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被稱為人生必看電影的《鋼琴家》,是否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 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B. 看《音樂家》冼星海譜寫家國情懷,我愛你我的祖國!
5月17日公映的《音樂家》,講述了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流離失所, 在得到哈薩克音樂家救助後,以音樂創作激勵中哈人民抗擊法西斯的故事。
該片由國家一級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知名編劇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聯合操刀, 胡軍、袁泉、別里克·艾特占諾夫等中哈兩國優秀演員聯袂出演。
遠望當歸 身在異鄉心繫家國
194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化名黃訓從延安前往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影片製作陷入停頓,冼星海取道蒙古國回國受阻。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1942年底冼星海又輾轉到了阿拉木圖,回國無望,居無定所,貧病交加。
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在一次音樂會上見到無家可歸的冼星海,毅然決定收留他。
拜卡達莫夫非常欣賞冼星海的音樂才華,推薦他到北方的科斯塔奈市音樂館做音樂指導。 然而過多的磨難和科斯塔奈的嚴寒最終擊垮了冼星海,1945年,他不幸病逝於莫斯科,年僅40歲。
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精神一旦有了歸屬,生命就有意義。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冼星海仍念念不忘回延安繼續創作投身抗戰。
在哈薩剋期間,冼星海拖著羸弱的身子夜以繼日地工作,創作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等作品。
他還創作了大量哈薩克民族音樂作品,其中包括歌頌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
現在,哈薩克人慷慨幫助冼星海的故事已成為中哈兩國間廣為傳頌的佳話。
磅礴配樂 宏大格局譜寫情懷
胡軍通常飾演「硬漢」角色,比如大俠喬峰、西楚霸王項羽、常勝將軍趙雲等,此次他飾演音樂家冼星海。
胡軍出生藝術世家,父親胡寶善是男中音歌唱家,母親王亦滿是話劇演員,而伯父胡松華則是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據胡軍透漏,冼星海是其父親的偶像。為還原病痛晚期的冼星海,胡軍減重近20斤。
電影重現了冼星海修改 《黃河大合唱》 及創作交響詩 《阿曼蓋爾達》 的全過程,氣勢沉穩、 情感 細膩,配樂大氣磅礴。
在描述家國情懷與戰爭歲月方面彰顯了宏大的格局,在展現 洗星海 與拉姆卡斯一家相處時則細膩生動,許多畫面直戳觀眾淚點。
《音樂家》上個月還成為了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 本屆電影節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設為「家·國」。
近日,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特邀電影《音樂家》出品人沈健解析: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什麼會選擇這部影片作為開幕影片?
家國情懷,中國自古有之。
無論是《禮記》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還是《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 家國情懷從來都不是局囿於文字的抒懷,它是與國家休戚與共的聯結,是心繫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是一種超越民族的意識形態。
我們應銘記冼星海先生艱苦卓絕的事跡。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奮斗、求實創新,才能強國富家,才能有效抵禦霸凌主義,才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章轉載: 央視傳媒
C. 豆瓣高分榜的音樂電影除了《鋼琴家》、《百鳥朝鳳》,還有哪些
先推薦四部老音樂片,每一部都是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
《音樂之聲》
迪士尼經典故事改編,故事內容大家都比較熟悉了,美女貝兒與被詛咒的王子「野獸」之間的愛情故事。女主艾瑪斯通表現很出彩,歌聲也很美。
D. 電影系列12:莫扎特傳
人物傳記的文章難寫,人物傳記的電影應該也不會好拍吧?那《莫扎特傳》應該算是一部拍得很好看的電影了。電影有情節,莫扎特有個性,天才型音樂家,莫扎特的音樂就如李太白的詩一樣流傳千古,所以這是一部有著優美的動聽的旋律的經典的電影,帶你走近音樂的世界,音樂家的傳奇人生。
莫扎特全名伍爾夫.阿曼多伊斯.莫扎特,正如它的拉丁文原意「上帝鍾愛之人」一樣,天才型選手,但是莫扎特英年早逝,我懷疑是否是上帝是想聽音樂,所以收了莫扎特?
莫扎特一定是上帝為了向世人展現最純粹的美,所創造的最完美的化身。他4歲就開始作曲,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中,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交響曲,歌劇,協奏曲。不僅僅是作品的數量,莫扎特的創作風格更是如同詩仙李白一般,飄逸絕倫,一氣呵成。博物館留存的莫扎特手稿,上面也絕少出現修改塗抹的痕跡,好似這音樂在他腦中成形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最終的完美和諧形態。
我,五音不全,但是在聽莫扎特的樂曲的時候,還是會不自覺地嘴角揚起,像是忽然回到了那個在陽光下眯著眼看天上的雲朵,嘿嘿傻笑的孩提時代。音樂這種屬於天堂的語言,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莫扎特的音樂,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快樂的,像單純的童年,很合我的性格,我本善良,喜歡歡聲笑語,所以聽他的音樂是一種享受,一種天真爛漫的感覺,好像又回到了孩童時代。
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音響,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獎項的電影,是我個人電影排行榜里永遠不可缺失的一部電影,牆裂推薦。
如果有什麼東西要帶到宇宙去,尋找外星人的話,《莫扎特傳》就應該是其中之一。外星人有耳朵的話就能聽得懂,外星人有眼睛的話,就能看得到。
天妒英才,莫扎特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啊!但是我們可以從《莫扎特傳》這部電影中得到感動:他像赤子般微笑,滿懷信任地擁抱這個斑斕的世界,贊美它的一切美好,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他哭泣,為每一個生命的綻放與消逝;他流淚,因為每一個人活在這世上就是為了受難。
音樂題材➕人物題材➕天才的遭遇,真得是一部好好看的電影,看完我的推薦,你難道不想去看看這部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