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經典老電影雁南飛
擴展閱讀
一個十幾歲有孩子電影 2025-02-24 22:06:49
小眼鏡蛇電影完整版 2025-02-24 21:46:50

經典老電影雁南飛

發布時間: 2025-02-04 22:53:56

Ⅰ 雁南飛電影故事

1939年冬,抗日戰爭處於最艱難的時期。東北抗日聯軍的連長魏得勝在一場激烈戰斗中受傷被俘。在一次逃亡嘗試中,他擊斃敵方班長,逃出敵手,帶著重傷和化膿的右腿,沿路乞討,尋找部隊。次年春天,魏得勝在一處山溝里偶然遇到了離隊的士兵小徐子和淘金老人齊大爺。為了獲取證明身份的通行證,他暫時留了下來,與齊大爺一起工作,在勞動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不久後,為了追求自由,魏得勝謝絕了齊大爺的好意挽留,再次踏上征程。然而,由於小徐子的出賣,他再次落入敵手。在日寇的殘酷審訊和虛張聲勢的假槍斃威脅下,他堅定了不屈的意志,被送往煤井當苦力,飽受折磨。在一次冒險中,魏得勝找到了一個廢棄的井口,率領眾人逃出虎口,繼續向南行進。



秋季的一天,他倒在一條小溪邊,被齊大爺的女兒、善良的寡婦玉貞救回家中。在玉貞的精心照顧下,魏得勝逐漸恢復了健康。在這段非同尋常的日子裡,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懷著對革命事業的忠誠,魏得勝毅然離開玉貞,朝著南歸大雁的方向前進,最終找到了部隊。


(1)經典老電影雁南飛擴展閱讀

影片拍攝於50年代末蘇聯文藝環境寬松期間,片中沒有絲毫政治說教色彩。在拍攝中採用大量升降鏡頭,遠鏡極為高超,黎明前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戀愛戲極為回腸盪氣。影片獲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Ⅱ 蘇聯電影雁南飛專業分析

《雁南飛》是50年代蘇聯衛國戰爭電影的一次空前的成功,它的感染力首先來自劇中人物形象和生活描繪的真實性。影片改編自劇作家維克多.羅佐夫的舞台劇《永生的人》,作品塑造了鮑里斯這樣的心靈純潔勇敢無畏的戰士,但更多的筆墨則用於描寫薇羅尼卡這樣一個有著性格弱點的平凡的的姑娘,她在苦難中成長,在悲痛中理解生活的意義,她從個人的悲劇和痛苦中看到國家、民族的苦難,從而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結在一起。影片的主旋律是悲壯的,但結尾卻是光明而燦爛的:薇羅尼卡與迎接前方戰士的人們融在一起,一起走向未來的新的生活。

影片的感染力還在於那燦爛奪目的表現形式:《雁南飛》是蘇聯詩電影的最卓越的代表作之一。卡拉托佐夫是50年代詩電影的積極倡導者,他宣稱「真正的電影必須是詩電影」,但他所理解的詩電影藝術精神完全融匯在流暢的散文敘事段落之中。詩情畫意在影片中突出地表現在攝影技巧上--這就是當時蘇聯電影中出現的「情緒攝影」理論,亦即電影攝影不應是客觀記錄而應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攝影師烏魯謝夫斯基在「車站送行」、「鮑里斯犧牲」等段落中創造了情緒攝影的典範,「鮑里斯犧牲」這一段落更是成為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經典段落之一。

《雁南飛》的藝術感染力也離不開演員們的精彩表演。扮演薇羅尼卡的塔吉揚娜.薩莫伊洛娃(後來出演《安娜.卡列尼那》)、扮演鮑里斯的阿列克謝. 巴塔洛夫(後來出演《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以及扮演鮑里斯父親的瓦西里.梅尓庫里耶夫(1954年曾出演卡拉托佐夫的另一作品《忠實的朋友》),這些蘇聯表演藝術家的完美演出為《雁南飛》這部影片增色不少。

Ⅲ 為什麼《雁南飛》被稱為「詩電影」

影片《雁南飛》的導演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代表作《雁南飛》贏得戛納影展的金棕櫚獎,也為他帶來世界性聲譽,後來的《未寄出的信》和《我是古巴》延續了他抒情式詩化風格。

《雁南飛》的風格就像一首詩,是詩電影的典型代表作。因此被人們稱為「詩電影」。

這部影片拍攝於50年代末蘇聯文藝環境寬松期間,片中沒有絲毫政治說教色彩。在拍攝中採用大量升降鏡頭,遠鏡極為高超,黎明前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戀愛戲極為回腸盪氣。

這部電影干凈,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形態的表述,除了最後一段演講,全片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別抱,又各種思念和想像自己應得的那份「幸福」。

這部電影:美麗的長鏡頭,對光影的細膩處理、水面的倒影以及樹林的意象。都充滿了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