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逼婚記電影完整版
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觀看 2025-04-25 04:41:35

逼婚記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 2025-02-10 04:09:06

A. 介紹山東呂劇的作文1000字左右

我的家鄉在山東,山東有著多個地方戲,而呂劇是我的家鄉戲。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系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也稱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關於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這樣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二、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也有的說,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三、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遂定名為呂戲即現在的呂劇。 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1]呂劇音樂是在從民間俗曲演變而來的「坐腔洋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種。 呂劇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其次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吶等,可視劇情酌情增減。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樂器。伴奏多採用「學舌」(對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場伴奏樂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打鼓等。鑼鼓經均自京劇等劇種吸收。
呂劇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呂劇的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潤腔時常用寫滑音、顫音、裝飾音,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柔音、顫音、打音、泛音相結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帶出的過渡音、裝飾音渾然一體,使整個唱腔優美順暢。
呂劇使用的語言屬北方語系的濟南官話。其重字規律和讀音咬字方法都與普通話多有近似之處。呂劇傳統劇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濟南官話為標準的基礎上偏重於上韻;而現代戲的道白則直接使用濟南官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呂劇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並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B. 家門榮譽的演員介紹

某天的清晨,「鈴……」一陣清脆的鬧鍾聲響起,漂亮的女孩真敬和年輕的大學生大書一絲不掛地同時從床上躍起,四目相對,竟是一張彼此陌生的面孔,兩人大驚失色,同時驚呼。一對素不相識的男女糊里糊塗地有了一夜情,故事由此展開……
真敬是集金錢與權利為一身的財閥之家-----赫赫有名的「三J家族」的小女兒,「三J家族」在當地聲名顯赫,是黑幫大佬,一向只有別人羨慕他們家,沒有他們羨慕別人家。但這家人都是一念書就頭痛的角色,包括家裡那個如花似玉的小女兒真敬,還有她那一幫如狼似虎的哥哥們了。這個家裡唯一缺的就是一張漂亮的名校文憑,而能改變這個家族文化水平的唯一機會在於讓那個漂亮的女兒找一個高學歷的女婿。
當真敬的三個哥哥知道了自己唯一的妹妹的這件糊塗風流事後,當然不會放過大書。財閥家族經過調查發現,大書出生於普通的公務員家庭,而且是漢城大學法學院的高材生,正好完全合乎他們家一直尋找的准女婿標准。於是,為了家族的榮譽,為了家族的前途,一場精彩絕倫,笑料百出的「逼婚記」開始了……
真敬的三個哥哥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用盡各種手段強迫大書與真敬結婚,大書不肯屈服於黑幫強權,寧死不從。在這場充滿暴力和欺騙鬧劇游戲中,真敬和大書之間卻產生了一種既奇妙而又無奈愛情……
《家門榮譽》掀起的熱潮使兩位男女主角成為了韓國炙手可熱的當紅明星,眾媒體蜂擁而上,爭相采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們就《家門榮譽》談了各自的感受。
記者:「談談你所扮演的大書。」
鄭准浩:「大書很聰明,我欣賞他性格中的開朗和善良。他從漢城大學畢業後當了律師,是所謂社會精英的那種人,也是我念書時候的奮斗目標,這次終於借機會過了一把癮,當上了社會精英」(笑)。
記者:和金正恩合作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嗎?
鄭准浩:「我覺得她是很有天分的演員。以前看她的認真工作的樣子,我就常常感嘆:『這么努力的人以後一定會成功的。』她現在果然成功了,我為她高興。金正恩的魅力在於她有一種非常天真清純的氣質,有時候在她的大眼睛裡,你會看到一種孩子的神情,非常可愛。」
記者轉而問金正恩:「談談你眼中的真敬。」
金正恩:「真敬是個非常可愛的女孩子。在電影中她是一個在有錢人家長大的金枝玉葉,但性格非常率真,有什麼說什麼,同時她也很天真,對愛情充滿憧憬。我覺得她好像比我更可愛喔。」(笑)。
記者接著問她最難忘的場景是什麼?
金正恩說:「有一個片段讓我現在都覺得難過。電影裡面會出現兩種動物,一隻狗和一條蛇。我是很喜歡小動物的,但是在拍電影的時候這兩只動物都死了,死之前那隻小狗一直哀嚎,我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難過。」
年初,鄭准浩也曾到過廣州做宣傳,他在接受廣州媒體的訪問時顯得十分坦誠,並對傳媒大膽發表愛情宣言。
當記者問他是否和《家門榮譽》中的男主角那樣喜歡「野蠻女友」時,鄭俊浩透露:堅決不要「野蠻女友」,會傳統地選擇溫柔女性作為自己的終生伴侶。理由是:「我愛喝酒,要是和朋友在外面喝醉了回來,她打我怎麼辦?」。至於未來伴侶是否一定要是韓國女孩,他倒不強求,「只要對方能和自己有感情交流,像朋友一樣親密共處,長伴一生,就算是個中國女孩也無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