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大轟炸》被下架,《大轟炸》電影騙局是怎麼回事
這部電影的騙局是真的令人不齒,說是騙局算是表面好聽點的說法,換成洗錢兩個字才更加直白清晰,那個惡心的電影《大轟炸》的投資人施建祥,就是那個洗錢快鹿集團的董事長,這樣的投資方的存在也讓我們廣大小市民清楚了天價片酬的來源,涉嫌集資詐騙的上百億有大半都落到了某些高高在上的一線明星頭上。
再來說這筆錢的主要來源是來自上海小市民的理財期待,本來人家這小老百姓買了個理財產品還挺樂呵的,那理財文案說不定也寫得挺誘人吧,沒成想這錢是打水漂全當送人了呀,拿著小市民攢著的辛苦錢拿去隨意揮霍,不講法律,這樣的騙局難道還不是洗錢嗎?不清楚電影市場還有多少像這樣的商業黑幕,古有言,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放在這個騙局來看的話,就成了,既剝削於民也壓榨於民,更可怕的一點就在於壓根不知道電影市場還有多少這樣的事情存在,所以各位吃瓜群眾也要擦亮眼睛看清事實才可投資啊,不要再陷入這樣的電影騙局了。
⑵ 2009年小品《不差錢》幕後,成龍戲份被刪,趙本山笑懟批評,還有什麼
趙本山的小品搭檔們從類型上可以分為幾個時期,東北二人轉時期,宋丹丹時期、鐵三角時期和帶徒弟時期。
在每個階段里,趙本山都有相應的代表作問世,比如和黃曉娟的《相親》,和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和鐵三角的《賣拐》,說到帶徒弟時期,最典型的代表作無疑是《不差錢》。
如果從悲觀的角度看,趙本山的小品質量自《說事兒》後就開始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而在這個下滑過程之中,《不差錢》可以用好聽的「最後輝煌」或者不好聽的「迴光返照」來定義。
這回,咱們就聊聊小品《不差錢》的台前幕後。
一、主創團隊大換血,成龍戲份被刪留遺憾
高秀敏去世之後,到2009年春晚以前,何慶魁和趙本山的合作基本上就沒有了,趙本山的編劇換成了年輕人為主的團隊創作,老人崔凱在中間起到的作用遠沒有以前那麼大,徐正超、尹琪等新人逐漸成為趙本山的編劇團隊主要人員。
據徐正超介紹,《不差錢》的最初創意就是他從一家飯店裡看來的,說是有一個顧客掏錢給服務員,讓他配合自己不要點貴菜。
《不差錢》中加入《星光大道》成分的創意則來自於趙本山,一方面他有之前和《實話實說》等欄目合作成功的經驗。另一方面《星光大道》的模式也非常適合推新人。因此,這個創意堪稱神來之筆。
如果說編劇的換人有年輕化的趨勢,主創團隊里讓人大跌眼鏡的則是導演的人選,《不差錢》的兩位導演分別是趙本山的妻子馬麗娟和經紀人高大寬,這兩位不能說肯定不會導演,但比起之前張惠中的水平來肯定是天壤之別。其實他們倆的工作更多地是照顧身體有恙的趙本山,導演應該只是掛名為主,真正的導演還是趙本山本人。
筆者認為,趙本山在春晚後期的小品普遍時間冗長,這中間有他的咖位所致,其實也有導演更迭的原因,有張惠中在,他可以精簡劇情和台詞,讓作品更為精緻,沒有這個人,趙本山小品里多餘的台詞和動作就有一些多了。
趙本山的小品搭檔是另外一個大問題,隨著高秀敏去世,范偉單飛,宋丹丹退出,趙本山赫然發現自己沒有合適的搭檔了,因此帶徒弟的選擇其實也有無奈的成分。
選擇小沈陽自然沒有毛病,因為那兩年趙本山徒弟里最具走紅潛質的就是他,而且還頗具話題性。其他徒弟里,「李大國」和「王老七」上了春晚跟沒上一樣,「二柱子」則和央視有些恩怨,因此選擇小沈陽是最好的結果。
不過,趙本山也意識到光帶小沈陽和丫蛋這樣的徒弟還是有些單薄,如果能有一個大腕加盟當然最好,這個時候,一個意外的人選出現了,而且咖位絕對夠大。
成龍在媒體上公開喊話,願意和趙本山一起搭檔上春晚,可能一開始很多人都是把成龍的響應當成一種客套,但偏偏兩位大咖還就當真操作起來。
趙本山和成龍的會面頗具大佬談判之風:「想在這里玩兒玩兒嗎?」
「想,想跟你玩兒」。
趙本山在《不差錢》里給成龍設計了一個角色,蘇格蘭情調餐廳的老闆。
這個老闆的出場在最後,他推著小沈陽之前說沒有的「澳洲鮑魚」「四斤的澳洲龍蝦」上台,相當於一個劇情反轉打臉的包袱,最後老闆主動請客吃飯,大家一起喊出『不差錢』結束小品。
為了這個老闆的角色,小沈陽的台詞中也有鋪墊,分別是「我老闆,出去了」和「一會兒要有了怎整啊」。
可惜,這個角色最後還是被趙本山給刪了,成龍最終遺憾沒能出現在趙本山小品里。
至於為什麼刪掉這個彩蛋一樣的角色,趙本山和成龍的答案並不一樣。
成龍說是因為自己跟不上趙本山他們的台詞節奏,怕耽誤他們的表演。這明顯是成龍主動攬鍋,因為他就那兩句台詞,談不上節奏不節奏。
趙本山的話比較實在,他說因為調整時間太晚了,他不忍心只給成龍那麼點兒戲份和台詞,還是以後再找機會合作吧。
筆者認為,雖然成龍說自己跑龍套都行,他也確實在周星馳電影里跑過龍套,但趙本山還是沒好意思把他當龍套使。
這個遺憾從目前看是沒有機會彌補了。
52歲的趙本山坐在那裡,深情的目光望過去,都是自己32歲的影子。
⑶ 姜文:隨便拍的電影,被吹上了天,憋了7年拍的,你們卻不認。你怎麼看
我個人認為拍電影,還是得保持平常心,不能太過於較真和鑽牛角尖。畢竟,拍攝電影的時間長短,不能用來衡量一部作品的質量,同樣票房的高低,也不是衡量一部作品的唯一標准。所以說,如果導演是想拍一部小眾題材的電影,那就要承擔票房低的結果,不是你拍得不好,而是你拍的題材不夠大眾,觀眾對這個題材沒興趣,自然不會掏腰包去觀看這部電影。
最常規的判斷辦法,就是通過看票房和口碑。隨便拍的電影,如果票房和口碑都好,那麼它被觀眾吹上天,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證明這部電影符合當前大部分人的審美,也達到了大部分人的要求。而憋了7年拍的電影,如果是票房和口碑都不好的情況下,導演就得反省,他的作品是否符合當下的電影市場,有沒有考慮受眾的問題。總之,比起質疑觀眾,不如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⑷ 小沈陽當導演,小品《不差錢》將被拍成電影,為何網友卻不買賬
娛樂圈有一種怪象,很多演員演著演著就跑去當導演了。比如賈玲,自己導的第一部電影《你好,李煥英》折獲了53億的票房,成功登上中國影史的前三名;比如黃渤,第一部導演的作品是《一出好戲》,也拿下了13億的好成績。目前有消息稱,小沈陽要當導演,將自己的成名作《不差錢》拍成電影,但網友卻不買賬,這是什麼原因呢?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