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版<<祝福>>中添加了祥林嫂捐了門檻後仍受冷落 所以拿著刀去怒砍門檻的片段 這樣做合適嗎
依我看,劇中添加這樣的情節很不妥當,為什麼呢?
一是當時強大的封建制度的牢籠死死地束縛著像祥林嫂這樣的中國千百萬的窮苦婦女,她們只能忍受著政權、族權、夫權三座大山的壓迫,罪惡的封建制度在一次次地吞噬著祥林嫂這樣的婦女,她們就連參加祭祀這種極其普遍又有內心極度渴求的參與資格也沒有,在封建者看來,總認為女人是禍水,女人自一出生,就頗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忍受著男人們隨意蹂躪,這一點從好多史書可以見證,馬克思說過:「封建制度是男人的天堂,是女人的地獄。」因此,像祥林嫂這樣的弱勢個體勇敢地沖出封建家庭的禁錮去反抗,在當時極不可能,正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才這樣寫祥林嫂的悲慘結局:祥林嫂淪為乞丐,或者成為一個木偶人。這樣的描述,更加凸顯了封建制度的殘忍,把一個好端端的女人折磨成一個神經麻木的乞丐。這不是祥林嫂生來的命運太悲慘,而是封建制度太殘忍,太不公正。
二是錯綜復雜的封建關系網針一般地一寸寸地刺著祥林嫂,使她一天天地變得思想愚鈍,神經麻木,對未來生活失去希望,只能自認為女人天生就該伺候男人們,就該順從著封建的三綱五常的約束。比如,魯迅在文中列舉的四叔、四嬸、衛老婆子等,都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中國當時許許多多的窮苦農民特別是勞動婦女,在一天天地備受著這些封建衛道士的剝削,如果說靠祥林嫂這樣的個體女人真正沖出封建勢力的束縛,在當時是極不可能的。依我看,魯迅之所以寫祥林嫂這樣的婦女,其目的是為了讓大多數婦女覺醒,魯迅的本意不是讓祥林嫂出來和封建衛道士明干,這樣做的結果在當時只有一個——死,被封建勢力活活弄死。
三是任何文藝作品必須遵從生活的原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品。不同的一點,就是文藝作品是高度濃縮了的生活,這種生活其實就是大多數人的心中所望。電影《祝福》添加這樣的情節,是和當時社會現實極不合拍的,這是一種超現實的設想,我想這恐怕不是魯迅的本來的心中所願吧。這種情節事實上就是一種生活的誇張,像《祝福》這樣的文章,魯迅只想著折射封建制度的累累罪惡,一邊喚醒部分婦女覺醒,這一點在巴金的好多作品中也有反映,也在好多影視作品比如《紅高粱》中也有體現,電影《祝福》添加這樣不妥當的情節,不就是拿現代人的意識來衡量那時的社會處境吧。
總之,我覺得任何文藝作品必須要遵循生活的本來面目,即使加工濃縮也得特別考慮當時的社會形態,如果把文藝作品始終架在一種極度設想的狀態下,這就不會使多數人從中受到啟迪,受到教育。我始終堅持文藝遵循生活的本來面目,文藝從生活中來,應該合理科學地升華生活才為妥當。
B. 電影版<<祝福>>中添加了祥林嫂捐了門檻後仍受冷落 所以拿著刀去怒砍門檻的片段 這樣做合適嗎
祥林嫂一生都在壓抑的活著,只是在為了自己做人的基本生存權利活著,所作的一切僅僅是希望自己那小小的生存空間不至於坍塌。但生活就是這樣殘酷,將一切剝奪得一干二凈。
她再一次成了寡婦,被所有人唾棄,每個人憑著正義的名義在她的傷口上灑鹽。一切都不是她的錯,但從最初的反抗開始,潛意識中她就認為自己是個罪人,柳媽的話更增添了她內心的恐懼,所以她會去捐門檻,讓這門檻減輕她的「罪惡」。
但她仍然贖不了這罪,哪怕是死了都贖不清。封建禮教里滿篇是「仁義道德」,但這「仁義」卻容不下一個本沒有任何錯的祥林嫂。在她自認已贖了罪之後,受到的仍是當頭一棒,於是整個精神世界轟的一聲坍塌了。
以祥林嫂一生的遭遇來看,她根本不明白是什麼造成了她的不幸。在一而再再二三的打擊下,她只是按照「禮教」里的那套邏輯不停的自責、內疚。
去砍門檻那是難於想像的,那是一個戰士的形象。這卻全不是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在當時那一個思想禁錮、麻木的時代,不會是這樣的。
2電影中增添的那個細節是不妥的。
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文章中有幾處描寫似乎可以作為佐證。
第一處:祥林嫂關於靈魂有無的疑問。
粗粗一看,似乎這正是由於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才會使她對這一問題產生疑問。但仔細分析不難看出,祥林嫂的這一疑問並不是基於反抗封建舊勢力的基礎上的,恰恰相反,正是由於她對那一套屬於封建社會的條條框框深信不疑,聽信了柳媽的關於「地獄」的一段胡言亂語,才會使祥林嫂懷著對靈魂的恐懼,而並非對靈魂的反抗進行的問答。
第二處: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時的「反抗」。這一事件更談不上什麼「反抗」。恰恰是祥林嫂對傳統的貞潔觀深信不疑才會出現這種舉動。可以說,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動捍衛著封建正統的權威。
所以說,祥林嫂根本不可能砍門檻。
C. 電影<祝福>中,結局中加有祥林嫂怒砍廟門檻"情節,大家認為添加這個情節,妥不妥當說說你的看法。800字!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可以以「妥當」的觀點進行描寫,先從具體劇情著手,描寫祥林嫂怒砍廟門檻的全因後果,之後在進行總結為何覺得妥當的原因,正文:
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被搬上了銀幕,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祝福,於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這一情節是小說里沒有的。
為什麼改編加入了這一情節呢?答案我想可能是突出祥林嫂的反抗精神,增加反封建的力度。改編者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改編不能脫離原作率性而為,好的改編要和原作中人物性格相符,要有助於深化小說主題,而不是削弱小說主題的表達。
先看祥林嫂這個人物,她善良本分、吃苦耐勞,有著中國婦女傳統的優良品質。可是不要忘了,她仍然是普通的農村勞動婦女,同樣深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禮教的影響。
她所生活的環境——魯鎮及魯四老爺家決定了她不可能受到新思想的啟迪和引導,她也不可能有勘破封建迷信和封建禮教本質的能力,因為她不過是一個社會下層的普通勞動婦女。雖然如此,我們必須承認祥林嫂有一種反抗精神,她從婆家逃出來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她剛到魯鎮時,「二十六七歲」的她「臉色青黃」,表明她營養不良;從「直到十多天後,這才陸續的知道她家裡還有嚴厲的婆婆」可以知道她們婆媳關系不好。
這里想引錢鍾書先生在《讀〈伊索寓言〉》里的一段話來說明女人之間的關系:「譬如一個近三十的女人,對於十八九歲女孩子的相貌,還肯說好,對於二十三四歲的少女們,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這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是否有對兒媳的妒忌不得而知,但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對於兒子的死,她會把責任推給這個年輕的女人,理由是她是個白虎星,命里克夫。有此一條便足以把祥林嫂打入十八層地獄,且為作為婆婆的這個女人虐待自己的兒媳找出了十分充分的理由。
從「春天裡沒了丈夫」到「冬初」衛老婆子領她到魯四老爺家做工這近一年的時間里,祥林嫂的日子肯定是牛馬不如,因為從和在魯四老爺家裡的勞作――「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個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相比,這時候的祥林嫂不但沒有覺得苦,「反滿足;
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胖了」可以推知。所以她的營養不良應是婆家虐待的結果,這是她要逃出來的原因:不堪其辱。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時期婦女的地位是最為低下的,處於依附地位,祥林嫂要自食其力,她的想法和行為都表現出一種抗爭精神。但同時還要注意,這種反抗是自發的,是逼出來的,並不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再有祥林嫂被賣給賀老六時她的哭、罵和撞破頭更是激烈的抗爭,但也不難發現她這樣做的深層原因中有「好女不事二夫」的貞潔思想在左右著她。
總的來看,祥林嫂有反抗精神,但是是停留在自發狀態下的反抗,因此不能脫離人物性格的真實而過分誇大她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