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我的姐姐電影免費完整觀看
擴展閱讀
清朝與日本的戰爭電影 2025-02-02 09:39:05
粽邪電影版結局 2025-02-02 09:39:03
甄子丹電影霹靂火全集 2025-02-02 09:38:58

我的姐姐電影免費完整觀看

發布時間: 2025-02-02 07:08:57

㈠ 《我的姐姐》,到底姐姐要不要和弟弟在一起

電影《我的姐姐》正在熱映,昨天中午我和同事們去電影院湊了個熱鬧,四個女人一人抱著一包抽紙哇哇大哭。我環視一周哭的大部分都是女生。

散場後,我問大家為啥哭?有的說一看到影片中弟弟和自己家孩子差不多大就忍不住的哭;有的說自己從小在爺爺、姥姥家都是老大,一直當姐姐,處處都要讓著弟弟妹妹,特能理解張子楓的委屈;還有的說爸媽一直想要男孩,雖然從小對她倆姊妹不錯,但她能感受到父母一輩子的遺憾......反正電影里總有一些點能戳中大家最柔軟的地方。

回家後我搜了關於電影的相關微博,原來現實版《我的姐姐》比電影版還要精彩。

影片中姐姐安然(張子楓飾)小時候,爸媽為了要二胎,讓姐姐裝瘸子騙街道工作人員,後來姐姐不配合,街道工作人員發現爸媽造假後,被爸爸暴打了一頓姐姐。

後來國家放開二胎政策,爸媽在姐姐快上大學的時候又生了弟弟,還篡改了姐姐的高考志願,阻止姐姐去北京,為的就是讓姐姐早點工作,早點掙錢。

可天遭橫禍,父母在車禍中雙雙歸西,留下了一個年僅6歲的弟弟。姐姐一心想考研去北京,彌補當年未能去北京上大學學醫的遺憾。然而弟弟的撫養問題成了一家人頭疼的問題。

大家都說姐姐就應該帶著弟弟,可姐姐說,自己沒跟弟弟生活過,跟他不熟,而且自己要考研,要過自己的人生,不能因為弟弟全部耽誤了。

電影看到這里,很多女生已經開始潸然淚下,很多女生的哭更多的是一種感同身受,80後、90後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的一代,有多少女孩子的成長都是被「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著,有的是來自自己的父母,有的是來自爺爺奶奶,好像自己不是男孩,從小就比別人矮一頭。

哭的最凶的當屬同事小芳,她父母在她15歲那年,母親發現父親和小三的事,從此家裡變得天天都是爭吵打架,最後走上了離婚的道路。

鬧離婚時,小芳的奶奶是最支持的,因為小芳是女孩的緣故,奶奶巴不得父親趕緊和母親離婚,然後把小三娶進家再給家裡生個男孩。

離婚後,因為小芳母親當時正下崗,沒能力要她,她被判給了父親,父親很快把小三迎娶進門,沒過多久,小妹妹出生了。

小芳說,「我這輩子都記得我奶奶當時嘴臉,別提多失望了,但是我內心卻樂開了花!」妹妹出生後,奶奶一直以身體不好為由不來照顧,都是繼母娘家人照顧妹妹到上學,後來父親也和繼母離了婚,雖不知道具體原因,但小芳感覺還是因為爸爸沒有得償所願吧。

只可惜妹妹從小就沒有父愛!

小芳說電影里她特能理解張子楓為什麼一開始不想帶弟弟,她說:「對我而言,我和我妹妹就沒在一個屋檐下生活過,她出生時,我已經高中住校了,也算是陌生人,後來她媽又和我爸離婚,她和她媽一起生活,基本上沒有交集。

那年我結婚,我爸帶我妹一個人來參加我婚禮,當時我妹妹才剛上小學,晚上我爸讓我和她一個屋睡,我說我那是婚房,怎麼睡?後來妹妹是和我姑家表妹一個房間睡的。

其實,那時候的我就和電影里的張子楓飾演的姐姐差不多大,24歲左右,那個年齡段真的只想自己,想不到為別人考慮,尤其是會把曾經父母犯過的錯遷怒到弟弟妹妹身上,覺得憑什麼讓我來替你們的行為承擔後果。但是現在自己當媽了,很後悔,後悔曾經這么對自己的小妹妹,畢竟她當時只是一個小孩,她沒有任何的錯。」

是啊,無論是電影里,還是小芳的故事,我們都能感受到,弟弟妹妹是沒錯的,那憑什麼姐姐就一定要付出呢?

電影中,姐弟倆的姑媽是一個戲份很重的人,從開頭幫忙整個葬禮,到中間力勸姐姐要撫養弟弟,再就是後來姑媽幡然醒悟,讓姐姐大膽追求自己人生。姑媽可以說代表了外界世俗的眼光。

殊不知,姑媽也是被世俗毒害的一代人。

姑媽說當年自已考上了俄語系,爸爸考上中專,奶奶說家裡只能供爸爸讀書,姐姐讓步了;

後來姑媽和朋友已經到了莫斯科,剛准備做生意,又接到奶奶電話,說爸媽生了孩子,讓姑媽回來帶孩子,姐姐又讓步了;

再後來,爺爺奶奶的老房子也是姑媽讓給了爸爸,姐姐再次讓步了......

習慣「讓步的」姑媽,一開始也想要求姐姐照顧弟弟,「長姐如母」的思想已經深深的烙在她腦海里,可張子楓說,姑媽你是好人,但我不是你。

在中國家庭里,我們習慣讓女孩來委曲求全,好吃的好喝的留給弟弟妹妹,好穿的好用的也先讓弟弟妹妹用,如果都考上學,那必定上的也是弟弟妹妹,還記得《大江大河》第一部里的宋家姐弟嗎?

為什麼?就因為女孩讀書無用論?還是女孩早晚是婆家人論?

小欣的大舅曾經是本地的民營企業家,早年間靠著廢品回收發的家,再後來開了一個工廠,在當地以及相鄰的城市頗有名望。小欣大舅家有兩個孩子,大表姐和大表哥。

表姐從小勤奮好學,乖巧懂事,大學畢業後考到了當地事業單位上班,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小欣說,印象中不管哪個親戚家有事,表姐能幫就幫,一直是他們這些弟弟妹妹的榜樣。表哥大專畢業後,就進了大舅的工廠接替大舅任總經理,結婚後,表嫂也沒找工作,就在廠子里負責財務。

表哥一直覺得大舅的經營模式太老套,跟不上現在的潮流,於是不顧大舅的反對,肆意的擴張生意,隨便的投資,最後血本無歸,宣布破產。

法院沒收了所有的房產,只留下大舅老兩口那一套房子,可是表哥欠親戚的錢還有很多,大舅只好把自己的房子賣了,還了一部分親戚。

表姐讓大舅老兩口去她家住,大舅抹不開面子,說哪有住到閨女家的,還不被女婿和外人笑話。表姐只好在家附近給他們租了一套房子,方便照顧他們。

從此,大舅老兩口的飲食起居、生病陪床、一切養老問題都是表姐再管,無論是出力、還是出錢,甚至連表哥的兩個孩子,也都是表姐在照顧。表哥表嫂呢?忙著找商機,東山再起呢,只有碰壁了,沒錢了才想起來回來看看大舅老兩口。

直到那天,大舅給表姐說,你能不能再幫幫你弟弟,他朋友有一個不錯的項目,他想跟著投資,說不定就能東山再起。表姐終於忍無可忍,歇斯底里的把這些年的委屈全部道了出來。她只是想讓大舅清醒的認識到她的兒子不是一個做生意的料,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他呢?

為什麼在一個家庭里,父母總是看不到女孩的付出,卻能看到男孩的委屈?

遇到兩個孩子鬧矛盾時,也總會說:「你是姐姐,你就不能讓著你弟弟嗎?」

有句話叫「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但我想說,這句話應該改為:「女子本弱,為姐則剛。」

所以看電影里安然(張子楓飾)前期一直堅持不撫養弟弟時,我想大部分女生都會有有一種莫名的爽感吧,好像她做了一個大家平時都不敢做得決定,忠於了自己。

影片中,弟弟第一次哭鬧就是因為早上他要吃肉包子,而姐姐給他麵包片吃。弟弟說,媽媽都是給我包肉包子的。姐姐沒說話,卻感受到了父母對弟弟的偏愛。

還有就是姐姐要賣房子,弟弟說,爸爸說了這個家裡的東西都是我的,你必須聽我的。

在姐姐的回憶里,媽媽是溫柔慈愛的,但爸爸基本上都是揍她。可在弟弟的回憶里,爸媽永遠都是最愛他的,從來沒揍過他。

同樣的父母,區別的對待。是多少家庭犯下的錯誤呢。

小楠和妹妹相差7歲,如今妹妹在外地讀大三,大四是要考研還是回家找單位實習,妹妹一直沒有主意,全家也都犯了愁。

小楠的爸媽讓小楠兩口子幫妹妹聯系實習單位,小楠想拒絕,卻又不知怎麼說。這才把這些年的委屈說給我們聽。

她說她從小就怕父母,尤其是母親,印象中,自己有點什麼錯事,母親都會揍自己。如果是考試不好,那肯定更是一頓毒打,時間久了更不會學了,也不敢跟父母溝通了,學習成績也就越來越差,最後就上了個大專。

後來妹妹出生了,妹妹和她性格截然相反,妹妹有一說一,會撒嬌,也會哄媽媽開心,當然妹妹脾氣也大,真要是母女倆吵架了,妹妹才是離家出走的那個,媽媽是認慫的那個。

小楠曾經很羨慕妹妹的性格,也想這么灑脫的在父母面前說話。可越是長大,越有距離感,後來也結婚生子了,想想小半輩子都這么過來了,就這么算了吧。

俗話說:「會撒嬌的孩子有糖吃。」

有時候我們往往忽略的就是那個懂事、安靜的孩子,因為他們太懂事了,所以有時甚至忽略他們的內心感受。

手心手背都是肉,我相信每一個做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樣的疼,但請一定要說出來,讓孩子們感受到。

孩子們之間的嫌隙往往不是你搶了我玩具,我吃了你棒棒糖這點小事。

更多的是要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對每一個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

㈡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姐姐》

總地來說,故事的取材很真實(那又怎樣,這么多年各種家庭倫理肥皂劇翻來覆去拍,題材也僅僅是貴在真實、早就不新穎了),但是故事的發展卻極其生硬。演員彷彿是導演的提線木偶,更別提6歲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現,彷彿就是導演搶了這么一個小孩的身體在念台詞。

女主面對著本就親情斷裂(從小打罵的爸、背著自己改高考志願、大學之後就沒花過一分錢)的原生家庭、一年沒見過幾面根本沒有感情基礎甚至說陌生的6歲弟弟,很多行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獨生子女,我們差點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醫學生,我們差點就買賬了。

女主就算18歲高考畢業,護理專業讀了4年或5年,考證參加工作,按照在電影里的表現怎麼也得有一兩年的工作閱歷了,這時候至少也25歲了。這還是假定女主是本科護理。如果是專科,還要先專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歲吧。

你說你是性格原因不願意說話也就算了,電影前半段小孩再怎麼搗,女主要麼是躲躲躲,要麼就說的話幾乎沒幾個字是在點上的。正常人面對一個這樣沒有教養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該,「你爸媽已經死了,肉包子?自己買去。敢鎖門?反手把你關門外面,你鬧去?」

熊孩子敢來搗電腦鍵盤?這個動作至少重復了六七次,一開始是用手搗,女主就換位置,換姿勢,然後是爬到沙發上用腳搗,左腳搗完右腳搗……我都看不下去了,這種情況不巴掌甩臉就算好的了。對這個情景中的姐姐來說,小孩不能碰別人東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後他還使勁煩你。你指望著平白無故就把6歲小孩感化了?得虧這是在電影里。

看到有別的答主說,女主缺愛,是弟弟給了她愛。敢問弟弟給了她什麼愛?6歲,幼兒園都沒畢業,跟姐姐一起過了這么久還是沒學會穿鞋子系鞋帶,還是依然那麼鬧騰,你說他懂燒水泡姜?

6歲的小孩會說「我就想你陪我?」說「我想去那個叔叔家玩玩具」還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幾聲姐姐,就心軟了?跟弟弟的互動戲,還有跟父母的懷念戲,壓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礎,硬是發展起來了。

男朋友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唯一的貢獻是讓觀眾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頂多也就是想著趕緊結婚,給生個兒子罷了。剛跟家長見第一面就說起兩米二的大床和嬰兒房了,這也有點太司馬昭之心了。

且不說舅舅是怎麼精準定位到女主是從哪個單元門走出來的,舅舅指示小孩跑過去叫媽媽,是個什麼動機?6歲小孩懂不懂什麼叫男朋友什麼叫談戀愛?這一段除了讓觀眾看到小孩的令人討厭、舅舅的無厘頭和女主回家之後又雙叒叕沒有爆發的悶炮,對整部影片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結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謂的「開放式結尾」——自己好生備考考研,孩子都給別人家養了幾個月了,結果你考上了,機票買好了臨走前一天了,才來簽協議,然後你又不捨得了?又把孩子從別人家帶走去踢球?

這如果也能說成是「去養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別」——導演好不容易煽情,給了那麼久的慢鏡頭看子楓妹妹如何把眼淚憋出來,手顫顫巍巍了那麼久愣是沒簽下字,然後一聲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捨不得,出去瘋跑一圈又給孩子送回來了,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還說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說什麼不影響追夢,真是搞笑,6歲的小孩,完全撫養成人還需要多久?12年,前面說過女主已經至少25歲左右了,25+12=37,女主怎麼自己帶?更何況現在還是6歲,就算賣了房子有點錢,就一定能比養父母給他更好的生活嗎?將來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會有「你當初為什麼要帶走我?你能給我什麼?你能當我爸媽嗎?你算老幾憑什麼管我?」這樣的問題出現。這壓根就是異想天開。

㈢ 電影《我的姐姐》結局引起爭議,你期待的結局應該是怎樣的

電影《我的姐姐》結局是作為姐姐的安然買掉了曾經母親過戶到她名下的房子,把錢五五分,安然拿了一半的錢和一個弟弟喜歡的足球去弟弟的養父母家,養父母想要與安然簽一份協議,以後安然再也不能見弟弟,安然猶豫片刻就哭了,最後放下了手中的筆,拉著弟弟,弟弟拿著姐姐帶給自己的足球,一起飛奔而出.....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沒有再交代安然帶上弟弟該怎麼去北京完成自己的夢想,也沒沒有其他,似乎以後所有的一切都如同電影定格後的那一刻那般美好。

很多人覺得安然應該為了自己一走了之,這才是真正的做自己,但是畢竟人生是充滿了選擇與搖擺,不管結局是怎樣,我們都當這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㈣ 有誰知道<<我的姐姐>>這部完完整整電影怎麼下載看

《我的姐姐》中的主角,這個代表了現代獨立女性角色的姐姐,她的整個人物形象是立住了的。
她前期非常堅定的選擇和親友鬧掰,考研去北京,和有錢又聽話的男朋友分手,賣房子,這種殺伐果斷,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而這樣一個女性,堅強,勇敢,獨立,她不會成為一個扶弟魔,她不會容許自己成為一個在家庭中被犧牲和吞噬掉的人。
故事的結尾在我看來也確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我覺得,一個電影的結尾,或許並不是編劇或者導演能夠控制的,它需要考慮到市場的接受度等等原因。
我最理想的結局,應該是停在最後姐姐猶豫,要不要在」永不見面「的協議上簽字的那一刻。但是為了這個不完美的結局去罵這部電影,並不應該。
文藝作品能夠承擔的責任非常有限,《姐姐》做到了把現實問題擺在所有人面前,就已經很好了。
我很喜歡姐姐有一次在天台唱,「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她唱了三遍。
我是結束後才聽得懂那三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