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電影甜蜜蜜劇情
擴展閱讀
國外最新恐怖電影 2025-04-16 17:11:43
電影中的勵志英語句子 2025-04-16 17:02:23
看下一場電影怎麼說 2025-04-16 16:49:30

電影甜蜜蜜劇情

發布時間: 2022-03-13 19:43:51

『壹』 甜蜜蜜的電影劇情

1986年3月1日,黎小軍(黎明飾)告別了女友方小婷(楊恭如飾),一個人從天津來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賺到錢能把小婷接來成婚。在香港,他認識了在麥當勞工作的李翹(張曼玉飾),兩個孤獨的人終於成了朋友。偶然間,他們發現彼此都很喜歡鄧麗君的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對方並不是自己來香港的理想所在,於是他們分手了。小婷終於成了黎太太,李翹也跟了混黑社會的豹哥(曾志偉飾)。
日子彷彿就應該這樣繼續,可是他們終於發現自己一直深愛著對方。緊接著的一場變故(豹哥意外身亡)使兩人再次相遇,時間已是1995年5月8日,他們在紐約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櫥窗前,一起看著鄧麗君去世的消息。當四目相對,耳畔傳來的又是那首他們在香港一同唱過的《甜蜜蜜》。

『貳』 電影甜蜜蜜影評

一隻覺得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並不是個奇跡。是個必然。《甜蜜蜜》本身也是港片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的港片給我的感覺就是喜歡難大人物,或是生活中的一些『異類』作為劇本的原創背景,看多了,有點枯燥,因為劇情多少雷同,可以猜到台詞的那種。

這時候的港片製作陷入了創作盲區,太多的驚險&武打,似乎港產成了此類電影的代名詞。電影人一部部的出,製作人樂此不疲。而觀眾早已不買帳了。

此時《甜蜜蜜》應運而生,一部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愛情文藝片,它的成功多少也有一點『時勢造英雄』的味道。從此以後,港影人,開始注重小製作,小劇本的電影了。

《甜蜜蜜》的劇本,不可挑剔。尤其是前半段,那種社會平層,(不喜歡用底層來形容我們老百姓,底層多少有點受氣的感覺,可是我並不覺得被壓榨了)日常生活原態刻畫的可謂是淋漓盡至,讓大眾產生共鳴。尤其是李翹那種現實追求,又吻合多數懷夢青年心。

最高明的還是最後的鏡頭。一點點的推過,黎小軍的臉,然後在推倒李翹的臉上…

…『在哪裡?在哪裡見過你?』恍惚間十年的情緒摸上心頭…,一時間的意亂情迷…,讓你我也若若有失…就這樣你我也被征服。

電影畢竟是創作,什麼事創作,創作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從這里提煉出一個引人共鳴或是深思的主題。至此有了後半部分的精彩,也成就了這部不俗的佳作。

所以至使我們百看不厭~~

當當——當然,影片的靈魂黎小軍&李翹地人物塑造,完美的無可挑剔。Miggie的影後可不是白拿的,入目三分的深入人物靈魂,騙取了多少觀眾的唏噓。

至於黎明,覺得純屬個人真我的演繹。傻笑,絕對的本色。關於這點,我有話說,

其實咱們的黎天王也笑不出別的樣子來,就會一種也挺好,這不還捧回了一個『小金』呢!可見這片人物塑造的有多完美了……(太損的話就免了,人家也沒得罪我)

他們用『痴』、『傻』來貫穿片子情愫的飛升,一對男女,沒有目的地相愛…,李翹說:『我來香港的目的不是你,你來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愛情就是這么無力,在沒有慾望的時候撕生,這種似無非有的愛情最讓人肝腸寸斷,難以割捨。

試問一定要找個理由嗎?只是給自己放棄一個借口……然,當他們明白的時候,已經茫茫十年。

縱然你有宏圖壯志,縱然我的種種理由,可是情愛不受任何阻絆的在身體力擴張…,人生、苦短。

未幾時,在沒有你的地方,我遙遙思念…,終卻不了命運的擺弄。千百萬次,從這里走過的我,企盼著你就站在路口的轉彎處…,千百萬次,在初識的窗邊回頭重見笑臉的你……就這么在最不驚異的瞬間相逢…,十年間風雲,彈指一間。這樣的邂逅,讓我們悵有所失,迷糊的記憶,讓我們看著彼此熟悉又陌生的臉,略有所思:『在哪裡?在哪裡遇見你?』

尚未訴情的你我,又在迷爍的記憶,狐疑的眼神中匆匆擦身而過…,也許還是沒有記起。

然而終究有一天,我們會突然從椅子上跳起來,『是你!是你!夢見的就是你!』

『叄』 高分:影片《甜蜜蜜》很感人,可結局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我是不相信有命運的,後來慢慢就信了。因為年紀大了一些以後,才知道有些事情是真的只能信命了。

當初我在上學的時候,小禮堂里在放映《甜蜜蜜》,當張曼玉和黎明在紐約街頭擦肩而過的時候,全體女生都一起發出了整齊的一聲嘆息。而我站在門口,不屑一顧——要是導演現在把這個電影就此完結掉,那才叫牛呢!

那時年輕氣盛的心裡從來沒有想過人生之中會有不如意,我們都遲早會有一天,需要一些溫情來安慰自己。此時完結兩人的故事或者說緣分,是個干凈利落的選擇。只是,那些還在黑暗中隱含期待的觀眾們,他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呢?

也許,那個時候,世界是嶄新的,機會是大把的。似乎永遠都是迎風傲立的我們,是不需要什麼可以讓自己將來回顧的片刻溫情的。因為所有的故事都還沒開始,所有的命運都只是還在等待。

就象張曼玉和黎明剛剛從黑白的地鐵上下來一樣。沒有什麼是值得回頭的。

然後他們在他們的故事中跌宕起伏,生死愛戀。我們在我們的生活中一樣跌宕起伏,生死愛戀。不管故事是怎麼展開的,最後我們明白的其實都一樣。

那就是,命運真的是不可琢磨。一切都是輪回,只是看我們的運氣如何。

如果說要選擇一滴留在我心裡的眼淚,那麼我希望是當黎明從張曼玉身後出來的那一剎那——音樂驟然響起,而一切一切都無法形容。

不知道有多少回,只要每次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我都會在心裡暗暗嘆息一聲。看著張曼玉在紐約的街頭慢慢的被鏡頭吞噬,看著自己的心裡在慢慢老去。

然後在很多年以後的一天,我在一個咖啡館里和這個電影再次不經意間重逢。猶如多年以後的紐約街頭一樣,大家臉上都開始有了歲月的痕跡之後,再面對命運的安排。我仍然是在心裡暗暗嘆息一聲,只是臉上什麼都已經看不出來。

認命了吧。幾千里奔波徘徊,幾千個日升日落。最後還是在這里相聚啊!

就象電影一樣,人潮湧動之中,他們分分合合,時光流逝。這本是平常,如果沒有最後的一段鏡頭——和開頭一樣,黑白的地鐵中,未來將要有很多故事的兩個人背靠背依偎在一起。然後,他們在茫然中不知道已經開始一生的錯過。

就象在畢業舞會上,一個即將離開的人和一個剛剛進來的人,茫然中開始錯過。

說來說去,不就是個擦肩而過嗎?

只是,我們還能象電影中那樣,最後在茫茫人海中相逢嗎?

『肆』 電影甜蜜蜜影評

近十年來最成功抓住兩岸三地中國人共通感情的愛情文藝片,曾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岸西的劇本寫得極有心思,她用鄧麗君的歌曲作為時代象徵,將男女主角小軍與李翹之間一段延綿十年之久的感情串連起來,令人感到盪氣回腸。他倆在1985年坐同一班火車自大陸來到香港,各自展開其新生活。兩人從相遇、相識,從朋友慢慢變成愛人,但始終不能在一起。李翹跟了落難的黑道老大豹哥遠赴異國,本以為此情不再,但命運又安排他們在鄧麗君死訊傳出的那一天重聚。 導演手法流暢而富有感情,張曼玉與曾志偉都演出極佳,連黎明的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此外,本片將香港人忙著移民外國、大陸人急於成為香港人的「時代悲劇」也有觀察入微的描寫。

『伍』 甜蜜蜜電影到底講什麼

1986年3月1日,黎小軍告別了女友小婷,一個人從無錫來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等有了錢能把小婷接來成婚。在這里他認識了來自廣州的李翹,兩個孤獨的人終於成了朋友,而且偶然地,他們發現他們都很喜歡鄧麗君的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其實對方都不是自己來香港的理想所在,於是他們分手了,小婷終於成了黎太太,李翹也跟了在黑社會做事的豹哥。

日子彷彿就應該這樣繼續,可是他們也終於發現自己一直愛著對方。緊接著一場變故使兩人再次相遇時已是1995年5月8日,他們在紐約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櫥窗前,一起聽著鄧麗君去世的消息,當四目相對,耳畔傳來的又是那首他們在香港時唱過的「甜蜜蜜」。

『陸』 張曼玉電影甜蜜蜜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黎小軍與李翹在事隔多年後,在香港的樓盤上相遇時,問及互相的現狀,卻彼此相顧無言。曾是多麼堅定的帶著理想去生活,可歲月將人們變的面目全非,生活完全背離了當時的初衷。

一切純潔的、美好的夢想,都消磨在物慾與現實之中。 把迎娶小婷為奮斗目標的黎小軍在和小婷結婚後,卻像《半生緣》里的曼楨對世鈞說:「我們都回不去了。」李翹利用了畢生的精明換取生活時,卻感慨:「我好失敗!」

(6)電影甜蜜蜜劇情擴展閱讀:

電影劇情:

1986年3月1日,黎小軍(黎明飾)告別了女友方小婷(楊恭如飾),一個人從天津來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賺到錢能把小婷接來成婚。在香港,他認識了在麥當勞工作的李翹(張曼玉飾),兩個孤獨的人終於成了朋友。

偶然間,他們發現彼此都很喜歡鄧麗君的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對方並不是自己來香港的理想所在,於是他們分手了。小婷終於成了黎太太,李翹也跟了混黑社會的豹哥(曾志偉飾)。

日子彷彿就應該這樣繼續,可是他們終於發現自己一直深愛著對方。緊接著的一場變故(豹哥意外身亡)使兩人再次相遇,時間已是1995年5月8日,他們在紐約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櫥窗前,一起看著鄧麗君去世的消息。當四目相對,耳畔傳來的又是那首他們在香港一同唱過的《甜蜜蜜》。

『柒』 請介紹一下張曼玉主演的電影《甜蜜蜜》的主要故事情節。謝謝!

[影片名稱] 甜蜜蜜

[領銜主演] 黎明、張曼玉、楊恭如、曾志偉

[影片地區] 港台電影

[影片類型] 劇情片

[內容介紹]

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獎

第34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造型設計獎

第42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獎

美國《時代》周刊1997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

1986年3月1日,黎小軍告別了女友小婷,一個人從無錫來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等有了錢能把小婷接來成婚。在這里他認識了來自廣州的李翹,兩個孤獨的人終於成了朋友,而且偶然地,他們發現他們都很喜歡鄧麗君的歌。 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其實對方都不是自己來香港的理想所在,於是他們分手了,小婷終於成了黎太太,李翹也跟了在黑社會做事的豹哥。

日子彷彿就應該這樣繼續,可是他們也終於發現自己一直愛著對方。緊接著的一場變故使兩人再次相遇時已是1995年5月8日,他們在紐約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櫥窗前, 一起聽著鄧麗君去世的消息,當四目相對,耳畔傳來的又是那首他們在香港時唱過的《甜蜜蜜》

『捌』 甜蜜蜜的影片評價

一、社會的同化與自我認知
《甜蜜蜜》所選的故事發生地點具有典型性。無論是前半部分的香港,還是後半部分的紐約,都是國際化大都市,而移民正是這類城市的主要人口組成。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文化多元、貧富兩極乃至地域歧視都是城市的特點,也是整部電影的推動力。影片中,初到香港的黎小軍著裝土氣,操著一口與環境格格不入的鄉音。他對電梯、取款機、麥當勞一無所知,像個嬰兒一樣需要重新學習,立足於更為先進的社會。另一邊,會說一口流利粵語的李翹則看似更早融入社會,初來乍到香港,她沒有表現出太多困惑,而是直接接受和認可,以當地的價值觀否定過去的自己。她努力變身成一個「喝著維他奶長大的香港人」,抹殺掉新移民的身份,自以為這樣就不再是外來打工妹。但當她委身豹哥,終於得到社會的尊敬與承認後,卻吐露出內心最深的眷戀——家鄉的母親沒有等到她賺大錢已故去。而當李翹歷經磨難,終於做成美國人後,那份對故鄉的思念和身份認同已沒有了虛榮的掩飾——她自然而坦然地對遊客們表示,自己是廣州人,很想回家看看。移民客的漂泊經歷就像一針催熟劑,逼迫著李翹和黎小軍成長,促使他們更深層次地認知自己,完成對自己身份的內省。
二、實用主義愛情與理想主義愛情的比較
正如男人生命中會有自己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一個女人生命中也會出現兩種男人——比如李翹與黎小軍和豹哥。黎小軍於她而言是理想主義愛情,而豹哥則是實用主義愛情。黎小軍給了李翹最初的心動與異性的關心,是初戀情人的角色。豹哥則使李翹的人生展開,令她蛻變成八面玲瓏的女人,立足於社會。 然而陳可辛卻將這兩段愛情都打碎了,這是他的不俗之處。比如片中豹哥死後,李翹的失神與凄涼展現淋漓。原來實用的感情並不低人一等,理想主義的純潔面對前者也不一定具有道德優勢。再如結尾李翹與黎小軍的重逢,則又充滿浪漫主義的溫馨。
三、小人物的命運掙扎
日本電影大師成瀨已喜男曾說:「我們的生活一直都在欺騙我們。」影片中,黎小軍與李翹事隔數年重逢在婚禮上,相互問及現狀卻彼此無言。曾是多麼堅定帶著理想去生活,可歲月將人們變得面目全非,生活完全背離了當時的初衷。一切純潔美好的夢想,都消磨在物慾與現實中。當黎小軍終於迎娶了小婷,卻像《半生緣》里的顧曼楨對沈世鈞說:「我們都回不去了」。李翹利用畢生精明換取物質時,卻感慨:「我好失敗。」但無論命運怎樣顛沛流離,黎小軍與李翹始終隱忍而頑強地堅持。或許這也是導演的悲憫——「命若飄蓬,你要微笑才好。」 香港回歸前十年的時代縮影
陳可辛利用電影《甜蜜蜜》記錄了香港從1986年到1995年這十年間的群體無意識,並利用這樣的歷史資源來預言關於中國人命運的未知進程。在這里,陳可辛並未單純糾結於歷史事件所帶來的標志意義,而是刻畫了歷史變遷與社會走向在群體和個人心中潛移默化的微妙處境。這樣的處理,使得影片在外在觀感和內核共鳴上得到了華人世界的整體贊譽。
陳可辛在處理這樣的香港題材時,主體並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而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在陳可辛看來,單純將回歸事件的承受主體設定為香港人並不能兼顧中國人的命運整體。進入80年代,隨著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越來越多國人奔赴他鄉謀求生計。步入90年代,由於對香港前景的未知與焦慮,一些港人選擇移民海外。但《甜蜜蜜》並未直接表達這種群體心理的焦灼,而是細化到個人的遭遇以及人與人的矛盾,以小人物的真情實感和現實生活,記錄了一段不凡的年代。
20世紀末期的中國移民
《甜蜜蜜》的英文片名「Comrades:Almost a Love Story」,意為「差一點就是個愛情故事」。陳可辛曾表示《甜蜜蜜》並非純粹愛情,它更多是在講述拼搏、講述人生、講述時代。 李翹和黎小軍兜兜轉轉那麼久卻未在一起,是因為兩個人中總有一個不夠愛對方:小軍心中始終有小婷——那是他的理想;李翹為生存依賴豹哥——那是她的理想,不然他們早在一起。正如李翹所言:「黎小軍同志,我來香港的目的不是為了你,你來香港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我。」一言道出他們忍受艱辛來到香港的目的——為了追逐想像中那個更美好的生活。
這便是時代的印記,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放國門以來,因追逐理想生活而產生移民潮的真實歷史和現實心態。電影在講述內地移民艱辛又堅強的故事時,從側面不露痕跡地反映著香港特有的殖民地歷史,反映著香港整座城市「無根」的漂泊迷惘心態,反映著香港人既想擁有對國家的認同,又無法擺脫對英美文化的艷羨嚮往。
面對時代的辛酸,導演最終安排了這樣一幕:一群大陸遊客來到紐約旅行,他們在象徵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下爭相拍照,但他們同時喊著導游去買奢華Gucci包——他們是快樂的遊玩者,不是背井離鄉的移民,更不是歷經艱辛的偷渡客。他們對拿到綠卡的李翹說:「以前那些人都往外面走,可現在都回去了。很多香港人都到我們內地去打工,以前出來的人都後悔,現在還是國內賺錢的機會比較多。」時代變遷如梭,中國正在崛起,香港即將結束150年的殖民歷史回歸祖國,1997年並不是這座城市的大限。最終,李翹和黎小軍在紐約街頭聽著面向全世界中國人的播報:「鄧麗君小姐逝世......人們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她的歌聲」,不知不覺走到熒幕前「意外」重逢。這便是屬於中國人的聲音,無論香港、內地抑或台灣,我們一直有著共同的文化和共通的情感。 影片中,如果異鄉客在香港面臨的只是地域習俗的差異磨合,那麼海外的漂泊者則真真切切感受到低人一等的刻骨之痛:豹哥不明不白死於街頭的悲慘局面、李翹在警車上的歧視性待遇無疑是這種狀況的真實體現。此時中國人情感肌理中的鄉愁命題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展現,一曲鄧麗君的《甜蜜蜜》則是這種情緒的象徵化依託,觸動了兩岸三地中國人的共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