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覺得豆瓣電影的評分值得認可嗎
普遍情況下,我們會說豆瓣6分以下是「爛片」,7分(或者7.5分)以上是「值得一看」。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確實是ok的,但並非不存在問題。
第一,你不可以將豆瓣的所有類型片放入同一個評分體系。
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們普遍對超級英雄電影非常寬容——不僅僅是普通觀眾,影評人亦是——只要不到《雷神1》《美國隊長1》那個程度,基本上絕對在7分以上。比如說,上映時同樣都是8.2分的《銀河護衛隊2》和《愛樂之城》,但你應該知道這裡面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在一個降了0.1一個升了0.1)
不僅僅是電影類型,地域之間也存在差異。比方說,不得不承認,豆瓣觀眾對於目前的院線國產電影要求是有些嚴苛的。(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一部分國產爛片打負分都不足為過。)而我前兩天為了科林叔看完的《BJ單身日記》三部曲,這個類型的瑪麗蘇無邏輯意淫劇情,真的值得統一的7分以上嗎?再比如,前段時間看日劇觀察下來,事實上對日劇的打分體系也完全不能用作國產劇的范疇,當然這也就包括韓劇英劇美劇,以及英美(主流)電影歐洲(非主流)電影印度電影等等等等。
實際上,地域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以怎樣的心態看待這部電影,因為只要是涉及地域,一定程度上就涉及了影片背景國情等等因素。例如《大護法》的8.0分,我們確實承認這部電影存在這樣那樣的硬傷,同樣題材在國外電影中也不乏優秀的案例,但這樣一部自分級且帶有寓言色彩的反烏托邦(or反極權)國產動畫電影打出這樣的分數就有一定的道理。同樣,《摔跤吧爸爸》9.1分確實有點虛高,但當你結合了印度國情,這樣一部帶有超前性的有育人意義的電影就值得人們深思和尊敬。
這其中又牽涉到了接下來要講的幾點問題。
第二,受眾范圍。一千人打分平均下來的9分和十萬人打分平均下來的9分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與國劇甚至部分英美劇相比,日劇的受眾終究是有局限性的。再比如小眾的美劇,單純的喜好顏值或者基情的觀眾在小范圍內的褒貶,這個高分或低分就都是要被打上問號持保留意見的。再舉個例子,比如我男神的《刺客信條》5.4分(五萬人評分),另一部差不多爛的《百夫長》6.3分(七千人評分),差了將近1分,但你並不能因此就說前者比後者更爛。實際上我覺得兩者敘事同樣垃圾的情況下,前者的視效甚至更勝一籌。但問題就在於,《刺客信條》是一部耗資巨大陣容強硬不論國內國外都有著巨大反響的作品,關注這部電影的不僅僅是演員以及編導們的影迷,還有大量原版游戲無比忠實的粉絲,他們看電影的角度對電影的預期和要求都是一部小規模上映未引起多少水花的普通B級片(甚至現在只有粉絲會去看的電影)無法比擬的。
第三,說到底,評分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甚至影評人可能也只能說是趨向於客觀,而無法完全摒棄主觀。我們常常見到一種說法——「多一星為了xxx」「為xxx減一星」。這種情況多見於小眾電影,比方說第二點里所講的為「顏值和基情」打出的高分。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偶像去年參演的電影,雖然那部電影依舊是妥妥的低分,但短評中不乏「一星給xxx(我偶像)一星給xxx唱的主題曲」…可問題是,他真的值得這一星(即兩分)嗎?他的演技有多好嗎?……所以憑什麼呢?就憑粉絲多嗎?當然,這些想法,包括我以上對於《BJ單身日記》的想法,這都是我個人的主觀想法,並不能代表任何人。歸根結底,這是因為豆瓣的觀眾並非普遍擁有專業知識的影評人,且即便是影評人,也並不百分之百的等於權威,等於標准答案。我也經歷過豆瓣5.0的電影我覺得好看,8.9的片子我覺得一般,但我並不因此而懷疑自己的判斷。
看電影其實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分數雖然存在以上的局限性,但確實是接觸好電影的捷徑。然而當你要對電影真正地有一套自己獨特甚至獨立的認識見解則是一個沒有捷徑的過程
㈡ 《小委託人》電影短評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
不幸運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小委託人》這部電影講述了父母虐待兒童的事件,在一個媽媽早逝的單親家庭里,父親帶著兩個孩子,然後父親找了個新的媽媽,對於兩個孩子來說已經忘記「媽媽長什麼樣子」,來了新的媽媽有了依賴,但是新媽媽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子,除了日常照顧他們,當他們做出讓新媽媽感覺不好的行為(吃飯不會用筷子、回家晚了),媽媽會打他們,父親完全不管,孩子們去兒童福利社求助,警察、律師們也只是上門提醒,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幫助,新媽媽打的更狠了。
孩子遭受到虐待,當孩子們求助這些所謂的「大人們」,大人們有鄰居、老師、警察、律師,他們以沉默不語、置身事外的態度對待,那是一把刀插進了孩子弱小的心靈里, 孩子們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父母才會用「不好」的方式對待自己。
孩子們年齡還小,還不具備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只能依賴大人(心理學上稱之為全能依戀),不得不作出違背自己意願的行為,在電影里新媽媽告訴孩子是你打死的弟弟,姐姐被虐待的恐懼和想要生存的念頭,在法庭上不願說出是媽媽打死的弟弟,當孩子遇到虐待,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罷了。
雖然電影里找到證據,證明了新媽媽是在虐待孩子們,但現實中父母們打打不聽話的孩子是很正常的,誰叫孩子不聽話呢。
對於兒童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不管父母怎麼對待他們,他們都是想依賴父母,但是當孩子長大了心理上就會出現問題,對待異性關系會有抵觸的心理。
電影的結尾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現在,兒童被虐待舉報案在每年增加,在受理的案件里5個施暴者中4個是父母。
感覺一個人來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接受好的教育,他們的人格是扭曲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很重要的,可是誰有能保證每個人生下就是幸運的,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是可以通過自我學習來治癒我們不好的童年, 過去發生的事情不能改變,可以改變是我們如何去看待已經發生的事情。
電影讓人反省,當我們身邊有人遭受到不公平對待,你有沒有勇氣站住來,還是漠不關心。
㈢ 《流感》最後的劇情里,群眾為什麼自發圍成人牆保護主角和他們的女兒
在面對政府的不作為以及槍林彈雨下,小女孩伸出雙臂保護自己的媽媽,這一幕刺激並感動到了群眾,所以才會自發圍成人牆保護主角和他們的女兒,想抓住最後一點人性的溫暖。
即使身處平和時代也不能忘卻災難和危險離我們很近,以這樣的理論出發,在影視界常常取材災難片,以此給觀眾以啟示。韓國電影在此方面做的不錯,並且非常善於將災難與人性相結合,激發思考的同時也賺到眼淚。這部影片正是如此,雖然上映時間距現在有6年,但是影片傳達的核心靈魂依舊與時俱進。
雖然說把患者隔離的行為會對其家屬產生殘忍的情緒,但從健康民眾一方考慮,這保障了他們的安全。類似女主的做法也是一種隱患,這里已經顯示了不公平;總統堅持不肯放棄患病的民眾,同時也是在拿健康民眾的生命做賭注。事件真正時應當理智應對還是情感取勝,筆者也無法下定論,因為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考慮,也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㈣ 如何評論一部電影,如何寫劇本
劇本寫作和小說寫作是兩樣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寫劇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達一連串的畫面,所以你要讓看劇本的人見到文字而又能夠實時聯想到一幅圖畫,將他們帶到動畫的世界裡。小說就不同,他除了寫出畫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辭手法和角色內心世界的描述。這些在劇本里是不應有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小說里有這樣的句子:
「
今天會考放榜,同學們都很緊張地等待結果,小明別過父母後,便去學校領取成績通知書。老師派發成績單,小明心裡想:如果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擔心,害怕考試失敗後不知如何面對家人……』
試想,如果將上面的句子寫在劇本里,你叫演員看了怎樣用動作去表達。
如果要用劇本去表達同樣的意思,就只有寫成如下:
「
在課室裡面,學生都坐在座位上,臉上帶著緊張的表情,看著站在外面的老師。老師手上拿著一疊成績通知書,她看了看面頭的一張,叫道:「陳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領取成績單。小明在課室的一角,兩只手不停地搓來搓去。他看出課室外面,畫面漸漸返回當日早上時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廳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備出門,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母親,見到他們嚴肅的臉孔,不知該說些什麼。小明的父親說:「會合格嗎?」小明說:「會……會的。」
「陳小明!」老師宏亮的聲音把小明從回憶中帶回現實。老師手上拿著小明的成績單看著他,小明呆了一會,才快步走出去領取……』
<<用說話去交待劇情>>
劇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對話(除非是劇情的需要),否則整個故事會變得不連貫,缺乏動作,觀眾看起來就似聽讀劇本一樣,好悶。要知道你現在要寫的是電影語言,而不是文學語言。只適合於讀而不適合於看的便不是好劇本。所以,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對白越少,畫面感就越強,沖?力就越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寫一個人打電話,你最好不要讓他坐在電話旁不動,只顧說話。如果劇情需要,可讓他站起來,或拿著電話走幾步,盡量避免畫面的呆板和單調。
<<故事太多枝節>>
很多人寫劇本都寫得太多枝節,在枝節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場口,使故事變得復雜化,觀眾可能會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試想如果在一幕電影中同時有十幾個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間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觀眾在短短時間里那能把每一個角色記得這么清楚。
其實,寫劇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
」愈簡單的故事就愈好。大家想想你們所看過的好電影中,它們的劇情是不是都很簡單。例如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只是講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當中男女主角產生了愛情。其它電影也一樣,簡單到報紙短評用短短幾十個字就能講出故事大
㈤ 如何寫電影劇本(格式 結構等)需要掌握什麼知識
1:把劇本寫成了小說
剛剛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劇本寫成了小說,不是不可以,但那個是文 學劇本,根本不能用來指導拍攝和製作。舉個例子,你可以在小說里花幾頁的筆墨來寫一個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組成,或是用幾頁的筆墨來描寫主角的心理斗爭過程,但這些東西是無法表現在電影屏幕上的。你的劇本就是一個屏幕,你所要表現的是電影屏幕上能被觀眾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東西。像心理活動這類東西是無法很好 的表現出來的。加旁白?當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畫外音在一動不動的鏡頭里讀幾頁小說。電影*畫面表達情緒,你的劇本就是電影畫面,要通過攝像機的角度來寫,這可能引起第二個問題。
2:不必要的攝象機標注
如果你這樣寫劇本:在5號升降台,用盤納為升70型相機,60mm鏡頭,由 8.5m搖至2m對焦…………如果你這樣寫,就算過了審稿人這一關,你的劇本也會被導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麼拍,這不是你的事。你在寫劇本的時候完全不用擔心相機的事。但是不是劇本就不要考慮相機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慮相機的關系而不是位置。劇本里有自己的專用相機術語,多多使用這些術語,能讓你的劇 本很專業,至少看上去很專業。
1.Angle on 角度對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機對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現:BILL在一個大廣場,人很多,但主要表現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個角度:換個角度的相機表現BILL在大廣場玩的很開心。
4.Wilder angle 更寬的角度:先表現BILL在廣場的一角喝可樂,然後鏡頭拉遠,表現BILL所在的廣場。
5.New angle 新角度:換個角度表現BILL喝可樂,使鏡頭豐富。
6.POV 視點:從BILL的視點看東西。就是第一人稱視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兩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過肩鏡頭:相機越過BILL的肩頭看到SALLY,BILL的肩頭能把畫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類型。
9.Moving shot 運動鏡頭:包括跟拍,搖移,追隨等等,反正鏡頭是運動的,至於具體怎麼動,還不是現在考慮的問題。
10.Two shot 雙人鏡頭:BILL和SALLY在邊喝可樂邊交談,這種鏡頭的相機不要隨意移動,防止「越軸」。把BILL和SALLY兩人連起來有一條軸線,相機只能在軸線一側運動,如果越過這條軸線,在畫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會左右互換,引起觀眾視覺上的邏輯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強調SALLY美麗的眼睛,但一般少用為妙。
12.Insert 插入鏡頭: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問BILL幾點了,BILL抬起手來,接下來可以接一個BILL手錶的特寫,當然你還可以用此種鏡頭來換景,比如BILL移開手錶時攝象機里看到的已經是夜晚的舞會了。
以上就是劇本里的鏡頭描寫格式,看個例子就明白了。
這是具體的寫作格式:
場景說明要黑體,時間地點要黑體,居左
場景中出現的音效要黑體標出
第一次出現的人物名要黑體居中
人物的對話要居中,兩邊留空,不同人物的對話要另起一行
標明攝象機的關系
標明場景的切換,「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轉場的效果,全部居右
如有特效運用,也要用黑體標出
二、劇本寫作入門
這是我在大學修讀劇本寫作課程時所得到的體會。記得當年導師和我們說:「要想寫好劇本,就必須懂得劇本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搞明白電影的規律!」
今天,身為其中的一員,有幸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懂得的劇本理論知識,如有錯漏,還望大家多多包容。
簡單來說,要寫好一個故事,首先要構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關系,情節高潮,主題思想等…… 美國好萊塢有一套編劇規律:即開端、設置矛盾、解決矛盾、再設置矛盾,直至結局。中國也有自己的編劇規律:起、承、轉、合。
在下面的文字,本人會分類將寫作劇本的基本和重要的元素詳加論述,並會舉出實例加以說明。
< 第 一 節 > 劇本基本理論 :態度、主題
態度 (Attitude)
寫 故事最重要的是對故事的態度,不同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寫一個青樓女子的故事,如果作者是以一個淫穢、色情的態度去寫,故事 自然集中於男女之間歡愛的部份。相反,如果作者是以一個同情、尊重的態度去寫,故事便會集中於描寫青樓女子被迫賣身,身不由己的可憐、無奈……
主題 (Theme)
在 下筆寫故事之前,你必須要問自己:你要講一個怎樣的故事?是朋友之間的友情(如電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 boy),男女之間的愛情(鐵達尼號—Titanic),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天煞地球反擊戰),還是一個控訴戰爭的故事(殺戮戰場—platon) 等。這就是主題。
主題必須十分明確、貫徹、毫不懷疑。你不能寫一套戰爭片段,一時就懷疑戰爭,一時就歌頌戰爭。主題有如一支指南針,它會引導 你創作故事,和貫穿故事中的枝節。而最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在寫作中偏離主道。試舉一例,清朝皇帝雍正在野史是一個殺弟、殺父奪位,強奸弟弟妻子的禽獸。但在雍正皇朝(早期亞視播出的電視劇)作者筆下的雍正,卻是一個好皇帝。因為作者的主題是要寫一個好皇帝,所以在故事中只會見到雍正徹夜不眠批奏章、視察農 民、減稅、推行德政等場面,並沒有殺弟、殺父等場面。
所以,一套成功的劇本是要讓觀眾看完後,清楚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和主題。
< 第 二 節 > 創造角色沖突 (create character conflict)
角色沖突是吸引觀眾的不二法門。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間的沖突,角色和他自身價值觀的沖突等。
方法一: Potogonist Vs Antogonist
故事裡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這就是Potogonist /Antogonist
例 如電影怒火風暴(Falling Down)故事中,主角剛剛經歷完痛苦的勞獄生涯,當他出獄時,他一心想見回自己的妻子,重過正常人的生活(Potogonist,他想追求的事)。但他的妻子逃避他,不認他,而四周的人也因他的犯罪紀錄而歧視他(Antogonist,阻止他達到目的的力量)。
方法二: 不能分解的關系 (unbreakable bonding)
當 角色和角色之間存在沖突,而且有一個不能分開的結把他們拉在一起,好戲便來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男主角的妻子是個三姑六婆、八卦的女人,而男主角的母親 則是個守禮節的傳統婦女。因為環境的因素,主角和他的妻子必須搬進家裡和媽媽一起住。試想兩個完全沖突的人:媳婦和奶奶被一個 unbreakable bond 拉在一起時,會是怎樣。
< 第 三 節 > 創造表面張力 (create dramatic tension)
方法一: 讓你的觀眾知道一些事而故事中的角色是不知道的
例如故事中的主角闖進了敵人的基地,有支槍在黑暗處伸出來瞄準著他(觀眾知道但主角不知道),敵人就快要開槍了,觀眾也為主角擔心。
方法二: 讓你的觀眾感到故事中的角色是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
主 角的母親病了,他全身家只有一百元,於是他便去睹場碰碰運氣。很好運地,主角不停地贏錢,已有幾千元,有足夠的醫葯費了。但他竟然貪勝不知輸,繼續賭下 去,結果輸了一局又一局(觀眾已知他已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最後連手上的一百元也輸了,竟然還去問大耳窿借錢(他用錯誤的方法企圖達到目的)。
方法三: 時間限制 (deadline)
故事中某些事件若存著時間的限制,或計時炸彈,能夠給觀眾一股緊張的情緒,並且這股緊張情緒能維持一段長時間。
還有十二個小時,隕石便會撞擊地球,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會死亡。(電影--隕石撞地球)
這輛巴士必須維持在時速一百二十公理,否則車上的炸彈便會爆炸。(電影--生死時速)
方法四:轉折點 (Turning Point)
使用轉折點能製造意外的效果,引起觀眾的預期心理,加強情節張力,從而持續觀眾對故事的興趣。轉折點最常出現於故事的前段和後段。劇本前段的轉折點一般用於開啟故事和陳列出主角即將面臨的各項選擇。至於後段的轉折點則指向主角解決危機,收攏故事。
例 如著名電影「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主角在故事開始面臨第一個轉折點:是否要參加越戰。主角最後選擇參戰,走上戰場。但好景不常,在戰爭中主角被打破了雙腳,要終生坐輪椅。原本愛國主戰的他經歷了多件事件後,改變了他的想法。導致故事結局出現了很出人意表的轉折點,他由主戰派變成反戰派,從而帶出反戰的主題。
< 第 四 節 > 其它技巧
伏筆 (Planting)
相信有作文的人都會知道什麼叫做伏筆吧!埋下伏線可以吸引觀眾追看劇情。例如在電影心計中,主角湯美一早便表露了他有模仿人簽名和行為的能力(伏線),到故事發展到他殺了有錢人迪奇後,觀眾憑借伏線已經估到主角會假冒迪奇。
關鍵匙 (Payoff)
所謂 Payoff,就是最能象徵整個故事的對象。例如在電影」Apartment」中,那條門匙就是Payoff。又如著名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那張猶太人的名單也是Payoff。
蒙太奇 (montage)
有兩個畫面,梅花間竹地播出,這就是蒙太奇。例如在電影教父中,畫面一邊播出教會里正在舉行的神聖儀式,如神父替孩子洗禮,向天主祈禱等。但另一邊畫面卻轉接地播出教會中邪惡的一面,例如教會中的領袖為求奪權,去反對他的人的住所,不停地大開殺戒。
蒙 太奇亦可以指一些不同而沒有關系的畫面,當他們剪接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另一種意義,簡單來說,如第一畫面中有一隻手正在投球,而另一畫面是另外一隻手接 到一個球,然而球不見得是同一個,但當兩個畫面前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把球投給另外一個人,注意/若中間再加入另外的畫面,這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註:這一段蒙太奇的文字解釋由網友「貝戈」提供)
< 第 五 節 > 劇本三大忌
寫劇本變寫小說
劇 本寫作和小說寫作是兩樣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寫劇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達一連串的畫面,所以你要讓看劇本的人見到文字而又能夠實時聯想到一幅圖畫,將他 們帶到動畫的世界裡。小說就不同,他除了寫出畫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辭手法和角色內心世界的描述。這些在劇本里是不應有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小說里有這樣的句子:
「 今天會考放榜,同學們都很緊張地等待結果,小明別過父母後,便去學校領取成績通知書。老師派發成績單,小明心裡想:如果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擔心,害怕考試失敗後不知如何面對家人……』
試想,如果將上面的句子寫在劇本里,你叫演員看了怎樣用動作去表達。
如果要用劇本去表達同樣的意思,就只有寫成如下:
「 在課室裡面,學生都坐在座位上,臉上帶著緊張的表情,看著站在外面的老師。老師手上拿著一疊成績通知書,她看了看面頭的一張,叫道:「陳大雄!」大雄立刻 走出去領取成績單。小明在課室的一角,兩只手不停地搓來搓去。他看出課室外面,畫面漸漸返回當日早上時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廳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備出門,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母親,見到他們嚴肅的臉孔,不知該說些什麼。小明的父親說:「會合格嗎?」小明說:「會……會的。」
「陳小明!」老師宏亮的聲音把小明從回憶中帶回現實。老師手上拿著小明的成績單看著他,小明呆了一會,才快步走出去領取……』
用說話去交待劇情
劇 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對話(除非是劇情的需要),否則整個故事會變得不連貫,缺乏動作,觀眾看起來就似聽讀劇本一樣,好悶。要知道你現在要寫的是電影語言,而 不是文學語言。只適合於讀而不適合於看的便不是好劇本。所以,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對白越少,畫面感就越強,沖?力就越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寫一個人打電話,你最好不要讓他坐在電話旁不動,只顧說話。如果劇情需要,可讓他站起來,或拿著電話走幾步,盡量避免畫面的呆板和單調。
故事太多枝節
很多人寫劇本都寫得太多枝節,在枝節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場口,使故事變得復雜化,觀眾可能會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試想如果在一幕電影中同時有十幾個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間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觀眾在短短時間里那能把每一個角色記得這么清楚。
其 實,寫劇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 」愈簡單的故事就愈好。大家想想你們所看過的好電影中,它們的劇情是不是都很簡單。例如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只是講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當中男女主角產生了愛情。其它電影也一樣,簡單到報紙短評用短短幾十個字就能講出故事大綱。
但是,簡單永遠是最困難的:「 Simple is difficult。」
㈥ 怎樣才能寫好影視評析
E時代、IT時代、動漫時代、讀圖時代、物質時代……這個時代如玩「帽子戲法」一
般,變化著一頂頂光怪陸離的帽子,招搖在歷史軌跡上。如果你在馬路上看見一頂光鮮時
髦的帽子,也許能找到一個標簽:偶像劇時代。電視里,時髦漂亮的男人,頂著一個悟空
式的爆炸刺蝟頭,饒舌著「被遺忘的人」和「遺忘別人的人」。以都市「白骨精」自居的
姐姐狂起雞皮疙瘩,大叫:「拜託說得有點SENSE好不好!」隔壁大一的小妹妹卻是兩眼直
放光,一副心意盎然的模樣。坐在這兩人中間,看著兩邊自己的「昨天」和「明天」,但
是現在,我是
免費暢游內蒙古大草原 港台明星流行隆胸吸脂
美女啦啦隊招募中 國際知名公司招聘職位
中間派。因為,偶像劇自有法則。
元素:美女帥哥
偶像劇第一要緊的,就是偶像夠不夠分量。看看咱這陣容:四小生中來了個保劍鋒,
T型台上走來了紅模倪景陽,還有好多說不上名來的花兒草兒,一起熱熱鬧鬧地開放在「嘉
英中學」的校園里,誓要把校園變成另一個時尚圈。講台上的老師,課堂里的學生,不是
比服裝就是軋頭型,一個比一個酷。每一場戲都是一次個人走秀,擺酷斗靚,爭奇搞怪,
合不合理不要緊,看不看得懂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看上去很美」,誰叫這是一個美女
當道、帥哥橫行的時代呢!
招式:移花接木
不知什麼時候起,咱們的電視劇開始有些急吼吼的,不是「借鑒」就是「學習」,最
狠的一次居然全盤照搬了木村拓哉的《悠長假期》,更絕的是連一句台詞都沒錯漏。有了
這樣的基礎,《十八歲的天空》再怎麼著,也是個含蓄。十八歲的天空上魅影重重,巧「
移花」妙「接木」,《GTO》、《野蠻女友》都齊活了。保劍鋒和倪景陽,活脫就是一個麻
辣教師配野蠻女友。問題學生、反叛老師,都戴著一張GTO的臉譜,細到教室里的學生幫派
、辦公室里的老師搭配,還有迷你裙、打領帶、拉風的發型、書卷氣的腔調,這份「臨摹
」功力可用「惟妙惟肖」來贊嘆。但是話說回來了,各位觀眾,你們總得給偶像劇這個剛
學走路的孩子一個臨帖的的過程。
臨摹:有形無神
無疑,《十八歲的天空》讓我們看到了
GTO的影子。然而到底得了幾分「真傳」,卻很需要掂量。一張「薄荷紅茶」的碟片,
從失蹤到重現,應有的鋪墊、懸念、沖突,都沒有給予展開,整個過程顯得乏味,如同蜻
蜓點水,而所謂的麻辣老師更是像個無厘頭的小混混。更讓人胸悶的是,石延楓與武歷平
,這兩個死對頭初次保齡球對抗竟然是機械地在人物的全景和近景之間切換,沒有工作特
寫,沒有球的鏡頭,哪怕一個———還在納悶結果的時候,就發現石延楓拂袖而去,只能
推測是他輸了。本來一個很好的競技運動,結果被拍得呆板無比,實在令人沮喪。看來,
導演給你開了一扇門,就必然給你關上一扇窗,對偶像劇就不能太認真,就不要問有沒有
深度、有沒有力度,不談文化,不談生活,不要真實,不講邏輯,包括劇本文本和製作技
術。
不過,咱也不要老挑刺了,再怎麼不濟,看在國貨的份上,也該溫柔點。在沒有偶像
劇的年代,瓊瑤片成為生在上世紀70年代人共同的夢想滋生地。如今無論開口還是落筆總
免不了要把《還珠》批上幾句。終於明白,成長是個圈子,所以《十八歲的天空》這樣的
偶像劇是不愁沒人看的,可以是正當發夢,也可以是懷念一種老心情。
-烏鴉我是一名高三數學老師,說實話,這個校園生活離我們現實太遙遠了,如果我以
保劍鋒為模範的話,恐怕我們班就完了。
-高中老師偶像是上帝不公平的最佳證明。成為實力派需要一個演員的悟性,但是成為
偶像派靠的卻是天資。也無怪現在全國上下整容行業開展得如火如荼,這樣的心理對普通
人同樣適用,觀眾就是沖著這個來的。
-黑白配漂亮的臉蛋、搞笑的段子,觀眾不會累,眼睛不會酸,校園成了一個大秀場,
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用美不美衡量,不要怪人家沒SENSE,這才是偶像的最高境界,降低
對電視的關注,增加對偶像的關注。
㈦ 從視聽語言角度分析電影《告白》。(片段就可以)
我個人喜歡配樂,蠻好的,輕快的,下雨的時候,那雨珠落地的過程是那麼美,最後的時候,修哉看到時光倒流時是視覺沖擊,也是一份感動。整體來說,我覺得電影裡面的親情都太過激啦,以至於有點變態的感覺!情節很跳躍性!很好!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