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評論電影梅蘭芳
研究這個問題
首先需要知道優伶的歷史。優伶從古代開始一直到那個年代,一直都被當做一種娛樂人的工具,知道近現代各種戲劇才逐漸演變為戲曲藝術,當時這完全是一門取樂的方式,是下里巴人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由於優伶們常常被當做娛樂人的工具使用,他們的地位自然是十分低下的,被當做娛樂的方式,而不是人。
其次需要知道"扮女人的旦角"的由來。中國的封建傳統是「男女授受不親」,歷來嚴禁女人涉足茶園、戲園。至清代不僅禁演夜戲,禁止女人出來看戲,更是多次明令禁止女伶登台演戲。康熙年間,以大清律令禁止女演員登台,哪裡發現有女演員登台的,這個地區的行政長官就要被撤職。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曾一度盛行「男旦」的根源。
這里的男旦,也就是梅蘭芳在京劇中的角。作為一個頂級的旦角,梅蘭芳在台上可以做到"比女人還女人",這除了他技法高超之外,內心也一定有柔美感性的有女性意識的一面,要知道這樣的表演絕不僅僅是形,而更在於神,出於心而顯於形。
弄清楚這兩點以後,我們一起來看電影中的梅蘭芳。導演是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梅蘭芳呢?一個美的梅蘭芳。從名字到他的表演,極其的柔美,這稍稍帶有病態的美感正是一個男旦做到的極致。沒有辦法讓梅蘭芳在台下剛拿起大刀砍完日本鬼子,轉而又去台上做頂級的男旦。就好像電影里的橋段:「戲外活得真,戲里才能真。」最好的例子就是邱三爺在別的地方看戲,看到有人演梅蘭芳的戲,去批評,那個人當即翻臉,這樣的戲里戲外的懸殊怎能早就出一個好的旦角?這更與電影開頭梅蘭芳與邱三爺通信的情節形成對照。導演想要表現的是一種柔弱的美,而這種柔弱之中又帶著韌性,距離感。不難看出從小到大梅蘭芳一直有著自己的堅持,從堅持入行,到不作男寵;從相識孟小冬到對日本人拒演,不是每一種力量都要表現得血脈賁張,熱血沸騰;冬日裡梅花的那種堅韌與拒人千里之外的淡漠又何嘗不令人嘆服。導演實際上將梅蘭芳塑造成了一個藝術品,有人想保護他,有人想害他,有人想通過他獲利,有人為他奉獻,他彷彿與這一切都不相干,漠漠然的,他還是一件藝術品,美,這美好與任何人無關。幾乎沒有人進到他的心裡去,孟小冬也只是因為在類似美感的表達上與他有了相通(一種兼具兩性特質的個體,奇妙的美感的相通。不難發現,一個是男扮女的男,一個是女扮男的女,不過事實還是證明,孟小冬還是一個凡人,她沒能成為藝術品,題外話,不表。)。因此這一解答了你的"而感覺邱三爺是真的藝術英雄"的疑問。管他是藝術英雄藝術狗熊,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是藝術本身。或者說,無論他們為藝術做了什麼,他們如何熱愛藝術,與藝術本身相比,他們都是卑微的。
實際上電影塑造了兩個世界,凡人的,梅蘭芳的。就好像最後一句"請留步,我要上戲了"大概是這樣的,具體記不清了)。一種真正的不入世的超凡脫俗,一種真正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讓他脫開了這個凡世。
關於梅蘭芳的夫人,我個人認為這是電影情節的需要,一方面是為了襯托梅蘭芳的柔美,用一個女人的彪悍更加能夠映襯,男女位置的交錯,疊加,與互換是這樣一部戲的關鍵。當然無論局中人與梅蘭芳的關系是什麼,只要他不是優伶,就是切斷的。因為這聯系無從建立。
關於這部戲,個人覺得男主角那裡有缺憾,盡管黎明是有女性特質的,他也表演得很好,但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與先前的張國榮是沒有辦法相比的。當然這樣說對黎明很不公平,因為哥哥他的每一個眼神都是不怎麼需要修飾,灑脫自然的,對於一個梅蘭芳式的天然去修飾的角色,最好的演法就是不演,因為再多的演技,也只能讓你越來越遠離他的本真。
都是個人淺見....說得不好還請指正...
⑵ 《梅蘭芳》這部電影說什麼想反映什麼
《梅蘭芳》是一部端莊的,不過不失的影片。精彩之處大多集中在前半段,後半段則略顯乏力。它只講述了一代大師前半生的故事,結局在1945年嘎然而止,亦讓人意猶未盡。電影著眼於那個風雲亂世里的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力圖展現大小格局中的史詩感,但卻遠遠不及《霸王別姬》的跨度和深度——這一點是陳凱歌自己也承認的。但又何必非要要求到《霸王別姬》呢?基於真實人物的故事,即便大動筆墨,也註定不會有超越事實本原的過於激烈的戲劇沖突和天馬行空的悲情,你甚至不會在看完這部電影後給出「顛沛流離」這樣的形容詞。因為傳記片,很多時候,終究只是一幅刻意勾勒的時代圖景。
為什麼我一直沒在前文中提到黎明和章子怡的表現?因為他們真的很努力,但也真的很可惜,——梅蘭芳之所以是梅蘭芳,是因為他獨一無二,任何人模仿不來。歷史上或許只有張國榮曾小入過化境,但他扮演的卻不是梅蘭芳。轉過頭來微笑的黎明,還是黎明;含情脈脈流淚的章子怡,她還是章子怡。我們領略到的,是當代天王巨星的風采,那白凈精緻的面容上,沒有滄桑、傷痕和歲月。而導演試圖做到的,我們想要看到的,並沒有完全如願。逝去的都已逝去,我們不再有機會回到當年;然而更遺憾的是,京劇這個國粹,也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眼中,成為了30年代美國人眼中的異鄉獵奇而已。
⑶ 梅蘭芳這部電影好看么劇情方面
主演:
黎明 飾 中年梅蘭芳
章子怡 飾 孟小冬
孫紅雷 飾 邱如白
陳紅 飾 福芝芳
王學圻 飾 十三燕
英 達 飾 馮子光
余少群 飾 青年梅蘭芳
安藤政信 飾 中田隆一
潘粵明 飾 朱慧芳
吳剛 飾 費二爺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梅蘭芳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京劇世家。在清末的中國,戲子的地位等同於娼妓。盡管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受到宮廷的賞識,卻因演的是女人,必須半裸地在台上表演。在觀眾的滿足之後,梅巧玲得到的只是鄙視。梅蘭芳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而且同他祖父一樣,也演的是女人。梅蘭芳的伯父告訴他,宮廷里有一種刑罰,就是讓犯了過錯的戲子戴上一面紙做的枷鎖,舉起的雙手捧著一碗水,紙枷鎖撕破了,被罰者就會被亂棍打死。一紙枷鎖成了藝人們命運的象徵,他們面對著隨時被形形色色的亂棍打死的可能,梅蘭芳當然也是他們中間的一個。
死別
梅蘭芳再也沒有想到他人生的第一個競爭對手竟然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誼的老藝人十三燕。十三燕名滿北京的時候,梅蘭芳尚未出生,他是宮廷的戲子,又是百姓的英雄,但是時代變了。梅蘭芳的出現,動搖了十三燕的地位,由於革命的風潮,婦女的解放,扮演女人的男人梅蘭芳成了年輕人爭相追逐的對象。在他奪目的光芒中,十三燕黯然失色。於是決站不可避免,邱如白對梅蘭芳說:你的時代到了。
梅蘭芳第一場就輸了。他還有兩天的時間可以挽回敗局。不顧眾人的反對,梅蘭芳竟然冒著極大的風險改演時裝新戲,勝負已經放下,輸贏無關緊要,他以極大的心胸證明了自己是時代的寵兒。在萬千青年學生的追捧下,梅蘭芳的新戲大獲成功。第三天的競爭變得毫無意義,十三燕輸定了。當梅蘭芳走進十三燕的家門,想勸說他放棄第三天的演出時,卻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絕。梅蘭芳隱隱感到,十三燕所爭的是一樣叫作尊嚴的東西。但他如果繼續演唱,十三燕的失敗將是慘烈而殘酷的。他必須作出選擇。
十三燕說過一句話:「輸不丟人,怕才丟人。」梅蘭芳遵從了十三燕的決定,他在台上從容地緩歌曼舞,唱道: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他是唱給他的爺爺十三燕聽的,彷彿為他深深熱愛的舊時代唱了一首輓歌。
十三燕失敗了,死了,但敗得悲壯。
死前給梅蘭芳留下一句話,「希望你好好地將伶人的地位提拔一下。」
生離
梅蘭芳漸入中年,他有了妻子福芝芳和可愛的孩子們,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名字傳遍亞洲。
在京劇舞台上專門扮演男人的女藝人孟小冬第一次見到了梅蘭芳就識破了他眼中的憂郁。她開闊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蘭芳,在他們的交流中,梅蘭芳會被自己太過知心的話語驚住,也會隨著孟小冬每一次的歡笑而歡笑。他們一同在台上演出,在戲中將男的變成女的,女的變成男的,他們開始有了一種把自己同對方揉在一起共同分享的願望。
這時,走到孟小冬面前的不僅有梅蘭芳的妻子福芝芳,更有邱如白。福芝芳對孟小冬說,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兒(觀眾)的。邱如白對孟小冬說,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福芝芳的話感動了孟小冬,而邱如白的話摧毀了孟小冬。但孟小冬仍然說,不,我不放棄梅蘭芳。
但她其實已決定放棄,為了梅蘭芳。
訣別的時候到了,卻有人冒充孟小冬的情人,誤殺了賓客,刺客本人也被聞訊而來的軍警擊斃。
孟小冬走到門口對梅蘭芳說,畹華,別怕,我走了。
梅蘭芳就是在這樣悲愴的心境下走上紐約百老匯的舞台的。他冒著失敗的巨大風險,在1930年1月經濟大蕭條的風雪中,以一個東方女性的身份美麗而憂愁地起舞,用對西方人而言恍如天音的歌喉,輕啼緩唱,她的嫵媚和剛勇,悲傷和快樂,集合地成了一個美學。他的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紐約的街頭,梅蘭芳慢慢走著。
孟小冬在留給他的最後一封信中說,如果你是在紐約演出前看到這封信的,我還是那句話:畹華,別怕。
聚散
梅蘭芳恰恰是在紐約首演的當晚知道了事情的真象的。是邱如白為了不讓孟小冬走近梅蘭芳而僱用了刺客,逼迫孟小冬離開梅蘭芳。
1937年,日本軍人誘使他勸說梅蘭芳登台演出時說,你不能沒有梅蘭芳。
梅蘭芳要去上海了,因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他決定不再登台演出,而邱如白卻說,難道德國佔領了英國,英國就永遠不演莎士比亞了嗎?
在梅蘭芳多次拒絕日本軍隊對他發出的演出邀請時,卻吃驚地聽到了自己即將復出的消息,而面對社會公布這條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他希望梅蘭芳永遠留在舞台上。
一位日本軍人說:「無論戰爭誰勝誰負,梅蘭芳都應該不朽。」後來,這位日本軍人自殺了。
當梅蘭芳注射了傷寒針,蓄起了胡須走上日本人為他預備的記者會講台時,他只輕輕說了一句:我的爺爺十三燕,讓我給唱戲的爭一點地位。然後就暈過去了。
梅蘭芳的朋友邱如白站在梅蘭芳病床前。他幾十年同梅蘭芳兄弟般地相處,又甚至幾乎成了梅蘭芳的敵人。邱如白突然發現,為了了解梅蘭芳,竟用了一生的時間。他對梅蘭芳說:現在我明白了,你想做一個凡人,也許你一直就是個凡人……
抗戰終於迎來了勝利,梅蘭芳又回到了舞台上,他最捨不得離開的地方。
梅蘭芳戴著紙枷鎖活了一輩子,但他卻坦然地接受了它。他用面對一切的勇氣得到了人們的愛。他已經征服了與生俱來的恥辱和恐懼。
當自己已經不是障礙時,一切都不再是障礙。
畹華,別怕。
我覺得還可以,你可以去看,畢竟這么重要的人物,了解也是有必要的!
⑷ 電影《梅蘭芳》中,十三燕斗戲最後那場的疑問
因為那個光頭坐莊開賭,賭梅蘭芳的票房不如十三燕,結果十三燕的票房反而不如梅蘭芳,所以光頭就要輸錢,於是光頭就讓十三燕不要再唱了,因為唱一次就要輸一次,但十三燕不肯,所以光頭就來搗亂。並不是十三燕唱得不好。而且我覺得這次打對台,是因為梅蘭芳唱時裝戲有噱頭,又迎合了當時學生們破舊立新的心裡,所以票房打敗了十三燕
⑸ 電影梅蘭芳劇情介紹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代表戲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崑曲有《思凡》、《游園驚夢》等。所著論文編為《梅蘭芳文集》,演出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梅派藝術傳人有李世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另有同名電影《梅蘭芳》。
⑹ 電影《梅蘭芳》最後黎明留了鬍子,為什麼日本人就發飆了鬍子到底有什麼意思
作為男旦是不能表現出男性特徵的,比如鬍子是不可以蓄的。梅蘭芳蓄鬍子表明不再登台,不為日本人利用。
⑺ 關於寫看電影《梅蘭芳》的感受
像得那麼華麗,更多的則是平凡,甚至會有那種比現實更加平凡的老舊泛黃的感覺,但是很奇怪,即便是如此,每每碰見,還是會去翻看,似乎像是一種獵奇,總有一種期待,期待那些影像會比自己腦海里想像的更加炫彩,又或者是那種脫離原本想像的強大落差,當然,看對於電影《梅蘭芳》也是懷著這樣的心態去觀看的,就想看看那個舊照片里的梅蘭芳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影片一開始,我們首先聽到的是一個老北京的生活氣息,讓我們一開始便隨著音樂與聲響融入到了一個兒時梅蘭芳的生活空間里,而梅大伯的那封信則順其自然的成為整部影片中不可忽視的一條線索,開啟了整個電影中的第一個念頭,而我們也正是從這個念頭中開始逐漸融入整個故事,大家心裡也由此開始了一些模模糊糊的念頭,比如那個紙夾鎖?比如主人公會怎樣,真正的梅蘭芳我這樣的年齡也都只是從書本上紀錄片里泛黃灰白的見過,因此,也僅僅是懷著對一個主人公的前途與命運的關注而觀看的,好在影片也並非以一個很高的姿態去描摹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而是以平凡的姿態去接近一個不甘於自己的人。一片嘈雜的催促,一陣急促的馬鞭,喧鬧的街市,鏡頭穿過的是那個老北京最生動的回憶,帶著這樣的回憶我們見到了梅蘭芳,兩個鏡頭穿插對比,一動一靜一文一武,靜的悄聲細語溫柔可人,動的乾脆利落神奇逼人,台下不一樣的觀眾卻一樣的折服,隨著那位老先生的話語——「宛華,你紅啦」——少年梅蘭芳開啟了自己的舞台藝術生涯。然而,花開必有花落,而此刻梅蘭芳的「紅」卻並非一個結果,冥冥之中,卻成了他鑄就長青與不朽人生的一個開始,於是一場新與舊的講座里邱如白慢慢的走了出來,那場與十三爺爺的「鬥嘴」之中,一段新與舊的較量便無鼓自響的出了場,最難忘那第一場比試之中撩開門簾十三燕那意氣風發掌聲如雷的場面,也最難忘那新式舞台上那古今溫柔凄婉的長泣,兩個人不一樣的演繹卻是一樣的精彩,不禁讓人迷茫,一時間忘卻了那場較量,只為那同樣精彩的演繹拍手叫好,比試最後,勝負已決,然而,留給觀眾的卻並非大快人心的勝與敗,而是一場場難忘的精彩與回憶,正如十三燕臨終之前所言「咱們那場汾河灣多好啊」,那搖椅上衰微遲緩的身體還是那個穿著莽服持刀凜然的十三燕嗎,那眼角的欲說還淚分明還有難述的寄願,傳承的則是一份京劇之髓,一個老人,一個少年,安靜的只有話語,桌上的飯菜被小心捂著,那是一個親人最真誠的等待,而此時,也許,我們一開始就把這個關於人的影片故事化了,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但人生路上,除了比試超越,我們還有自己。
⑻ 電影梅蘭芳影評
走出劇場的時候,天還沒有黑盡,我恍然地看著散場的人流,想要找尋出那份悵然的緣由,心裡卻似有團扯不開的棉絮梗在胸口發作不得。在長達兩個半小時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試圖捕捉和定義自己那種紛繁復雜卻又稍縱即逝的情緒,但沒等我體會摸咂出其中的真味,劇情的發展卻又把我迅速帶離去到另一種情感體驗。於是,我放棄了要給這出期待已久的大戲一個明確的褒貶取向。沒有期待中《霸王別姬》式的酣暢淋漓,也不似《無極》般極盡雷人之能事,《梅蘭芳》絕不是「好」與「不好」那麼簡單。
全片以梅蘭芳的人生軌跡為時間線,採取三段式的敘事方式鋪陳展開,為我們展現了其一生中「死別」、「生離」、「聚散」三個重要片段,分別以親情、愛欲和愛國之情為情感內核,階段分明、層層遞進。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隨著情節的階段式推進,我的觀影情緒也跟著三步走,從心潮澎湃到開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這三段由於敘事手法和演員表現的迥異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水準。
而無可爭辯的是,講述梅蘭芳的大伯和師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別」篇是最像《霸王別姬》,也是最趨向陳凱歌的藝術追求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蘭芳的新人余少群表現不俗,而飾演「十三燕」的老戲骨王學圻更是全片的一個亮點,兩人的對手戲更堪稱是全片的最高潮。敘述梅蘭芳與孟小冬感情糾葛的「生離」本應該是影片最出彩的「動情」段落,而黎明和章子怡的對手戲也一直是本片宣傳的看點,而令人頗為失望的是,雖然章子怡的出演讓人眼前一亮,但黎明拖沓拘謹的演技和時而失控的情緒化處理讓這一段落的感染力大打折扣,笑場點和雷人指數在此節迅速攀升,觀眾們的笑聲此起彼伏。經過中段的喜劇氣氛,在講述抗戰時期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出的「聚散」篇中,觀眾期待的高潮卻遲遲沒有到來,取而代之的是對中日文化沖突冗長的表述和毫無新意的愛國主義說理,加之黎明持續沉悶的表現和孫紅雷過分的誇張演繹,使得整部影片很遺憾地在一種延遲高潮的不暢快感和怪異感中戛然而止。
毫無疑問的,「死別」這一章節絕對是整部影片的精華所在,若沒有此節,我大概可以肯定地給予《梅》片一個毫不客氣的「貶」評,可以說,這精彩的開篇兒撐起了整部影片,而撐起這開篇兒第一章的,絕對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學圻。他扮演的十三燕是當時被譽為「伶界大王」的京劇名角,與梅家有著三代情誼,梅蘭芳叫他「爺爺」,在梅蘭芳的大伯去世之後,在實際上擔負起了培養梅蘭芳的責任,對梅蘭芳來說,十三燕既是師父是前輩更是親人。而由於少年梅蘭芳接收了新思想意欲改革京劇,這與十三燕的傳統觀念發生了抵觸,一場轟烈的擂台賽在兩人之間展開。雖然結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終,但正是十三燕教會了梅蘭芳「輸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蘭芳也一直以其死前託付與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為一生的目標,可以說,十三燕這個人物影響了梅蘭芳的一生。
這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和性格張力的角色,他血性爺們但不嚴肅死板,他看似不著邊際的自嘲調侃字字都在點上,他看似謙卑卻敢於權貴叫板,他明裡反對梅蘭芳革新實際卻是其登上事業頂峰的最後助力;處在新舊更替風口浪尖的上的他,是個極其矛盾的人物,與看不起伶人的權貴矛盾,與時代矛盾,與梅蘭芳矛盾,與他自己矛盾。這是陳凱歌在整部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而王學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實力演員,無論是作為「伶界大王」該有的扮相身段手勢,還是略帶黑色幽默讓人笑中帶淚的演繹,著實把這么個血肉豐滿而復雜的十三燕給演活了。
與梅蘭芳打擂的最後一場,他知道自己必輸,而輸也意味著自己生命的終結,但他還是選擇了登台,因為對他而言怕比輸更可怕。面對被人蓄意破壞後一片狼藉空無一人的「座兒」,他氣定神閑地唱完最後一句《定軍山》,在他認為「最神聖」的戲台上給自己的藝術生涯和生命劃上了完美而悲壯的休止符。這是全片唯一使我落下淚的場景,也是能讓我找到一些《霸王別姬》的影子的一個段落,雖然陳凱歌一再聲明不拿此片與《霸》相比,但作為一位普通的觀影者又怎麼能不期許能再一次體會如《霸》帶給我們的那種酣暢呢?
《梅蘭芳》是一部復雜而矛盾的影片,既有陳凱歌的藝術堅持也有對票房的妥協,於是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些失衡的成品,你既無法叫好,也不能不為其中的部分所動容,我只能懷揣著這樣復雜的心情選擇一遍一遍回放精彩的第一章。
⑼ 電影梅蘭芳,講的是什麼
每個人都是梅蘭芳!
窗外朔風凜冽,窗內孤燈孤影,電腦旁,孤獨的心靈透過孤獨的的眼神,伴隨著敲擊鍵盤的孤獨的聲音,訴說著別樣的孤獨!
我在回憶《梅蘭芳》,《梅蘭芳》給我的感覺只有兩個字:孤獨!與其說電影從「死別」、「生離」以及「聚散」三個部分展現了梅蘭芳的傳奇一生,不如說電影從「死別」、「生離」以及「聚散」三個部分展現了孤獨的不同內容。
「死別」部分我看的哭了,為十三燕的堅強哭了,為十三燕的固執堅守哭了,為十三燕的悲情凄慘哭了,為十三燕的孤獨堅韌哭了!當十三燕在殘片碎礫,烏煙瘴氣的舞台上,面對著空無一人的戲場依然字正腔圓,身正影直地堅持唱完《定軍山》時,他把他的那份孤獨:生命的孤獨,藝術的孤獨,身份的孤獨,高傲的孤獨,失敗的孤獨,執著的孤獨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了!尊嚴而華麗的轉身註定了十三燕的死,孤獨的死去也許是他最好的歸宿,因為那個特定背景下的沉重是任何人都承擔不起的,更何況是一個把唱戲看的比生命更重要的孤傲老人呢。
「生離」部分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愛情折射出的孤獨更顯細膩。孤獨之於愛,到底是輕落在那一淼晶瑩花瓣上的露珠那般不棄不離,還是劃破天際的流星,永遠只能是奢望?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愛情雖然在責任,事業,無奈的壓力下夭折了,但留存在梅蘭芳心裡的那份美麗也同樣在我們的心底開放出了冬日裡的溫暖之花。孤獨,雖然脆弱,但未嘗不是一種美麗。守得住的孤獨是純粹,守不住的孤獨也無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孤獨,不管是靈魂里的,骨子裡的,還是停留在皮膚表層里,像煙花一樣稍瞬即逝的。
「聚散」部分的孤獨略顯沉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苦難讓一個唱戲的「女子」來承受,這本身就是份孤獨。影片中幾個鏡頭令我心酸,一個是陳紅扮演的福芝芳在鐵門外焦急地等待梅蘭芳從日軍那裡出來的那份濃濃的牽掛,一個是梅蘭芳在上海演出被國人誤解,家中玻璃被石塊打碎的那種無奈的隱忍,一個是抗戰勝利後梅蘭芳對跟在他後面的人說「謝謝大家,別再跟著了,我要開始扮戲了」後的那種無言的沉重。
有人說《梅蘭芳》是陳凱歌的回歸。他找尋回了屬於自己的那份孤獨,沒有再一次迷失在人雲亦雲的商業大潮中,所以他成功了。
有人說《梅蘭芳》是黎明的回歸。「我告訴你,我不演梅蘭芳,我就是梅蘭芳!」黎明,沒落的明星,也在《梅蘭芳》中找尋到了自己的影子。孤獨了十多年,承受了十多年,堅守了十多年,終於在孤獨中又一次找回了自己!
也有人說《梅蘭芳》是孫紅雷的回歸。「六哥我是干凈的。」沉浸在《梅蘭芳》中的孫紅雷久久不能解脫,在劇中辭掉公務員工作,試圖洗脫流言的那句台詞本來就在世風低俗的今日就頗顯扎耳,如今又讓紅雷兄把「干凈說」帶到了當今娛樂風暴的漩渦中,能不孤獨嗎?孫紅雷的男人性格又回來了!
其實,何止他們,每個人都是梅蘭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孤獨!
⑽ 求陳凱歌《梅蘭芳》影評
紙枷鎖 無聲有聲 梅蘭芳
友說,之前已看了梅蘭芳,回家後,一個晚上滿腦子都是他。我暈!這部影片影響如此大??
今天,友陪我去看了第二次,完了,還是說,很喜歡!!
其實,走出影院,我最大的感覺是想說的——這部影片可以體會的、玩味的、啟發的、汲取的真的很多。
從細節說開
這部陳導和幾個名角嘔三年心血而誕生的影片,如友所言:可以看到陳導真的花費了很多很多的心思。每一個細節都是經過醞釀和沉澱過,以及扮演者激發的。
孟小冬對梅說:「你真的還是很不會說話!~~~我不是走了~~~~我們只是不再見面了!」
芝芳對孟說:「我不喝茶,只喝白開水,因為干凈」!
梅黨對小冬說:「你不能和梅在一起,梅能有今天就是因為他的孤獨,梅蘭芳離不開孤獨,你不能剝奪他的孤獨,你毀了他的孤獨就是毀了梅蘭芳」。
當fans要刺殺小冬的時候,邱先生知道小冬已經決意離開,沖出來說:槍裡面沒有子彈。小冬,一把憤怒的拽過邱先生,她第一時間明白誰是僱主。
當梅被誤會,家裡的院子被人丟石頭的時候,梅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扔了去。
最有意思的是,在小冬的院子裡面,兩個女人的並排而坐發呆的背影。還有,梅暴露在日軍佔領南京後被迫參加的記者招待會上,一下子掀開面巾,他流蓄的鬍子無聲地、鮮明地他想表達的一切!
從人物淺議人生
十三爺影片一開始,新老更替,十三爺的場子、面子和命根子就給了伶人的命運一個期許和定位。
十三爺不守舊!但後浪推前浪,就算是十三爺不服老,老將踏平川,終是被觀眾扔雞蛋。但時年十三歲的梅,沒謝場跑來看爺爺,也算是給了他老人家一個交代。十三爺走的時候,叮囑梅的有兩句話——1)不要弄臟了戲裡面的人,2)唱戲的終歸是唱戲的,你得將來為唱戲的多掙點面子。
梅蘭芳梅一個男人,演出的女人比女人還有味道。他一笑一顰,一動一靜,一嬌羞一皺眉的,嫵媚與陰柔盡顯,這個戲外的儒雅、單純、真實的男人竟然可以把女人的角色詮釋如此,雷倒一片也的確正常!
他的媚讓人有時候都不清楚到底該寫個男「他」還是女「她」,他的一個蘭花指一聲輕輕的哀嘆甚至於眼波見不經意的隨意流轉就讓那些凡塵的任意一個男子忘情痴迷;他的憐更是透在黛玉的聲聲「質本潔來還潔去」,透在一縷麻里的「天哪」,扭腰送出的一挽水袖台下就已經有人唏噓不已。他的清潔,「難道要看一個弄臟了的梅蘭芳嗎?」
芝芳她是一個持家厲害能幹大體的太太,為了台下男人的生活精精算算。她和小冬都是聰明的女人。梅不屬於任何人,他屬於舞台。她為梅怒而怒,梅哭而默默。但是,依然可以利索的前前後後,保梅的聲譽、家業,催小孩子練琴~
小冬一個靈氣的青春女孩,有自己的事業,也找到了靈魂的歸依。但是愛上了不該愛的人,終歸註定是孑然傷心。
邱先生從影片表達來看,其實如果沒有他,也很難成就梅蘭芳的。梅對藝術的追求是他一生追求與成就。他成就了梅,也綁架了梅。他為了戲子,辭去了官職,他為了梅蘭芳藝術的不朽,而忽略了中日戰爭的民族恥辱,被唾罵也被原諒。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鮮明的,也是不完整的。渴望平凡的人生,也許不平凡,戲里戲外,「天下第一伶人」梅,溫文爾雅,不多一言做自己。天下第一伶人?下九流的東西?可是他的確留下了一些不平凡的東西。紙枷鎖,一直戴在祖祖輩輩的身上。有幾次救場,梅幾次欲拍桌子說不,但是他終究沒有。顧全大局,既然唱了就要唱下去,他沒有抱怨,沒有憤怒,沒有說不,很多時候,他都是不多一言,但是日本人要他唱他不唱,邱先生讓他去,他去了~~當國家重見天日,再現人海,他依然淡淡的說了句,你們不要跟隨了,他要入戲去了。
小議演員
陳導妻子陳紅飾演芳芝,跟她現在的身份扯得上關系。演的還算不錯,雍容大體精明。
孫紅雷到底是魅力的實力演員,張力和餘味一直很強。
張子怡,從好萊塢歸來,能有這樣的清新和俏皮,她的確是一個很特別的影星。
其他的就不說了。
戲里戲外,看戲品戲。今天心情不大好!心裡壓抑了一些東西。走出影院,和友吃了個全家桶,又說了幾個電話,心裡好些了。子夜,寫上今天看2008《梅蘭芳》之後蹦出來的影像。希望意義存在,也希望就此清空內存。
藝術,你可以不需要它,但是生活離不開它。無論有不有人知道他、認可他,他就是一代宗師藝術家。據說,梅蘭芳大公子、梅派傳人梅葆玖在看完該片後,當即決定50年內不再授權拍攝任何關於梅蘭芳題材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