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了電影《鴻門宴》,最後劉邦看了錦囊把那些幫他的人給殺害了,感覺真的很難相信人
劉邦是將計就計,用錦囊這個借口誅殺張良和韓信。
你還記得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嗎?張良問劉邦,這就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其實真正聰明的人心機深沉的人,不是張良和范增,而是劉邦,他借韓信和張良之手最終除掉了項羽,同時借范增之手,除掉韓信和張良,當劉邦說服張良做自己的謀士的時候,你注意到嘴角的那抹笑了嗎?劉邦一直在演戲,將想要當帝王的想法深深藏在心裡,如此城府,真令人害怕!
2. 電影(鴻門宴)里,有一點沒有看懂,赴鴻門宴時,最後張良和范增對弈,張良輸了,項羽讓劉邦殺張良,
當時劉邦拿著劍指著張良,但不願動手,然後張良說了句:「這一劍才是你最錯的一步棋啊!」這句話是個暗示,因為之前張良對劉邦說要想戰勝項羽,只有讓他走錯最關鍵的一步棋。而此時的暗示就是讓劉邦刺這一劍,好讓項羽相信張良之後的歸順是真心的,實際上都是計謀而已!
3. 《鴻門宴》後的幾個問題
2011年11月29日看了鴻門宴讓我感觸很深,馮紹峰飾演的項羽讓很多感觸,他之所以不能稱帝,是因為他的善良,他的重情義,並不是因為他沒勇沒謀,他念及已劉邦的兄弟之情,所以放了他一馬。而黎明演的劉邦讓我明白他的城府之深,他的心計之深,他取得了天下之後,以為會快樂嗎?他把張良 韓信利用完後, 而殺之。這真是沒心沒肺 ,所謂成大事者,必須這樣的話,那他得到了以後有什麼意義呢!項羽是幸福的,他有虞姬陪著他,能得到一個人完完全全心甘情願的愛 ,他是幸福的。鴻門宴它的思想呀反應了當代人追求名利生活的現狀,雖然你用卑鄙的手段贏得了一切,你失去了所有的朋友,所有與你出生入死的兄弟,而後來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卻陰狠毒辣,殘害自己的兄弟,最後你自己得到了 ,自己有意義嗎,含悔終生,得到的一切又又什麼意義呢!
最後我覺得人的一生要做有意義的事,要做得起對的起天地良心的事,要做得起起別人的事,做得起對社會的事!
4. 《鴻門宴傳奇》的結局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深意
有得有失!劉邦是喜歡虞姬的,虞姬的靈位放在劉邦的那面,張良說替虞姬執著一件事,就是將虞姬和項羽的靈位放到一起。張良所說的話「再找一個高手,看看是否能夠都贏」對應著范增的話「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輸」。
5. 電影鴻門宴 求解 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
…… 范增離開項羽之前,留給他一個錦囊,讓他在生命危險時打開,結果項羽太過自負了,在自刎前都沒打開,最後,被劉邦得人撿到了,交給劉邦看,結果,上面寫的是:大王不用擔心,我已經聯合了張良,蕭何,韓信和四方諸侯,只要您一聲令下,他們就會殺掉劉邦……
結果劉邦果真信了,於是就把韓信關在一個小屋中,派十幾個弓箭手一起射殺,韓信死了。
劉邦把蕭何騙入宮中然後進行「撲殺」(將人罩在袋子中,讓十幾個人毆打他)最後蕭何血肉模糊 也死了
劉邦將張良帶到一座山上去,派兩名射手射殺張良,結果只射中一箭就滾下山了,射手稟報劉邦說張良死了。 (其實沒死)
後來,范增快不行了,眼睛也瞎了,在彌留之際,突然,張良出現了,范增微微一笑,說:我們接著下玩那盤棋吧!(之前范增和張良下棋,連下了四局,下到第五局是暫停了)
最後,該張良下棋時,張良猶豫了,范增用手摸摸整個棋盤,笑著說:「有種棋局叫 兩敗俱傷!!!」就死了。。。
6. 鴻門宴結局一段是什麼意思
釋義: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
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原文:
《鴻門宴》(節選)兩漢:司馬遷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6)電影鴻門宴結局沒看懂擴展閱讀:
賞析:
《鴻門宴》一文,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它不只預示著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歷史變化的重要關鍵。
1、項羽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諂言和諛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內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
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為,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於挽救的敗亡種子。
2、項羽集團的項伯,說明了不自覺的資敵行為是最為可怕也最為可恨的。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為,基本上都是處於不自覺狀態。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內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
因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並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道德觀念出發,以致弄得不識真正的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為處事深合「義」「禮」。
3、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
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
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
4、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
通過本文中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致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
《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
7. 鴻門宴的結局是什麼
電影嗎?電影的是:劉邦當了皇上,卻因范增的挑撥離間計,也因他的疑心重,殺韓信、蕭何、張良(不過張良逃過一劫),好兄弟樊噲為此而對劉邦心寒,自殺。張良回到劉邦身邊問:這就是你想要的結局嗎?劉邦也為此而後悔,他縱使得了江山,卻失去了很多:信任、朋友、兄弟、快樂等等,這是當皇上是所失去的東西,只有在宮外才擁有。
歷史的是:項羽的謀士亞父讓項庄舞劍遭到劉邦的衛士樊噲掩護,劉邦借上廁所之際順利逃回軍營,張良亦告辭。鴻門宴沒有達到殺劉邦的目的。
8. 在電影《鴻門宴》劉亦菲主演 中 結局范增出現說的那句張良,你我非要對弈不可有什麼意義
一句台詞「你我非要對弈不可嗎」,在影片的末尾再次出現,並嘎然而止,效果卻餘音繞梁引人深思。
至此,盡管之前人們對影片褒貶不一,但這句震徹天地的詰問至少使影片成功了一半。
經歷了玄機莫測的暗室密謀,經歷了慘烈的沙場廝殺,當影片行進到鴻門宴一節時,情節的懸念尚為觀眾不解:韓信的「掐時」趕到顯得痕跡了些,張良的「變節」
少了些鋪陳,張良責怪劉邦下了「一劍(通離間)最錯的棋」令人一時惶惑,因為,此時觀眾席上多為市井百姓,並非人人都有殺機四伏的現實體驗。
可是,隨著故事的演變,人們才漸漸明白一個個詭秘的連環計。張良成功離間項羽與范增,韓信成功引來八路諸侯,項羽終於在烏江邊的四面楚歌中演繹霸王別姬。
故事卻未完結,更大的懸念還在於范增設下的「錦囊妙計」,一個小小的錦囊藏著巨大的陰謀,於是,狡兔死,走狗烹,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慘遭追殺,蕭何死
於亂鞭之下,韓信被萬箭射穿,連疏於心計的樊噲也被逼當堂自戕。所幸的,張良在身中一箭之後機警地滾下山坡,最終做了泛舟五湖的范蠡。
劉邦終於著皇袍登基,沒了張良、蕭何、韓信,之後的歲月及至終老病榻「終日惶恐不安」。項羽雖兵敗烏江,但劉邦贏得江山美人錦衣玉食的日子,也並非想像中
的幸福、安逸。至此,觀眾才對當初鴻門殿下的離間和埋伏悄然了悟,原來,局中局,計中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狼煙四起,殺伐決斷,無非爭個你我的高低短
長,而結局,死者已矣,生者亦被地獄般的陰魂廝纏惶惶終日,生不如死。
這樣的「棋局」,就想到這當下的世界。美國近年就如何應對一個新興的中國而屢屢布局,無論西退東進,還是重返亞太,無論傳統安全還是非傳統安全領域,可謂
連環設計,軟硬兼施。中國無論如何強調自己的韜光養晦,換來的仍是對方的步步進逼。在此情狀之下,中國不得不被迫接招,你來我往之間難免持槍杖劍的相對,
就在這相對的時候,誰會是贏家?
難道這世間必須「有項羽就有劉邦,有范增就有張良」么。范增那虛弱的喘息猶在耳邊:「還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輸」。
這世間除了你傾我軋,除了算計和排擠,除了你死我活,是否還應有相偕同生,共存共榮——你活,我也活?
9. 電影《鴻門宴傳奇》中,一直不明白到底范增最後留的那個錦囊中的話何意求解
《鴻門宴傳奇》中范增那個錦囊表面上是留給項羽,實際上是留給劉邦看的,他知道項羽肯定不會看,最後一點會落到劉邦那裡,因此寫下韓信等人會叛變之類的話來離間劉邦和韓信張良等人的關系,就像張良劉邦當初離間他跟項羽一樣,在死後報復了劉邦等人。
劇情簡介:秦末暴政,叛兵四起,天下大亂。項羽、劉邦雙雄爭霸。雙雄背後,原來另有一人操控全局,是在秦末復國的楚懷王,他暗施奸計誘項羽、劉邦相爭,自己想從中取利。不料項羽、劉邦雙雄比他強橫,反客為主。
楚懷王用計令項羽、劉邦相爭。項羽過於自信,先揮軍直搗秦軍主力,往戰秦最強大將章邯,然後計劃進攻咸陽。劉邦暗把兵馬西轉,直趨咸陽,秦皇子嬰出降。項羽破秦軍主力後,聞劉邦使詐,乘他不備,搶先入京。
劉邦急謀對策,他的第一謀士張良獻計,但項羽的首席謀士范增悉破其計。於是除項羽、劉邦兩大梟 雄爭霸外,當世兩大謀士亦轟然對決。項羽預備擺設鴻門宴,計劃必要時在宴上擊殺劉邦。鴻門宴中,項羽、劉邦雙雄對決,這場盛宴決定了日後誰是最終的王者。
(9)電影鴻門宴結局沒看懂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劉邦
演員黎明
漢太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農民起義領袖成為皇帝的人,稱「布衣皇帝」。劉邦為義軍首領,圓滑奸詐,巧舌如簧,膽小如鼠,能屈能伸。
2、項羽
演員馮紹峰
西楚霸王,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義,優柔寡斷,有勇少謀,婦人之仁。影片刻畫了項羽不可一世的霸王本色以及兵敗後的悲情英雄形象。
3、范增
演員黃秋生
項羽的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在鴻門宴刺殺劉邦的計謀失敗後,范增由於張良的離間計,遭到項羽猜忌,憤然回鄉,在途中因發病而死。
4、張良
演員張涵予
「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的主要謀士,足智多謀,幫助劉邦成功擊敗項羽立下功勞。電影通過張良的回憶口吻講述,影片表現了他與項羽謀臣范增之間的謀略斗爭,也刻畫了兩人之間英雄惜英雄的感情。
10. 鴻門宴結局到底是什麼意思
還真沒注意,反正俺看就是圖個熱鬧,沒去想注意細節。俺知道反正他與歷史的真實情況一點都不一樣,俺就是把它部電影看的,不是當成歷史科教片或紀錄片。馮紹峰演的項羽不錯,精神氣質上演的較符合《史記》中對項羽的描寫,就是項羽小氣巴拉的那一面沒有演出來。可能是導演和編劇故意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