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十篇500字左右的散文讀書筆記 不要名著!!
寬容
看了書架上擺著一本《周作人散文》,匆忙拿下來閱讀。
記得兩年前看過一本《周氏三兄弟,印象頗為深刻,從頭至尾細細讀下來,兄弟三人傳奇的一生和那些未能解釋緣由的錯綜往事縈繞心頭,久久不得釋懷。現在想起那本書,很有回腸盪氣的感覺,還是有很多話在心中,忙不迭的表達。
三人同為兄弟,命運卻不盡相同,尤其是老二作人,非議最多。我想這非議肯定不是他想得到的吧,青年時代的周作人又何償願意去做什麼偽差,留下個漢奸的污名呢。歷史的結論,容不得任何理由,他說在北京「苦住」是因為有「家累」,說他自己的十口之家不好輕易拋下不管,還要照顧母親和魯迅的遺孀。事情的真相筆者不得而知,這些話也只能和那段歷史一般蒼白罷。
我想世人的評說還是太絕對了,歷史上的人和事往往只有兩種結果,要麼英雄,或者,就是賊子了,對他們的評價往往也都是一句話,沒有中間者,而我想,周作人就是這為數不多的中間者吧。在這里筆者並沒有要為他正名的意思,只是筆者有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喜好皆大歡喜結尾的完美主義思想,總想讓知堂先生的名份真能如其文章一樣供人欣賞,至少,不被人唾棄罷了。歷史的問題不便深究,也究不明了,只能越辯越混,越辯越纏繞的緊,只是嘗試著找到一些慰藉,哪怕是理由。
這本書的前言寫的不錯,他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Essay
書中摘了胡適的一段話:「這幾年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小品,用平淡的談話,包藏深刻的意味,有時很象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
筆者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類的文章罷,簡單明快,有生活瑣事,支言片語,或夾雜著激情澎湃的戰斗檄文。看到這些文章,總能讓我有種恬靜的感覺,像是午後的陽光照在桌前,只是注入墨水,眼盯著紙,即刻伏案了。我在想自己也能寫出這般的文字,到了那一天,我可以來感受自己的陽光了。
周作人等等的一批作家把這些給我們端了上來,如若把文學作品比作一盤菜的話,廚藝疏淺的我們真的矛盾著不敢碰那些生命中最美的佳餚了。
作文
作文終究是難的,周作人一生作品無數,小品短文三千多篇,沒有發表成集的和翻譯書信等等更是不計其數,在愛好作文的筆者看來,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功績。只是它們的主人叫周作人,一個當過偽差的漢奸。後人是不能給他思想家的名號的,如今還能成全個文學家,也是不小的福份了。
常寫作的人都會常思考,因為無論寫出的文字是好是壞,是精華還是糟粕,也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老笑話說的:做文章到底是苦事,因為肚子里原是沒有的,而且即使腹中有那四五百字,一時也有點湊不起來。
周作人在《作文難》里說:
「說話本來只是信號,我們舉貓為例,它在餓時,怒時,痛時和叫春時才開口作聲,平時決不多叫,人雖是比較進步的,根本還是一樣,那裡有這許多話來,不餓不叫,不怒不痛或是不叫春而叫,無話可尋,豈不都是假的么?即使有了想說的話,話怎麼說,這也是一個大難問題,我的確還不知道是應該怎麼說的。」
把這一段抄下來,筆者感覺暢快多了,終於找到了應該推崇的對象。這不也正是對於寫作還不是很熟練的我的真切感受嘛。難道寫作都是無話尋話,都是不餓,不怒不痛抑或不叫春而叫?當然不是。周作人只是換了個看起來更吸引人的說法,我想這就是小品文吧(英文中的essay),隨筆、絮語散文也無妨。要的只是表達,至於語言,還是那句話:寫文章沒有別的決竅,只有一字曰簡單。
我想我知道怎麼做了。
《垂釣》是作家余秋雨寫的一篇充滿了深刻人生哲理的美文,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相伴共存的。 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喻義深廣。
在海參崴遊玩,作者見到了一胖一瘦兩個垂釣老人:胖老人的釣繩上有六個小小的釣鉤,每次舉起釣鉤,每一個鉤上都有一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舉起又放下,我們看時,水桶里早已有半桶小魚。不一會兒,便滿載而歸;而瘦老人的釣鉤碩大無比,他一心只想釣大魚。他認為胖老人「根本是在糟蹋釣魚者的取捨標准和堂皇形象」。胖老人在勝利凱旋之時,他仍然端坐在那裡。「兩個都在嘲諷對方,兩個誰也不服誰。」作者認為,「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作者藉助對這兩位垂釣者的描寫,意在闡發: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兩位垂釣者,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人生追求:一個是物質的,知足常樂;另一個是精神的,永不滿足。
《垂釣》中描述的生活現象是簡單的,但余秋雨的敘述卻引發了許多的人生思考,其一:胖老人與瘦老人是物質與精神的對峙;其二:胖老人與瘦老人是喜劇人生和悲劇人生的互相批判;其三:胖老人與瘦老人是人類社會多樣性的寫照;其四:人生的對手與朋友是相互依存的; 胖老人活潑、隨和、容易滿足,追求物質,大小魚都要。瘦老人執著、倔強、追求精神,只釣大魚,不等待大海瑣碎的施捨。胖老人生活滋潤、快樂,可以代表生活中世俗的人生態度。瘦老人孤獨、悲壯,然而卻崇高,可以代表生活中崇高的人生態度。胖老人與瘦老人因釣魚觀念不同而互相對立,他們天天互相嘲諷,但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喪失了一方則另一方不會存在。
這篇散文敘事真實、說理真情到位 . 是一片優美散文。文章中,作者表現的多方位的思維方式,體現了余秋雨的博學和睿智,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因此,推薦大家讀讀余秋雨的作品。
從容的文化風度
——余秋雨散文讀後感
最近讀了余秋雨的散文,感覺讀書的過程其實是一場心路的旅行。
「只有書籍,能把遙遠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帶來給你;只有書籍,能把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只有書籍,能把一切美好與智慧對比著醜陋與愚蠢呈現給你。」
這是余秋雨的原話,讀了它,喚起了人們對書籍的珍視。從未見過這樣的文章,一點兒也沒有做作;從未進入過這樣的天地,一點兒也沒有被吞食。在這樣的天地中行走,巨人也變成侏儒;在這樣的天地中行走,侏儒也變成巨人。
《風雨天一閣》是我最喜愛的一篇散文。余秋雨對它的處理正可謂「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這裡面最令我感動的,是錢綉芸那一段。——
「現代社會學家也許會責問錢姑娘你是嫁給書還是嫁給人,但在我看來,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時代既不看重錢也不看重勢,只想借婚配來多看一點書,總還是令人感動的。」
《歷史的暗角》給我們剖析了歷史上諸多的小人!惡奴型小人、乞丐型小人、流氓型小人、文痞型小人,被余秋雨描述得淋漓盡致。小人的特徵也被他刻畫的形象至極——小人見不得美好;小人見不得權勢;小人不怕麻煩;小人辦事效率高;小人不會放過被傷害者;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小人的最終大都以悲劇而告終!
《遙遠的絕響》讓我認識了魏晉時代的文化,認識了行為怪異的阮籍,文采橫溢卻有自由灑脫的嵇康!而他們的悲慘結局,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文化,可以成為一種點綴,但文化有最終指向。正是這種真善美的指向,維護了人類。
這是余秋雨散文的精髓。
安靜下來,以一派寧靜和從容的文化風度前進,這,就是余秋雨。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後,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面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朦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簡潔,為排遣心中的郁悶,於是踏著月光向清靜的荷塘走去。「心不寧靜」是全文的情感線索,它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給以後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獨處於荷塘世界,感到是個「自由的人」。於是徜徉於荷塘,沉醉於月色,一幅美不勝收的荷塘月色畫便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先鳥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給人以總的印象,然後有層次地從上到下寫來,田田的荷葉,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點綴,姿態萬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風送清香,葉動花顫,流水脈脈含情。在這幅畫里,作家不滿足於對客觀景象作靜止的摹寫,而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機的風姿。接著作家著力寫月光之美。光是難以捉摸的,作家卻藉助於景物,創造出一種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傾瀉在花和葉上,如「薄薄的青霧」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為強化月光效果,作者著力摹寫月的投影,如有「參差斑駁」叢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里光影交錯,岸邊的樹、塘中的荷連結,著意寫月色,但處處不忘荷塘,滿塘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使人神醉。最後寫荷塘四面,著墨較濃的是柳樹,寫下月下的情景,面對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以及蟬聲蛙鼓則是隨意點染,只為增加生氣,靜中有聲,濃淡相間地反襯了荷塘的幽靜。作者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現實立刻又感到重壓,心裡越發不平靜了。文章最後寫了作者遙想古代江南采蓮勝景,雖不在現實之中,然而藉助聯想,使荷塘畫面擴展,更顯清新雅緻,同時也表達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種詩情畫意之美。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著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里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蘊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於構思、巧於布局,是《荷塘月色》又一顯著特色。作品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這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文章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著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布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典雅清麗、新穎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語言的錘煉,且以輕筆淡彩的口語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荷塘月色》中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准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匆匆》
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之情。
這篇文章講的是時間一去不復返,不要虛度光陰。從中我體會到時間就是金錢,聯想到了自己已度過了四千六百多個日日夜夜,而這四千六百多個日日夜夜我卻幹了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
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話:「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一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時。」你是否覺得這句話自相矛盾呢?不,不矛盾,我們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小時,這是時間的公平之處,那為什麼時間又是偏私的呢?因為這些人隨意浪費時間,任憑時間飛快地流逝,一天一事無成,他拋棄了時間,時間也拋棄了他。因此,他的二十四小時是短暫的。而有些人合理安排時間,珍惜時間,不虛度時光,利用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並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率,他們用二十四小時做了平常人需要二十五小時,二十六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他們的二十四小時是漫長的,充實的。
朋友,每當你打電腦的時候,日子從鍵盤上過去,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屏幕里閃去。朋友,人生雖短暫,但細細地算一算,一生中我們有多少時間是用在工作、學習上呢?無論往後生命歷程中遇到怎樣挫折、怎樣的委屈,不要動搖,不必辯解,走你自己的路吧!因為任何動搖包括辯解,都會耗費時間,耗費生命,不要耽擱自己的行程。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而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呀!」同學們,珍惜時間吧!時間就是金錢!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