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電影玉堂春片段
擴展閱讀
劉德華演緝毒電影 2025-02-13 21:19:12
香港電影150 2025-02-13 21:11:30
我不卡神馬動作電影 2025-02-13 21:11:19

電影玉堂春片段

發布時間: 2025-02-13 17:35:13

㈠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叫什麼

1931年3月,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新光大戲院公開上映,該電影為蠟盤發音,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

拍攝於1931年的電影《歌女紅牡丹》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部電影中成功地插入了一首歌曲,打破了人們看電影無須帶著耳朵的習慣,一首歌曲,也使國產片帶給了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1931年6月21日,又試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雨過天晴》。

(1)電影玉堂春片段擴展閱讀:

在《歌女紅牡丹》上映之前,我們的電影技術停留在完全無聲的狀態,所以《歌女紅牡丹》中的歌曲帶給了人們更好的體驗,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不過,真正意義的有聲電影,還是應該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對白,即人物之間的對話,當然也包括自言自語;二是音樂,即配樂和歌曲;三是音響,就是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和人工合成的聲音。這三種聲間現在來說即為電影聲音的三要素。

中國具備這三要素的第一部電影是1934年拍攝的《桃李劫》,這部電影的問世又為中國電影史寫下重要的一筆。

這部電影成功地運用了歌曲、音樂、和音響等多種聲音元素,將聲音有機地納入到了電影的敘事進程,極大地拓展了敘事空間,聲音與畫面形成了豐富的語言結構關系,電影的藝術創作形式也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㈡ 中國拍攝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是那一部那年拍攝的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青》於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㈢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的什麼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故事片是1931年的《歌女紅牡丹》,採用蠟盤發音的方法,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胡蝶主演。影片講述一歌女嫁給一個無賴,受盡折磨和痛苦,但毫無怨言終於感動了丈夫。為拍攝本片明星公司歷時3年,耗資甚巨。公映後全國震動,波及南洋。菲律賓片商以高於一般無聲片十數倍的價格買下了其拷貝。

(3)電影玉堂春片段擴展閱讀:

蠟盤發音是在拍攝影片畫面的同時用蠟片收音,但這種蠟片不同於普通的唱片,它在收音程序上是先將音波收入捲筒中,再翻入蠟片,不像普通唱片的聲音是錄在蠟片盤上的。蠟片發音的優點是聲音清晰,比當時的片上發音的聲浪好;缺點是最忌斷片,假如膠片損壞長度達一尺以上,「聲」與「影」就會大大脫節了。

片上發音的聲片是現在的有聲片所採用的方式,把音波收錄在影片片基的聲帶上,技術比較復雜。當時的美國公司擁有這種技術的專利權,影片公司如採用這種技術,要付出相當大的一筆費用,上映時還需要另付版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