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身貧寒13歲輟學,《食神》人物原型靠五千一碗的炒飯征服賭王
「民以食為天」,對於格外重視飲食文化的中國人來說,不論是王侯將相的玉盤珍饈,還是布衣貧民的粗茶淡飯,只要是能夠刺激味蕾的食物,總能讓我們得到無限意趣。
電影《食神》開場,周星馳飾演的「食神」對著一盤「皇帝炒飯」拍手叫絕。而他所稱贊的這位「炒王」扮演者,正是整部電影的「食神」原型——香港四大名廚之一的戴龍。
1949年,戴龍出生於香港九龍的一個潮州普寧籍工人家庭,家中有一個弟弟和六個妹妹。父親以拉人力車為生,一家人擠在一間不足30平米的房子里相依為命。用他的話來說,當時的生活已經窘迫到了「床鋪都是上下鋪,轉身都要磕碰到」的境地。
作為窮苦人家的孩子,戴龍幾乎沒機會吃到什麼高級的食物。但每個月,父親都會帶一家人去吃潮州大排檔。潮州美食重湯輕油、注重養生的特點,對戴龍影響很大,他至今還對童年常吃的蚝烙、魚飯、清水牛肉火鍋念念不忘。
貧寒的童年生活雖使戴龍吃盡苦頭,卻也給了他一次絕處逢生的機會。13歲,戴龍家有個親戚要辦酒樓,排行老大的他輟學去幫廚。當時,廚師這個職業在社會上並不被看好,「你丑、你黑、你不會說話,就去廚房,好看一點的,就去做酒樓前台了。」作為酒樓等級最低的學徒工,戴龍不僅要起早貪黑,承擔起酒樓內最辛苦繁重的工作,還會時不時受到廚房老師傅的批評責罵。但久而久之,他就因勤奮好學得到了師傅的認可。加上他喜歡鑽研菜式,學徒三年,就得到了上灶機會,5年就炒出了名聲,最終他學滿出師,正式開啟了廚藝生涯。
憑借自己對美食天生的敏感,他不僅一直樂於嘗試,還十分注重把握細節。在他看來,細節是決定成敗最關鍵的因素。傳說中使戴龍一夜成名的「皇帝炒飯」,就是他精於細節、苛求完美的成果。
皇帝炒飯的靈感來自於戴龍與某位香港女明星的一次交談,女明星在無意間透露,她為了請師傅根據自己的特點做一款特製香水,花費了整整二十萬元。戴龍聽後大為觸動,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炒飯能不能如同這支獨一無二的香水般,做出種特別的味道來。經過堅持不懈的嘗試,戴龍發現,烹飪的完美,需要從選材開始,將細節處理把握到極致。在他的皇帝炒飯中,需要用到價格不菲的斯里蘭卡螃蟹,只取蟹鉗肉;用馬來西亞的雞蛋,加上義大利橄欖油、二十年紹興花雕酒,越南六十度魚露、大孖盆生抽當佐料;用無雜質的蒸餾水干炒,再將飯和料煸香,最後用鍍金的飯碗盛裝。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嚴格把控,缺一不可。這樣的一碗炒飯,飯粒分明有韌勁,濃郁惹味,實在令人贊不絕口。
當年,賭王何鴻燊為了吃到這一碗炒飯,斥5000元重金,一在香港造成了極大轟動,戴龍「食神」的形象也成為傳奇。
在普通人看來,炒飯無非是烹飪中最簡單的一道菜。然而,把最簡單、最普遍的東西做到最淋漓盡致,才是戴龍超越其他同行的制勝法寶。
每當有人稱他為「食神」時,他總會解釋:「食神!食神!這個神不是神仙的神,而是烹飪的精神,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秉承著「做人要用心,對人要真心,做菜要有心」的人生格言,1997年,戴龍在全香港20多萬廚師中脫穎而出,成為主理97回歸宴的四大主廚之一。每每談及這段經歷,他都會為自己能夠見證這一段歷史而自豪。
戴龍自己也沒有想到,他能夠有朝一日走出廚房,走上熒幕。1994年,戴龍在香港金葉庭餐廳工作,恰好周星馳是這家飯店的常客。穿著時尚、烹飪技術高超的戴龍引起了星爺的注意,交談中,戴龍的經歷使周星馳產生了很多感觸。周星馳很擅長演繹生活中的小人物故事,戴龍建議他拍一部廚師題材的電影,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也能使民眾轉變對「廚師」這種小人物的看法。正是這次談話,激發周星馳創作出了經典作品《食神》。電影中,食神這個角色滿滿都是戴龍的影子,就連裡面出現的食譜,也大多是由戴龍提供的。電影拍攝時,周星馳還邀請戴龍在片頭做了一次客串。而正是這一次小小的試水,戴龍發現,自己的人生除了烹飪,還有許多種可能和嘗試,比如演戲。他把自己在廚藝上勇於嘗試的精神帶到了演藝事業,不願拘泥於演繹自己的老本行,而是不斷發掘自己更廣闊的可塑性。這就有了後來在《喜劇之王》中,與張柏芝談了戀愛的有錢客人,在《行運一條龍》中舒淇霸氣的地產商父親羅七輝。其中最經典的鏡頭,莫過於戴龍把吳君如從慾海里拯救出來時,那強有力的臂膀和居高臨下的眼神。盡管在演藝界初露鋒芒,但戴龍知道,自己並不會放棄最愛的烹飪。他把做菜作為最開心的事來對待,把演戲作為激發自己研發獨門菜式,宣揚美食主張的一種方式。在電視台各種節目上,我們也總是可以看到戴龍掌勺、引來滿堂喝彩。他用自己的成功,向人們證明了「行行出狀元」的道理:「做餐飲不僅要用手,更要用心、用腦,甚至用情感和生命去做。」正如《食神》中的那句台詞:「根本就沒什麼食神,或者說,人人都是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