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沙蒙的拍攝《上甘嶺》
凝聚了幾位作者共同心血的電影劇本寫出後,曾以《二十四天》發表於1956年3月號《人民文學》,開拍時正式改名《上甘嶺》。在影片拍攝中,又傾注了導演和演員等攝制人員的辛勤創造,使影片表現出特有的樸素、渾厚、深沉的風格。
對於分鏡頭沙蒙極為重視並有獨特的方式,他集中主創人員一起參加討論。這項工作整整進行了半個來月,如何突出主角張忠發是集思廣益的重點內容。沙蒙認為只要這個角色站起來,全片也就基本可以站得住。他與大家一起精心推敲各種戲份增刪方案,反復琢磨一些關鍵動作、場次與其他陪襯人物關系,如在楊德才捨身炸碉堡高潮戲中,被推到後景的張忠發怎樣才能發揮作用,對朝夕相處的戰士犧牲又怎樣在感情上准確反應等等。為找到滿意的解決方案,沙蒙煞費苦心,直到報送電影局審查分鏡頭劇本後還在不斷考慮完善,最後確定加強張忠發與楊德才爆破敵人火力點這一動作的聯系,讓楊德才繼毛四海犧牲後在張忠發機槍掩護下完成任務,最後再借師長眼睛突出張忠發背著的兩個水壺表達對犧牲戰士的懷念之情,從而使張忠發在全片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在演員的選擇與使用上,由於沙蒙堅持要求演員的氣質和外形必須與角色符合,因而費了不少心思,片中的六個主要演員有三分之一在外景開拍時才到齊。其中扮演王蘭的演員竟試了五六位,最後總算確定了第一人選是位北京的話劇演員。但沙蒙到了朝鮮外景地後仔細思量覺得不夠理想,最終換上了劉玉茹,她雖剛從魯迅藝術學院畢業,但有過軍旅生涯,氣質和形象與角色更接近。沙蒙曾慨嘆為該片找演員「比創作工作本身給人的痛苦還折磨人」。在沙蒙的努力爭取下,不僅扮演張忠發、指導員的高保成、徐林格等主要演員分別來自部隊話劇團,有豐富的部隊生活經驗,而且一排長和全連戰士都聘請志願軍戰士擔任,整個劇組100多人中60%以上是軍人。
劇組還特意邀約曾堅守陣地的特等戰斗英雄趙毛臣出任軍事顧問,帶領演員到上甘嶺現場參觀體驗,平時生活中演員也都按角色互稱、相處,甚至連出外景也按身份分配住處,因而演員們普遍入戲都比較快,表演起來也真實、生動。
《上甘嶺》攝制完成後曾送中南海放映,毛主席看後高興地稱許,這可是一部中國的影片啊!沙蒙得知後非常激動,連聲說:「這是最高的獎賞!」
㈡ 《上甘嶺》並帶了兩個什麼大大鼓舞了士氣上甘嶺
兩個蘋果。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影片評價
影片《上甘嶺》的創作者對這次戰役進行了高度概括,他們並沒有面面俱到地反映這樣一個震驚中外的戰爭,而是通過志願軍某部八連這樣一個連隊從接收陣地,由防禦戰轉入坑道和最後發起反攻,收復主峰的43天戰斗經歷,再現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熱情謳歌了志願軍戰士為追求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除了藝術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外,在聲畫結合、場面調度、結構安排和節奏把握上亦頗具特色,反映了新中國建國初期人們對自由、和平、幸福的憧憬和自信。
㈢ 《上甘嶺》里衛生員唱的是什麼歌
《上甘嶺》里衛生員唱的是《我的祖國》。這首歌曲是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
1989年,喬羽、劉熾、郭蘭英憑借該曲獲得第一屆金唱片獎。
(3)電影上甘嶺配音片段劇本擴展閱讀:
作曲過程
1956年,沙蒙請劉熾為《我的祖國》作曲。劉熾為了讓人們喜愛這首歌,調查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人們喜歡唱的歌曲,從中選出十首歌曲反復傾聽,最後從其中一首《盧溝問答》中的第一句找到了《我的祖國》開始的半句。劉熾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小白樓創作時,為了避免外界的干擾,在門上貼了「劉熾死了」的條子。
為找適合演唱《我的祖國》的歌手,長影請了一批中國內地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試唱,結果都不太滿意。後來,喬羽提出請郭蘭英來唱,郭蘭英試唱後,長影便選定她作為歌曲的演唱者。歌曲的錄音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的,錄制完成後的第二天電台便向全中國播放了這支歌。
㈣ 《上甘嶺》講了什麼事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為粉碎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金化攻勢」,於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在上甘嶺地區依託坑道工事,所進行的堅守防禦作戰。
1952年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全線性戰術反擊作戰中節節勝利,「聯合國軍」處境愈加被動。在停戰談判中,美方堅持所謂「自願遣返」原則,企圖強行扣留中朝軍隊被俘人員,並於10月8日單方面宣布無限期休會。時值美國總統選舉和聯合國第七屆大會召開前夕,「聯合國軍」為適應政治斗爭需要,謀求在停戰談判中的有利地位,並伺機奪取志願軍中部戰線要點五聖山以改善防禦態勢,擺脫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於10月14日發動「金化攻勢」,向上甘嶺地區的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實施進攻。
「金化攻勢」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J·A·范佛里特親自謀劃和指揮。進攻前,「聯合國軍」以為只需投入2個營的兵力,即可佔領該兩高地。進攻發起後遭到志願軍頑強抗擊,遂陸續投入兵力,參戰部隊先後有美軍第7師(配屬美軍空降第187團、衣索比亞營、哥倫比亞營)、南朝鮮軍第2師(配屬第37團)和第9師,共計步兵11個團又2個營,另18個炮兵營(計10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300餘門)和170餘輛坦克,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總兵力達6萬餘人。
志願軍在上甘嶺地區先後擔負防禦任務的部隊為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副政治委員杜義德指揮的第15、第12軍。戰前,第15軍做了防敵進攻的准備,以第45師第135團2個加強連防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並在該兩陣地構築10米長以上坑道48條,全長760多米。在戰役過程中,志願軍又陸續投入大量兵力,計有第15軍第45師、第29師,第12軍第31師和第34師1個團,炮兵9個團各1部另4個營,有山炮、野炮、榴彈炮114門,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總兵力達7萬餘人。整個作戰由第15軍軍長秦基偉、政治委員谷景生指揮。
㈤ 《上甘嶺》經典台詞,要全,謝謝!
要送,要送,不管花多大代價,一定要送!—《上甘嶺》
㈥ 上甘嶺電影簡介,字數不要太多,一百字就好
電影《上甘嶺》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為熟悉生活,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中訪問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㈦ 上甘嶺的電影介紹
電影《上甘嶺》是1956年上映的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為熟悉生活,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中訪問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㈧ 上甘嶺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毛澤東了解到上甘嶺戰役後,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題材片拍攝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承擔了這一任務並立即組成了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因為林杉曾創作了多部反映革命體裁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 肖矛成為《上甘嶺》的劇本創作者。
劇本創作
導演沙蒙率攝制組前往朝鮮對上甘嶺戰役進行實地考察,之後又兩次到上甘嶺考察,並采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劇作起先想將上甘嶺戰役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戰役,但劇情認為這樣不容易打動人,所以蒙決定突破傳統戰爭體裁片的框框,將影片的視點投向上甘嶺戰役中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採用以小見大手法來展現人民軍隊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他的主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影片基調確定後,編劇林杉進入創作,不久完成了初稿,但他認為還不滿意,當她看到一篇關於志願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事跡報道後,於是林杉便在劇本中加入了一個女角色王蘭。
演員挑選
劇情在挑選飾演張忠發的演員時,顯得格外謹慎,最後沙蒙看中了在電影《暴風驟雨》飾演趙玉林的高保成,但兩者年齡反差很大,劇組有人提出質疑,但沙蒙執意採用了高保成。
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王蘭的演員選擇起初是一位歌劇演員,但沙蒙覺得該演員氣質與角色有些不符。後來沙蒙在長影廠遇到了剛從魯迅藝術學院畢業的劉玉茹,於是劉玉茹擔任了王蘭的飾演者。
拍攝過程
負責美工的劉學堯和特技設計蔡光為了真實再現上甘嶺戰役的場景,經多方考察,在安東附近選擇了一個相似的地形,調動兩個營的戰士,翻表土,挖陣地工事,築坑道口,造出了又一個「上甘嶺」。為了真實地再現上甘嶺的坑道,蔡光在設計坑道時相對加大了坑道高度,採用框架分解式結構,以人、彈葯箱、坑道柱子造成層次感。
為了機槍音響效果的逼真,劉學堯還專門從上甘嶺揀回了許多機槍子彈,由影片軍事顧問趙毛臣(上甘嶺戰役中的連長)親自打槍錄音,錄音過程中還將山坡打燃。
影片中有段抓松鼠的戲,但該段戲原來設計的並不是抓松鼠而是抓鳥,但沙蒙對這個設計感到不大對勁。在戰場上槍炮一響,鳥就驚飛了,不會跑到坑道里,沙蒙和編劇最後想出了抓松鼠的主意。
人物原型
張忠發:張計發,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贊皇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51年,奔赴朝鮮「抗美援朝」,在上甘嶺一役中擔任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135團7連連長,堅守上甘嶺陣地數日。
王蘭:王清珍,1951年初入朝參戰,在上甘嶺戰役中擔任志願軍45師醫政股收容所的衛生員。
㈨ 在電影《上甘嶺》中,你都知道哪些真實的歷史故事
電影《上甘嶺》是沙蒙,林杉制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是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而來,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講述了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在連長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拚死奮戰,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
劇組雖然面臨著很多困難,但是為了再現當年的場景,最後決定在安東附近造出了一個「上甘嶺」。為了體現戰爭的殘酷,在拍攝時,非常注意場景的轉換,比如坑道的石頭塊在炮火的轟擊下變成了一堆碎石等等,非常注重細節。讓觀眾更能體會到當時的情節。
所以才有了最後的《上甘嶺》,讓觀眾更加的震撼,更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體會到志願軍的無私的奉獻精神。