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樂家家車里有一集是胖子和瘦子討論吃什麼,然後最後其中一個吃了煎餅卷大蔥,有誰知道這是哪一集
第16集《美食家》
2. 《舌尖上的中國》用煎餅卷大蔥來代表山東美食,為什麼有的山東人表示沒吃過
山東人的日常,一不吃煎餅,二不卷大蔥。大部分山東人的主食吃饅頭,還有的地方早晨喝面條。沿海地區啊,還少不了各式的海鮮面。
朋友問,那煎餅卷大蔥好不好吃啊?
我在山東待了快兩年,還真沒吃過煎餅卷大蔥,連見都沒見過。就反問朋友:
「吃米飯的時候,你是願意用鹹菜下飯,還是紅燒肉呢?」
所謂的「煎餅卷大蔥」,就是小眾化的「饅頭就鹹菜」。這樣的飲食方式,只停留於過去條件艱苦年代的將就,大蔥作為為數不多可享用的蔬菜,自然是過去山東人心尖兒上的一抹翠綠。
事實上,在當下的時代,煎餅卷大蔥距離山東人的日常飲食相去甚遠,山東人=煎餅卷大蔥,成了對山東人最大的誤解。
最好的大蔥莫過於章丘出產的,尤其是經過嚴冬洗禮、在開春破土而出的羊角蔥,為蔥之上品。每個山東人看到它可都要兩眼淚汪汪,滿是深情。
過去的山東,煎餅是主食,大蔥是主要蔬菜,如此,煎餅卷大蔥,倒像是順勢而為。
煎餅卷大蔥的吃法很簡單,拿一大塊煎餅對折幾下,卷上一根水靈靈的大蔥,抹上醬,撒點鹽,又香又脆,蔥香滿口。
3. 煎餅卷大蔥,來源於山東,為什麼在卻山東並不常見
一來這是常食,雖愛吃,沒見有誰把天天的晚飯時不時掛在嘴上誇耀的。二來生活水平提高,有必勝客的皮薩、全聚德鴨餅......中外各種可食之餅食之,沒必要矯情極力推薦自家東西。三是聞者大概還不是真正山東人的老鐵吧。
而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山東人愛吃這口嗎?按照族群分類方法,籍貫山東生在山東且長在山東的,大概是毋庸置疑的真正山東人了。本人和身邊親朋好友皆屬此類。可以肯定的說,我們都愛吃煎餅卷大蔥。煎餅無論是棒子麵的、小米麵的,還是摻和了麵粉的;卷的不分章丘大蔥,還是不知名的中蔥小蔥;蘸的哪管是甜面醬、豆瓣辣醬,還是蝦醬,都能嚼得津津有味、吃得酣暢淋漓。可謂地不分南北,人無論老幼,從膠東到魯西南,從城市到鄉村,真正的山東人人人愛吃。
4. 正宗的山東煎餅卷蔥是什麼樣子
雜糧煎餅是山東人的傳統美食,薄薄的一張餅皮里可以卷一切,什麼生菜、香腸、大蔥全部加進去,蘸上醬,既好吃又管飽,當成一日三餐中的任何一頓都沒有問題。
關於雜糧煎餅的傳說也有很多種,有人傳是諸葛亮在被困的時候發明的;也有人傳孟姜女哭長城的時候帶的煎餅。
山東人是最看重煎餅的,在以前糧食短缺的時候,人們就是靠著煎餅活下來的。老一輩中經常流傳著一句話:「大蔥蘸大醬,吃的越多越壯"。正是這種煎餅的韌性、大蔥的辛辣和大醬的香味,才演變出山東人坦率實誠的性格。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煎餅的製作材料也越來越豐富
改革開放前,農村的老百姓吃的都是地瓜干「滾"出來的煎餅,因為地瓜干含糖量太多了,吃起來對胃不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煎餅質地也變好了,都是用小米、玉米、大米做的了。能卷的食材也不止是大蔥了,變得越來越豐富,唯一不變的是山東人對它的熱愛。
時至今日,煎餅依舊作為一種主食出現在山東人的餐桌上
在以前,車馬都很慢的年代,山東人走南闖北,煎餅成為了最好的干糧。所以人們的印象中,將煎餅和山東人結合在一起的想法也變得根深蒂固。
直到今天,煎餅依舊作為一種主食出現在山東人的餐桌上。在《舌尖上的中國2》第一集中,就提到了山東的煎餅卷大蔥,很多影視劇中也出現了煎餅卷大蔥的身影。
在山東的部分地區,尤其是沂蒙地區,煎餅是從小吃到大的主食。所以山東煎餅要數沂蒙的最美味,不僅講究選材選料,還很重視工序。將穀物等糧食淘洗浸泡,再用石墨磨成"煎餅糊子"。
沂蒙人用匠心態度傳承古法手藝,手工烙制,做工精良,每一處細節都要考究,谷香醇厚的雜糧煎餅,才是山東人舌尖上的故鄉。
臨沂的雜糧煎餅既可以卷蔬菜或者炒菜,也可以做成菜煎餅,將自己喜歡的蔬菜炒熟,然後用煎餅包裹起來,菜香和谷香瞬間溢滿味蕾。還可以用來做成春卷,外酥里嫩。
精選優質小米,米粒均勻,顏色呈金黃或者淡黃色,光澤飽滿,帶著淡淡的穀物清香。大米也選擇上乘品質的作物,米粒飽滿,味道微甜,真正的綠色農家大米。
5. 影視劇中,有哪一些鏡頭讓你覺得演技爆棚
很多影視劇里,你看到了一些鏡頭以後,你就會發現這個演員的演技真的是太厲害了,讓人感覺到演技炸裂,你看到的哪一些鏡頭讓你覺得演技爆棚?
第三個是劉若英在天下無賊》里邊吃邊哭那一段。這個真的是讓我記憶深刻,我現在願意吃這個煎餅卷大蔥,就是因為她的表演。我覺得她的那個壓抑和心痛真是發自內心的,若是沒有一定的人生經歷,感覺是沒有辦法表演出來的,但是,總有一些表演天賦的人,可以想到一些方法做到,做好。我們就安安靜靜地看著她帶著我們進入這個角色吧。
這些人都是有表演天賦的人,有天賦,沒問題。你覺得還有哪些鏡頭令你印象深刻呢?
6. 煎餅卷大蔥的相關故事
有個黃妹子住在沂蒙山下,沂河岸邊。父母雙亡,跟著繼母過活。她聰明、俊俏,一雙巧手,方圓百里無人不知。有錢有勢的人家都想娶她做媳婦,她卻和一個叫梁馬的窮小夥子訂了親。兩人情投意合,十分相愛。
黃妹子的繼母是個狡黠、刁鑽的女人。她背著黃妹子收了一戶財主的許多聘禮,可黃妹子哪能應允啊!黃母無法交代,暗中設下了一條毒計。
這天,黃母把梁馬請來,笑嘻嘻地說:「看眼下,你家不如我家富裕,你就到我家來讀書吧。待考取功名之後,好與黃妹子成婚。」梁馬見她變得這么客氣,趕忙施禮道謝。黃母又說:「我給你收拾了一間書房,備下了文房四寶。你看還需要什麼?」梁馬說:「只要有書和筆墨紙硯,別的什麼都不需要。」黃母對左右家奴大聲說:「你們都聽到了吧,這孩子只要書和筆墨紙硯,別的啥都不要。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
梁馬搬進書房一看,果然書和筆墨紙硯齊全,他高興地讀起書來。從早晨一氣讀到中午,可沒人送飯來。他不急不躁,繼續讀書。等到黃昏,還是沒人送飯。他走出書房一看,小院門口有家奴把守,不準外出,只好再等。他又等到月亮偏西,仍然沒人送飯來。梁馬這才恍然大悟:上當了!
原來黃母抓住梁馬「只要書和筆墨紙硯」這句話,做起了文章:我先餓你三天三夜,就是餓不死,也要餓跑。你一跑,我就賴你偷了我家的財物。到那時,這門親事自然就退了!看,多麼狠毒的圈套啊!
黃妹子知道了這事,可急壞了!她一面暗暗怨恨繼母,一面苦思冥想。突然心頭豁然一亮,有了主意。她偷偷烙了很薄很薄的一沓白面餅,切得方方正正,讓丫鬟給梁馬送去。
丫鬟一到門口兒,就被守門的家奴截住:「夫人有命,只許送紙筆!」丫鬟把包袱打開:「你看,送的是紙。」家奴一看,果然是一張一張的白紙,就把包袱送進去了。
這時,梁馬已餓得頭昏眼花。聽說黃妹子叫人送來一個包袱,心想一定是吃的,趕緊打開一看,是一沓白紙,別的什麼也沒有,他很失望。忽然聞到「白紙」散發出一股香味兒,拿起來咬了一口,哎呀,原來是白面餅!梁馬狼吞虎咽,吃了個飽,暗暗佩服黃妹子心靈手巧。從此,梁馬天天吃黃妹子送來的「白紙」,安心讀書,寫文章。
三天過去了,黃母問家奴:「梁馬怎麼樣了?」家奴說:「照樣讀書。」黃母惡狠狠地說:「再餓他三天!」
黃妹子得知此事,更加氣憤!心想:你餓吧,我這里有的是「紙」!可又一想,時間長了,梁馬只吃飯不吃菜,怎麼行呢?她靈機一動,又想出一個辦法:把大蔥剝凈,剪了葉,把根梳理好作筆毛,捆成一紮,和面餅包在一起,叫丫鬟送去。一到小院門口,又被家奴截住。丫鬟把包袱打開說:「你看,這不是紙和筆嗎!」家奴一看,果然是紙和筆,又把包袱送進去了。
梁馬有「紙」又有「筆」,他把「筆」往「紙」里一卷,吃起來又香又可口。
又是三天過去了,黃母問家奴:「梁馬怎麼樣了?」家奴說:「梁馬照樣讀書。」黃母大驚:「難道他喝風咽沫兒不成?」家奴道:「不是喝風咽沫兒,他把紙和筆都吃了。」黃母哪裡相信,把手一揮:「走,看看去!」她鬼鬼祟祟進了院子,輕輕戳破書房的窗戶紙,往裡一看,立即嚇得目瞪口呆:梁馬正大口大口地吃紙和筆呢!
黃母暗暗出了小院,命家奴把梁馬喚到正房,假惺惺地問起吃紙和筆的緣由。梁馬說:「小婿九歲時,跟一位仙師學過點石成金法,我把紙筆用手一點,就變成食物,可以充飢了。」黃母一聽梁馬有仙術,驚羨不已。梁馬又說:「只是仙師有囑,考取功名之前,只能試點三次;中榜之後,方可隨心所欲。」黃母一聽,可急了:「賢婿呀,得中之後可別忘了岳母啊!」梁馬說:「哼,我一定好好報答您的恩情!」黃母高興萬分,立即退掉財主家那樁親事。從此,對梁馬禮待有佳。
兩年後,梁馬中了頭名狀元,把黃妹子接到京城完婚,夫妻恩愛,生活美滿。他很少吃雞鴨魚肉、山珍海味,而是把當年的「紙」和「筆」作為家常便飯。
後來,煎餅卷大蔥的吃法在民間流傳開了。可是,哪裡的煎餅卷大蔥也比不上黃妹子的家鄉——沂蒙山區的婦女做得好。
7. 敵後便衣隊傳奇哪一集里唱煎餅卷大蔥
如果我沒有聽錯的話,這應該是第17級左右裡面有一個卷餅大蔥。
8. 為什麼《舌尖上的中國》用煎餅卷大蔥來代表山東美食
這個小吃有三個重點,一個是「煎餅」,一個是「大蔥」,還有一個關鍵是「卷」。 那煎餅,須是山東沂蒙山的特產。其他地方的煎餅不行,不是太脆,卷不成;就是太軟,撕不下。沂蒙山的煎餅,用本地的山木柴燒火,用山間的山泉水和面,然後把高粱、玉米、小米等麵糊糊攤在鏊子上,要把握好烙的火候。烙老了,就碎了,脆了,粘在鏊子上,揭不下來,自然卷不成大蔥;烙嫩了,又容易散,一卷就成了煎餅饊子。沂蒙山的煎餅,原材料好,火候把握得也好,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吃。 在沂蒙山,每一個小吃街上,每一家小店裡,都會有煎餅卷大蔥這道小菜,沒有這道小菜,彷彿就不配叫飯店;每一個人吃飯,都會吃這一道菜,不吃這一道菜,彷彿也就沒吃飯似的。 大蔥倒沒這么講究。這種植物,到處都有,是天南地北菜地里極為家常的菜蔬,是廚房裡最為常見的佐料——它做主角的時候很少,多是作配料——嚓嚓嚓嚓嚓嚓,快刀細切(我以為,切蔥花必須刀要快,頻率要快,節奏感要強,切出來才色香味俱好),金屬與案板撞擊間,蔥白蔥綠組合成的水墨般的水靈靈細蔥花兒,往熱辣辣的油鍋里一撒,滋滋滋——,油星兒煎炸蔥花的香味就飄了出來,鑽你的鼻子,讓人垂涎。做蔥花這種吃法兒居多。但蔥還有做主角的時候,一是東北的小蔥蘸醬,須是整棵兒的,蔥要細,要長,要嫩,擇干凈往豆瓣醬里一摁,醬的咸膩味里夾雜著一股微微的辛辣蔥味,那滋味好吃得很;二就是煎餅卷大蔥,把大棵大棵的洗干凈剝掉外皮的蔥直接卷到煎餅里,豎起來像個棍棍,橫起來像是個春卷,吃時要與嘴盡量在一條直線上,斜著咬,否則直戳戳地垂直咬,會咯掉牙的。一口咬下去,先是有微甜的煎餅的糧食味覆蓋口腔,接著便是大蔥的鮮辣味慢慢散發出來,浸潤進去,咀嚼幾口之後,兩種味道夾雜在一起,混合起來,就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了,煎餅和大蔥也就密切接觸在了一起。這種味道干烈,辛沖,又敦厚而硬朗,仔細品味端詳起來,就像是山東漢子的風格。 再說卷。卷這個字,越看越美。寫在詩詞里,就成了名句——「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這兩句詩,傳唱了千年,已經生生沾染了許多詩詞的滋味。移到「煎餅卷大蔥」的小吃上,也憑空生出許多長短句的雅緻韻味來。 我說的關鍵在卷,是說,卷這個動作,也是有技巧的——煎餅的厚度、軟度,乾燥度和潮濕度,以及手卷的方向、力量的均衡,都很重要,不同的卷法,卷出來的樣子有美醜(有的像是吃美食,有的像是吸煙卷),而吃起來味道也不一樣(有的甜和辣均衡,有的嗆得你難以下咽)。 在沂蒙吃飯,你會發現不管男女老少,在席間,他們都會認真地揭起來一張煎餅,像做什麼手工似的捲起一個果果子,左一撕,右一咬地吃掉。再看他們的臉,只見兩腮蠕動,咬合用力,貌極不雅,但吃得那個香啊,就讓人垂涎三尺了。 齊魯人在吃上舉一反三,由煎餅卷大蔥發展開去,會卷許多東西——煎餅果子,是把油條和雞蛋卷進去;京醬肉絲,是把大蔥炒肉絲卷進去;煎餅魚丁,是把鮁魚肉丁炒了卷進去…… 前兩年,有個《舌尖上的中國》攝制組來到蒙陰的椿樹溝,專門做了一個短片,就是拍錄的沂蒙人如何攤煎餅、如何卷大蔥的事,這個片子一播,煎餅卷大蔥馬上就聞名全國了。 蒙陰有一家飯店,叫「煎餅卷大蔥」,門楹上兩個短句,上句是——齊魯大蔥青且白;下句為——沂蒙煎餅甜又香;通欄橫批三個大字——捲起來! 我又想起那兩句古詩來了,這樣一想,覺得這個小吃就又美了一層。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