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電影迷盲結局
擴展閱讀
台灣的戰爭電影 2025-04-13 19:00:31
泰國女演員出演韓國電影 2025-04-13 18:29:56

電影迷盲結局

發布時間: 2025-04-12 19:25:45

① 看完西遊記你領悟到了什麼

孫悟空開始的師傅是道家,後以唐僧為師,但孫悟空並不容於道家,也與真正的佛教立場有別。原因就在於孫悟空的性格是要在現實中真正實現正義,這是儒家的立場,從而與佛老有別。這個立場一直貫穿在孫悟空從「大鬧天宮」,到去「西天取經」路上的斬妖除魔,乃至即使成佛後,也是「斗戰勝佛」這樣一個描述中。他的優點是正直、不畏強權不畏邪惡勢力而實現正義。缺點是「自大」和「無法無天」。這都是儒家社會中產生出的老問題和新問題,是儒教社會如何解決其長期存在的精神和社會問題的反映。如果制度不能實現正義,那麼,他自己就是實現正義的力量;如果制度以「上天」的名義支配世界,但既存的上天觀念系統本身卻並不正義,那他就敢「大鬧天宮」。同樣的原因下,它也敢挑戰佛祖。相比之下,《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就遠不徹底,甚至迷盲了;從早期三代中就已經出現的「怨天尤人」,最終演變成孫悟空性格。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孔子為解決「怨天尤人」的問題,強調了訴求仁義之道的基本立場,但無論從制度,還是從精神問題都並非完全解決了問題(包括「生死」的精神問題,孫悟空「砸閻王殿」的隱喻)。這一點正是中國社會何以在魏晉南北朝後逐步接受了佛教,道家何以道教化,以及儒教何以開始一個在非常復雜的考慮中去「以儒化佛老」,從而形成明清時代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原因。但即使這樣,中國人的精神問題實際仍然沒有真正解決。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歷史。《西遊記》是這個思想文化歷史背景的產物和藝術化的表現。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孫悟空「石猴」出身的隱喻,反映著一個更加訴求獨立個體價值的人在面對社會和世界中的精神、思想和社會問題,尤其是與儒教社會中血親倫理的矛盾。普通社會關系中的個體和個體間關系的規則和正義,是中國社會傳統中不斷產生其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歷史問題。與明中葉開始的工商業社會的發展相聯系的是,個體價值的承認和尊重,以及公共正義為訴求。如果社會日益把人看作是作為個體的人來相互交往,那麼,它如何處理與強調血親倫理關系的社會傳統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如果以藝術誇張的方式來表現,就成了《西遊記》中孫悟空區別於「胎生」的「石猴」出身形象。儒教本可以在精神上以人同為「上天子民」,從而相互展現個體間的「民胞物與」「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友善及合作關系。在宋明儒,這個思想從先儒那裡強調出來,但並未真正落實為政治社會制度的新重建。宋明儒所重建的制度仍然是政治專 制制度及其倫常秩序的高度理性化。所以,它並不真正能夠實現儒家仁義之道的基本價值和立場。於是,個體與血親倫理的關系、與政治社會關系的正義問題就存在許多的矛盾和沖突。它常常使個體在精神上陷入孤獨、好鬥和與制度的緊張關系。個體需要新的意識形態和真正實現仁義的正義制度,但思想家沒有實現真正的精神和社會重建。我們看到,可以說,中國整個現代思想史無非是孫悟空性格及其問題在真實歷史中產生、呈現和解決的歷史,從孫中山的「革命」,到「五四」和魯迅的激烈批判、孤寂和彷惶,再到毛的斗爭哲學和政治而達到頂峰。它既意義重大,又問題多多。一個反叛傳統的人又如何能夠真正在精神、性格和社會關系,以及與家庭的關系中確立起真正的新形態。魯迅式的批判是孫悟空版本的「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路上的「斬妖除魔」。魯迅們批判多於建設,迷盲大於成熟。魯迅並沒有真正超過孫悟空。如果孫悟空的「斗戰勝佛」路線在宗教精神的可能性上是值得懷疑的,那麼,什麼樣的精神形態可以拯救魯迅,和拯救我們。 多年來,對《西遊記》研究被置於「四大名著」研究之末,而且學界多無真正建樹,這個狀況應當改變。它的價值即使不排在《紅樓夢》之前,那也應當排在第二。可以說《西遊記》作者以驚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才華,把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時代宗教矛盾和精神問題全景式地呈現出來了,也是中國現代思想和問題的真正濫觴。你可以繞過《紅樓夢》的情感哀怨和迷盲,也可以繞過《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制度背景,但你無法繞過《西遊記》提出的中國人的精神和基本性格問題。這就是《西遊記》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正值暑假期間,我願意向中國所有愛讀書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們推薦這本書及其電視劇。我想告訴他們,為正義而斗爭是中華民族的真正傳統。我也願意向電影電視界提出重拍《西遊記》的倡議。因為它的意義被低估了。鑒於繁重的儒學研究任務,我不打算涉及更多的文學研究問題,但我要為《西遊記》研究說說話。作為今天的儒學家,我不能不說我們在精神世界所作的努力,應當也必須對《西遊記》的問題意識做出回應。那是一部我們在精神和性格上無法真正繞開的偉大著作。

② 影片《羅拉快跑》的深層主題。

樓主,你看影片的開頭了沒有,我覺得就那些長鏡頭就能揭示深層的主題:「人與命運的關系」。羅拉之所以要跑,是因為她對命運結果並不滿意,是對命運的一種對抗。 我個人認為這是命運劇的反向操作。湯姆提克威把影片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這一點上湯姆提克威跟伯格曼的《穿越黑暗的玻璃》上非常相似,這也是這部作品是他最好的作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