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性評價《師傅》這部影視作品的結局
像《師傅》這種電影,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對它一點好感也沒有。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雖然不是很喜歡,但卻會承認它是一部好作品,我就是最後這種。
這輩子嫁過了,為什麼要“多謝你”?按照常理,被拋棄應該充滿恨意,即便不恨,多少也會耿耿於懷,或者心有不甘,這是世俗大眾的心態。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她一開始就知道了這段婚姻的結局,原本只是為錢,不想過程之中真的愛上這個男人,但結局不會因此改變,自己反而要承擔更多風險。“多謝你”三個字,是識大體的女人才能說出來的話。他的出現,改變了她的人生,讓她感受到了愛,嫁過,其實就是愛過。一輩子真愛過,不能白首,亦無遺憾,所以心中有感謝,謝一個人,謝一段美好過往。2. 師父影評
下面是由整理的師父影評,歡迎閱讀。
師父影評(一)
雖然迷戀武俠,但是不見得功夫片都要去看。《道士下山》我打開電腦看10分鍾就關了。
我喜歡的武俠影視,無非兩種,現實一點的、要不就假到頭的,比如《功夫》《英雄》那種華麗的神作。
關注了一下《師父》的影評,基本就是兩點,武打真實的有力度,有看不懂的地方。我昨天去觀影,原以為又是包場一樣,結果後面坐個女的,挺無語的,我覺得她肯定是看懵了沒怎麼懂,我倒是很驚覺得自己看懂了。
片中各種出賣與欺騙,師父出賣徒弟、徒弟算計師父,軍閥算計武行,武行大姐大蔣雯麗算計大局,一切的一切確實不是一下就能懂的,有人評價說就一句話:這個世界容不下真英雄。
至於大夥說結局沒看懂,我覺得很好理解,不圓滿不挺好的嗎,又不是童話。給你們自己想像的空間,蔣雯麗呢就是嘴上說說一定殺了廖凡,一直就沒想真殺他,廖凡有真本事、回答問題很睿智,徒弟有實力有骨氣,剛巧小宋佳的遭遇和自己同病相憐,正好軍行想霸佔武行沒人出頭,借廖凡手殺軍界老大,既為鄭大哥雪恥又為武行解圍何樂不為呢,命令各大門派高手去單挑廖凡就是知道肯定斗不過他但求不出人命,追到火車站看到廖凡的女人沒有下手,也恰恰是綜合剛以上諸多因素,把事做給明面人看放過廖凡生路。
再有我覺得自己對武學尤其是冷兵器的認識又上一個台階,很值得在平時的練習中加以運用提高。
師父影評(二)
看罷《師父》,欣喜和失望是皆有的。這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太過明顯的電影,在武打效果的呈現上是超乎預料的精彩,但作為一部電影作品卻硬傷太多,深覺可惜。
無可挑剔的老派動作戲
剛剛才在金馬獎上摘得了最佳動作設計,《師父》的動作戲無疑是整部電影最賞心悅目的部分。自編自導,甚至自己擔任動作設計的徐皓峰說:“好萊塢港式韓式什麼的都不會,就只會老天津式的。”正是這種老天津式的武打設計,讓《師父》的武鬥場景有著特別不一樣的質感。和現在武俠片裡面典型大開大合、故作瀟灑的武術,或好萊塢那種實用主義至上、拳拳到肉的蠻打都不一樣,《師父》的武打戲點到即止,而且透著一股暗勁。這股暗勁尤其體現在高手過招之間,兩人往往距離極短,動作看似不快也不大,但最為直接而不花哨,往往在幾手之間就見勝負,不拖沓,不纏斗,是武打戲中難得的干凈利落和爽快。
除了武打動作上的設計,徐皓峰的武戲還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場和儀式感。我最喜歡的兩場武戲,一場是廖凡和他戲中的妻子邊談情邊打架的一幕。一邊是老神在在地訴說往事,一邊是驚慌失措的打手。嘴上不含糊,手上也不含糊,逼得對方數十人不敢越半步雷池,這邊則從容離去,那種泰山壓頂的氣勢看得人大呼過癮。
另一場武戲當然就是最後的高潮決戰。持不同武器的對手輪番上陣,但都被廖凡一一化解攻破。而這場武戲最讓我喜歡的地方,除了動作的利落和悅目,更重要的是一種“武道”的重現。一方雖人多勢眾,但也是輪番挑戰,沒有群涌而上;一方雖技藝高超,但也是點到即止,沒有傷人性命。於是廖凡每打敗一人,攔路的對手就退後一步,直至被全部撂倒,廖凡揚長而去。彷彿一場武道的試煉,充滿了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實際上在這部電影里隨處可見,營造出一種曾經“武道至上”的尊崇感,這和《一代宗師》倒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
凌亂失控的節奏感
但僅有動作上的驚艷,是成不了《一代宗師》的。《師父》最讓人失望的地方,就是其凌亂失控的節奏感。可能是因為電影本身改編自短篇小說,《師父》更像是由一個個漂亮的碎片胡亂拼合起來的四不像,充斥著無意義的慢鏡頭和各種故弄玄虛的分鏡。很多段落的處理更像是導演的一時興起,完全沒有考慮到電影整體的氛圍和節奏,所以雖然故事的邏輯勉強算是通順,但是基調的保持卻是災難性的。觀眾往往醞釀好了一種情緒,下一段就被導演自行打破,實在尷尬。
這讓我不其然想起《刺客聶隱娘》,侯孝賢在處理這部電影時,故事上是刻意留白的,所以習慣了直白的電影邏輯的觀眾可能會雲里霧里,但他在電影整體氛圍上的把握卻是到了嚴苛的地步,從頭到尾的每一個段落和細節,都是為再現真實的唐朝而設的。相反,《師父》在電影語言上的隨心所至則使電影整體都呈現出一種不真實的滑稽感,我認為這是這部電影最失敗的地方。
僵硬突兀的人物和情感
整體氛圍和節奏上的失控,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電影裡面人物和情感的僵硬和突兀。廖凡飾演的陳師父和他徒弟之間的情誼也好,陳師父和他妻子之間的愛情也好,都來得那麼莫名其妙。例如師徒之間的情誼,這是引發最後高潮的原因,本應好好刻畫,但兩人之間情感上的互動在電影里幾乎為零,乃至於最後徒弟身死,師父留下的那一滴淚顯得如此刻意而不自然。
再例如師父和他妻子之間的愛情,這兩人的互動倒是夠了,但問題是幾乎感覺不到火花的存在,兩人都似乎在端著樣子演戲,說著故作深沉的台詞,卻看不到情在里頭。實際上電影里的所有人物都有這種問題,在電影一開始的時候,這種端著樣子能讓人有不明覺厲的感覺,但如果整部電影都是如此,只會使人物形象流於表面,觀眾無法投入感情,人物行動的動機也經不起推敲,而使故事本身也黯然失色。
師父影評(三)
最近看了幾集電視劇《師傅》,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八個字有了更深刻的悟讀。
《師傅》講述上世紀80年代,師傅老鐵(李幼斌飾)帶領三個徒弟艱苦工作的故事。由夏雨、李幼斌、斯琴高娃主演。
老鐵是一家工廠的高級焊工,是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改革開放伊始,他收了三個性格各異的徒弟,老鐵對他們言傳身教。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裡,老鐵一家和這三個徒弟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
大徒弟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走上領導崗位,卻在經濟大潮中迷失了自己,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在師傅的感召下幡然悔悟;二徒弟勤勞致富並娶了師傅女兒,但家庭生活一波三折,在經歷了商海拼搏和工廠改革後才明白幸福生活的意義;三徒弟繼承了師傅的技術和精神,從一個調皮搗蛋的頑劣青年成長為新一代工人的楷模,接過了師傅的旗幟。老鐵師傅教會三個徒弟本領,更教會他們做人,師徒情如父子,他們一起為生活為信念拼搏。
劇中,師傅老鐵與三個徒弟之間的“鬥法”無不詮釋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句話,他們時而溫馨,時而調侃,時而嚴肅,時而搞笑,特別是師傅“老鐵”的台詞深刻且幽默,十分給力,經典語句層出不窮,看後令人拍手叫絕。夏雨在戲中是遠近聞名的“打架王”,從讓人頭疼的街頭小混混到傳統產業工人的代表人物,許風經過重重磨練最終完成了蛻變的過程。許風的成長史也讓很多男性觀眾找到了共鳴,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心靈成長史,而女性觀眾們則也從許風身上看到了一個男人成熟蛻變的全過程。
而駕馭這一切的,正是師傅---老鐵。
第一:身正為范。老鐵在工廠是無冕之王,用工人的話說就是不是領導勝似領導。老鐵能有這樣的權威,並非單純來自於過硬的技術,更在於他是一種進取型人格以及完美道德的代表。老鐵在事業上的表現可以用他自己的話來概括,“是金子早晚要發光,是瘋子早晚要瘋的”,他是想要帶領自己的徒弟以及工友“去天上飛”的“雄鷹”,在工廠里,他用自己的技術和職業道德說話,而在家裡,他用自己的細膩和深刻來經營親情和愛情,成為三個徒弟的道德標桿。因而桀驁不馴的許風對老鐵說“你就是我永遠的北斗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格的魅力就是無聲的教育。師德的高度決定了教育的高度。
做師傅的,要想身正,就要做好兩項修煉:一是修心,二是修腦。修心就是修煉師德,就是真正樹立全心全意為徒弟服務的思想,即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徒弟,為了一切徒弟,為了徒弟一切的思想。修腦就是修煉教育智慧,只有有了科學的方法才能探索教育發展規律,徒弟成長規律,也只有有科學的方法,才能在繼承中務實,在務實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修心比修腦還有意義,因為心是管方向的,腦是管方法的,方法是為方向服務的,也就是說你再有智慧,如果你沒有一顆火熱的奉獻之心,那你的智慧和方法也會一文不值。
第二:學高為師。在《師傅》一劇中,李幼斌扮演的老鐵師傅是當代工人的傑出代表,高級焊工,榮譽無數。在和日本工人的大比武中以自己精湛的技術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贏得了三徒弟許鳳臣服,三個徒弟決定發憤圖強,做一個和師傅一樣的人。徒弟對師傅的崇拜,首先是從崇拜師傅精湛的技術開始的。
第三:攻心為上,因材施教。老鐵和唐僧一樣總共收了三個徒弟,大徒弟有文化,二徒弟憨厚,三徒弟許風最不服管教。許風的個性更像孫悟空,剛開始總是惹是生非,搞得大家苦不堪言。師傅老鐵就像唐僧,有著自己的一套道理,對人對事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英雄男人。他三徒弟徐風之間的更是唇槍舌戰,互不相讓,二人在劇中勝似一對歡喜冤家,不僅台詞給力,還多次逼得李幼斌發出咆哮體。劇中面對日本專家,許風民族情緒高漲,發生了語言上的沖突,這時老鐵因勢利導:“你想讓人尊重你,就得長本事,以後打仗的機會不多了,可是比能耐的機會多了,我說你缺心眼吧你就是缺心眼,還倒立拿大頂,你把頭發磨光了也白搭,去,給我備戰去。”末了,還照著許鳳的屁股踢了一腳,嚴師慈父的愛就在這一腳上。
《師傅》在這里向人們表達了一個民族優良傳統,優秀人材培養成長的完美過程。優秀人材的培養,如同美玉雕刻,需要歷盡千辛萬苦,精雕細刻,才能光彩照人、驚艷四方。這就所謂的“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材也是在刻苦磨練,遂步完善成材成器的。
我們做教師的也是一樣,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強調身教勝於言教,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範性,在無形之中為學生樹立榜樣。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世界觀、他的品德、他的行為、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
教育是一門科學,育人成才是一種精雕細刻的藝術,在工作中只有講究科學、創新、藝術,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來。
3.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你真的看懂了
突然想起,當年楊露禪之子楊班侯繼承父親拳術,打遍京師無敵手,最後卻因為傷人而被迫離開京師,其傳人也日漸凋零,後世大行其道的那種楊氏太極實為其兄弟楊健侯及侄兒楊澄甫所創,現在的楊氏太極大家也都知道是什麼樣子,而楊班侯太極拳現在只在河北永年縣還有傳人,拳法剛猛非常,與我們通常對楊氏太極拳的印象大異其趣。
我有個大膽的猜想,影片中陳識是詠春唯一的傳人,因為這件事他決定傳真的,雖然他說只傳兩個,可是後來畢竟規矩壞了,而後可能為了躲避不必要的麻煩,遂改名陳華順,對,就是葉問的師父,而且時間上也比較穩合,最主要的是,葉問是廣東佛山的,最後詠春在葉問那裡替師門發揚光大了又由李小龍走上巔峰,被現在這么多人來追捧。
4.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
《師父》中的武林故事,並非人們印象中的家國大愛、快意恩仇的熱血江湖,而是宛如一曲悲歌。該片的故事充滿了悲情色彩,當徒弟因師父而死,師父卻並未醒悟,依舊為了自己的大業知難而行,最終卻落得倉皇而逃的結局。
徐浩峰對人物塑造和故事構造都突出了寫實,他寫的是現實武人,並非臆想出來的武俠,著力點在他們的真實生存狀態和近代武館的揭秘。所謂的宗師也不過是凡人的角色,和以往武打片中那些快活馳騁的大俠們大相徑庭,也使得這個故事別有一番滋味。
幕後花絮
1、廖凡為拍攝該片「閉關」兩個月刻苦練功,每天早晨凌晨四點就起床「死磕」刀樁學習詠春拳,開機前累計練習功夫超過了720個小時。
2、拍攝期繁重的武打戲份,常讓廖凡傷痕累累。膝蓋、肩膀多處受傷,其手指多次被兵器砍傷,左手險些骨裂。面對受傷,廖凡總是先顧拍攝,往往是等到拍攝結束後,才去處理傷勢。
3、該片在烈日炎炎的高溫天氣下拍攝,主創們要身著厚重的長衫、西服、盔甲等戲服,手拿重量級兵器「耍功夫」,每場戲下來都會汗流浹背。
4、該片是宋洋與導演徐浩峰合作的第三部武俠片。宋洋並不會功夫,為了拍攝該片被導演送去泰安的一所武術學校專門習武。
5、徐浩峰與廖凡在拍戲之前達成過協議,如果廖凡拳法能夠練好就對外告知其是詠春,練不好就另起名稱。
5. 在電影《師父》中,打鬥明明這么假,為什麼還有人叫好
在電影《師父》中,打鬥明明這么假,為什麼還有人叫好?由於這部影片的搏鬥盡管太假,可是架不住同行烘托。影片《師傅》的打鬥我也看了,一開始是在抖音剪輯看的,感覺十分爛。後續我去搜了一下影片,其實咋說,盡管有點假,可是好歹武術指導招數設計的好,打得像模像樣。拆招,分招,避開,格檔都有,就那套,能夠說給傳武演繹的很好,讓人一種回合制手游的感覺。
就這,也是有點假,由於那群人還擊的機會也沒有,主角武力過強。不過這類偏寫實影片搏鬥也不好看,搏鬥太粗俗看上去,太真實的拍出來效果反倒不好。感覺像《師傅》這種影片還是比較接近中華武術的,看花里胡哨的、飛著、一掌拍飛幾十米遠的影片如今太多了。已經把觀眾帶入到哪個境界,感覺功夫片就該那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