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部前蘇聯二戰的老電影
出自影片《攻克柏林》。
影片以點帶面,從一個普通人物遭逢戰爭的磨練開始講起。1941年,德軍佔領了煉鋼工人伊凡洛夫的故鄉,掠走他的愛人娜塔莎。伊凡洛夫參加了紅軍,走上戰場。從此影片由點轉向面,以大規模和大氣勢來描述蘇聯紅軍衛國戰爭的全景以及斯大林的高大形象。
Ⅱ 美國電影 雄獅 說的是二戰開坦克搶德國人的黃金
TOP1:車型PzKpfwV虎 E型(又稱為6號,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國別 德國。
德國人製作的坦克造型非常的美觀,工藝十分精良,製作工藝上蘇聯坦克粗製爛造難以超越的德國坦克。虎式坦克是二戰德國坦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乘員為5人,重量57噸,屬於重型坦克(一般40噸以上的稱為重型坦克)。發動機功率700馬力,最大速度45公里/小時。8個前檔4個倒檔,虎式的72.5厘米的寬履帶,使它能跨越垂直的障礙0.79米,2.29米的戰壕。其最厚的裝甲部位達到了110MM。裝備一門88mm KwK 36L/56火炮和兩挺7。92MMM口徑的G34機槍.其缺陷是航程較短,體積龐大,較容易被擊中,炮塔轉速較慢,但它能在敵射程以外開火,虎式E型坦克共產1354輛,當之無愧地應該列二戰坦克的榜首位置。
TOP2:車型IS-2(1944)或IS-2M(又稱為斯大林2號) 國別 蘇聯。
蘇聯為了對抗虎式坦克而專門研製的重型坦克。它體現了蘇聯坦克設計的風格,簡單實用,其重量46。25噸。1944年4月開始生產,共產3475輛。IS-2的乘員為4人,使用10RK型號的通訊設備,發動機功率520馬力,最大速度37公里/小時,能跨越垂直的障礙1.0米。裝甲最厚處達到120MM。裝備一門大口徑的122MMGun D-25T火炮,備彈28發炮彈,2挺 7.62MM DT MG 機槍和1挺12.7MM DShK MG 高射機槍。缺陷:IS-2的駕駛員沒有自己的出入艙門,坦克一旦被擊中,駕駛員逃離的機會要小得多。
TOP3:車型T-34-85(1944) 國別 蘇聯。
蘇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靠的就是「T-34」。那麼是哪種型號的「T-34」呢?就是列第三位的1944年3月起開始生產的T-34-85(1944)。其重量達到32噸,這是一種中型坦克,共生產17680輛。T-34-85是蘇聯為了對抗德國的黑豹坦克而專門研製的。但是其性能已經超越了黑豹。達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T-34-85仍然被許多國家大量地采購。它裝備9RM型號的通訊設備。一門85MM gun ZiS-S-53火炮和兩挺 7.62MM DTM MG 機槍,備彈56發。5個前進檔1個倒退檔,跨越0.8米垂直的障礙只要4'1",2.5米的溝壑。V-2-34M型號的發動機,功率520馬力,最大速度為55千米/小時。其裝甲最厚處90MM,設計故意設計出傾斜度,被擊中時能產生滑彈效應。車體和炮塔側面裝有扶手,可搭乘步兵。T-34-85(1944)在柏林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TOP4:車型PzKpfwV G型黑豹(又稱為5號或美洲豹) 國別 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設計製造的最優良的中型坦克(重45。5噸,實際上可以稱為重型坦克),共生產3126輛。G型的乘員為5人,裝備一門75MM KwK 42L/70火炮和兩挺7.92MM口徑MG34機槍,備彈79發。Maybach HL230P30型號的發動機,功率為700馬力,7個前進檔1個倒退檔,最大速度55千米/小時。能跨越0.9米的垂直的障礙,2.45米的戰壕。最厚的裝甲部位達到110MM。黑豹在對美英盟國作戰時,顯示了無以倫比的優勢,盟國的坦克相形見拙。這種坦克的機動靈活,火力威力中等偏上水平,很適宜被用來作為機動防禦裝甲力量。許多德國裝甲兵高級軍官都選用黑豹指揮坦克作為自己的指揮車。德國最好的坦克殲擊車「獵豹」就是根據黑豹車型改進而來的。部分的德國官兵對於黑豹的評價甚至高於虎式。在蘇德戰場德蘇力量對比懸殊,面對數量眾多的蘇聯坦克,德國的黑豹被納粹作為一種第一線的主打坦克,而被廣泛地採用。
TOP5:M26(又稱為「潘興坦克」或「T26E3」) 國別 美國。
這是一種在二戰中最後登場的重型坦克共生產了1436輛,在美國的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二戰中,美英的坦克根本無法與德蘇的性能優越的坦克抗衡,盟國更多的是依靠空中轟炸能彌補坦克性能的不足。因此美國就設計製作了潘興重型坦克。它重達到了41。5噸,乘員5人,配備著一門90MM Gun M3的火炮,備彈70發。兩挺30 caliber MG M1919A4機槍和1挺50 caliber MG HB M2高射機關炮。其坦克炮在914米的距離上能夠射穿122毫米厚度的裝甲。M26的Ford GAF型號發動機最大功率500馬力,最大速度48千米/小時。潘興坦克後來還參加了朝鮮戰爭,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
TOP6:車型PzKpfwV B型(又稱為「虎王」)國別 德國。
可能會有朋友對虎王坦克的排名偏後表示異議,但我是從綜合各項性能來比較的,「虎王」共生產489輛,雖然威猛但過於笨重,為了追求防護性而丟掉了坦克的機動性與快速反應能力。8個前進檔4個後退檔,發動機最大功率700馬力,最大速度為38千米/小時。虎王機械故障率偏高,而且耗油太多。虎王重達70噸,乘員為5人。裝備一門88MM KwK 43L/71火炮和2挺MG34機槍,其火力並沒有超越虎1式坦克,彈葯基數80-86發。裝甲最厚處達到180MM,頂部的裝甲也達到了40MM。因為速度慢,動作笨拙,虎王有時被作為虎式坦克單位的指揮坦克。其變型車最著名的為「獵虎」反坦克殲擊車。最後的虎王曾絕望地戰斗在匈牙利。
TOP7:車型T-34-76(1942) 國別 蘇聯。
T-34-76在二戰初期,對抑制德國的閃電戰的速勝發揮了重大作用。T-34-76的1943年版當然要先進一些,但是按照在戰場上體現的價值,1942年版更具有份量。T-34-76(1942) 共生產了14041輛。它重30噸(屬於中型坦克),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60-100MM。乘員為4人。裝備一門76.2MM Gun F-34火炮和兩挺7.62MM DT機槍,彈葯基數100發。V-2-34型號的發動機最大功率500馬力,最大速度53米/小時。總評價:火力、防護和機動性綜合價性比為優良,被稱為「現代坦克的真正先驅」。缺點:沒有足夠的通訊設備,坦克間聯絡靠旗語,這種情況到1943年才改善。
TOP8:車型PzKpfwIV H型(又稱為4號) 國別 德國。
德國PzKpfwIV被譽為「德意志軍馬」,在蘇德戰爭的初期,德國所有的坦克甚至無法對抗T-34-76和KV-1,德國不得不對自己最先進的坦克PzKpfwIV進行改良,從PzKpfwIVF2型開始改裝長身管的75mm KwK 40L/48火炮,PzKpfwIV H型的乘員為5人,其重24噸,裝備著75mm KwK 40L/48火炮,備彈87發,2挺MG34機槍。Maybach HL120TRM發動機,功率300馬力,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6個前進檔1個倒檔,能跨越0。6米垂直的障礙,2。2米的戰壕,拐彎處半徑5.92米。配備FuG5通訊設備。車體和炮塔為扎鋼焊接,前部厚90MM,後部厚20MM,兩側90MM,頂部15MM(最大),4號坦克是戰爭中後期德國裝甲師的主要裝備,而H型是4號中較為成熟的作品。其缺陷是其火力略顯不足。
TOP9:車型M4A3(76) W HVSS (謝爾曼坦克)國別 美國。
美國製造的中型謝爾曼坦克型號很多,其中最好的就是M4A3(76) W HVSS或M4A3E8,共產了4542輛,乘員為5人,重33。6噸,裝備著一門76MM Gun M1A1, M1A1C, or M1A2等型號的火炮(當然謝爾曼坦克中的M4A3的火炮口徑是105MM),彈葯基數71發,兩挺30 caliber MG M1919A4機槍,Ford GAA型號的發動機最大功率350馬力,最大速度40米/小時。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為89MM。使用者對謝爾曼坦克的評價是:堅固、耐用、技術成熟、故障率偏低,缺點:火力不足,難以抗衡德蘇的重型坦克。以M4的底盤製造的「英國版本」謝爾曼坦克被英國命名為「螢火蟲」式坦克。
TOP10:車型KV-1(1941年) 國別 蘇聯。
1941年至1942年生產的,大約有1753輛。其戰斗重量達43—48噸,是一種重型坦克。乘員為5人。配備著76.2mm Gun ZiS-5火炮和3挺7.62mm DT機槍,彈葯基數114發。V-2K型號發動機最大功率600馬力,最大速度34米/小時。其改良型號比較著名的被稱為KV-1C和KV-2。炮塔正面裝甲120MM。我的總體感覺:KV-1防護性能不錯。在戰爭初期阻涉了德國坦克的快速推進,為IS-2的研製准備了條件。KV-1其缺點:速度太慢,生存率不高,為反坦克炮或坦克鎖定目標、反坦克手靠近提供了大量時間,雖然在KV-1的後面有一挺機槍,對於從側面靠近的反坦克爆破組沒有什麼辦法。
Ⅲ 我想找一部描述德黑蘭會議的電影,里邊有斯大林,誰能幫我!
德黑蘭43年,老蘇聯電影了。
英文名: Tegeran-43
中文名: 德黑蘭四三年
別 名: 德黑蘭43年
導 演: ( 弗·納烏莫夫 Vladimir Naumov ) ( 阿·阿洛夫 Aleksandr Alov )
主 演: (娜塔雅·貝洛柯瓦斯蒂柯娃 Natalya Belokhvostikova) ( Igor Kostolevsky) (阿·吉加爾哈尼揚 Armen Dgarkhanyan) ( Claude Jade) (阿蘭·德隆 Alain Delon) ( Curd Jürgens)
《德黑蘭43年》是一部二戰題材的影片,1980年由俄法瑞(士)三國合拍,片中幾乎運用了所有的電影語言,堪稱經典中的經典,1981年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金獎。導演是前蘇聯的阿·阿洛夫和弗·納鳥莫夫,法國影星阿蘭德隆領銜主演。1988年由央視譯制並播放過該片。
影片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跨時空的手法記述1943年羅斯福、邱吉爾和斯大林三巨頭在德黑蘭會晤期間,德國特工策劃的暗殺計劃被以安德列為首的蘇聯情報人員及時發現而遭失敗,然而協助安德列粉碎暗殺陰謀的瑪莉卻在35年後在法國被神秘殺害...
影片題材宏大卻無跌宕起伏的情節,蘇德特工鬥智斗勇的主線始終是淡淡地展開,沒有美國好萊烏大片的矯柔造作和嘩眾取寵。但同時導演卻運用各種手法渲染男女主人公悲劇性愛情,使影片透著一股凝重的傷感,給人強烈的壓迫感。
影片的主題歌Une vie D'amour是當時法國歌壇鼎極人物Charles Aznavour的作品,歌聲悠揚而有充滿了傷感,而這也正是整個影片的基調。劉歡也曾唱過該主題曲,它的中文歌名是「讓愛情長留人間」。
Ⅳ 蘇聯戰爭電影大全經典電影
一、衛國三部曲
《解放》《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其中《解放》甚至被譽為是蘇聯二戰片的巔峰。作為《解放》的續集與補充,1977年的《自由戰士》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衛國三部曲和《自由戰士》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名作,也對電影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解放》(1970)
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三十周年,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從1971年開始耗時四年拍攝了鴻篇巨制《解放》。該片由尤里·奧澤洛夫執導,尤里·邦達列夫擔任編劇,拍攝時得到了蘇聯政府的鼎力支持。蘇聯軍方動用海陸空士兵三萬名,坦克一萬輛,飛機一千架,彈葯不計其數。《解放》創造了在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的世界紀錄,堪稱蘇聯甚至世界電影史上耗資最巨、規模最大、對二戰表現最為全面細致的巔峰之作。
《解放》共五集,分別為《炮火弧線》《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戰》《最後一擊》,總片長約八個小時。影片內容從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到強渡第聶伯河、解放基輔,再到1944年巴格拉季昂戰役,隨後挺進東歐、解放波蘭,最後到柏林戰役結束,時間跨越極大。出場人物里有大量蘇德兩軍的普通戰士,也有二戰各國高層,群像豐富而生動。影片除了描摹正面戰場,也表現了同時期的一些大事件,如南斯拉夫游擊隊轉移陣地、法國地下組織襲擊電影院、「瓦爾基里」行動、德黑蘭會議等等。
片名《解放》有三重含義:解放被納粹佔領的蘇聯領土,解放被納粹佔領的東歐,把歐洲從法西斯思想中解放出來。全片也力圖將反法西斯戰爭表現為在正義使命驅動下的戰爭,但是在影片結束時打出了一行發人深省的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接著是各參戰國的死亡人數,從而使影片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末尾出現了那句刻在無名烈士墓上的著名的話:「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世長存。」
2、《莫斯科保衛戰》(1985)——史詩的延續
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奧澤洛夫又執導了一部戰爭史詩《莫斯科保衛戰》。拍攝歷時兩年,耗資約六百萬盧布,約五千名士兵、近萬名群眾、二百五十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雖然規模不及《解放》,但是同樣堪稱巨作。
《莫斯科保衛戰》分兩集,分別為《侵略》與《台風戰役》,片長近六個小時。影片從蘇德戰爭爆發開始,到德國快速佔領蘇聯的大量領土,再到莫斯科保衛戰的全過程。影片關注的自然是莫斯科保衛戰本身,但是同時也提及了大量的歷史史實,塑造了大量真實的人物形象。史實如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紅場閱兵,人物如著名的女英雄卓婭、步兵軍軍長彼得羅夫斯基。因為政治環境的改變,影片中的斯大林形象與傳統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對蘇聯高層當時的麻痹大意也做出了細致的描繪,讓人們了解到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失利並不只是因為納粹德國背信棄義搞突然襲擊,蘇聯本身的原因也是極其重要的。
該片被評選為蘇聯1986年度最佳影片,入選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題影展。
3、《斯大林格勒大血戰》(1990)——最後的豐碑
奧澤洛夫執導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上映於1989年,此時已是蘇聯解體前夕。東歐劇變,蘇聯國家意識形態搖搖欲墮,但是此片仍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大量的設備和軍隊參與演出,拍攝人員上百,總片長仍有三個多小時。
《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著重於描述斯大林格勒戰役,著力突出這場被譽為二戰轉折點的戰役的慘烈與反法西斯的神聖。宏偉的場面里也彌散著濃烈的悲壯氣氛——這與蘇聯即將解體不無關系。影片在講述蘇德兩軍的同時也塑造了西班牙共產黨人和德國紅色合唱團等反法西斯英雄的形象。由於戈爾巴喬夫改革帶來的政治松動,影片也披露了許多未公開的內幕,例如赫魯曉夫的兒子因誤殺好友而被降為列兵送上前線等。1991年蘇聯解體,《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也成了蘇聯電影全景戰爭史詩的絕唱。
二、斯大林格勒戰役(1949/1993)
今天的歷史書上公正地記載了朱可夫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關鍵性的領導作用。 不過在這部長達近五個小時的上下部史詩巨片中,根本未提到朱可夫的名字。因為戰後朱可夫功高蓋主,所以被斯大林調任至邊區,而這部突出領袖統帥才能的影片,對朱可夫隻字未提。
1992年,斯大林格勒會戰50周年的時候,德國拍攝了這部《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由幾個普通官兵的經歷細膩的講述了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那段往事。1942年,德軍第六集團軍(25萬餘人)進攻斯大林格勒,與俄軍逐房逐屋爭奪這座城市,城中戰略要點馬馬耶夫岡幾經易手。在大雪降臨後,俄軍實現了對德軍的合圍。前往救援的德軍第四裝甲軍距第六集團軍後衛部隊僅二十餘公里,但在俄軍層層阻擊下功虧一簣。包圍圈中的德軍彈盡糧絕,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飢餓、嚴寒和營養失調。到保盧斯元帥下令投降時,第六集團軍只剩下91000人。之後,投降的德軍被俄國投入勞改營,僅有6000餘人活著回到德國。斯大林格勒成為德國軍人的腸斷之所。
三、《一個人的遭遇》(1959)
《一個人的遭遇》是一部獨白式的影片,是謝·邦達爾丘克自導自演的,對話極為簡約而洗練,影片以卓越的造型處理豐富了原小說的內涵。邦達爾丘克後來拍攝了《戰爭與和平》《他們為祖國而戰》,他曾親自參加過衛國戰爭。1956年他曾來我國參加過「蘇聯電影周」期間的活動。
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並獲1960年的列寧獎金。
四、《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
該片根據鮑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衛國戰爭時期,准尉瓦斯科夫帶領五位女戰士在廣袤的森林中進行激烈殘酷阻擊戰的故事,該片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等,成為一代經典。
五、《熱雪》(1972)
根據蘇聯作家尤里·邦達列夫(Yuri Bondarev)的同名小說改編。
在小說和電影中,蘇軍軍級指揮部的運籌帷幄與連排級反坦克炮兵的近距離作戰並列穿插,是蘇聯六十年代後期戰爭文學中「全景寫作」的體現。
小說與影片的焦點都集中於戰爭的代價:為阻止曼施泰因的坦克集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突破,數個反坦克炮兵連必須被犧牲。
六、《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
影片鮮明而真實地表現了1942年夏季蘇軍在頓河草原上的保衛戰:一支團隊在撤退途中,奉命佔領一個小村後面的十字路口的高地。主人公在戰前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戰爭使他們聚集到了一起。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這支團隊完成了佔領高地的任務,保住了團隊的旗幟,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十分嚴重。
七、《岸》(1984)
影片以尼基金到漢堡訪問為情節主線,回溯了1945年反法西斯勝利前夕,蘇軍炮兵中尉尼基金在進駐德國時同,當地少女艾瑪的一段戀情。當時的環境使—對年青人的幸福不可能實現,冷戰又把他們分割在兩個世界。到了70年代,東西方實現了對話和交流,這對年近半百的情侶才得以重逢。透過主人公記憶的薄霧,銀幕詩意地層現出年青的蘇聯軍官尼基金和德國姑娘艾瑪的愛情憧憬,以及多年後相逢時珍藏在內心的神奇迷離的夢幻。影片結束時,尼基金懷著對艾瑪的復雜而又痛苦的情感飛離漢堡,機艙中他心臟病發作,在夢游天國彼岸的幻境中死去。
八、《兵臨城下》(2001)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裘德•洛 Jude Law 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
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 Joseph Fiennes 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 Rachel Weisz 飾)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
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九、《斯大林格勒》(2013)
1942年秋天,人類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在寒冷的土地上爆發。德國人穿越伏爾加河抵達對岸斯大林格勒設防固守,蘇聯紅軍與對手展開城市爭奪戰,雙方你來我往,城市化作廢墟焦土,成千上萬人死亡,放眼望去儼然人間地獄。在一次反攻行動中,蘇軍嚴重傷亡,僅有大尉格羅莫夫(彼得·費奧多羅夫 Pyotr Fyodorov 飾)率領的偵察小隊到達對岸,佔領了一棟破爛的建築。他們在建築內發現一名19歲少女卡嘉(瑪麗亞·斯莫爾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飾)。卡嘉的父母早已死於戰火,由於眷戀自由生長的城市和家園,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戰火之中。
十、《紅色幽靈》(2020)
紀念衛國戰爭75周年的主旋律電影,俄羅斯游擊隊的故事。
影片背景是1941年德軍大舉入侵蘇聯,蘇軍大面積潰敗的最艱難階段,一些被打散的紅軍和抵抗群眾組成游擊隊或獨自為戰,英勇抗擊德國軍隊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一個神出鬼沒、槍法精準,令德軍聞之色變的個人英雄,德軍稱為:紅色幽靈。
以上就是關於蘇聯衛國戰爭的影片推薦了,每一遍都很經典,大家可以找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