
柳子戲,又稱「弦子戲」,是山東的一個古老劇種。明末清初時由河南.山東一帶流行的「黃鶯兒」、「山坡羊」等弦索小曲發展而成;後來又吸收了更為通俗的七字句說唱一一「柳子調」,便以「柳子戲」命名。它是皮黃劇泄未盛:行以前,——般所說的我國「南昆、北戈、東柳、西梆」四大聲腔之一。柳子戲流行於山東,江蘇,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區。
柳子戲的傳統劇目大部分用俗曲演唱,還包括了一部分離腔、青陽,崑曲,亂彈、羅羅,娃娃、微調劇目及唱腔。曲調曲折委婉、優美動聽,有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四種。曲牌二百餘支。伴奏樂器為三弦、笙,笛。柳子戲在表演藝術上,有深厚的基礎和獨特的風格,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粗獷細膩兼而有之。
柳子戲在解放前備受摧殘,近於湮沒。建國後,成立了山東省柳子劇團,使這個劇種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該團整理了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其中《孫安動本》一劇獲得人們的贊許。
【黃梅戲】
黃悔戲是安徽省的地方劇種,源於湖北省黃悔縣的「採茶調」。「採茶調」在鄂、皖,贛三省毗鄰地區廣泛流行,與當地民間流行的舞蹈、曲藝相結合,逐漸形成為民間小戲,安徽人稱它為「黃梅調」,解放後改秤黃悔戲,
黃梅戲早期多演出「兩小戲」(小丑,小旦)和「三小戲」(加上小生)。後來受「高腔」影響,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清道光以後,黃梅戲流入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曾與徽劇同台演出,深受徽劇的影響;此外,還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調.得到再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解放後,黃梅戲發展很快,受到各地觀眾的歡迎。
黃梅戲曲調豐富,共有一百多種,如「評詞」,「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黃梅戲用安慶地區的語言演唱,加之唱時一律用本嗓兒,所以使人感到語言易懂,字音清晰。
【廬劇】
廬劇原名「倒七戲」,是以大別山地區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間舞蹈為基礎發展而成的,約有二百年的歷史。1955年改名為廬劇。在發展過程中受過徽劇、京劇的影響。現在是安徽地區廣泛流行的一個劇種。由於流行地區不同,又形成了幾個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帶,唱腔比較高亢、粗獷;南路流行在蕪湖、南陵一帶,唱腔比較細膩、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縣,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藝術特色。
廬劇在長期流行中,曾不斷向安徽民間曲藝(如「鑼鼓書」)。戲曲(如「目蓮戲」、「徽劇」)等藝術形式吸收養分,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音樂唱腔+曲調有一百多種,主要分「花腔」和「主調」。「主調」又根據不同行當有不同特點,有「老生調」,「寒調」等區別。在劇目和表演藝術方面,也十分豐富多采。
(泗州戲) 泗州戲,俗稱「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淮河兩岸。它與山東。江蘇的柳琴戲同出一源,在安徽流傳時間很長,並有所豐富發展。最初是以說唱形式出現,常年用「唱門子」、「地攤子」等形式在農村流動演出,後吸收花鼓燈的舞蹈豐富其表演藝術,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泗州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泗州戲的唱與白結合得非常緊,唱腔富於變化+婉轉動人。它以表演勞動人民生活小戲見長,如《拾棉花》,《走娘家》等都是有影響的劇目。
【漢劇】
漢劇,舊名「楚調」,也稱「漢調」。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而演變出來的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