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狼和人電影有哪些
1,《狼圖騰》
《狼圖騰》(Wolf Totem)是中法合拍的一部冒險劇情片,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說,採用3D實景拍攝。由馮紹峰、竇驍、巴森扎布、昂和妮瑪和尹鑄勝主演,定檔2015年2月19日中國大陸上映。影片講述了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牧民與狼為了生存而彼此展開搏殺的故事。
2,《狼少年》
《狼少年》又名《狼族少年》,是趙成熙導演,宋仲基、朴寶英領銜主演的韓國愛情電影。該片於2012年10月31日在韓國上映,上映後刷新韓國愛情片票房記錄並保持至今;2013年12月1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3,《與狼共伍》
《與狼共伍》是由吉拉爾多·奧利瓦雷斯執導,Carlos Bardem / 胡安·何塞·巴勒斯塔 / Sancho Gracia等主演的一部西班牙電影。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主人公Marcos Pantoja,1946年出生在柯爾多巴省的Sierra Morena,是西班牙著名的「野孩」。
4,《人狼大戰》
《人狼大戰》(The Grey)是由喬·卡納漢執導的一部美國動作驚悚片,由連姆·尼森、達拉斯·羅伯特斯、弗蘭克·格里羅、德蒙特·莫羅尼等人參演,影片於2012年1月27日在美國公映。
影片改編自伊安·傑夫斯的短篇小說《鬼行者》,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阿拉斯加寒冷極地中令人脊背發涼的求生故事。
5,《狼災記》
《狼災記》是一部改編自日本作家井上靖同名小說的動作愛情片。由田壯壯執導,日本演員小田切讓、美國演員Maggie Q、台灣演員庹宗華主演。
影片講述了中國秦代,在長城以北草原上戍邊的秦軍在一次和當地部落的戰役中,捕獲了一個女子,秦軍統帥與她做了七夜夫妻,結果兩人都變成了狼的故事。
㈡ Hip-hop 和rap一樣么
簡單地說,Hip Hop有四個重要的成份。
B-BOY
其實B-Boy(Breaking Poping Locking)的開始早在1983年就已經有了。在
那時候,我們稱之為「霹靂舞」。但,這種於國外的文化,目前在國內還只能稱
作為一種「流行」無法融入真正的生活,所以迄今仍無法將之延續下去,而且當
時信息有限,能真正了解此文化的人並不多,正因為如此,對於這種文無法完善
地教授給下一代,所以到了1987年Breaking,就形成了一種沒落的狀態甚至淪為
一種過時的流行話題。「霹靂舞」在國外理所當然是種文化,但,到了國內卻沒
幾年就變成了歷史。
雖然Breaking停擺了一段時間,但是在八0年代末九0年初卻出現了許多新的
舞蹈團體(此時Old School已漸漸形成New School)。其實國內在這個階段的舞
蹈類型還沒有分得很清楚,玩地板Breaking的人變少,而是以Locking、Poping
為主,這時信息的來源是日本。在九0年代中的時候New SchooL興旺,Old
school也大有人在,但真正能持續下去的人並不多,在此時期存在的幾乎都是老
面孔。到了九0年代末期,「街舞」的風潮興盛,才有再度引起了媒體的注意。
Graffiti
我們經常在黑人電影中常看見車站地鐵甚至火車廂外被畫上一些奇形怪狀的
字,那就是噴畫與塗鴉。這些色彩鮮明的圖案,代表了畫家對於自己的立場或是
對社會的看法、現象等等。然而利用噴漆瓶並不簡單嗎,真正的噴畫家是把噴漆
瓶當作畫筆,在原本不可能出現畫作的牆上、地上等地方作畫。出名的噴畫家更
可以跟服裝結合,掀起服飾流行風氣。依照風格、字體及色調的不同,世界各地
的噴畫家,各自設立自己的文化及天地,正符合了Hip Hop獨一無二且無法模仿
的精神。
DJ
DJ在Hip Hop領域里,無庸置疑佔了極重要的角色。因為不管是B-Boy或者是
MC,都需要DJ來輔助,否則等於是瞎子一樣。
在美國1967年時,有位從牙買加金斯頓移民到美國紐約布朗士區的傳人物,
叫做Kool Herl,當時是他最早把兩個唱盤(turntable)及混音器(mixer)擺
在一起,及獨創「刮唱片」(scratch)的動作。所以當時吸引了很多的人在街
頭欣賞他表演。然而他在一次的酒吧斗毆中不幸失去雙手,被譽為「The
founding Father of Hip Hop」的Herl不得不停止表演並退出了樂壇。隨後,更
多DJ紛紛成名,如:Afrika Bambaataa、Grand Master Flash等人,他們把自己
的DJ想法及先進的技巧,融入音樂製作,產生了當時紅遍街頭巷尾的舞曲,如:
Plant Rock、The Message……等。
所以DJ發展至今,已並非是純粹做些mixing或scratch的技巧而已。在在這
幾年的趨勢中,DJ已跨越到音樂製作領域,不少還親自擔綱製作人,如樂隊
Pete Rock & C.L. Smooth,Pete Rock即是該樂團的DJ兼製作人,樂隊
Gangstarr的DJ Premier也是如此。國內DJ的角色尚未被重視,是因為國內樂界
認為DJ並無正規的音樂素養,所以做出的作品也是上不了檯面的;但無論如何,
DJ本身的想法及先進的技巧,是值得餓肚子也要繼續的「信仰」。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常見「DJ」常常會把手放在唱盤(turntable)上的
黑膠唱片(LP)來回刷動,另一隻手在混音器(mixer)上的CROSS FADER(控制
左右唱盤的聲音)反復不停地切換。其實這種動作正確名稱叫做「Scratch」。
Scratch是一種在節奏中或一首歌曲里做類似唱歌般的組合,然後增加其變化
性。然而不只是單單有「scratch」而已,還有一種用2張一樣或是不一樣的唱
片,也是在一定的節奏上,去做變化,而這個技巧稱為「Battle」。這兩種技巧
都是「Hip Hop DJ」比較常使用的方式,然而在「scratch」和「battle」里,
沒有一定的規范,每一位DJ都有自己的特色(free style)。其實,它們在國外
已經風行20餘年,自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了,而且還有舉辦一些大大小小的比
賽,其中就有極具公信力的比賽,叫做「DMC」。它源自於八0年代初,當時是由
一群熱愛音樂的DJ俱樂部(類似行會的組織)名叫「D.M.C」(DJ Mix Club)。
一直到現在,D.M.C在世界各地(美、英、加、澳洲、日本、香港等等)幾乎都
有舉辦比賽。然後再由每個地區的冠軍,一起比賽爭取世界冠軍(類似奧林匹克
的比賽模式)。在比賽里每個DJ一直都把自己最好、最新的技巧,在比賽中展現
在來。在D.M.C里也造就了不少知名的DJ,像「Mixmaster Mike」、「Q-Bear」
和香港的「DJ Tommy」等等。目前在國內這種類型的DJ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只
是他們發展的空間太小了,參與的人相對也就越來越少了。所以不管是哪一種類
型的DJ,沒有一個群體的支持,他們是不可能發展下去,最後形成一種新文化
的。
MC
MC就是最能帶動氣氛的那個人,但這不一定是黑人。「MC」的原義
Micphone Controller,也就是「控制麥克風」的人。所以有許多的人饒舌歌手
都會給自己的藝名前面加個「MC」什麼什麼的,比如前幾年很出名的MC
Hammer。經過多年的傳承,現在的MC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要能帶動氣
氛,能主持、能RAP、能即興饒舌(free style)。他不只是表演者,也兼俱了
Hip Hop文化的訊息傳達者的功能,所以從他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尚可分不同域及
派別的表演型態,例如東岸、西岸、非主流等。當然,一個具有鮮明個人色彩的
MC,更能進一步的帶動口頭禪、音樂以及服裝的流行,這點也可以由那麼多的黑
人歌手代言服飾品牌窺見一二。在國內,當MC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國內尚沒有那
么多的製作人水持這種表演類型,頂多在PARTY上看見表演會覺得新鮮,但是以
目前情歌滿天飛的情形看來,要發動Rap的市場比較難。從R&B著手會容易得多。
但是目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旋律及唱功的MC,在國內少之又少。其實,
大部份的MC還是希望大家能以「玩」的角度出發,才是黑人音樂真正的元素。唯
有充滿喜感、快樂。才能在目前「情歌至上」的音樂市場中,求得發揮的空間
rap說唱樂
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紐約市外行政區的西班牙籍青年中間開始流行迪斯科、
霹靂舞、塗鴉藝術和說唱樂。街區那些去不起時髦俱樂部的青少年厭倦了迪斯科
音樂,他們演奏更重一些的黑人瘋克流行音樂,來回重復同一張唱片的內容[比
如詹姆斯·布朗(BROWN,JAMES)的《跳起優美的舞步》(Get on the Good
Foot)],以製作他們自己的混音音樂,鼓勵跳舞的人跳更有創造性的動作,很快
這種舞被叫做露靂舞。
當主持人在音樂中加入說唱(開始時是用60年代流行的語言朗誦一些街頭即
興詩歌),這種音樂開始成為了說唱樂。在此之後,「大巫師特奧多」(Grand
Wizard Theoder)更有所創新,他發明了「刮擦法」,即用手轉動唱片,使唱針
來回移動,以得到一種反復的、節奏鮮明的音樂效果。另一位DJ「大師」弗萊什
(Grandmaster Flash)則使用一種節拍器,與經過剪接的唱片片段結合起來聽。
隨之出現了一種街頭亞文化,其成員(人稱「節拍孩子」)身著統一制服,把音響
接到路燈線路上獲得免費供電,基於別人的作品或自己的想像力創造音樂。類似
的音樂形式稱做嬉蹦樂(Hip Hop),洛夫巴格·斯塔斯凱(Lovebug Starsky)用了
「To the hiP,hop,hippedy hop」的歌詞。由來自布隆克斯的樂隊「糖山幫」
(Sugar Hill Gang)在Sugar Hill公司1979年推出的《說唱樂手的樂趣》
(Rapper's Delight)成為一首風格奇特的上榜歌曲。這種新的黑人地下音樂將快
速說出的流行詞句與旋律相結合,帶有強烈的節奏感,它的根源可追溯到無線電
流行音樂廣播,在這些節日中,DJ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他們通過無線電波
使城市節奏與布魯斯音樂風靡一時。他們在介紹唱片或歌曲時,往往使用一些押
韻的俚語,妙語連珠且速度極快。這種語言風格是非洲黑人炫耀、贊美的頌歌,
通過美國黑人的傳統口語經常演唱的瘋狂急速滑稽歌曲的風格。1980年Mercury
公司發行的《霹靂》(The Breaks)也是一首新奇的歌曲,還有一些其他的新音
樂。1982年阿弗里卡·班巴塔(BAMBAATAA,AFRIKA)和他的「靈魂的聲音力量」
(Soul Sonic Force)樂隊成功地進行了說唱樂歷史上最具膽魄的一場革命,將
「發電站」(KRAFTWERK)樂隊的一首《泛歐特快》(Trans Europe Express)轉換
成一首叫《行星搖滾》(Planet Rock)的說唱樂。通過製作人阿瑟·貝克
(Arthur Baker)及說唱樂隊「靈魂的聲音力量」(Soul Sonic Force)的合作,班
巴塔錄制了一張唱片,融俱樂部風格、激烈的電子樂節奏、歐洲音樂和一種稱為
「DJ流行音樂」的新說唱樂形成為一體。
弗萊什(Flash,原名Joseph Saddler)是第一批剪輯唱片的大師,他的歌曲
中加入了聲音效果和節奏處理(摩擦唱片)。1982年,「瘋狂五人」(The
Furious Five)推出專輯《信息》(The Message)。後來主唱手梅勒·梅爾
(Melle Mel)離隊,弗萊什出版了《源泉》(The Source),更接近了街區的風
格。主持人奇斯(Cheese)也是一名運用轉盤和嘴皮子的奇才。
RUN—D.M.C.*是來自紐約市皇後區的3人組合(都生於1965年),他們1986
年的第3張專輯《上升的地獄》(Raosomg Hell)成為第1張說唱白金唱片,喬·西
蒙斯(Joe Simmons)、達里爾·麥克(Darryl Mac)負責用鼓機、麥克風,賈森·
米澤爾(Jason Mizell)負責摩擦唱片,1986年在麥迪遜廣場花園進行了演出,歌
詞充滿了社會觀點。有一些聽眾想尋求暴力,但西蒙斯說:「我們的歌迷知道我
們不想這樣做。」曾有人預言這種音樂形式會很快消亡,但卻沒有。貧民區的人
民創造了他們自己的溝通方式,這種方式廣為流傳。1987年倫敦的波塞到紐約市
錄制了12寸單曲《倫敦波塞》,磁帶A面用了倫敦的黑人方言口音,B面用了雷吉
樂的風格,但說唱樂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它已用到了廣告業中。在音樂上它相當於土豆片,但卻不是通常的麵包糊,不喜
歡的人會關掉電視。「野孩」(BEASTIE BOYS)是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白人3人組
合(其中一人於1987年因被控傷害一名女歌迷而在利物浦被捕,後無罪釋放),他
們1987年的專輯《患病許可》(Licensed toⅢ)賣出了400萬張,而購買者是一群
一無所知的13歲的少年。這再一次證實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說說唱樂是為了一
個遠大的目標還是僅僅為了嘩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